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长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大多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熟悉以下两个故事:
首先,《三国演义》第二章“张一德怒鞭邮局,和国叔计谋杀宦官”,写的是刘备被任命为都尉。安溪县,到县后适合督办邮政部门。 刘备出去迎接,邮监却傲慢无礼。 而且,根据“曾任大夫有军功者,革职”的圣旨,刘备将被革职。 刘备回到县里,与县官商议。 县官员认为,邮政主管的嚣张气焰无非是受贿。 张飞发现后,将巡抚绑在县前,狠狠殴打,“连续折断数十根柳条”。
其实历史上,真正鞭打邮监的,是刘备本人,而不是张飞。 《三国·蜀书·先主列传》记载:“先主率部下邹敬讨伐黄巾贼,除掉了安息尉。巡抚到县公事。”邮,两百棍,解其颈上绶带,弃官逃命。长官有军功,遇疑应除之。 巡抚至郡,应遣之。 闻巡抚在其宅,欲见之。抱怨自己有病,不肯见他,大概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觉得刘备鞭打邮监有损他的“仁义形象”。 “大义”,于是就把这件事推到了张飞的头上。
影视剧中,邮政督察张飞被要求挨打。 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还有一件事是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令。 在任80多天后,他便挂冠隐居。 据陶渊明自己说,之所以隐居,是因为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他急着去参加葬礼。 据《晋书》、《宋书》记载,也与邮政有关。 例如,《晋书·胤禛传》中记载陶渊明“朴素高尚,不搞私事”。 县遣知事至县,吏白瑛见,钱叹曰:“五丈米不能弯腰,乡里斗也不能。” 邪恶的人! 义熙二年,至县。 虽然陶渊明早就有了彻底隐退的想法,但真正付诸行动还需要一个理由。 不愿意见州长就成了这样的“理由”。
事实上,汉魏六朝时期,因不肯迎都督而鞭打都督、辞职的不只是刘备、陶渊明。 还有一些人也有类似的举动。 前者如《宋书·良官传》记载,南宋时期,阮昶初为诸州参军。 除了军官之外,他还是一名骑兵仆人。 “我母亲让我补了项远令,邮局主管无礼,我就鞭打他,然后辞职了。” 后者是这样的。 《后汉书·儒林外传》曾记载,《吴越春秋》的作者赵晔年轻时曾任县官。 “他传话迎都督,却羞于侍奉,遂弃车马。” 也是一样的。 《杜星星传》一书还记载,范然“幼时为县官,年十八,传信迎知府,羞而逃走”。
如果把以上事情放在一起来看,似乎给人的印象是,邮政监管一直是一个不受欢迎甚至被鄙视的职位。 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总体而言,在汉魏晋初期,都督往往是一个比较受尊敬的“正面形象”。 直到中后期,在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背景下,邮政督办才逐渐演变为不太受欢迎的角色。
刺史是西汉设立的县令的重要属下。 他是监察官员,代表知府监督各县,颁布宗教命令,考核县官员的政绩,调查和纠正县官员的腐败和歪曲法律,然后报告县治安官的处罚情况。 同时,总督还负责监狱诉讼、逮捕等事务。 《汉书·赵殷韩张二王传》记载殷翁回到邮局督办邮政。 当时,“河东二十八县分两部分,汾北鸿儒部,汾南翁贵部”。 到了东汉,每个县可有四、五名驿使,一个县的驿使可达二十六人。(见李贤《后汉书·百人志》注)吏》和《后汉书·涿鹿、卫、刘列传》)。 这样,到了汉代,中央一级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宰相四知、司隶校尉等专职监察官员,而各级地方政府则有察郡刺史。 、茶县邮监、茶乡法院。 自上而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较为严格的监管规定。
在西汉、东汉等早期王朝政治相对清晰、治理相对严格的前提下,包括邮政监察官在内的各级监察官员大多清廉、正直,能够恪尽职守。 ,严厉惩治贪污贿赂行为。 例如,西汉赵宣时期,殷翁重返邮局,被任命为邮政监察员。 “他的所作所为是合法的,他受到了惩罚。虽然受到县令的诽谤,但他没有任何怨言。” (《汉书·赵殷韩张列传》)。 县李浩为梅阳知县,与中常侍郎鞠渊勾结。 他贪婪残暴,为民祸害,苏迁任县令。 “臣之案胜,则败于左派”(《后汉书·郭独孔张琏传肃王杨嘉录》)。 东汉时期,知寿被任命为冀州刺史。 曾命邮察属县、诸侯王、福祥。 “当有失动之时,立即骑马上岗,禀告大王罪孽,弹劾宰相,诸侯国于是畏惧,遵行规矩。” (《后汉书·申屠纲、鲍用之云传》)、《后汉书·张王忠展》《东汉舜帝传》,陈求任范阳的命令。 当时,“魏县太守讽刺县里,索要贿赂,邱不肯。太守恼怒,命巡抚将他赶走。巡抚不肯,说:‘魏在十五城。郡县,范阳有外国政府,现下令驱逐,将与天下商议。 他要罢免县令,因为他索贿不成。 他极力争辩,但还是放弃了。 可见,只要他秉公办事,连太守都怕他。 可想而知,下面各县的官员对邮政总督应该是有一种又敬又惧的感觉的。
