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连山
数据支持| 毕达哥拉斯大数据 ()
第一次读过《三国志》的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何对北伐如此痴迷?
总之一句话,蜀汉王朝如果不去北伐,全力发展内政,确实会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 但无非是多活几年,结果只能是温水煮青蛙。
中国五车之前,中原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中心,基础设施远胜于江南、四川。
尤其是中原地区,是战乱最严重的地区。 南方经历的战争相对较少,没有太大的进步空间。
如果三国不闹事,曹魏绝对是发展最快的。
对于蜀汉来说,唯一的机会,正如《隆中对》中所说,就是等待对方内部分裂,效仿汉高祖刘邦,恢复三秦,平定天下。一举中原。
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 项羽只是一个军阀首领,但曹操却在三十年后一枪一弹击败了魏国,曹丕通过退位合法建立了一个成熟的国家。
两者之间基本上没有可比性。
你拖得越久,曹魏就越会选择在完成所有防御布置后攻击你的时机。
历史如烟,各种往事难以研究。
值得庆幸的是,诸葛亮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他的心路历程。
“隆中对”战略蓝图
我们先看大家都会背的《诗诗表》第一句话:
“先帝之事未及半,中道已崩。今日益州疲软,正是吾诚存亡之时。”
有两个非常关键的信息。
首先,如上所述,虽然天下有三大支柱,但明眼人都知道,四川盆地与世隔绝,再怎么努力闭门造车,也迟早会被被另外两个人抛在了后面。
其次,虽然蜀汉已经上市了,陛下也成为了皇帝,但我们公司的业务实际上才刚刚开始一半。
从起兵到称帝,刘备集团的目标从未改变:恢复汉室。
这是刘备的立身之本,也是他打造队伍、吸引人才、笼络民心的第一方略。 它永远无法改变。
比如全聚德就表示要造新能源汽车。 能否建成仍存在疑问。 有投资者相信吗?
刘备对白帝城孤儿们的遗言是:征服中原,至死不息。
这是蜀汉的根本,也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无论刘禅、丞相诸葛亮乃至所有侍奉蜀汉的士人,都必须遵守。
因此,诉诸军国主义的并不是孔明。 一方面是寻求长期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蜀汉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光复汉室”。 正是这种理想的追求可以:
“侍卫之臣在家孜孜不倦,在外忠臣忘我,这是追寻先帝的特殊经历,我要报答陛下。”
从市场角度来看,股东和投资者购买公司的产品是因为他们看好公司的产品。 你不能突然宣布我要转行。
当然,以上都是客观原因。
诸葛亮主观上认为人力可以改变大局。
摘自《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英雄辈出,曹操实力不及袁绍,但曹操之所以能够打败绍,不仅是天时地利,更在于谋略。”人的。”
事实上,诸葛亮后半生六次出征岐山(真实历史上只有两次),每次北伐都让曹魏朝廷如坐针毡。
这似乎给所有投资蜀汉的股东带来了希望:人类战胜自然的计划或许并非虚幻。
但理想毕竟不是现实。
以最著名的第一次北伐为例,蜀汉王朝一共损失了包括赵云在内的11名将领。
先说诸葛亮的谋略。
事实上,蜀国将领在从汉中攻打关中时,并不明白为什么要绕道很长的路取道岐山:“长安道无路可走,丞相只取岐山。”山,为什么?”
