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孝:魏晋南北朝的遮羞布

《三国演义》司马炎_新三国司马炎_新三国司马炎念的诗

文明比拼的是组织能力,历史是靠糖友创造的。

本期的糖友是南朝陈国人。 他姓张。 他没有名字。 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叫张昭。

张昭的孝心

这个张昭并不是汉末、东吴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重臣,而是南朝吴郡人。

张昭是一个孝顺的人,侍奉父母,没有任何忤逆。 其弟张骞聪明、学识渊博、心地善良。 他们的父亲患有糖尿病,喜欢吃新鲜的鱼。 现代医学认为,临床上建议糖尿病患者吃新鲜的鱼:

一方面可以补充营养。 清蒸鲜鱼富含优质动物蛋白,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人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缺乏。 另一方面,它可以预防肥胖。 清蒸鲜鱼容易消化,脂肪含量少,促进吸收,对血糖影响不大。

张昭因为患有糖尿病的父亲喜欢吃新鲜的鱼,所以自己制作了渔网。 他和弟弟张干每天都去河边钓鱼,保证父亲每天都有新鲜的鱼吃。

患有糖尿病的父亲去世后,张昭兄弟不穿棉衣,不吃盐和醋,每天只吃一升麦粥。 每每想起父亲,他们就感到悲伤、悲痛,难免会吐血。 邻居们听说了他们的事,都哭了,被他们的孝心感动得热泪盈眶。

父亲的丧期还没有结束,母亲卢就去世了。 张昭兄弟守丧六年。 由于过度悲痛,他们的面容憔悴、骨瘦如柴,连亲朋好友见到他们都认不出来。

由于家境贫困,父母去世时没有好好埋葬,张昭兄弟便衣食无忧,吃素。 他们隐居了十几年,与外界隔绝。 当时衡阳王陈伯辛来到吴县,提拔张骞为孝廉。 张潜心意已决。 拒绝上任。

就这样,张昭兄弟俩因父母去世的悲痛而病倒了。 张昭一目了然,张骞变得冷漠苦涩。 兄弟二人均在五十岁前去世于家中,无子嗣。

以上故事出自《陈数·传26·星星》。

中国历史书大致可分为三类:

1、以《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年代体系,提供了按年份的历史描述;

2、国别类型,主要是《国语》和《战国策》,根据不同国家进行描述;

3、“正史”体系以《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为代表的“二十四史”人物传记为主。

《陈书》记载了张昭的历史故事,属“二十四史”。

金朝南迁至江南地区,建立东晋。 150年后,刘宋王朝灭亡东晋,随后宋、齐、梁、陈朝合称“南朝”。

陈朝的创始人是陈霸先。 他平定了小梁末年的侯景叛乱,继而掌控朝廷。

陈朝是南朝中疆域最小的,只能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交趾以北地区。

南朝陈氏历经五位皇帝,历时三十二年。

陈朝政权存在的时间很短,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少。 唐代姚思廉所著的《陈书》成为中国正统史书中最短的一部,只有十六万字左右。

《陈书》内容不如《梁书》丰富,记事传记也过于简短。 大约一天时间可以简单读完。

张吴军的《性孝》

《陈数》中的张昭出身于吴县张氏。 吴县张氏的始祖是汉侯张子方(即张良)的第八代后裔张穆。 东汉时,初居吴县。

到三国孙武政权时,吴郡张氏已成为江东大家族。 当时江东四大姓是“张温、朱武、卢忠、顾侯”。 不过,吴县张氏当时名气很大,在政治上与其他家族不同。 三个部落的对比确实不高。 毕竟,三部落之中,顾雍、顾檀、陆逊、陆季、陆抗、朱浣、朱矩等人,都是三国时代赫赫有名的人物。 当时吴郡张氏的代表人物就是成功出使蜀国的张温。

东晋末年,吴郡张氏一反崇尚玄学,标榜清官,走军功之路,家族复兴。

历史进入南朝。 吴郡张氏因拥护晋代刘裕,在庙中声名鹊起。 他们不仅在朝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是仅次于琅琊王氏的五品以上官员。 代表人物张岱曾任西部豫州刺史。 伊宁等州军事军事事务。

当南朝从宋进入齐时,吴郡张氏就出现了张氏五龙。 代表人物张旭是中书令。 当时齐高帝欲用其为右侍郎,请示琅琊王氏王建。 王建说“南方拒绝的理由是‘士人很少担任此职’。这显然是北方华侨士族对吴族士族的权力限制。”

然而,琅琊王氏却未能限制张氏在吴县的发展。 张旭后任吏部尚书,迁郎中金紫光禄,领王师南郡,加侍中。

南朝时,齐入梁,吴中张氏无法继续维持武家地位。 除张继外,张冲、张遂、张胜等人从武归文,学风盛行。

因此,《陈数》中的张昭既然出生于吴县张氏,就不可能出身“寒门”。 张昭兄弟日夜为糖友父亲打鱼,后来因父母去世悲痛而患病的故事被强调。 “孝顺”。

南朝时期,吴县张氏贡献了许多“孝”人物。

例如,母亲去世时,他形容魏晋著名学者张邯因太悲伤而瘦弱(《晋书·卷九·传六十二文渊传·张邯传》);

张辅,刘宋黄门大臣,为父母哀悼至死(《宋书·卷四十六传六·张辅传》);

张继,南梁开国功臣,因母死父炮而声名鹊起(《梁书·卷十六·列传十·张继传》);

因此,《陈数》中张昭兄弟如何让患糖尿病的父亲早晚吃鲜鱼,以及父母去世后因悲痛而病倒的故事,显然融合了南朝吴县张氏“孝”。 。

魏晋时期为什么强调孝道?

