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的一个系列,每周更新,目录可以在菜单栏查看。下载地理图集,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78章曹丕取代汉朝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本应是刘备的吉年。 春风得意的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刘封、孟达攻克东三郡,关羽紧随其后攻陷襄樊。 詹擒获于禁。 如果不是孙权、吕蒙背后捅刀子,刘备就有机会一日见长安百花齐放。 然而,这里是三国。 与两国竞争模式相比,总会有相关的第三方存在。
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被斩首,也就是说按照公历公元220年他就去世了。 如果不出意外,关羽之死应该是今年最大的事件。 然而,意外总有,关羽很快就黯然失色。 东吴这边,借口生病麻痹关羽的吕蒙,其实是真的病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忧心忡忡的孙权尝试了各种方法,但仍然无法挽救这个集周瑜和鲁肃优点于一身的人。 州长。 不仅吕蒙死了,同样参与白衣渡江事件的孙娇、蒋钦也前后腿患病身亡。 一些后人甚至怀疑是否又发生了流行病。 考虑到荆州刚刚遭受了一场大洪水,俗话说“大灾必有大疫”,而且现在正是传染病高发的冬季,这种可能性确实有可能。
如果说吕蒙、孙矫、江殷都是死于同一种传染病,那么后来远在中原的曹操的死亡,应该是华佗无法治愈的顽疾。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即公元220年三月,大英雄曹操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六十六岁。 按照古人的寿命,在这个年纪只要没有意外死亡,就可以算到了生命的尽头。
曹操临死前看到了关羽的头颅,并厚重地埋葬了它。 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来时,对他阿谀奉承,劝说他加入,说韩家已经没有力气了,该接替他的位置了。 曹操见状,道:“我想坐在我炉炭上作恶。” 这是孙权的儿子要把我放到炭炉上烤啊! 从技术上来说,曹操已经完成了汉室的一切准备,荀彧、孔融等绊脚石已经不复存在。 问题是孙权在这个节骨眼上劝他进军,并没有什么好意。 东吴攻陷荆州,杀掉关羽。 孙权现在是刘备的头号敌人。 如果此时曹操取代了汉朝,那么舆论的焦点就会集中在曹魏身上。 刘备此时攻打东吴算是报仇,攻魏则是正义。
新王朝的建立是一个大好机会,众多大臣大臣都在翘首以盼,劝说他们入朝,以赢得开国功臣的赏赐。 这其中就包括司马懿,他一直被曹操所憎恨,但却没有杀掉他。 司马懿听了曹操的话,立即说道,他的主公是天下九人之一。 如今孙权成为大臣,也是顺应了天意。 司马懿怎么可能看不到孙权的小九九,但他知道曹操一直不喜欢他。 关于曹操生前是否想过取代汉朝,历来众说纷纭。 更何况,如果真要屈服的话,闪避三下也是标准流程。 就算赌不成功,人也不会因为阿谀奉承而被杀。
值得玩味的是,曹操接到关羽失败的消息后,返回洛阳。 由于第七军洪水泛滥,曹操考虑迁都,于是暂时将指挥中心东移至许都与洛阳之间的“漠北”(河南郏县东南)。 如今尘埃落定,去洛阳而不去许都,确实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大家都知道许都是暂都。 就历史以及需要同时应对三条战线的战争而言,洛阳是最佳选择。
或许曹操到达洛阳的时候,确实想过等局势平息后称帝,但他实在没时间这么做。 如果要评论他的一生,《乱世英雄》更准确,我大概没有什么异议。 曹操傲慢地说:“天下若无一人,不知有多少人称帝,又有多少人称王。” 他做到了。 对于中央王国的人民来说,谁当皇帝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皇帝不应该有那么多。 对于个人道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至少,高陵的发现证明了曹操确实亲身实践了简葬理念。
