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期名将赵云的前半生,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有很多精彩的表现,比如“单骑救主”、“强取桂阳”、“截江夺阿斗”、“空营计”等等。虽然这些情节都是小说作者描写的,但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不过说到赵云的后半生,估计大家就不那么熟悉了。
小说中,赵云在诸葛亮“一征岐山”时于凤鸣山斩杀五将,又在诸葛亮兵败后救他于战场,深得诸葛亮的赞赏。然而,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既是真的,也是假的。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下岐山”时,对赵云有特殊的安排。命令赵云从斜谷道进军,并公开宣布要攻打斜谷南侧的箕谷。诸葛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诱曹真上阵,在箕谷一带部署主力对付赵云,而亲自率领大军主力从岐山进军,进攻曹魏的陇右一带。
诸葛亮的计谋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明真相的曹真用主力对付赵云,使得陇右地区兵源空虚,使得曹魏在战争开始后处处被动。最后魏明帝曹睿不得不下令大将张郃从中原率领军队前往陇右增援。从战争的这个发展来看,诸葛亮的计谋显然是成功的。
但此时赵云面临的形势却十分艰难,他既要用自己少许的兵力牵制曹真的主力,不让其赶往陇右增援,又要在巨大的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减少损失。在此期间,赵云与曹真的主力多次交战,但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斩杀五将的壮举,赵云最稳妥的策略是稳扎稳打,避免与曹真的战略决战。
然而就在赵云苦苦坚持之时,岐山战场却传来噩耗: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北伐军面临被断线的危险。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得下令全军撤回汉中。此时远在斜谷道的赵云成了孤军,随时都有被曹真主力全歼的危险。
《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说,面对曹真的疯狂进攻,赵云保持镇定,亲自从后方支援部队,稳定全军士气。全军丝毫不慌,边战边退,最后安全返回汉中。此战之后,据统计,赵云部队没有大的伤亡,军需物资全部带回汉中。诸葛亮亲自来到赵云军中视察,不禁感叹。这就是赵云参加“先出岐山”之战的历史真相。
赵云此战之后的下场如何?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赵云传》记载赵云在“出岐山”一年后病逝。后主刘禅得知赵云死讯后十分悲痛,追封赵云为顺平侯。至于赵云葬于何处,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小说《三国演义》中记载:“(刘禅)下令葬于成都锦屏山东侧,建庙祭祀。”
那么,历史上赵云究竟葬于何处?难道就是小说中提到的锦屏山?这一点也引起了后世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明代学者曹学权在《蜀地名录》中写道:“大邑景晖山,有赵云之墓。”清嘉庆年间的《琼州志》则记载:“蜀汉顺平侯振东将军赵子龙之墓,在大邑县城东一里银屏山麓,前路东侧有碑。”从这两部地方志的记载来看,赵云之墓确实与小说中的描述相符,在大邑城东银屏山麓。
那么,这些明清地方志中提到的现在的大邑究竟在哪里呢?所幸,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地名没有改变,依然叫大邑。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县城东部有九座大小相近的山峰,绵延二十余里,当地人称之为“九寨连影”。因为这九座山峰形状如屏,所以又叫“锦屏山”。《蜀名胜志》中提到的“景晖山”是九座山峰中距离大邑县最近的一座,距成都只有五十多公里。
据明清地方志记载,赵云跟随诸葛亮参加“岐山”大战后,被调往大邑景晖山防御附近羌族人的入侵。不久之后,赵云病逝,后主刘禅下诏就地安葬赵云。明清时期,赵云墓曾多次扩建修葺。民国初年,当地士绅刘成勋、刘祥、刘文辉等人再次出资修葺,新建了一些殿宇、楼阁。可惜的是,20世纪60年代,赵云墓遭到严重破坏。幸好,近几十年来,当地文物部门对赵云墓进行了修缮,使其焕然一新。
据了解,赵云墓墓碑高2.5米,宽1米,上面刻有七个篆书大字:“汉顺平侯赵云之墓”。墓前建有子龙庙,墓内除有隐山亭、莲花池、铁鹤亭、小沧洲、大殿、左右配殿外,还新建了一座六角亭。据说,当地正围绕赵云进行系统规划,力争让赵云墓焕然一新,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
参考书籍:《三国志》、《蜀国名胜志》、《琼州志》、《三国演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而不齐,静而不骄
合作伙伴的优惠
三国书吧
三国论坛
紫龙咖啡厅
战国四大诸侯
中国三国文化协会
百年酒鬼 | 吕岭商会
金缕梅山 | 点击打开文化
台湾赵子龙文化协会
绵阳三国演义社
大邑县赵子龙庙墓管理委员会
致力于传播三国文化
微信公众号 | sanguoxunzong
说明书
绅士行为
淡泊才能明志
没有宁静,就无法取得长足进步
追溯三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