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功学和传销总是如此相辅相成?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以二者的模式进行的骗局,但模式只是一种手法,是骗局的外壳。套用模式才是洗脑的方式。而洗脑的方式,通常是通过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演讲来实现的。
这几天微信群里流传着一张图片:
一天能写出300首词、2000首诗、一部1.5万字的小说……有这一系列的头衔,我想孙玉臣先生可以光荣退休了。
关键是她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天写2000首诗并不夸张,如果自由发挥,一天可以写出2500首诗,甚至3000多首。
这种水平的文不应该发表,建议穿越时空,让异世界的反派们感叹好可怕,这小子不能留活口。
在这些头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季建静这个名字。这个人是谁?他的师父就是自称亚洲销售女王的许鹤宁,所以也算是成功大师陈安之的弟子。
一般来说,对数字极度不敏感,能说出“一天写2000首诗”这种不合逻辑的话的人,要么是能打穿40米钢板的傻子,要么就是参与了传销。
很明显这个小姑娘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忽悠了,小小年纪就受到了成功故事的洗礼,看她的说话方式,和她师父季建静一模一样。
为什么成功学和传销总是如此相辅相成?很多媒体都报道过这两种模式的骗局,但模式只是一种手法,是骗局的外壳。配合模式才是洗脑的方式。而这种方式通常是通过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演讲来实现的。所以我决定用两个视频来分析他们的手法。也希望看视频的朋友不要再上当受骗了。
第一期我会从宏观的角度讲成功学的故事和它的影响,第二期我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分析这个体系是如何洗脑人的。
成功学自称是“研究成功过程的学科”,但这门学科在逻辑上并不可靠。首先,你无法定义什么是成功。用王朔的话来说,成功不就是赚点钱,然后让那些傻子知道吗?
其次,成功一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运气成分。为什么很多顶级富豪都相信风水?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
如果要说努力、眼光、格局等等,在他们成功的过程中,我见过太多同行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我甚至不是其中最优秀的。结果别人相继失败,最后我只能把这些因素归结为运气,把钱交给师傅,作为心理安慰。
成功是世界上最具有幸存者偏差的东西。中国人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你有世俗的成功,无论你说什么都是真理,人们都会相信你。埼玉说他变强是因为他每天做100个俯卧撑,但这显然是因为他秃头。
成功学的流行,与时代有很大关系。
作为外来产品,成功学起源于美国,其鼻祖是戴尔·卡耐基。其实他原本的姓氏并不是卡耐基,只是因为崇拜钢铁大亨安德鲁·卡耐基而改姓。所以很多人以为成功学的圣经《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就是这位美国钢铁大亨写的。其实,英文中两者都是Carnegie,在中国,为了方便区分,分为Carnegie和Carnegie。
其实卡耐基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成就,30岁之前做过推销员,当过兵,学过表演,但有一件事他特别擅长,那就是演讲。
20世纪30年代,美国刚刚经历大萧条,卡耐基用大量普通人的成功事迹,将自己打造成无数迷茫青年的精神导师,其著作《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在美国一炮走红。
有趣的是,这本书传入中国时,因盗版而被拆解汇编成《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无人知晓是谁翻译的,但人们总误以为这是一本批判人性的学术著作。
那时还没有成功学,卡耐基其实被誉为“人际关系大师”,但总体来说,“自我激励”的成功学雏形已经存在。
同一时代的另一位成功理论的重要创始人是拿破仑·希尔,他原本是一名记者,因采访安德鲁·卡内基而受到赏识,并被介绍给许多成功人士。
在结识这些成功人士的过程中,拿破仑·希尔开始总结他们的成功特质,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卡耐基的风格,最终创立了《成功学》。卡耐基甚至说,他一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帮助拿破仑·希尔完成了《成功学》。
从这两个人开始,对成功的研究已经有了固定的模板。
首先,成功的核心是自我激励,不管你想做什么,你首先要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其次,他们特别善于用小故事来说明道理,尤其喜欢用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命运的情节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他们会用一些伪心理学的方法来把自己的经历以看似科学的方式总结出来,让读者产生成功可以复制的错觉。