曹操死后,动荡的建安时代结束了。 汉献帝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改年号为“延康”。 这个时候的时代总是有些扑朔迷离。 同年是建安二十五年,也可以说是延康元年。 更让人困惑的是,当年的十月又被改成了“黄初元年”。 这次想要改变的不是汉献帝而是曹丕,因为曹魏真的取代了汉朝。 汉献帝将皇位和王朝让给曹丕,年号山阳公。 十四年后他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当一只靴子落地时,刘勰满脸期待。 在这个傀儡位置上颤抖了三十年,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还原。
对于曹丕来说,取代汉朝并不是改变国名、年号那么简单。 除了传统的奖励和排除异见人士之外,还有许多地缘政治问题需要调整。 首先要做的就是迁都。 这不,新的王朝已经建立了。 现在我们已经不能说是迁都了,而是选择了新都。 合适的目标有三个:长安、洛阳、邺城。 长安太西,邺城北。 洛阳是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对了,历代历朝历代都会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关联王朝的运势。 东汉觉得它们是火的德性,水能克火,所以把三分水的‘洛’中的‘水’字去掉,加了‘咸’。” ”洛阳”与以前一样,写法不同。相同。曹魏自认为土生土长,土能克水,所以不必忌讳,于是又改回“洛阳”。用三点水。
洛阳的地位并不意味着长安和邺城完全被边缘化。 当洛阳被确定为帝都后,两座城市分别获得了友都地位。 从中国人对“对称”的执着追求来看,你应该可以猜到,洛阳的东西方向必然建有两座伴都。 否则,不仅曹丕难受,而且后世也难受。 许都经营了二十四年,各项措施都很完善,自然会得到一个名额。 但行政名称“许”改为“许昌”,沿用至今。 谯县是曹魏祖地,也有资格获得配额。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上述四个首都各有其任务。 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确立,曹魏南线面临三个战场:岐山、襄阳、合肥。 长安是抗蜀的大后方, 许昌可为荆州战场提供支援; 乔县是南征江淮的中继站。 至于曹操苦心经营、打通水网通道的邺城,对于稳定黄河以北地区的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五都格局,让曹魏在各个方向都有支撑点。 这种做法也被后世许多朝代所沿袭。
五要素到位后,全世界的行政区划必须重新调整。 此前,曹操为了在汉朝的行政框架下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以恢复九州为名,将黄河以东和以北地区合并为一个大冀州。 愚公九洲的设计蓝图原本是理想化的,之前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如果曹丕继续沿用,最大的问题是谁交出一州四州的大冀州(皇帝不能亲自担任州牧),所以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但完全恢复东汉建制并不可取。 毕竟中央王国现在的情况和汉朝有些不同。
从东汉的行政架构来看,蜀汉仅占据益州。 东吴拥有扬州、荆州、胶州三郡。 但曹魏的控制区域是扬州的江淮地区,以及荆州的南阳、襄阳、江夏,所以魏国的疆域上也有荆州、扬州的设置。 另外还有泗、兖、豫、青、徐、冀、并、幽、雍、凉十州,共十二州。 虽然有曹操打下的基础,但魏国在这些地区的统治也不能说没有任何变数。
典型的是清、徐地区。 这两种状态在比赛阶段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曹操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主要依靠两股力量,一是泰山将领;二是泰山将领。 另一个是青州兵。 当时,曹操降服了青州黄巾军,并挑选了黄巾军中的精锐留下来,组建青州军。 他们的家人自然随后也回到了青州。 曹操视青州兵为私兵。 他们分田为户,世世代代当兵。 青州士兵也将曹操视为自己唯一的主子。 曹丕继位后,洛阳的青州兵认为天下将大乱,于是纷纷“不战鼓”而回国。
青州兵大规模出走,无异于造反,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镇压。 老国王已经去世,新国王还没有建立。 情况看起来非常危险。 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兵变。 关键时刻,贾奎站出来安抚众人。 河东人贾逵,上次郭渊、高干攻打河东时表现出色,逐渐成为曹魏的重臣。 贾逵的做法不仅是不处罚俘虏,而且还向青州士兵发出路线指示,并向沿途官员收取口粮。 就这样,一场潜在的叛乱被成功平息。
