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16年级学生的来信:
“我最近读到一段话,觉得很有趣。里尔克写道:
“容忍你的疑虑并尝试去爱那些困扰你的问题。不要寻找答案,你找不到答案,因为你还无法忍受它们。重要的是你必须生活在一切之中。现在你必须经历充满问题的生活。也许有一天,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过上充满答案的生活。 '
“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就分享给同学们。没想到,同学们说,别人也给他发了同样的一句话。‘现在的人都喜欢送这种鸡汤吗?’”他说。
“看到他这句话,我感到有点困惑。‘鸡汤’这个词现在似乎带有贬义了。有人觉得很有见地、很有哲理,也有人觉得很虚伪。这就是‘鸡汤’。”我厌倦了哲学和“鸡汤”有什么区别?
“我个人觉得,‘鸡汤’是不是鸡汤,要看‘鸡’。作者所说的是否是基于生活感悟的总结,是个人生活经历的分享,如果作者本人有一定的威望,读者自然会被他所说的所说服,反之,如果作者本人为了教育而附庸风雅,而他所做的又不够令人信服,自然就会被怀疑“语言闲散”。 't知道这个术语在这里是否使用正确)。
“此外,是否是‘鸡汤’,与读者的个人心态、生活经历有一定关系。哲学之所以是哲学,能够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它与大多数人的生活产生共鸣,使之成为哲学。”人们理解它。
“有些人之所以觉得‘鸡汤’太多,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反抗意识,抵制一切权威的所谓教育和机械套用,但他们也无形中抵制了很多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教训和言论。真正有益。”
小童同学读了瑞克的这段话后感触良多,我读后感触也颇多。记得开学不久,一名21年级的本科生听了我的讲座《爱让我们专注而自由——与大学生谈成长》。她写信给我说:“理想虽然美好,但真正实现却很难。”很难争论非成就和非功利主义。你无法超越这些东西去追求你想要的东西,这必然会导致“量”。包括我自己,我承认我在讨论课上发言了。 ,一部分原因是真的很痛苦。我每天都感到非常焦虑。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我给这位同学的回复和Ricker说的差不多:
“解决你问题的关键是在大学学习的约束下找到自由。尽量不要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各种你不喜欢的课程要求——既然是‘被迫’这么做,那就去做吧对吧,对你有利,不然岂不是损失太大了?
“好处是什么?其实就是在这些课程要求中找到你感兴趣的东西,并培养对它的兴趣。
“既然无法回避,那就积极参与吧。”
后来,学期末,这位同学写信给我,告诉我:
“很抱歉没有回复你,因为我想先按照你教的方法去学习,看看能不能做出改变,然后才能给你回复实质性的结果。
“我非常感谢老师在开学时在我最低谷的时候耐心地纠正了我的错误观点。当我听从老师的建议,强迫自己阅读那些非常复杂的文件时,我加上了讨论课,我确实收获很多。
“然后通过写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报告和论文,我掌握了一些技巧。困扰我的课上很多人退学了,但我坚持了下来,因为老师的话鼓励我。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我没想到的东西。”以前关于或关心。
“我正在慢慢找回专业学习的节奏。就像老师您说的,既然您来了,就必须尽力而为。我已经在这个学校了,我无法改变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未来?”就留给未来吧。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做好每个学期应该做的事情。”
我引用了这么多,我想解释什么呢?由此可见,瑞克的话是有生活经验的。因为无论我是去农村排队落户,还是在复旦读本科,我都是这么想的。我的高考选择是文学专业,但当我收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因为我古文附加题考得好,我把专业改成了中文专业。入学后,专业负责人告诉我们:“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人生活在限制之中,而人生就是在限制之中寻找自由。我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生强调这一点。从这位21年级同学写的回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她经过练习,这方面也有很多经验。
从这一点来看,童同学对瑞克的话“很有感触”也是很自然的。那么为什么孩子们分享给同学后,学生们会感觉像“鸡汤”呢?
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鸡汤没有营养? ——鸡汤的秋天
为什么“鸡汤”成了贬义词?因为“鸡汤”没有营养。
“鸡汤”的语言看起来很美,但为什么这么有营养呢?
1. 语言平滑
鸡汤常常与“美容”联系在一起。它以其富有韵律的句型和优美的修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正是对形式的刻意追求,使其变得不真实、流畅,让人感觉不到现实的质感。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语言环境下,现实生活中那些充满人生经历的粗俗话语,却会让人心颤抖。
当然,好的表达应该具有相应的语言形式力量。良好的权力形式让人感觉它们是思想的结构,它们是一体的。但如果形式是刻意的,这种刻意就很容易脱离思想,体现出内容的苍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好话是扣项,是鸡汤的“负资产”。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看到美丽的文字时,就会想到空想,甚至不想读内容。
学生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文字很美,但思想却很空虚。这就引出了我们反复讨论的“差异化”。
美的语言形式是人人羡慕的,而人们之所以羡慕,是因为美的语言形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表达思想时走语言捷径,我们的思想就无法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质感,就会被语言的“美重复万遍”所掩盖。
统一不能产生美,它只会侵蚀它所代表的内容。真正具有个性和“强大”的思想内容必须有自己差异化的形式。换句话说,差异化才是美的真谛。
常常有学生问,为什么一种修辞,他用的时候很美,而我用的时候就不美呢?关键是差异化。一种语言表达可能一开始是“情感化”的,营养丰富,会让人感动,但都是有语境的。没有背景,美丽的形式就没有灵魂。这时,只有在新的独立“感情”中,才能产生差异化的表达。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差异化是多么的可贵!
