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360创始人周鸿祎
马策撰稿
责任编辑:王吉
6月15日,黑马成长营导师、360创始人周鸿祎再次来到黑马课堂,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一年来对互联网和创业创新的最新看法。他认为,智能硬件的前景依然看好,未来智能硬件将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智能硬件不再延续传统互联网的免费模式,而是真正依靠硬件本身盈利。
周鸿祎的讲座也是创业黑马学院举办的“直播创业挑战赛——大佬收徒弟”活动的一部分,花椒、学霸平台观看人数达150万。同时,共有1088位创业者在线报名向周鸿祎学习,最终获胜者将获得周鸿祎的亲自指导,并有机会与360进行深度合作。
以下为周鸿祎演讲实录:
我对智能硬件还是有信心的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对这个行业做了总结,认为智能硬件不是未来的方向。我觉得可以总结一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比如是不是没有正确把握用户的需求,问题到底出在硬件还是云服务上。但我们不能因为目前还没有出现特别有实力的智能硬件公司就否定这个行业。
现在大家都说,智能硬件中,需求量最大、市场最大的是智能手机。但是你回头想想,从2007年乔布斯推出iPhone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想想安卓这七八年的发展,再往前追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iPhone并不是第一款智能手机,你会发现,在这条路上已经发展了20年,才有如今的智能手机百花齐放。而如今的智能硬件,最多也才发展了三五年,我相信智能硬件还停留在2008年、2009年,安卓刚出来的时候。
我对物联网的万物互联还是有信心的,只是需要一点耐心,它不会像过去千军万马的战斗,像潮水一样一夜之间退却。在这条路上,我很尊重那些失败的公司,肯定有很多人陆续开拓了市场,那些失败的教训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整个行业才能向前发展,因为失败者孕育了后来的赢家。
关于智能硬件,大家过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智能硬件并没有实现像手机那么巨大的市场,我最近在反思,大家过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第一个误区:以为把一个物品连上互联网就是智能硬件。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现在做出来了很多智能硬件产品,但是消费者其实并没有这样的需求。有一段时间,我们家里的风扇、洗衣机、冰箱,因为里面有微处理器,可以有一些简单的程序控制功能,一夜之间就被叫做电脑洗衣机、电脑微波炉,卖得价格更高。大家都说这个东西是纯电脑控制的。最后大家理解成只是加了个微处理器,让一些功能方便一点而已,并没有带来真正本质的变化。你觉得这个东西连上互联网之后就变得智能了吗?是信息家电吗?是万物互联吗?比如你去日本买电饭煲,在家里控制电饭煲有什么意义?谁来捞米?谁来往锅里倒米?
你会发现,盲目地把任何东西都连接到互联网还是违背了一个问题:当你把一个物体做成智能的时候,你应该思考你在什么场景下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错误:我们以为一个东西里面装上智能芯片,里面装上操作系统,或者硬性地给一个硬件配上一个APP,它就是智能硬件了。其实这个想法也是错的。给一个物理设备装上安卓智能系统,只是意味着它有这个能力,但是它真正跟手机连接起来之后,你总要考虑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用到它。
我举个例子,我们之前也做过智能路由器,确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功能,也花了不少功夫给路由器做了APP。但是后来发现,路由器只是用来设置的,设置完成后,路由器离你很远,一般都放在角落里,电脑桌下面,柜子后面,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开APP。我们还有很多不方便设置的硬件,为了让用户打开APP,我们就说这是智能硬件,这违背了用户的本质。
比如有人做了万能遥控器,用红外控制家里的电器,然后用手机控制硬件。还有人做智能灯泡、智能开关,晚上起床,先摸手机找APP,找到自家的灯,点击,开灯。不要觉得很可笑,包括我,我们这些做智能硬件的人,这是我们创新路上必然的尝试。有了这个例子,你要想想,我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APP而APP。
真正的智能硬件必须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我认为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是跟云端AI大脑、AI服务紧密结合的。其实智能硬件更多的是智能服务跟用户之间的一个窗口、一个桥梁,因为智能硬件本身的CPU不可能有太多的AI能力。真正的AI的东西应该放在云端,不管是语音识别、语音理解,还是图像识别。这样智能硬件才具备了云端智能的能力,才真正叫智能硬件。
