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刘备一生错过的名将,曾效力江东,威震北疆,曹操也曾向其抛出橄榄枝

(图说三国·闲聊·第371期 文/武昌风天宇 图/东方野未眠)

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_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_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

看过汉末三国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刘备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名将,但基本没有无人可用的情况。不过,纵观他的一生,也确实错过很多名将,比如后来一统北疆的田豫、钱昭,他们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也是刘备遗憾错过的一个人,此人曾经在江东任职,是江东最出色的将领,曹操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这个人是谁呢?

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_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_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

他不是别人,正是太史慈。太史慈,字子仪,东莱黄县人,年轻时在家乡做过文官,后来避灾逃往辽东,强势归来,成为一名猛将。在孙、曹、刘三股势力中,他第一个接触的人,其实就是刘备。回乡探亲的太史慈见孔融被黄巾军包围,便先入城后出城,来到平原,替孔融向刘备求救。而刘备此时也不知道是自己操作失误还是怎么回事,并没有招揽太史慈,完美的错过了这样一位名将。

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_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_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

后来太史慈投奔刘曜,与小霸王孙策大战,两人直到大战才相识。最后太史慈被孙策说服,成为江东一员。在孙权时期,他依然被委以重任。在江东任职期间,曹操公然挖角他——他送了太史慈一味中药,即当归,意思是暗示太史慈弃孙归顺曹操。但太史慈不为所动。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太史慈有多厉害?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接下来,我们来盘点一下他的功绩。

1.与孙策战平

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_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_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

众所周知,孙坚的儿子孙策,字伯服,向来有小霸王之称,相传是项羽的得意门生,武艺高强自不必说。然而太史慈遇到孙策,却打得势均力敌。《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策有骑兵十三人,皆与韩当、宋乾、黄盖同辈。策上前交战,与策对峙。策刺伤策马,夺其颈上之戟,策亦得策之盔。两家兵马齐至,皆散去。”由此可见太史慈的勇猛。

2. 百步穿杨

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_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_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

除了勇猛善战之外,他的箭术也十分高超。正因如此,他在北海突围时,能够连射数箭,无一失,令敌军心生恐惧。正因如此,他跟随孙策与严白虎交战时,有敌军站在城楼上辱骂孙策,他便能弯弓搭箭,一箭穿心,将对方钉在城楼柱子上,这激起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戴,因而得到了中药“当归”的暗示。

3. 击破黄忠

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_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_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

当然,无论是单挑还是射箭,都是炫耀勇气的手段,在真正的战场上并不实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带兵的能力。《三国志》记载:“刘表侄子刘盘骁勇,常攻打艾、西安两郡。孙策遂分海昏、建昌及周围六郡,任命慈为建昌都督,统领海昏,督诸将抵御潘。潘不见踪影,再未进攻。”意思是说,刘表侄子刘盘是个非常勇猛的人,经常率兵攻打江东。孙策让太史慈统领海昏等地,抵御刘盘的进攻。太史慈很快打败了刘盘,让他不敢再犯边疆。

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_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_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刘盘只是一个小人物,不值一提。太史慈能打败他,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的确,刘盘并没有什么名气,但他的一个手下却是人尽皆知的,那就是后来投奔刘备,成为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三国志·黄忠传》记载:“荆州刺史刘表任他为中军将军,与侄子盘守长沙幽县。”黄忠在三军中最为勇猛,能战死夏侯渊,这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历史事件。太史慈能打败黄忠,并震慑黄忠的将领,使他们不敢再犯边疆,足见其本事。

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_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_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

经过整个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曾被孙策、孙权兄弟所倚重、被曹操所觊觎,却被刘备所惦记的大将,名不虚传。不过,我们在为刘备思念这位大将而惋惜的同时,也更应该为太史慈的结局感到悲哀。当然,这并不是说孙氏兄弟对他不好,甚至刁难他,而是他未竟的抱负与人生终点之间的矛盾,让人泪目——他病逝时,曾高呼:“夫子一生当携七尺宝剑,登上天子宝座,如今我抱负未竟,岂可死!”当时,他年仅41岁。

三国黄忠死里是哪一集_三国里黄忠是怎么死的_三国演义中黄忠死于何人箭下

跨越时空的距离,我们依然能从这短短的一行文字中感受到他的不甘与悲痛,试想一下,他是多么想从病床上跳起来,继续为江东杀将伐敌?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籍,编者保证内容真实性,同时不做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698.html

三国演义读后感:名著的魅力与智慧的启示
« 上一篇 2024-09-22
请回答 1988与北京奥运开幕式:集体记忆的共鸣
下一篇 » 2024-09-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