忠、孝是中华文明的两大基本行为准则。

孔子说,君、王、臣、父、子、子,这是儒家的治国治家之道。

儒家文化强调天地为王、为亲、为师。 中国人应该敬畏天地,忠王爱国,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但天地是虚的,王、亲、师都是具体的人,所以王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先有君臣,后有父子。 君臣之义也。 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义为先。

中华帝国采纳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正统思想后,于清朝灭亡。

历朝历代,忠为先,孝为后。 我们从来只讲忠孝,不讲孝道。

但只有一个时代例外,那就是魏晋南北朝,恰好又是一个长达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

魏国创建者曹丕曾在宫中宴请文武大臣100余人,这些大臣都是当时的士大夫。 席间,曹丕问百余士绅:

如果国君和父亲同时病重,而你手里只有一粒丹药,你会救谁?

当时贵族官员都在忙着讨论,顶尖学者丙元的答案是救他的父亲。

这时候,忠孝就变成了孝忠! !

丙原的回答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

东汉末年,皇权衰弱,群英荟萃。 各地军阀选拔当地贵族出任官员。

“忠”由忠于皇帝转变为忠于军阀领主。 随着军阀领主被消灭,官员们频频倒戈,舆论对“忠”的推崇被彻底淡化。

三国时期,士族官员对各个政权下注,比如琅琊诸葛氏。

司马氏是为曹魏而立的。 曹芳、曹茂、曹欢三任皇帝。 两人被废黜,一人被杀。

司马家族实在说不出“忠”字,只能大力宣扬孝道。

父亲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坚持守丧三年,禁食、禁衣、禁食、禁宴。 当他的母亲王元姬去世后,司马炎又服丧三年,可以说是他所做的一个例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籍中,都充满了大量关于孝子言行的记载。

元代编撰的神秘二十四孝故事显示,魏晋南北朝人虽然只有7人,但除9人出身不明外,其余有据可查的人有一半以上故事最早记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孝”故事中,后世普通的孝子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孝行”就是“卧冰求鲤”的表演艺术,这是后世孝子做不到的。

《卧冰寻鲤》的主角叫王翔。 在他和他的弟弟之后,顶级世家琅琊王氏开始逐渐走向巅峰,成为历史上罕见的顶级豪门。

琅琊王家族历史上共产生过39位宰相,600多位名人,其中王导、王敦、王羲之等都出自该家族。

王祥年轻时就以孝顺闻名。 虽然他经常被继母虐待,但当继母冬天生病想吃鱼时,他居然趴在冰上取暖,还钓到了两条鱼。

王祥就这样乖乖地伺候继母,毫无怨言。 继母去世后,王祥哭得半死不活,需要拐杖才能站起来。

在当时文人的帮助下,出现了“卧冰求鲤”等夸张、扣人心弦的故事,表现了世家子弟的孝心,为王祥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奠定了王祥的声誉。为王祥在官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曹丕建立魏国,王祥被徐州刺史吕前正聘为特使。 一般情况下,魏国的地方官员政绩卓著,朝廷通常会颁布诏书予以嘉奖。

但史书中只记载了歌颂王祥的民间歌谣,并没有曹魏朝廷赞扬他的言论或诏书。

司马氏从高平陵到曹魏,王祥都是“孝”的道德吉祥物。

王祥这种夸张、爆炸的行为,实际上扭曲了当时正常的孝道。

例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曾遇到过父亲生病的情况。 不幸的是,陈寿自己也生病了,所以陈寿无法亲自照顾父亲,只好请了一个丫鬟来照顾。

结果当时的舆论都说陈寿不孝,甚至散布他与丫鬟有染的谣言,严重影响了陈寿的仕途。

关羽、王象的历史评价轨迹

“忠诚”的组织价值体系丧失了。 在魏晋南北朝的动荡时期,“孝”成为组织价值体系的遮羞布。 直到唐朝建立,“忠”才回归。

当然,除了唐朝是一个延续了近三百年的统一王朝之外,还与唐太宗有关。

如果说司马炎很难谈“忠”的组织价值体系,那么发动玄武门事变、逼父杀兄的李耳也很难谈“孝”的组织价值体系。虔诚”! !

唐宋明清时期,忠君爱国成为英雄的象征,孝子再也不可能进入朝廷。

这一历史评价轨迹从“忠”代表的关羽和“孝”代表的王象身上就可以轻易看出。

关羽死后,从晋朝到隋唐的八百年间,官员并没有神化他。 直到北宋时期,朝廷才首次开始谥号,此后到了南宋、元明清,历代都追随他。 关羽就这样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 的痕迹.