影视剧监制。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事实证明,这种自汉代以来实行的监察制度,在政治环境比较理想的时期,对于明确官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这种机制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其中一大问题是行政权和监督权不是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的。 例如,巡抚、廷仆不仅是地方监察官员,而且还隶属于县县行政长官。 他们在行使监督权时,往往必须遵守行政长官的意志,这就导致监督权从属于行政权。 这样,当到了一定时期政治环境变得腐败、暗淡,行政腐败,整个官僚体系相互勾结,官员相互保护,腐败盛行时,这种监督机制就再也无法发挥作用了。其应有的作用。 它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并且落入陷阱。 出现“被刺之臣,无敢侍宪”的局面(《汉书》卷八十五,顾永都夜传)。 即使少数人仍然坚守原则,秉公执法,也无异于以鸡蛋打鸡蛋,于事无补,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受到攻击和迫害。 例如,东汉魏帝时期的东邮都督张謇,因侯兰及其亲属在弹劾审判时犯下的罪行,被侯兰诬陷为秘密拉帮结派。 。 走吧,拆散家庭,同居”(《后汉书·当郭传》,此为谭嗣同《望门止思张謇》诗《铭记》中所用)狱中长城》),最后逃到了长城外。
而更多的各级监察官员,包括邮政监察员,在这种肮脏的环境下,要么依附权势,助人为恶;要么依附于权贵,助纣为虐。 或者是嚣张跋扈,贪财索贿,自己堕落为贪官。 分子。 例如,《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中的注解提到,某县令夏邑被邮监诬告。 县令张登愿意为易承担责任。 结果,张登被“查抄、掠夺”。 据《三国·魏书·满天前国传》记载,“县人张苞,为郡邮使,贪贪腐败,干涉政务”。
更有趣的是,《后汉书·杜行传》记载,戴奉任西华县令,“时汝、郢有蝗灾,杜行不进西华边境,当时正在督察邮局县,督军当天就突然赶到,蝗虫立刻被消灭了,那是一个奇妙的情况。”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和《后汉书》《卓鲁卫刘传》中记载的另一件事结合起来看:卓茂被任命为密县令。 平帝年间,蝗灾遍及天下,河南省除密县外,二十多个县都受灾。 “两者是相反的、相反的,相辅相成的。这样的记载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天人相应’的观念,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又不也是一种比喻吗?”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上述的邮政主管就如同一个残害百姓的掠夺者?
写完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件事: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把“怒鞭督”换成了张飞之外,还借用了这句话县官员认为,他之所以负责监管邮政,是为了废黜刘备的目的,是为了索贿。 这样的描述虽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如果与张苞的“贪纳乱政”结合起来看,似乎不能视为毫无根据的捏造。 回顾《晋书·隐士传》的记载,据说陶渊明“不事私事”,他称即将进县的邮监为“乡童”。 由此,读者也不难理解,这位邮政主管永远不会是一个作风正派、恪守职责、受人尊敬的人物。
结尾
作者 | 刘桂秋
编辑|詹千惠
校对| 火炬李东
经公众号“文史知识”(微信ID:wszs1981)许可转载。
国家日历好东西
来自古人的日常生活
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购买
↓↓↓
足不出户读书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面的图片或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将个人历史导师装进口袋
“看着”永远是18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6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