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木架建筑的优势、结构体系及穿斗式与抬梁式比较

介绍

1.木结构建筑的优点:1.材料易得 2.适应性强 3.抗震性强 4.施工速度快 5.易于修复搬迁

2、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通梁式、凸梁式。

横梁式特点:立柱与横梁串联,组成框架;檩条直接放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立柱与横梁串联,从而形成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梁头置于柱上,檩条置于梁头上,较短的梁由梁上的短柱支撑,总梁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支架时,梁头置于支架上。

二者的比较:相比较而言,通梁式木结构用料较少,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较密,只能在室内空间不大时使用(如客厅、杂物间);而挑梁式木结构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减少柱子数量,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适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因此南方的一些寺庙、殿堂等也采用二者混合的结构。

3、斗拱在宋代又称为“铺座”,因为斗拱是一层层垒砌而成;清代称“斗克”或“斗拱”;江南地区则称“排克”

4.斗拱的主要构件有:宫、斗、昂。

5、中国古单体建筑的特点是朴素、真实、有机。

“实”指结构的真实性,“有机”指室内空间可灵活分割,满足各类功能要求;易于与环境融合,室内外空间相互流动、渗透。

6.图P7,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屋顶样式

7、庭院是由房屋、墙体、回廊围成的内向型封闭空间,能创造安静、安全、整洁的生活环境。

8、围合四合院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正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起来;二是在正房与院门之间用游廊围起来,通常叫“游廊四合院”;三是在正房两边建厢房,相对而立,前面有院墙,前面有院门,通常叫“三合院”;如果把前面的院墙改建成房屋(“门房”或“后房”),则叫“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于选址,重视建筑位置的选择;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结合地形来设计建筑;3、改善环境:不盲目顺从环境,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手法来补偿。

10.隋朝宇文恺——隋朝两大都城的规划、修建,以及宫殿、宗庙的建造,几乎都是他一手包办。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他还制作了按1/100比例制作的“明堂”图纸和木模型。

宋代李节——其杰出贡献是编撰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官营建筑做法3272例,都是实践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美图纸,使后人充分了解宋代官营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地位。

11、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模式其实有两种:一是工程官督建的官建建筑;二是各地独立兴建的民间建筑。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述

1、最具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一是长江流域水源丰富的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吊脚楼式建筑;二是黄河流域由窑洞发展而来的木结构泥墙房。

2、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6000至7000年,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使用榫卯工艺建造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3、黄河中游地区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依次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殷浔,该建筑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木结构夯土建筑及庭院建筑实例。

5、西周建筑遗址的代表有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初遗址、湖北蕲春干栏式木构架建筑等。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规模不大,但却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最严谨的四合院式建筑。

6、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的杰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草屋顶、土阶”的简单状态进入了更为先进的阶段。

7.P34 高义墓石阙西阙平面立面图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类型以佛寺、塔、石窟为主。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早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似,仍以塔为供奉主物,置于寺院中央,佛殿为辅,置于塔后。

9、石窟按其建筑类型可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式,二是佛寺式,三是寺庙式。

10、隋代遗留建筑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空心拱桥),大拱由28道平行的石拱组成,跨度37米。

11、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规模宏大,规划合理。二是建筑群的处理日趋成熟。三是解决了面积大、体量大的技术难题,并已定型。四是设计和施工水平有所提高。

12、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建筑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有以下几个发展:一是城市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是木结构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体系。三是在建筑组合上,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题建筑。四是建筑装饰和色彩有了很大的进步。五是砖石建筑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六是园林蓬勃发展。

1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辽代遗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木塔,是古代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典范,通高67.31米。

第二章 城市建设编辑

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内容有三个:统治机构(宫殿、政府衙门)、手工业和商业区、居住区。

2、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城市初始阶段,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时期。第二阶段为里坊制度确立时期,相当于春秋至两汉时期。第三阶段为里坊制度鼎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代。第四阶段为露天街市时期,是宋代以后的城市典范。

3、里坊制的理念:将全城划分为若干个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则被限制在若干个“市”内,每隔一定时间开闭。统治者的宫殿和衙门占据全城最有利的位置,有城墙保护。“里”和“市”四周都有高墙,有里门和市门,由书吏和城吏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4.《考工记》:工匠筑国,方九里,边设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上有九道轨。左为宗庙,右为庙,后临市,市中有一人。

5、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修建新城。第二种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修建新城。第三种是扩建旧城。

6.P60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7.汉长安城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和北郊有七座城池——陵镇(长陵、安陵、巴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

8.地方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防御工程(简-繁)2.水利工程(城墙外的堤防、土堤)3.道路、下水道(北宋的“扶沟”、“守沟”)4.邮政设施(驿站)

第三章 居留及定居编辑

1、两次大分工的结果: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聚落——定居点;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分化为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和以非农业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2、早期聚落的两大特点:一是因地制宜(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俗习惯等)发展出适应当地条件的生活方式,汉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二是以家庭(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3.P97 北京四合院背面:以最常见的三进院落北京四合院为例——后院是家庭服务区。图:北京标准三进院落四合院平面图