成功学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符合“通过努力工作可以实现美好生活”的美国梦价值观。这项“研究”尤其与销售紧密相关。
销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在很多行业中,它是一个门槛低、淘汰率高,但收入却很高的职业,是成功的完美诠释。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学历、家境贫寒的普通人,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和口才训练,就能获得高收入,还有什么比这更鼓舞人心的呢?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部电影确实很感人,但谁在乎这个行业里有多少人连底薪都拿不到,甚至被淘汰?按照成功学的逻辑,这样的人一定是缺乏自我激励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梦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理论,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灯塔,照亮世界的是蜡烛和普通人。
成功学在中国的火爆也和销售行业的兴起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初,雅芳进入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模式:传销。
当时在美国,传销不算是骗局。关于传销的具体模式,如果有2万多赞,我会在下一期补充。总之,传销模式对销售行业影响很大,特别是当时的南方,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到珠三角淘金。
去南方,只要努力就能赚钱,成为那一代人的执念。问题是,没有文凭,没有技术,不想做一个简单的打工者,做什么才能赚大钱?当然可以做销售,尤其是保险行业,还有像安利这样的公司,率先引入讲师,开始给广大年轻人洗脑。
试想一下,当时还没有网络,信息还不发达,一个二十出头,甚至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满怀热情地来到珠三角,这时,他被拉去参加两个成功学课程,几分钟后他就必须缴械投降,加入销售大军,相信自己也有成功的一天。
当时中国开始流行一些成功学书籍,除了《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外,还有拿破仑·希尔的《每个人都能成功》、奥格·曼迪罗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等,此外还有《给加西亚的信》《心灵鸡汤》等心灵鸡汤书作为补充。
处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总是焦虑的,对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看似“指路明灯”的书籍成为了一种安慰。
我特别讨厌《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这本书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尉如何给将军送信,整本书的意思是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上级安排的命令,就必须认真细致地完成。当我从爸爸的书柜里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彻底被这种狗屁价值观震惊了。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那些推荐下属读《致加西亚的信》的领导脑子有问题,这不是心灵鸡汤,不是成功故事,纯粹是一本给人当工具的洗脑手册。
即便你不在地摊上购买这些成功书籍,你也逃脱不了成功书籍的围攻,因为《读者》等杂志喜欢把这些成功故事当作管理圣经来刊登。
由于进口成功理论的传播路径一般是从美国到欧洲、日本,再从香港、台湾到大陆,所以所有的故事都来自这些地区,我们小时候看的那些美国平民如何反击、日本小学生如何牛逼的毒鸡汤故事,基本都来自于此。
毕竟,当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版税还是不错的。仔细想想,那时候还没有网络,那么多中国人怎么会知道外国的故事呢?都是从成功学书籍上抄袭、改编的。
那时,成功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生意。在国外,成功学主要教授销售技巧,受众一般是销售人员。理性地讲,销售人员确实需要成功学的帮助。一是自我暗示,才能自信地向别人推销。二是销售技巧本身就是销售人员的一门特殊技能。
真正让成功学在中国扎根的人是陈安之。
陈安之称,21岁之前,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卖过菜刀、汽车,做过服务员……直到21岁那年,他遇到了导师安东尼·罗宾斯。