汉中至长安最短路线仅780里。 然而孔明的进军路线是先西进陇西,再东攻长安,相当于绕了一个大圈。
魏延直接反对,建议他率领五千精兵,取最近的子午道突袭长安。
诸葛亮断然否认:“岐山是长安之首,从陇西诸郡,若有兵来,必经此地。前邻渭滨,倚山坡谷。”后可左出,右进,可伏兵,为用兵之处。” 如果你想先拿下这个,你就占据了地利的优势。”
总之:占领岐山,进可攻,退可守。
正因为岐山距离长安比较远,风险小,敌军疲惫,所以才有获利的空间; 一旦出现不利情况,俘获的人马粮草可以迅速撤回汉中。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盒子操作”。
蜀汉和曹魏的人口比例是1:4。 一方只有益州,另一方则占据中原九州。
小户主动攻击大户,必须谨慎。
诸葛亮选择以岐山为基,以渭水为顶,让部队在这个盒子里活动:
如果从岐山进军,地势有利,风险较小; 进攻渭水地区,风险大,可以获利而退。
按照魏延的打法,想要直奔长安,就相当于冲出了盒子顶部,进入了高危区域。 等待大佬们反应过来包抄,实力薄弱的蜀军想要安全撤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孔明刘出岐山,以箱形运作,使强大的魏国“畏蜀如虎”。 实行这个岐山战略是对的。
然而,这就是散户投资者的玩法。
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中,时间、精力、资金有限的散户要想避免被收割,就应该依靠“旗山”占据有利位置,进行箱形操作。
无论大盘还是个股,一段时间内都有高价区和低价区。 那么,低价区是“岐山”,买入风险小,高价区是“渭水”。 如果风险较高,则将其出售以获取利润。 出去。
只要不是垃圾股,即使被困在“岐山”(低于价值)之下,也是暂时的。 个股必然会实现价值回归,完全有机会平仓获利。
作为散户,这样玩绝对没有问题,就当成省钱(价值投资)吧。
诸葛亮作为战争统帅,不想冒任何风险,这是不合适的。
第一次是魏延的建议,这显然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决定。
高利润在于,他仅用五千人马就能攻下长安,与孔明出走岐山相呼应。
风险很大,魏延的部队可能会陷入陷阱,全军覆没。
不过,只有五千人,显然不会对蜀汉本身造成太大的影响。 唯一损失的应该就是魏延这个难得一见的大将了。
既然他不信任魏延,又只带了一小部分人,为何不尝试一下呢?
第二次是街亭失守。 这又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决定。
《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马谡迷街亭是司马懿的代表作。 在真实的历史中,这场战斗的主角是率领五万人的名将张郃。
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应对策略,蜀军的战术目标是尽可能牵制张郃的部队,本着降低风险的思路。
最好的选择,就是派出数量不等的小股部队,沿途骚扰张郃,干扰他的行军速度。
第二步,派出不少于一万人的部队,有经验丰富的将领,守卫街亭。 在一定时间内,他们可以根据关内凉州局势的变化,选择撤退。
如果凉州的郡县被攻克了,就让张郃进来捉瓮龟。 如果不能被俘,就带着部队从岐山撤退。
既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拖延时间,那么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将领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候安排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苏显然是不明智的。
诸葛亮在委派和培养新人方面非常谨慎,但这一次他错了时机。
显然在这件事上,他忽视了极小概率风险对整个战局的重要影响。
作为投资者,面对高风险、高收益的事件时,我们可以预先设定极小概率事件,提前做好计划:一是B计划;二是B计划; 第二,设置止损。
但在局势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才发生了后来的《空城计》的一幕。 孔明,一生谨慎的人,冒了唯一的风险。 (虽然是虚构的)
显然,人类的阴谋虽然可以暂时撼动天地的命运,但却无法改变结局。
诸葛亮一生追求安定,但最终还是被时间打败了。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刘备兵败于白帝城,八万蜀汉精兵葬身火海,政权濒临崩溃。
公元227年,孔明用七年时间清理内政,接触远近敌人,日夜感叹,才使政权重回正轨。
公元234年,《史记表》成书七年后,忠诚的武侯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数字七似乎也带来了厄运。
公元263年,即诸葛亮死后二十九年,其子诸葛瞻犯下致命错误,绵竹陷落。 刘禅打开成都城门投降。
同年,姜维劝说钟会造反,欲恢复汉朝。 事件曝光后,他与张仪一起被杀。
五百年的汉朝已经结束了。
最后做一下总结。
抛开任何吹毛求疵的偏见不说,蜀汉作为三国之中最特殊的一支,有着鲜明的团队特色。 从它的诞生、繁荣到中期的维持乃至最终的灭亡,政府始终坚信家国一体。
因此,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这四个最高辅佐虽然都拥有“凌驾国家之权”,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没有培养自己的家势,更不用说让朝廷充满亲信了。
这种团队文化,叫做胸怀世界、志向世界; 这种企业文化叫做先公后私、团结奋进。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这种理想情怀的品质重达千斤,承载着每一代中国人的向往。
这也是为什么,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武侯祠依然是成都最受欢迎的圣地。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回去给宰相当推车的棋子。
成都武侯祠庙会
整篇文章完毕,感谢您的阅读。
结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0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