所以,过去我们认为智能硬件就是有安卓、有 Wi-Fi 的东西。今天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它必须跟真正的人工智能云服务紧密结合。智能硬件真正具备这个能力,才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否则就好比洗衣机里加了单片机,就叫电脑洗衣机,最后大家发现还是洗衣机,并不能带来真正的革命。
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给用户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智能手机的确是革命性的,它取代了过去很多设备,解决了各种问题。但如果今天很多硬件只是增加了一个智能芯片、连接了互联网,这就不算是大的创新,甚至算不上革命,只是增加了卖点而已。
我举两个例子,我们也曾经在智能硬件上探索过,也交过不少学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比如我们最开始做的智能手表,功能很简单,是给父母用的,但是小孩子不喜欢用,因为小孩子特别喜欢新的东西,不喜欢旧的东西。后来就加了一个电话功能,让小孩子可以随时给父母打电话。本来苹果手表就是手机的一个附庸,据说下一代的苹果手表会独立于iPhone,但是小孩子不可能太频繁地给父母打电话。后来我们意识到手表还是要从根本上做创新,所以我们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重新做了我们的最新版本。这个版本的手表刚刚出来,我的两个孩子戴了,他们很喜欢。
我们还有一个AI团队,把手表打通了语音识别、聊天功能,让孩子可以跟手表对话。比如孩子问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天空为什么这么蓝,我从哪里来?我们可以把孩子每天问的问题整理成一个列表,发给家长,让家长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我们为孩子跟这款手表的交流创造了一个很窄但很实用的场景。真正跟AI结合之后,这款产品会给孩子带来跟原来产品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同样,我们也在做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也是一个刚需,但是其实用处不大,因为刮蹭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们在行车记录仪上装一个摄像头,它能看到路上发生的事情。一方面可以为自动驾驶打下一些基础,可以提醒你和前面的车的距离,或者前面是否有人突然过马路,或者提醒你前面有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因为CPU的反应能力还是比人快的。我在想,如果它能自己判断出路上有一些异常情况,它能够自动拍下路上的场景,或者拍个短视频上传,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道路信息。所以,我最近在重新思考智能硬件,我以前常说,现在是重新发明轮子的时候了,这句话是对的,重新发明轮子是可以的,但不是简单地加一个智能芯片就可以了。
自动驾驶汽车是所有智能硬件中最难打造的,它的导航服务肯定是在云端,但要求汽车的反应速度非常快,用现在的4G网络甚至5G网络都可能无法实现,一旦网络卡住,后果不堪设想。
要做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在车里放多组计算能力很强的电脑,目前如何缩小体积还没有解决。所有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备箱打开都是满满的东西,因为里面有很多电脑。但汽车其实是个例外,我们通常说的智能硬件,还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智能硬件。
我也非常认同李开复的观点,无线互联网之后,肯定会有智能互联网,而且是人工智能。你会发现人工智能互联网跟智能硬件的结合,是一个特别自然的结合。为什么呢?除了我刚才说的智能功能,确实能够给你的硬件产品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之外,还有一点,很多智能硬件跟手机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手机的控制界面。
为什么苹果的Siri这么多年都没能成为主流应用?因为一旦你拿出手机,最简单的方式不是跟它说话,而是用手指触摸它。比如很多人总是梦想着对着手机说“我今天要订餐”。如今很多年轻人点餐的时候,都没有想清楚自己想吃什么,打开一个点餐APP,第一页的推荐就可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包括你想订票的时候,你会发现触摸、点击、滑动可能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但很多智能硬件可能没有触摸屏,没有键盘,没有屏幕。
