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最精彩的一句是:“吾志存高远,饥则食蛮夷之肉,渴则饮匈奴之血。”我们一直把它当做岳飞“满腔怒火”、“仰天长啸”时的豪言壮语,没有人认真考虑过它的真实性。
其实,军队中吃人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而之所以出现在诗歌中,正是因为岳飞曾经是一名军人,他最了解军队的实际情况,也有最切身的体会。
南宋文学家岳恪,岳飞之孙,岳琳之子,在其所著《鄂国金拓录》中有一句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佐证:“岳父回守泰州。敌军二十万骑兵,列阵攻城。岳父独自救济伤饥兵,贾诩屡战屡败,英勇无比。柴须再胜,江水泛红。岳父率兵两度中枪,仍北追胜。敌军退却,逃入藩篱。岳父护军数十万,集结在柴须……粮草补给无从下手。岳父割尸填仓。”文中的“岳父”指岳飞。“刲”是割;“廪”是粮仓。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泰州保卫战中,岳飞的军队遭到金兵的追击。战争极其残酷,粮草匮乏,敌人的尸体就被当做食物充饥。
如果我们认为岳克的推理是基于岳飞《满江红》的歌词的话,那么,纵观中国历史,除了野史之外,并不缺乏旁证。
从公元前200多年到近代上个世纪,凡遇旱灾、水灾、饥荒、战乱,就会发生“食己子”、“食己民”之事,《史记》、《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等均有记载。
我们再来谈谈军队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攻打赵国,被围的赵军粮尽,“至九月,赵军四十六日未食,暗中互相残杀,以夺粮。”
三国时期:《三国志·魏书》记载:“初,太祖(曹操)粮荒,禹掠其本郡,供给三日粮,杂以人肉。”
隋末:“隋末天下乱,项、邓二地有狂寇朱棣作乱,饥荒,米价万钱一石,无处可取,百姓相食。朱棣强迫男女老幼躺在一口盛肉二百石的大铜锅上,煮人肉给贼人吃,将百姓尽数杀了。”
唐朝:安史之乱,张勋死守睢阳,粮食耗尽,就吃人,城破后,三万人口只剩下四百人,大部分被士兵吃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朱温的后梁军队屠杀平民,将肉保存起来,装在车里,作为战争军粮。
北宋时期,金军南侵,战火纷飞,军民没有粮食吃,就把死人做成干肉。当时范文组织军队与金军作战。大军溃败退守临安后,部队进城后,还在吃随身携带的人肉干。
元朝:元朝末年,国家混乱,战乱四起。《南村辍耕录》记载:“怀右军”的官军粮食短缺,还猎捕百姓以求食物。
明代:崇祯四年,皇太极攻打大凌河,祖大寿死守,奏疏中奏道:“围城已近三月,城中粮尽,百姓自相残杀,相食不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