4.P100江苏吴县东山尊让殿一层平面图(无需画柱子)

5.P105 下沉式窑场(坑场)示意图

第四章 宫殿、庙宇和陵墓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茅草顶、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高台宫殿的普及阶段;第三、富丽堂皇的前厅与宫殿花园相结合的阶段;第四、“三庭”竖式排列的阶段。

2.P122 清代北京故宫总平面图(见图示名称、清代三朝五门)

3、坛庙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的坛庙;第二类是祭祀祖先的坛庙;第三类是祭祀圣人的坛庙。

4.P131 北京天坛总体规划(必填)组成部分:1.祈年殿及其附属建筑 2.圜丘群 3.斋宫 4.神乐署及祭祀遗址

5、明代陵墓继承了唐宋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因依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邃幽远,处处植松柏,均为传统的老办法;但陵体与祭祀建筑在轴线上串联,祭祀区形成二、三进院落,更加凸显了祭祀和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如孝陵,第一道陵门为神厨、神库;第二道门即尊恩门,为尊恩殿;第三道门即朱门,为石桌(五供)和明楼。

6.P148 北京昌平十三陵(长陵、永陵、定陵)总体规划。

第五章 宗教建筑

1、我国的佛教寺庙分为以塔为主的寺庙和以殿堂为主的寺庙两种。

2. P155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立面图 P156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面图

3、大殿建筑在低矮的砖砌基座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代《营造法》中被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盒底槽”。

4、分心槽:是分心斗地槽的简称,宋代宫殿楼阁内部空间划分的四种方式之一,即以一排中心柱,柱上有斗拱,将宫殿分成前后两个相同的空间。通常作为宫殿大门,如图5-8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见“槽”、“金盒斗地槽”)。

5、山西应县佛宫寺萨迦塔:位于应县,又名应州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我国现存唯一最古老、最完整的木塔。塔位于寺院南北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为“前塔后殿”布局。塔建在两层方形八角形砖砌基座上。塔平面亦为八角形,基座直径30m;高9层(外5层,内4层),67.31m。

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减震措施:

①平面八角形:正八边形有利于分解扭矩,抗风性能更好,木塔底座4.4米,坚固稳定,形成筏板效应。

②大尺度底层子台阶:同侧一圈柱廊通过水平构件连接,形成一个刚柔并济的整体。

③双层套管式:增加塔体强度

④亭式框架(9层铺装):9层铺装采用榫卯连接,形成9个横向减震器。

⑤尽量少用大料,多用小料:用小料构成的暗层中的梁、柱、椽、牛腿、斜撑构件,牢固地连接成网架环,就像现代建筑中的圈梁一样,增强了整个建筑的整体性。

⑥用厚砖土墙包裹柱子:土墙将柱子包裹在里面,就像现代建筑中的剪力墙一样,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⑦上层檐柱向内移动下层檐柱直径的一半,形成上小下大的稳定造型。

6、底层内外两圈柱子均用厚达1m的土坯墙围起来,檐柱外设回廊,这就是《营造法》所说的“绕子踏步”。

7、阁楼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师塔

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陕西西安建福寺小雁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

单层塔: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惠山寺净藏大师墓塔

8、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

9、P184 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26格)

10、经柱一般由底座、柱身、顶部三部分组成。

11、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是:1、建筑以石窟为主,附属的土木建筑很少。2、规模取决于石窟的数量和面积。3、总体规划往往沿悬崖呈带状展开,不同于一般寺庙的垂直布局。4、由于施工需要凿山石,工程量大,耗时长。5、除石窟本身外,其雕塑、绘画等艺术中保存了许多早期中国建筑形象。

第六章 园林景观建设

1.唐宋至明清园林的发展:1.园林管理的普及化2.园林功能的普及化3.园林要素的强化4.造园技术的精细化

2、清代皇家园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供生活、朝觐的宫殿;一部分是供游憩的园林。

3、清代园林造景的指导思想是仿效全国各地名园、风景名胜,建园为园。

4、皇家园林的特点:1、在遵循山水式规划布局的同时,力图体现皇家风范;2、建筑形式、材料、结构规模非一般园林可比;3、皇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史舞台上的第一批开拓者,规模庞大、布局完备、功能齐全、气势磅礴、历史悠久是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

5.皇家园林艺术上的成就:1.规模庞大(1)经济实力雄厚,建设规模巨大(2)园内包含的功能丰富,有宫殿区、园林区、宗教建筑区2.皇家园林建筑精美绝伦(1)建筑色彩:以暖色为主,适当配以冷色(2)在其建筑形式上:檐下有斗拱3.象征意义丰富:(1)园中许多“景”或小园,与建筑形象、局部山水相结合(2)景名所用的文字,直接表达帝王之德,盛世繁华等4.园中园的造景手法——在大园中营造小园。