别人用的美丽的词语,我用的时候并不美丽,因为一旦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语言的节奏就会闲置。
2. 夸大意图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无数鸡汤句子、鸡汤话语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追求“概念”的奇妙。
那些奇怪的想法,当你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叹、惊叹,然后感动。但当人们纷纷模仿它们时,它们就变得“奇怪”了。当你一次又一次听到他们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很廉价,也很奇怪。自命不凡而且非常有表演能力。
雪潭的寓意就是,这个很独特,这个很高端,我加入,我时尚。至于我是否真的有想法、有“自己的主见”,那并不重要,而且很累。
用网络语言来说,那些在无数次转发中高速旋转的鸡汤文章,已经彻底脱离了现实,成为一种廉价的“媚俗”(美牙)。表面上看起来你是在试图取悦别人(媚俗),但实际上你是在试图取悦自己(自我奉承),你被自己的自命不凡所感动。
语言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而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本质上是有创造性的(差异化的)。一旦流行起来,它就变得越来越假,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都是不可重复的,但语言却“复制”了一个又一个人,这是令人恼火和尴尬的。
一篇营养鸡汤文章,通过重复而减肥,变成了飘在空中的喋喋不休。
2、鸡汤有没有营养谁说了算? ——鸡汤的第二个秋天
“心灵鸡汤”是本世纪初出现的新名词。常用的较多,简称为“鸡汤”或“鸡汤文”,指一些睿智而温暖的故事或话语。从“心灵鸡汤”这个词的使用来看,一开始就非常“积极”。例如:
“大学生思想教育应该如何进行?这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为大学生熬一碗“心灵鸡汤”,帮助大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个性和健全的心理。这是长沙理工大学《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解答》(光明日报,2004年5月12日)。
“给大学生做心灵鸡汤”在今天已呈现出一种空洞、夸张的讽刺意味。但这只是鸡汤泛滥的后果。并不否定睿智温暖的话语所给予的真情。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鸡汤是否有营养,谁说了算?
新闻学院17年级学生小翟给我写信:
“您曾经说过,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是批判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也有品质和初衷好坏之分。就像前两堂课一样,学生们上台分享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流行语’梅雅就是其中之一,但你在上节课上说,大多数流行语的初衷是健康的、美好的,能够引起社会和心理的共鸣。还是说有因为不断的重复而变得不那么真诚,你首先肯定了它的本来性,这启发了只考虑消极面的我。
“扪心自问,面对‘主流’现象和观念,我或许能够避免追随‘美雅’潮流,但我却常常陷入‘跟风’和‘批判’的陷阱。”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缺乏解释和强调“批判性思维”,使得“反主流”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看似拨乱反正、反对主流的思维惯性。牛群。看到“主流”或者被广泛追捧的东西,不假思索地被批评、否定,结果又陷入了“美丽优雅”的另一个循环。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逐渐成为惯性的批评视为证明自己存在感的一种说法,仿佛认同多数就意味着庸俗、空洞;而批评则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我相信,只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避免受制于人。
小宅同学说得很好。当我们不假思索地攻击鸡汤文章,又怕不及时而回避时,这样做的内在逻辑其实和鸡汤文章一样:简单化地对待语言形式,用时尚来代替自己。这就像陷入了另一种“鸡汤”——“反鸡汤”心灵鸡汤。
我们可能很容易批评一种现象,但批评本身仍然是用通俗语言,无论是西方通俗语言还是中国通俗语言。此时,重要的是要问为什么——
你真的了解你批评的人为什么这么做吗?他被激励或被迫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感受到他这样做背后的情感吗?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瑞克的话本身就有品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小童的同学读后印象深刻,而且和她分享的同学最近反复看过这段话,文字的分量随着重复而变得轻浮。他会认为分享里克尔的话只是一种时髦的流行举动。然而,这位同学并没有意识到,反鸡汤行为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鸡汤。这就是孩子困惑的地方:我明明是有感情的,为什么叫它鸡汤呢?
孩子的困惑给了我们新的思考。一篇通俗话语(所谓“鸡汤文”)是否有营养,首先要看它的初衷是否真实;其次,要尊重沟通者的真实感受。
传播者的真实感受体现在他对“鸡汤文章”的差异化反应,也依赖于听者设身处地为听者着想的“同情理解”。
那么,作为沟通者,孩子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分享是否太轻了?我是否应该让自己的感受稳定一段时间,以便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它们?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作为听话孩子的同学,分享这段话时应该关心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作鸡汤来占据一个非常廉价的心理高点。
同学之间的这样的对话是有营养的、有差异的、有温暖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