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草堂谋天下,两朝开拓老兵心。
杜甫的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睿智、运筹帷幄的天下人物形象,使他成为中国千年历史上谋士忠臣的代表。
所谓参谋,是为上级制定计划、提供建议。 它们在古代就存在,在现代也不可或缺。 从几十万年前的军政部长,到今天的参谋、顾问,包括外国议员、杜马等职位,都是从“参赞”演变而来的。
当然,不仅政府和军队需要“参赞”,现在公司、企业也需要“参赞”。 即使在职场中,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辅导员的职能。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或者只看过《三国演义》,你一定会发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古代谋士每次给自己的主公提建议时,一般都喜欢给出三个建议:“上、中、下”。 或者至少有“上、下”两种策略。 《孙子兵法》专门讲谋略的篇章中,也有“上、下”和“上兵、下兵、下兵”的描述。 为什么是这样?
有人说,这是谋士获取名誉、炫耀智慧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在“主”等人心中留下自己足智多谋、足智多谋的形象,提升自己的地位;
有人说,这是给“主”留面子,说最好的一个,加两个“坏主意”,然后让主做出选择,凸显“主”的智慧,讨好他,不留任何余地。痕迹;
有些人更离谱,认为辅导员只是在找麻烦。 他可以明确说出最好的方案,但还是要拿出“上、中、下”。 这简直是多余的。
但事实上,在古代的生活环境中,成为王子甚至国王的谋士,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或许在封建时期,国民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但我们绝不能低估“士绅”的智慧和能力。
古往今来,涌现出许多天才,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早已群星璀璨。 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一切策略和方法,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时代和环境而出现不同的情况,但其本质仍然来自于古人的智慧和策略。
每次辅导员制定计划时,他们都会提供三种选择。 这绝对不是无意义的举动,或者只是为了一己私利的举动。 其实大家可能都听过一句话:不要让领导做判断题,让他做选择题。 这既是现代职场人发现的一种职场智慧,也是对古代“谋士”智慧的传承。
首先要明确“上、中、下”三策的含义。 并不是说上层策略是最好的,下层策略是最差的。 其实更相当于“一二三”的枚举法,各有特点。 专注,所以不存在“绝对最好”的策略。
仔细分析,这种职场智慧或者说工作方法主要来自于三个原因。 下面文章为大家一一列举分析:
1、表面原因: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照顾各方利益。
一个政权、一支军队、一个利益集团,可能只有一个“主”,但一定有或多或少的“小集团”。 领主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依靠这些“小团体”来带动、运作、实施。 “小团体”依赖于领主并为共同利益而努力。
虽然主角在两人中占主导地位,但他们又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有时,“小团体”的要求会迫使领主做出让步。 这就是所谓的“妥协政治”。
从整体上看,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总体目标的拉动,但利益不可能事事一致。 即使是领主,也要综合考虑,互相平衡。 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反弹,何况是辅导员?
例如,明朝的海禁经历了全面放开、全面禁止和通商口岸开放三大政策。 其实可以看成是“上、中、下”三策。
全面自由化的目的是鼓励和接受外国来到朝鲜,提升明朝的实力,增加对周边小国的控制,同时与一些外国进行物资交换。
然而,这也导致了明朝初期海盗泛滥、走私猖獗。 同时,国库花费大量的钱财,频繁的进贡。 中原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对外来商品没有硬性需求。 结果,国家得不偿失。 因此,朱元璋制定了最严格的政策。 金海陵彻底封锁了明朝的海上航线。
全面禁渔的本意是打击海上敌对势力,却导致沿海商人、渔民苦不堪言,不断反抗。 走私继续被禁止,并成为权力的特权。 海军的衰落导致倭寇甚至敢于登陆抢劫。 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税收入不敷出。 重新开放海禁的声音越来越大。
最终形成了开放部分港口城市作为港口的战略。 在一百多年的政策跨度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不计其数。 如果有人站出来支持一方,就必然得罪另一方。 即使改变现状,也是对既得利益的挑战。
辅导员不可能总有一种策略照顾到所有人,所以只能给出“上、中、下”三种策略。 这是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最终还是由主来做选择。
2、深层次原因: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主”的决心有多大。
谋士的职责主要是为“主”提供权衡利弊的想法。 你可以借此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最忌讳自己做决定。
面对同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会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要么成本不同、解决程度不同,要么风险不同、收益不同。 作为谋士,你需要提出多个方案,并分析每个方案的利弊,供“主”选择。
比如刘备入川时,就被请去防守葭萌关。 他本来想趁机吞并蜀国,但是却没能得到机会。 面对困境,“风初”庞统提出上、中、下三种办法来改变局面。
