《三国演义》九十五回:“马谡不肯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中大”。 向世人描绘了一场极其精彩的空城攻略。
当时诸葛亮误用马谡,导致蜀军粮草运输丧失绝对战略位置,崩溃。
为此,诸葛亮不得不安排蜀军一一返回汉中,而他自己则在西城抵抗司马懿。 一场好戏正在缓缓上演,着实让司马懿止住了前进的脚步。
但要说司马懿真的不知道空城计到底是真是假,或许很多人都不会相信。
那么他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计之后,为何仍然选择撤军呢?
原因很简单。 司马懿知道,如果他不撤军,他很快就会与诸葛亮合葬。
他不希望飞鸟灭亡、梁公藏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只有保留自己的价值,才能在魏境内安全。
空城策略的漏洞
小说中描写的空城计非常精彩,尤其是诸葛亮面对危险时的从容神态,让人格外向往。
只要仔细观察空城计划的细节,就会发现其中有四个漏洞,完全触犯了兵家的禁忌。 即使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错误,诸葛亮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谁都可以说他们生性多疑,但这只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默契”。
首先,诸葛亮在四个城门分别安排了二十多名士兵装扮成普通人,清理城门。 这样的打扮,肯定瞒不过司马懿。 如果你瞒不了却还这么做,那不就证明你在隐瞒什么吗?
如果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是故意欺骗他,后来真的有埋伏,这二十个人能起什么作用呢? 在万人以上的战场上,即便是二十多位武林高手,也无法溅起水花。
其次,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时候,难道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吗? 要知道,这十五万大军只要发起进攻,轻点几下就能摧毁西城。
就算叔同不知道城里发生了什么事,面对魏军他能像诸葛亮那样冷静吗? 所以,司马懿只要盯着这两个书童,就一定能够找到线索。 如此看来,诸葛亮何尝不是聪明呢?
第三,诸葛亮坐上城门太危险了。 诚然,司马懿生性多疑,但他只需要安排两个神枪手去攻击诸葛亮就可以了。 诸葛亮还坐得住吗?
要知道汉末三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同的。 先打招呼再打架的方法根本行不通。 一旦司马懿偷袭成功,万一蜀中有埋伏怎么办? 无人指挥,魏军必胜的可能性更大。
第四,试探性进攻。 当时,司马懿得知街亭之战的结果后,分析蜀国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知道蜀军必须撤退,否则他就能将蜀军全部杀掉,于是他就有机会率军攻打西城。
当诸葛亮一人在城头时,司马懿本来可以安排一万人进行试探,十三万人扎营防止偷袭,另外一万人作为斥候。 这样一来,即使蜀地有埋伏,他也能从容撤退。
要知道当时魏国的国力比蜀国还要强大。 诸葛亮想要一口气吃掉十五万大军,这太难了,也太牵强了。
但司马懿连试都没有试一下,这太假了。 难怪后人评论说,如果不是他给司马懿留面子,诸葛亮自己恐怕早就出城了,对司马懿说:“这一局不算,下一局再回来吧。”
看透但不指出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在看清一切之后仍然选择撤退呢? 这也是从马谡失去街亭和魏国内部政治局势两个方面开始的。
如上所述,马谡失去街亭后,蜀军前线崩溃了。 司马懿明白这一点,魏国君臣也明白这一点。
因此,司马懿作为魏军前线统帅,必须对诸葛亮发起追击。 否则的话,他无法向曹睿解释,也无法向三军官兵解释。
从这一刻起,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位来自不同阵营的顶尖谋士,就开始准备为两国将士和君臣上演一出好戏了。
当司马懿来到西城楼,看到诸葛亮主动现身时,他就知道对方已经给他准备好了退出的理由。
接下来,你只需要配合诸葛亮,主动展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蜀国的危机就可以轻松化解。
不过,蜀国危机解决之后,司马懿也需要诸葛亮帮他布置伏击追击的假象——挂羊挂鼓,这样双方就各得其所。