对于这些智能硬件来说,最有利的方式就是语音交互。智能硬件能够看得见,语音交互让智能硬件能够听得懂。当然还有语音合成。如果真要做,需要很多细节。比如在车上看手机肯定是最不方便的,语音肯定是最简单的,但是很多人的车上都有语音功能,为什么不喜欢用呢?你会发现人工智能还是做得不好,有时候你跟电脑说话,你会觉得自己像个傻子,要等它说完你才能说话。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你不会有耐心等它一轮一轮的交流。所以要做好人工智能,还是需要很多真正的细节上的功夫。
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就有人提出了,只是原来的计算能力做不到,还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比如你跟一个小孩说这是一只猫,他看一眼就能记住,这才是真正的人类智能。如果要让计算机识别一只猫,给它看一张照片是不够的,你得给它看大概100万张照片,它下次看到第101万张照片的时候,它就能识别出这是一只猫,所以需要大数据。以前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的时候,数据这个基础是不存在的,所以需要提升云端数据和计算能力。老牌的深度学习算法在一些特殊领域发挥着作用,但也没有那么神话,也不可能一两年就改变世界。但我觉得,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智能硬件,在未来万物互联的世界,这两者结合的空间是巨大的。
这是我对智能硬件的一个反思。做智能硬件的人可能觉得太简单了。深圳有很多山寨工厂,真的很厉害,做了很多年,做硬件很快,一年的销量也不少,虽然利润率不是很高,但至少硬件能力很强。但是北京很多团队不会做硬件,APP 装上去之后,产品卖不了多少台,搞了众筹就立马被投资人喊出来,很多公司成了估值上亿的独角兽。我也想不通,跟深圳的公司比,你没有供应链,没有采购能力,你就是比别人多做了一个 APP,结果这个 APP 带给用户的体验,不代表我就必须用你的 APP。这样的泡沫破灭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这样的公司如果说自己成功了,获得了高估值,这是不对的。
硬件在互联网上不可能免费,它必须赚钱
我在互联网时代写过一本书,提倡免费。我觉得免费是对的,因为当你建立一个网站或者一个应用的时候,它的成本是固定的,用的人越多,边际成本就越低。后来这个免费理论在O2O领域被滥用了,一个原因就是边际成本不固定,包括隐性成本,包括到门口的交通成本,包括路上的时间成本,所以大家都损失惨重。当然也有一些应用,比如Uber或者滴滴,因为瞄准的是刚需,他们希望通过补贴在市场上形成垄断,最后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分成。但是很多O2O做不到这一点,高额的补贴都是用VC的钱来补贴北上广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从硬件方面来说,我发现,按照互联网手机的模式说硬件免费、零利润、不赚钱是错误的。我觉得手机是一个特例,因为手机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器官。手机成为你唯一的信息入口之后,即便手机硬件不赚钱,手机里面还是有很多商业机会的,比如广告、游戏、视频等。但是很多硬件设备并不具备手机的先天优势,所以一味的按照手机说硬件不赚钱而去走互联网模式,这条路从模式上来说终究是行不通的,甚至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今天如果一款软件做得好,下载量很快就能达到100万。但是一款硬件如果要卖到100万台,其中涉及的物流、供应链、品控能力对很多创业团队来说要求非常高。就算卖出100万台,硬件也赚不到钱。就算100万用户全部用你的APP,你希望它成为互联网的典范,但在互联网,这个用户基数和规模还是太小了。
如果你费尽心机造了一辆汽车,硬件是免费的,硬件不赚钱,怎么赚钱?按照互联网的理论,我们开车的时候是不是在玩斗地主?一上车,广告从头到尾都在播放。你觉得这就是互联网模式吗?就算用户容忍汽车是免费的,但每天坐车听广告,也是违背人性的。想想看,如果真的造了一辆汽车,投入巨大,不追求暴利,当然还是要赚钱的。
如果硬件完全不赚钱,你的互联网模式就无法建立,甚至持续设计的模式都无法维持。你说大家都在讲制造业的创新、原创技术,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我觉得硬件特别是智能硬件一定要有合理的利润,硬件本身要能支撑你后续的研发,否则整个产业链都会出现问题。
我最推崇互联网模式的时候,去美国见了一家芯片公司的CEO,我说电视要免费,盒子要免费,手机要免费,我说你们芯片公司革命性不够,也要免费。那CEO看了我半天,说免费可以,谁给我钱?我自己想了想,也为自己说的话感到惭愧。很多事情从好到坏,一步之遥,太多和太少一样糟糕。
我今天在这里说的话,可能会让一些硬件开发者不高兴,但不是每个硬件都能产生巨大的互联网模式。其实一个智能硬件不应该完全追求最高的性价比,如果有合理的利润,就应该追求最好的体验,你买这个硬件,它真的能给你带来有品味的服务。如果一味追求免费的硬件,谁都不是雷锋,大家都要支持公司。我可以告诉股东,回报以后再说,但是股东的投入,最终是要回报的。你不能总是靠资本的支持,资本最终也支持不了。很多智能硬件产品,没有门槛,跟原来的产品差不多,但是更便宜,还有APP,这就是所谓的免费硬件,我们今天要纠正它。