贾逵的意思是,如果青州兵不想当兵,想回家乡,就应该让他们回去。 说起来,这支军队一直都是友军头疼的问题。 没有曹操在场掌控,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现在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靠山,想要离开,这并不是叛国。 他们甚至可以跳过喝酒这一步来释放自己的兵力。 革命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如果不想吃饭、当兵,还可以回到家乡种田、纳税、做徭役,为国家做出贡献。 确实没有必要强迫你留下来。 此外,还有人主张暂时不举办葬礼,以免各地发生骚乱。 贾逵坚持哀悼,并要求各地官员前往洛阳吊唁。 当日孙策去世时,江东的根基尚未完成,山河大乱。 于凡表示,当地官员不去吊唁是对的。 现在曹魏已经奠定了三十年的基础,曹丕本人也已经准备了很多年。 对此,他还是需要有信心的。 。
如果说青州兵是曹操的亲兵,那么泰山将领臧霸就有点像曹操的亲兵了。 臧霸投降曹操纯粹是出于“义”,因为曹操待他不错。 不仅对曹操如此,对其他朋友也是如此。 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财富而背叛自己的朋友。 曹操知道这个人不会背叛他,所以放心地把徐州留给了他,包括将青州、兖州的沂、蜀河流域都划归徐州,还让他督办青州的事务。 如果给曹魏划分战区的话,臧霸就是东部战区的统帅。
青、徐二人是一,青州兵走后,臧霸在洛阳也有一支军队,因影响而一同散去。 臧霸要是有什么想法,影响力肯定比青州兵还要大。 曹丕赶紧派曹休接手青、徐两地的防守。 臧霸见到曹休后,对曹休说:朝廷不愿意听我的建议。 如果让我率领万人步行和骑兵进攻,我一定能横扫江标。 徐州一直是魏吴战争的二线战场,并没有受到重视。 臧霸这么一说,就向新主人表明了自己的意图,也表明了自己并不反对。 即便如此,曹丕仍担心臧霸在清徐卫不败,于是后来将其调往洛阳为官。
有东部剧场,就应该有北部剧场。 冀州、幽州、并州,袁绍故地三地,同属北方战区。 从行政上看,除了并州河套部分和大同盆地北部被鲜卑占领外,没有大的变化。 不过,北方战区最大的威胁并不是那些表面上向曹魏低头、还时不时做出小动作的鲜卑人,而是辽东公孙氏。
辽东公孙的问题不仅在于其本质上是独立的,而且还在于东吴拥有强大的海军,可以通过海上与其进行交流。 后来,辽东末代诸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曾上书曹丕,称公孙康杀了孙权的使者,以表家族的忠诚。 曹魏取代汉朝时,公孙康恰巧去世。 公孙渊的弟弟还没有成年,曹丕就任命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为辽东刺史,并封他为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的地位高于三王。 此前,公孙康的军衔为“左将军”,以降为先。 对于新统治者来说,向这些不受控制的王子加冕,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操作。 但对于后者来说,这并不会让他们更加忠诚。 好在辽东因为有了新的领导者,内部也需要时间相处,所以暂时不会对过渡时期的曹魏造成任何威胁。
曹操的家乡豫州和他起家的兖州都位于中原,就是中部战区的概念。 曹魏统治下的荆州、扬州部分地区,属于南方战区的概念。 作为曹魏的基本根据地,许昌和桥县是两个重要的商业伙伴。 中部战区是曹魏最放心的区域,而这个战区的使命就是为南部战区提供战略支援。 另外,如果将曹魏所有领土都划入战区概念的话,那么“中原”范畴对应的中央战区也应该包括“泗州”。
汉代之后,曹丕终于正式将尴尬的司隶校尉部名称改为“司州”。 调整是剥离三个辅助部分,留下三河(河东、河南、河内)和控制泗州卫汉通道的弘农县。 这是因为长安在政治上不再享有与洛阳同等的地位,而退位成为与邺城、许昌、谯县平级的伴都或副中心。 在此情况下,合称“三府”的京兆尹、左凤邑、右扶风三个特别行政区也转变为京兆县、左凤县、右扶风县。
那么三府对应的关中地区在曹魏的行政版图上属于哪个国家呢? 答案是永州。 李珏此前曾将河西走廊划分为独立的永州。 这样划分是有道理的,但永州这个名字本来是属于关中、陇右的。 新永州的范围除长安所在的关中外,还包括原属凉州的安定、永阳、汉阳、南安、陇西四县。 其中,永阳县更名为“广威县”,汉阳县恢复“天水县”名称。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县城基本上对应的是龙游和小关岛所在的地区,都在那天马超和杨秋的势力范围之内。 从地理角度来看,这次曹丕能够平息乱局,还永州本来面目。