安东尼·罗宾斯被誉为90年代的卡耐基,他的故事和陈安之的自传如出一辙,高中毕业前就离家出走,摆过摊、卖过车、做过服务员……经历了各种人生百态。直到有一天他去听另一位潜力大师吉米·罗恩的课程,突然顿悟,开始自我成长,学会了挖掘潜力的艺术。只要听他的课程,短时间内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两个故事为何如此相似?一方面,陈安之似乎在刻意模仿他人;另一方面,这一代成功大师最大的收入来源,除了卖书,就是演讲。因此,他们常常包装自己,用一个从底层做起,发挥潜能,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激励台下的学生。
当然,这些师傅特别善于隐藏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这对师徒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靠勾搭富婆积累了创业资本。
师傅不愧是师傅,几十年前大家都叫她阿姨,她不想再努力的时候,她就已经领悟了成功的真谛。
陈安之最早在台湾起步,2000年在台湾骗取学生5000万元投资,转战大陆市场。当时大陆还没有本土成功大师,陈安之轻松成为标杆,其著作《卖自己不如卖产品》占领各大书店。
陈安之对成功学的一大贡献,是提供了本土化的演讲模板。例如,在他的《如果你想做,就做最好的》一书中,他喜欢用乔丹、比尔盖茨、迈克尔杰克逊等各领域的名人,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例子,不断教导学生,只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听他的演讲,就一定能成功。
除了介绍各类名人故事,陈安之也与观众互动,每讲完一个故事,他都会问观众“Yes or No?”,刺激观众大喊“Yes!”,调动全场气氛,同时还配合场馆音乐,或激昂激昂,或舒缓舒缓。
这种方法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就是用这种方法。事实上,他们俩是同一所学校的。
陈安之刚到大陆的时候,思巴达的创始人刘义淼还在他公司当销售员。不过,从那以后,淼哥就展现出了未来成功大师的潜质。他脸皮很厚,每天都会打电话邀请学生来上课。
客户之一王阳是一名保健品经销商,听完陈安之的演讲后,他立即投资成立了“梦工厂”公司,负责陈安之在大陆的包装,李阳也由这家公司负责营销。
刘逸淼和李阳都受过陈安之的影响,但后来他们到美国深造,参加了安东尼·罗宾斯的课程,回国后都成为了大师。
陈安志最著名的一次辩论是与马云的辩论。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中,陈安志教导马云,谦逊是持续成功的保证。
年轻的马云怎么会让这样的人在他面前卖弄呢?他当场回应道:“我不知道如何定义成功,但我知道如何定义失败。”
其实,以陈安之为代表的成功学在风靡了十几年之后,已经没落了。无论是陈安之,还是李阳,又或者是刘艺淼,现在翻看他们的新闻,大多都是骗钱、家暴之类的负面新闻,早已淡出了主流视野。
原因在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一代年轻人接收到的信息更多了,不再容易被陈安之这种利用国内外信息差来宣传成功的人忽悠。上次听说陈安之还在搞区块链,想借助互联网东山再起,但这种只卖鸡汤不卖勺子的套路已经不流行了。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内地涌现出了一批本土企业家。不管如何评价马云、马化腾、任正非、雷军等人,但与陈安志等人相比,这些真正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企业家显然更容易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越来越繁荣,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年轻人对“成功”的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做到最好?为什么要拼尽全力去完成领导的命令?相比虚假的成功,如何活得更幸福显然是大家更关心的。
现在已经是 2020 年了,空洞的承诺已经不够了。
虽然成功学的潮流已经退去,但它的遗风仍然盛行于各行各业。比如各种微商、企业培训等等,很多手段都是当年成功学的惯用伎俩。尤其是成功学培养出来的一批批讲师,至今还活跃在各个圈套里,孵化着一个又一个项目,收割着中老年人,也收割着一些还在想着走捷径的年轻人。
包括陈安之的弟子们,至今还在到处兜售自己的成功理论,敛财巨款,推行“演讲”事业,最终涌现出岑艾诺这样的二代“神童”。
下一集我们会详细解析这些组织是如何通过演讲来洗脑人们的。
陈安之在演讲中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块长约17米的地面铺满了烧红的木炭,木炭上面放着一块烧热的铁板,当时参加者有600人,必须脱掉鞋子、袜子,从铁板上走过。
犹豫了片刻,陈安之还是咬着牙,冲过了铁板。从此,他体会到了成功的真正意义:
要想成功,首先必须疯狂地向前冲,保持一颗简单的心。
或许他没有想到,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块烫手的铁板,相比于失败,我们更害怕头脑简单,被别人断送。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