有一种免费的硬件是浪费钱的,你可能买了一个360智能摄像机,帮你监控或者云端存储,可以向你收取服务费。但本质上,这个服务费跟硬件的成本是一样的,只是收费方式不同而已。我现在跟很多创业公司讲,人要有点拼搏精神,不要被那些大公司影响,那些大公司肯定是出于资本的考虑。你做硬件的时候,要思考怎么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让用户愿意为这个硬件买单,实现良性循环,为你后续的升级打下基础。
一个东西要花5到10年的时间,才能有战略思维。所以今天智能硬件,我觉得未来还要再花3到5年的市场培育。如果回归商业本质,我们公司的耐心和忍耐力可能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
独角兽不仅估值10亿美元,还能创造独特的价值。
互联网公司被称为独角兽,但事实上,当每个人都是独角兽时,独角兽就不再稀有。
最近美国有一篇文章嘲讽独角兽。其实我理解独角兽的本义是指只有极少数公司才能做到的事情,不单单是估值1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公司是否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产品,或者别人从来没想过、没听说过的东西,这些应该作为很重要的标准。现在的情况是,不管公司做什么,送餐也好,卖菜也好,只要估值预估10亿美元,就会被冠以独角兽的称号。所以一夜之间,独角兽变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很多概念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变化,有些公司估值很高,这毫无意义。我们还是要回归企业的价值。创业的人那么多,不可能所有人都成功,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失败才是常态。
很多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都被人美化、加工,唯一的结果就是被崇拜。我觉得我们应该互相分享自己做过哪些错误的决定,为什么某些产品没有做出来,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结失败的经验其实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团队和其他创业者学到更多。
创业的本质是无所畏惧
我们最近发布了我们手机品牌的slogan,里面有一个词叫“无畏”,今天我想把这个词分享给大家。
现在人们谈创业,谈如何找风口、如何给猪插上翅膀,但这些都是战术。我觉得创业的本质是无畏。很多人不敢创业,是因为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其实是包袱太多了。中国互联网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大佬,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大佬,只是一直在奋斗。我对新事物确实很好奇,总想去探索、去尝试新的东西,这也是我一直推崇的创业创新精神。
我觉得整个互联网行业如果要往前走,就必须需要很多公司不断去探索未知领域,而这种探索未知领域就必须意味着非常高的失败率。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巨头通过全面的资本运作,对整个行业的掌控力比几年前更强。为什么巨头们的水平差别这么大?根本原因是他们太害怕失败,所以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
但有一句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果巨人不再引领创新,我们都在事后嘲笑那些探索者,从上到下的文化都是害怕失败、嘲笑失败,那么指望整个行业变成硅谷是不现实的。与美国相比,我们缺乏对失败的宽容,缺乏不怕失败的文化。如果这个价值观不能改变,我们自然会放弃真正的探索,坐以待毙,这样就只能做随风而动的猪了。
我想送你们两个字“无畏”。很多时候,你做的事情,不一定马上就会有结果。创新型的公司,不是等到市场极其火爆才入场的投机者。你可能觉得华为手机这两年势头很好,如果只研究华为这两年做了什么,那是没有意义的。华为十多年前就成立了移动终端部门,积累了很多。没有这些积累,只靠一些营销技巧,一旦大家都学会了这些技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失去光彩。
以上就是周鸿祎关于直播收徒的讲话精华,除了周鸿祎,6月16日(明天),真格基金的徐小平也将参加创业黑马直播挑战赛,通过学霸App&花椒直播收徒。现在你就有机会成为大佬的创业徒弟!这一次距离好近啊!明晚19:00,登录花椒直播或者学霸App,向徐老师提问,成为徐老师的徒弟!
10名年轻编辑+15名中年记者
1,800 余次个人访谈和 2,000 余次公司访谈
最新互联网资讯
最真实的创业故事
最有用的实用信息
我偶尔也会抱怨一下风投圈的一些事情。
下载学霸App
同步直播学徒招募及创业培训结果公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9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