最好的策略就是直接撕毁联盟,派出精锐部队奇袭成都,一举擒获刘章集团首级。 然后他们就可以轻松制服各地督军,迅速吞并四川。
中央策略是率军佯回荆州。 益州将领杨怀、高沛肯定不会有防备,然后找借口擒拿他们,然后起兵攻打益州。
下一个最好的选择是直接返回荆州。 我们先慢慢发展吧。 等开发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慢慢进攻益州了。
后来大家都知道,刘备听了这话,觉得上策太激进,下策太慢,所以选择了中策。 后来,他突破了刘璋集团的各级抵抗,占领了益州,奠定了蜀国的基础。
但根据我们目前的分析,最好的策略可以说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 刘备为何不选择最佳策略? 事实上,这也是刘备集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特色,对利弊有特殊考虑的原因。
刘备一向以“仁义”着称。 他出身卑微。 虽然说他有皇家血统,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背景。 与曹操、孙策、袁绍等各大军阀相比,他白手起家,漂泊了半生,才征服了半个荆州。 但积累的声望却远远高于其他人。
所以,刘备确实不可能放弃这个形象,做出“背约谋利”的行为。 不过,那时的他已经年纪大了,很想“慢慢规划”。 面对易守难攻的蜀地,他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成就一生的伟大事业。 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有进步。
两者如何选择,只能由刘备决定。 庞统绝对不可能超越他的权威。 如果换一个“主”,比如曹操,根据他的性格,最有可能的选择绝对是“上策”。
如果是另外一个实力不强、对疆域没有远大野心、对前瞻和后顾犹豫不决的防守型领导者,比如刘章,那么它很可能会选择“最低的政策”。
因此,所谓的“上、中、下”三种策略,都是谋士提出的不同方案,需要“主”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群体实力来做出最终决定。
3、根本原因:上级心思深重,信息不对称。
在古代,上下级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当然现在也一样),尤其是谋士的地位有高有低。 然而,除了诸葛亮这样与刘备“如鱼得水”的高级谋士外,其他人并不能掌握这个利益集团的全部信息。 只有“主”才能站在高处看透一切。
谋士在向上级提出建议时,只能依靠自己掌握的信息和“主”指明的方向来制定计划。 他还必须充分考虑那些不属于他控制范围的不确定因素。 自然,他会提出几个侧重点不同的方案。 计划。
别以为你可以问什么。 事实上,无论是在“禁忌”较多的古代,还是在职场竞争激烈的现代,“主”都不会也不可能向“谋士”透露很多信息和情报。 这是一个优越感的问题。 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采取预防措施。
如果不围绕目标拿出更多的计划,如果策略不符合“主人”的想法,不仅不会被喜欢,还会影响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 这就是所谓谋士先求其命,后求其国家。
比如,在袁绍与曹操的河北之战中,田丰虽然足智多谋,但却不知道如何谋生。 他并不同意袁绍南下决战的主张,只是提出了“出兵袭扰、讨伐曹操”的策略。 这是一个典型的让“主”提出“真或假”问题的例子——要么同意,要么不同意,别无选择。
显然,田丰稳重的谋略与袁绍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性格并不相符。 也与当时称霸河北的袁绍集团的实力不相称,远远超过了曹操集团。 自然是被袁绍拒绝了。
结果官渡之战,袁绍彻底溃败,田丰也被杀。 有人说,是袁绍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才导致了失败。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田丰这个顶级谋士却未能考虑到“主君之念”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从而导致了他的谋略的失败。 如果不被采纳,又没有给出其他选择,那不是失败吗?
类似失败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荀彧一味反对曹操称帝,并没有想出其他有理有据的“拖延时间”策略。 结果曹操忌惮他,最终杀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君王辅佐。 一个很大的遗憾。
因此,古代谋士总是喜欢提出“上、中、下”三策。 这不是“职业习惯”,更不是不必要的,而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工作方法和职场智慧。
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案,有助于上级综合判断,整合整个集团的力量,更顺利地实现目标。
如果所提出的方案始终被采纳,将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在小组中的地位,了解更多的信息,进而为兴趣小组的发展提出更合适的建议。
即使提出的几项建议没有被采纳,至少会给领导者一个积极参与、为团体努力工作的印象。
退一步讲,这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即使决策者采纳了其中一种意见,但结果并不成功,利弊已经分析清楚,负责人在做出选择时也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辅导员”。
如果只给出一条建议,很容易陷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无限责任的境地。 失败的后果将完全由提出建议者承担。
事实上,目前“让领导做选择题”的职场体验与“上、中、下”三种策略类似。 是很多人用来驾驭职场的“法宝”。 这充分说明,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但古人的智慧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