6、颐和园的特色:(1)利用万寿山自然地形,加以人工改造,创造出前山开阔、后山深水庭院等不同的景观。(2)高台上的佛香阁,体量感强,使整个园林成为突出的构图中心。(3)借景方面,将西山、玉泉山、平畴云寨纳入园景。(4)辽阔的昆明湖、南湖、西湖,符合皇家园林聚集大水面的治水方法。(5)创造了一个集北方园林雄伟气势与南方园林秀美多样于一体的历史园林(园中园)。

7.P209 江苏苏州留园平面图

8、分析古建筑的意境:所谓山水意境,是指景物环境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赋予参与者真实的感受和抽象的观念,从而引发联想,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成为“意境之景”和“景外之情”。意境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自宋元以来,山水画的发展,日益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现代哲学中“诗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追求颇为相似。不满足于材料和技法的华丽,“何必丝竹,山川清音”。它既包括人的自然化,也包括自然的人性化。

9、宋代的“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时选用的木构件的等级,用以制约整个建筑的主要尺寸;二是体现该等级的具有标准截面的木结构构件;三是以标准截面构件为基础的木结构构件。

第八章 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及详细演变

1、南北朝以来,按其功能和形制,基座大致可分为普通基座和须弥座两大类。

2.台阶按材质可分为:阶梯式台阶和坡道式台阶

3.

歌曲

清式

分解

结构采用榫卯连接,零部件较多。

除栏杆、地垫外,其余均制成整块柱板,零部件较少。

体积

柱子间距大,手杖细长,透明度大

柱子间距小,柱子较小,手杖较粗,透明度小

风格

精致、纤细,木质材料的权衡

石材的庄严、稳定与强度的平衡

4、P267 宋代《营造法式》大木结构示意图(老师发的图及课堂笔记)

5、为了使建筑更加稳固,宋代规定,前后檐外檐柱应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两边各倾斜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应向两个方向倾斜,这种做法叫“边脚”。

6. 坊:峨嵋坊(宋称兰峨)、平坂坊(宋称蒲排坊)、雀替坊(宋称朝木坊)

7、斗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横置的方斗、笙和长方形的拱、斜枋组成。它在结构中起承受荷载的作用,通过斗拱把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给柱子。斗拱还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与立面的过渡。此外,斗拱也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象征,是衡量重要建筑规模的标准。

8、宋代《营造法式》将斗拱所用材料,按建筑的等级分为八类:

上等材质:高九寸,厚六寸,用于九间或十一间房间的大厅。

二等料:高8.25英寸,厚5.5英寸,用于五间或七间房间的大厅。

三等料:高七点五寸,厚五寸,用于三、五间堂屋及七间堂屋。

四级料:高七点二寸,厚四点八寸,用于三间堂屋、五间堂屋。

五品料:高六点六寸,厚四点四寸,为三小堂、三堂用。

六品料:高六寸,厚四寸,用于楼阁、小厅。

七级料:高5.25寸,厚3.5寸,用于小厅或亭子。

八级料:高四寸半,厚三寸,用于宫殿或小楼阁的藻井。

9、锣的名称也因位置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外突出的锣,清代都叫“桥”(宋代叫“花锣”或“卷头”),突出头上的第一道横锣叫“瓜锣”(宋代叫“瓜子锣”),第二道锣叫“弯锣”(宋代叫“满锣”)。最外层突出在挑檩下的锣和最内层突出在天花板梁下的锣叫“相锣”(宋代叫“令锣”)。

第九章 清式建筑实践

1、清式大木法又可分为大木大式、小木小式两大类。

2. P295 建筑规划算法

3、大型建筑以斗口宽度作为建筑及构件尺度的计量标准,单料高宽比为14:10,全料高宽比为20:10,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个等级。

二级豆口:高7.7英寸,宽5.5英寸。未见实物

三等斗口:高七寸,宽五寸。

六级豆口:高四点二寸,宽三点五寸。

第七层斗口:高四寸二分,宽三寸。用于宫殿

九级豆口:高2.8寸,宽2寸。

第十级豆口:高2.1寸,宽1.5寸。用于小型建筑

十一级豆口:高1.4寸,宽1寸。

4、南方做法,以江苏苏州的水墙发墙和嫩墙发墙两种形式为代表。“墙”指建筑的脊梁,“发墙”是升起的意思。水墙发墙的特点是檐口平直,转角处基本不升起,仅在转角处脊梁向上升起。构造比较简单,嫩墙(角梁)不升起或升起很少。嫩墙发墙的特点是檐口在转角处升起明显,从檐口到转角处升起幅度较大。

5、清代彩画的形制与分类,主要体现在梁椽上,最常用的有合席、旋子、素室三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658.html

探寻南阳武侯祠:诸葛亮居住之地的历史与文化
« 上一篇 2024-08-18
中方霸气宣言:不惜一切代价粉碎台独图谋,碾压一切
下一篇 » 2024-0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