司马懿成功地向曹睿证明了自己判断的准确性,曹睿也确信魏国除了司马懿之外没有人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 届时,十五万大军已被歼灭,诸葛亮将北上,魏国将陷入危险。
司马懿身为大臣,为何要如此费尽心思讨好曹睿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飞鸟已去,良弓已藏”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曹操、曹丕对曹睿的影响。
曹操对司马懿心存疑虑,但他却能够压制司马懿。 所以,他对后人的劝说或许有用、有用,但绝对不能让他掌权。 虽然是司马懿的学生,但是曹丕也认可曹操的观点,所以他把这种理解给了曹睿。
这样一来,司马懿就深深地明白了,曹睿之所以重用他,完全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空间。 一旦诸葛亮在西城被杀或者活捉,他对曹家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到时候想要生存下去,君臣之间的斗争是必不可少的。 但曹睿年轻力大,又有无数曹操旧臣的支持,所以他注定是必死无疑。 所以司马懿再怎么不愿意,也不得不放了诸葛亮。
当然,对于司马懿来说,杀不杀诸葛亮其实并不重要。
诸葛亮在军事上确实超过了他,但并没有压垮他。 只要避免战斗,让诸葛亮的诡计无用,那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诸葛亮曾经送过女人的衣服来羞辱他,目的是为了让司马懿主动出战。 结果司马懿只回答了两个字“受吧”,这让诸葛亮完全没了脾气。
司马懿的计划
其实,小事是为了利益,大事是为了国家。 司马懿的谋划并不仅仅是空城计谋的较量。
在他的计划中,卫国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曹操能够压制自己,司马懿却不在乎。 曹丕对自己有所戒备,但司马懿也没有放在心上。 可此时的曹睿居然想找机会自杀,司马懿实在是有些忍无可忍。
世界大势依然站在曹睿一边。 他只能继续忍耐,塑造出诸葛亮一样的贤相形象。 但诸葛亮去世后,曹睿为何没有找机会除掉司马懿呢?
这还要感谢当时在幽州地区独立的辽东刺史公孙渊。 如果不是他的叛乱,给了司马懿统领军队的机会,或许司马懿早就被关进监狱,远离政治中心了。
本来,幽州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从来就不太顺服中原。 魏国建立后,时有叛乱、投降事件,这让魏明帝十分烦恼。
当时辽朝水位急剧上涨。 魏明帝出兵征伐公孙渊受阻后,非常得意。 无奈之下,曹睿只能再次请司马懿出来。 荆楚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牛进、胡遵等步行、骑兵四万余人进攻辽东。
到达目的地后,司马懿采取东夺西攻的策略,在南线增设旗帜,而主力则悄然渡过辽河。 公孙渊醒悟后,只得退到襄平地区坚守。
为了缓解压力,公孙渊还写信给孙权求助。 于是,孙权派兵支援,但没多久就被打退了。 仅仅几个月后,辽东就完全回到了魏国的控制之下。
此后,魏明帝虽然还在寻找机会对付司马懿,但还没来得及采取任何行动,他的身体就已经到了极限。
这个时候,他只能希望司马懿能够像他表面上表现的那样忠于魏国,否则魏国很可能会在三国战争中被另外两国所灭。
可惜卫明帝没想到,他还是他信任的人。 司马懿隐藏了自己的性命,终于开始露出獠牙了。
到了公元249年,司马懿趁魏将曹爽陪同曹芳离开洛阳去参观高平陵的机会。 政变成功并控制京都后,司马懿将曹魏全部兵权移交给司马氏家族。
更可悲的是,曹爽远离京都,本来有机会招兵还击,却被司马懿诱降,冤死狱中。
如此心机之人,在空城计划中竟然表现得如此“愚蠢”,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结论
战争只是政治竞争的延续和手段。 这句话根本不正确。
诸葛亮希望完成刘备的遗愿,恢复汉室。 但当他遇到坚持不住的司马懿时,他真的没有办法了。
但如果司马懿主动出击,他有机会打败诸葛亮吗?
以魏国的主场,以及魏国更强的国力,即使机会很小,也不代表没有。
然而,司马懿宁愿让世人瞧不起他,也不愿意冒险去博取名声,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理想。
所以,当后人再看空城计时,不妨真正站在司马懿的角度,看看如果诸葛亮真的被杀了,他是否还能完成他的伐魏计划。 有多少人有勇气把世间所有人都当成棋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