凉州与雍州一样,没有成为历史,继承了东汉凉州的其他地区。 按照愚公九州最初的蓝图,并不包括河湟山谷和河西走廊。 这次,曹丕将原属韩遂的晋城、西平两郡,以及河西五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加上与居延海对应的“西海郡”)合并为新的“西海郡”。凉州”。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河西走廊并不是从永州直接转变为凉州,而是与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平县和金城县对应的河湟谷捆绑在一起,当时称为金城。 是对的。
河湟谷与河西走廊确实相距遥远,内乱时有发生。 曹操、刘备争夺汉中时,武威、张掖、酒泉、西平四郡军阀自称将军,互相攻伐。 我要继承后马超、韩遂时代重生的新凉州军阀集团。 甚至有人主动将人质送给曹操,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来获胜。 熟悉凉州事务的张济告诉曹操,他不会帮助任何人,让他们自己走。 结果一年多后,真的火了,掉了好几个。
曹丕继汉后,首先任命安定刺史邹起为新凉州刺史,并任命了一批新的都督。 然而,他被赢得战争的军阀驱逐了。 最终,张济被任命为永州刺史,晋城太守苏泽被任命为护羌都尉。 他们率领军队平息叛乱,被视为将其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后来,张济又配合曹操养子曹真平定了吕水虎领导的河西胡人的叛乱,将河西走廊牢牢控制在曹魏手中。
从战区来看,雍凉州自然属于西部战区。 西部战区的分工中,永州主要负责蜀战场,凉州负责边应工作。 后来姜维见从雍州方向突围无法,便尝试从凉州方向突围。 此外,曹魏统治下的凉州还有一个特殊的地缘使命,就是将影响力扩展到西域。 汉武帝将中央帝国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后,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立了西域最高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 新莽时期,帝国发生内乱,西域都护府被撤销。 汉光武帝刘秀光恢复汉朝后,拒绝了西域十八国恢复都护府的请求。
这在后世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 这在当时其实是一个务实的决定。 汉武帝战略西进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斩断匈奴右臂”。 也就是说,在匈奴的侧面和后方开辟了第二战场。 中央王国刚刚重新统一,没有实力与匈奴作战。 如果你的手伸得太长,很容易就会被匈奴人砍掉。 至于西域的绿小国,从其规模来看,要么依附于北亚游牧民族,要么依附于中原王朝。 相比之下,后者不仅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商品和更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也更容易让绿色小国爱上它。
东汉王朝完成内部整合后,再次出征西域对付匈奴。 相比于汉武帝时期,手握河西走廊的东汉王朝,着手此事的起点要高得多。 不过,作为对抗匈奴的第二战场,匈奴也不愿意放弃这片大后方。 包括刘秀这次的拒绝在内,东汉王朝三次放弃西域,三次恢复西域,史称“三配三绝”。 治理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也由“西域都护府”改为“西域常侍府”,由首席史官和无忌校尉分别管理行政和农事。
黄初三年,看到中央帝国统一的迹象,鄯善、龟兹、于阗等西域主要国家纷纷遣使进贡。 虽然此刻的魏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还没有收复河套土地,但是匈奴帝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鲜卑人虽然成为了蒙古高原的主人,但内部仍然分散,对中原没有构成威胁。 新王朝即将建立,外国军队前来加入,这是一个好兆头。 曹魏代表中央王国再次将统治范围延伸至西域,以楼兰旧地为统治地,重新设立西域都尉、无忌校尉。