在关羽不断被后人推崇的同时,王祥却经历了一个从巅峰不断走向衰落的过程。

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评价王象为圣人。 到了隋唐时期,王象的评价开始下降,但仍然是积极的。 宋宋时期,王祥很少被提及。

明清时期,王祥实际上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 例如,思想家王有之就说王象的行为很狡猾。 清史家评价王祥是小人。 民国时期,王祥被直接说一生是骗子。

“家国同质”“传递孝义”

农耕文明的组织单位是家庭。

“孝”是个体的本能,子女有继承父母血缘关系的意义。

“忠”是指组织中官僚对君主的尊重和服从,属于组织价值体系。

一般情况下,地位低下的普通人只会对上位君主敬而远之,但很难像家庭生活中的孩子对父母形成紧密的依赖和服从关系。

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基于“家国同构”而组织的“孝忠传授”。

孔子的弟子有若在《论语·学而》中说:“孝顺弟弟而喜得罪上级的人,很少见;不肯得罪上级的人,很少见。” ,却喜欢惹是生非。君子坚守根本,道从根本而生。” 孝顺弟弟,是仁的根本!”

这段话的意思也简单易懂。 如果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能够做到“孝父、从兄”,就不可能在朝堂上进行“闹上级”的活动。

因此,作为官僚,君子若要弘扬“仁”的“道”,就应该坚守“孝”的“基”。

从血亲本能的“孝”衍生出组织价值观的“忠”,将“天地、王、亲、师”融入整个组织,就是儒家思想贡献的组织价值体系为中华文明。

失去了组织价值的“忠”又回归到了血亲的“孝”,成就了魏晋南北朝。

没有组织价值观,就没有组织能力。

文明争夺的是组织能力。 没有组织能力,魏晋南北朝就进入了三百年的大混乱。

这一时期,官僚、士绅不断地在家庭与政权之间摇摆。

关羽不断崛起、王祥不断衰落的历史进程,与士族政治曲线完全重合。

士族政治曲线从东汉建国,到魏晋鼎盛,到唐朝衰落,到宋代完全被穷财阀取代。

北方重建

文明的游戏讲的是组织能力,而政治是最容易体现组织能力的方式。

当南方组织价值体系只有“孝”这块遮羞布,没有注入新鲜血液,只有少数开国君王的情怀时,就注定无法走出乱世的低谷。 无论形而上学的言论多么高深,都无法打破组织异化的循环。 。

北方则不同,它不断地进行组织体系的重启。

经过芜湖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战争的洗礼,北方的汉族和豪门已经不再有形而上的空谈和风流批判的习惯。 士族有代代相传的儒家经典,豪门有五笔武力。

北魏太和的汉化,对汉族和鲜卑部族的社会帝国进行了重组和整合。 军事城镇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辉煌和优厚待遇。 天之骄子沦为时代的弃儿,六镇纷纷叛乱。

正是这些打破文明异化循环、出现在六镇起义中的人物:高欢、宇文泰、侯景、独孤信、赵贵、侯谟、陈冲、李虎、杨忠。

高欢创建了东魏、北齐,宇文泰创建了西魏、北周,侯景引发的侯景之乱直接导致了南朝的衰亡。

独孤信、赵珪、侯谟、陈冲、李虎同为八柱国。 其中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 李祜的孙子李渊建立了唐朝,杨忠是唐朝的皇后。 西魏十二将之一,其子杨坚结束了中国的混乱,建立了隋朝。

六镇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起义。 最终完成了西魏北周的文学、经济、军事改革,实践了全新的军事政治模式和社会方式,开辟了中华第二帝国的道路。 隋唐时期的出境。

与隋朝最接近的统一进程是西晋。

与隋朝一样,西晋凭借前朝打下的统一基础,分别灭蜀、吴,轻松完成了统一大业。

不同的是,西晋的前身是曹操建立的曹魏,而曹魏本身就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一方。 其继承者实现统一并无太大悬念。 隋朝的前身北周是宇文泰的西魏,建立时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 较弱的一方。

西魏建立的原因是孝武帝不甘当傀儡,逃往关中。 高欢获得了追帝的恶名,西魏政权获得了正义的声誉和凝聚力。

宇文泰不想汉化,也不想野蛮,但迫于外部压力,他只能整合汉人的力量,组建新的军政集团,重启《周礼》变法,采取逆向的“世家”。 ——状态同构”来实现组织的“孝忠”。

“忠诚”作为一种组织价值体系回归,来自北方的宇文泰完成了组织重组。

综上所述

当南方陷入魏晋遮羞布“孝”的异化时,北方逐渐完成了组织价值观的重构。 中国统一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下一个爱糖人的伟大事业即将开始。

新三国司马炎念的诗_《三国演义》司马炎_新三国司马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5495.html

爆屏连击《三国战纪OL》神还原街机打击感
« 上一篇 2023-10-14
《啪啪三国》新版本封地、巅峰跨服战玩法揭秘
下一篇 » 2023-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