无论是设置五都,还是重新分州、分部,总是在曹操的地缘政治遗产上做文章。 后来西域诸国回来附和,对曹丕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新主曹丕希望能够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自己的成绩,证明自己并不是仅仅依靠祖尹。 这时,孟达送来了一份大礼。
东三郡孟达和刘凤至之间的恩怨,之前已经详细交代过。 关羽战败后,孟达担心自己会被激怒,无奈之下只好将整个凤陵郡投降给了曹魏。 当我收到孟达的投降书时,曹操正好去世,曹丕刚刚继承魏国的王位(尚未称帝)。 这确实是一个好兆头。 曹丕听过孟达才的名字,立即将其升职。 具体官职为“新城太守”。 看似他与蜀汉有同样的官职,但实际上他有很多话要说。 孟达所任职的新城郡,并不是单纯将他带回曹魏的房陵郡名,而是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一。
也就是说,孟达在曹丕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镇守东方三郡的太子。 由于曹丕的善良,孟达在曹丕称帝时为曹魏竭尽全力。 然而,尽管他成为了新城郡太守,孟达的新城郡三分之二的领土仍然掌握在刘封和蜀汉手中。 曹丕给孟达画这饼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想让孟达帮助曹魏夺回三郡。
曹丕称帝后,攻打刘封的大军立即出发。 除了孟达自己的部队外,曹丕还派了徐晃、夏侯尚两位大将前来救援。 夏侯尚是夏侯渊的表弟,与曹丕关系很好。 上次他和曹彰北上攻克代县乌环。 现在新主子已经登基,除了父亲带出来的老部队之外,是时候培养一批忠于他的将领了。 这次夏侯尚一起去了。 不仅打怪升级,还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征伐上庸的计划是夏侯尚提出的。 夏侯尚相信,上涌山路高,险,刘枫不会想到我们会偷袭,他可以出奇制胜。
上次孟达已经从房岭行军到上庸了。 在他的带领下,魏军很快就到达了上庸城。 先礼后攻,是军事家的惯常做法。 虽然与刘封不和,孟达还是写信给刘封劝降,但他并没有劝刘封。 考虑到刘封和刘备的关系,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与刘封一起保卫上庸城的还有太守沉旦。 申旦作为权势滔天、势力强大的商庸,原本是曹操征讨张鲁时任命的商庸太守。 看来他劝降的能力应该比刘枫更强。 然而,当沈丹看到曹魏大军逼近城下时,并没有立即投降。 这并不是说沉旦对刘备特别忠诚,而是说他的妻子的氏族成员在那天投降时已经被派往成都“享福”了。
沉旦有顾虑,但与他一起投降的弟弟、西城太守沉仪却没有这样的顾虑。 沉毅妻子的近亲当天并未被送往成都作为人质。 考虑到两人是兄弟,刘备认为可以把整个沈丹家族都留在身边,以此来约束两人。 只是没想到沉衣不在乎这个程度,魏军一到就主动投降了。 房陵、西城投降。 对于两面受敌的刘封来说,守卫一座孤城显然不现实,所以他就想办法逃回了成都。
回到成都后,刘封终于后悔没有听孟达的话,投降魏国。 表面原因是因为他不肯救关羽,但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担心刘禅即位后,实力太强的刘封会做出改变。 曹操去世了。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首先要为刘备的死做打算。 刘备虽然不舍,甚至痛哭流涕,但他也知道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好。 同时,为了关羽的事而杀害亲人(即使不是亲生),也有利于笼络人心。
刘封逃走后,沉丹无奈,只好再次投降曹魏。 由于他没有主动投降,曹丕并不信任沉旦,而是把他迁往南阳,剥夺了他原来的爵位,让给了沉仪。 至于沉伊,他继续担任Xicheng的州长。 确切地说,它应该是“ Wei Xing的县”。 当魏朝建立后,Xicheng County的第一个战利品被改名为“ Weixing County”。 这也意味着“新城市州长”孟Da实际上不能拥有整个东山县,并且仍然必须与其他人共存。 可以想象,孟达和沉伊之间必须存在冲突。 对于孟Da而言,改变的是,他与之竞争的人已经成为沉Yi,他手掌握在两个县,而获得主信任的人也成为了自己。
-结尾-
本文是NetEase News Newase New Heantial Wave Project已签署帐户的原始内容[世界地理视图]。 未经该帐户授权的任何复制。
单击图片查看过去的系列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