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诸葛亮辅佐之功是否被夸大?刘禅继位之谜与刘备四子的故事

帝王三国刷黄抓将心得_帝王三国刷黄用什么战略攻击_帝王三国刷黄将

帝王三国刷黄将_帝王三国刷黄用什么战略攻击_帝王三国刷黄抓将心得

帝王三国刷黄将_帝王三国刷黄抓将心得_帝王三国刷黄用什么战略攻击

诸葛亮对国家的贡献被夸大了

刘禅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不少读者也问,刘备就只有一个儿子刘禅吗?为什么要选他来接班呢?刘备确实不止一个儿子,根据史料记载,他有四个儿子。

刘封,刘备的义子,性格刚烈,实力非凡,曾跟随赵云、张飞等人横扫西川,立下赫赫战功,后又率领孟达攻下上庸,深得刘备信任

但后来关羽北伐曹魏时,曾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但刘封拒绝了,便欺负孟达,逼迫他投降魏国。孟达与魏国的徐晃合力攻打刘封,劝说刘封投降。刘封不肯投降,被部下出卖,大败而回成都。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下令处死刘封,刘封自杀,刘备深感悔恨。

刘禅,字阿斗,在刘备死后继位,成为蜀汉皇帝。

刘禅刚称帝时,十分信任诸葛亮,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在诸葛亮、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据说刘禅无力统领江山,宦官黄皓开始独揽大权,迫使姜维外出务农,以防天下乱,蜀汉逐渐衰落。公元263年,魏国发动对蜀汉的大规模征伐,刘禅投降,汉朝灭亡。刘禅将家眷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

刘禅于公元223年即位,公元263年退位,在位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战乱的岁月里,刘禅能够安稳当上皇帝,官方历史认为这得益于诸葛亮的辅佐。

然而,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刘禅又当了29年的皇帝,在这29年里,史书上对刘禅如何坚持下来只做了简要的记载。

至于刘备为什么要立刘禅,答案就在《三国志》里。刘备给刘禅的遗书中有一段话:“佘君到了,说相国钦佩你的智慧和才能,大有长进,超出了预料。你真能干得出来,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尽力就好,尽力就好。”这也就是说,诸葛亮向佘渊夸奖刘禅的智慧,佘渊把夸奖的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并鼓励他。

诸葛亮不是个阿谀奉承的人,刘备又相信诸葛亮,所以就认同刘禅不是愚钝之人,就立刘禅为继承人。当然还有一点,刘禅是长子。

刘永,蜀章武元年,刘备派大臣许敬立刘永为鲁王。蜀建兴八年,因蜀与东吴约定灭魏之后分地,鲁属吴地,刘永改封为甘陵王。

刘永对宦官黄浩一直怀恨在心,黄浩得宠得势后,便将刘永诬陷给刘禅,以致刘永十余年不得见刘禅一面。魏咸熙元年,蜀国灭亡,刘永被迁居洛阳,封为封车骑都尉、乡侯。

建兴八年,刘禅因鲁、梁二国都在吴国境内,便将鲁王刘永改封为甘陵王,将梁王刘离改封为安平王,封为太子道,时年不满三十岁,其子刘隐承袭了安平王的封号。

刘禅是如何成为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的?

一句“我乐此不疲,不思蜀”,不仅让蜀汉末代君主刘禅名声大噪,也让他成为了“没办法”的典型,其实,真实的刘禅并不完全如此。

第一,刘禅其实很聪明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太子刘禅继位,史称后主。

应该说,刘禅继承的是一个烂摊子,对外,宿敌魏国虎视眈眈,盟友吴国也成了不可调和的敌人,对内,精兵将领所剩无几,更糟糕的是,朱豹、雍开、高定、孟获等几郡相继叛乱,政权随时可能被推翻,可以说,国家处在内忧外患的危险之中。

如此糟糕的局面,就算是刘备想要收拾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年仅十七岁的小主刘禅呢?

但刘禅即位后短短五年,“耕耘耕粮,闭国安民”,农业生产恢复。“南征四郡,皆平”,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王遣月氏、康居护侯智父、康智等二十余人,受命于蜀”。友好国家的良将纷纷而来。汉朝外交成就显著,不仅帮助陷入危机的蜀汉政权走出低谷,而且使国家出现复兴的迹象。

帝王三国刷黄用什么战略攻击_帝王三国刷黄抓将心得_帝王三国刷黄将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刘禅的能力——毕竟他有诸葛亮的强力协助,那么下面几件事应该能给我们一些线索。

据说刘禅先后封张飞的两个女儿为皇后,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关羽之孙、关兴之子、蜀汉年轻有为的将领关统。这简直就是新版的桃花源三侠。

《魏略》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将曹爽死后,夏侯霸恐司马懿父子迫害,便带着家人、亲信秘密前往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感动之余,不禁感叹他果然有父亲那样的精神。

原来这里面有个结,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在两国战争的时候,被刘备手下大将黄忠所杀,刘禅知道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里的阴影,所以故意一脸诚恳的对夏侯渊说,夏侯霸说:“你父亲是被杀在路上的,不是我祖宗害死的。”

轻描淡写地用一句话还清了血债之后,他又岔开话题,指着儿子对夏侯霸说道:“这是夏侯霸的侄儿。”也就是说,你父亲没有死在我父亲那一代人手里,而且,我儿子还是你侄儿,我们是真正的亲人!原来,刘禅的妻子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妻子是夏侯渊的堂妹,他们还不是一家人吗?

一句话让他们的关系更近了,夏侯霸从此一心一意追随刘禅,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刘禅的安抚之术娴熟洒脱,只怕刘备若还活着,也比不上他。

最有资格评价刘禅的人,就是诸葛亮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史料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向射原夸奖刘禅,射原把诸葛亮说的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刘禅很高兴,说“宰相夸奖你的智慧和能力,大大的提高,超出了我的预料。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尽力而为,尽力而为。”他的意思是,连宰相诸葛亮都夸奖你刘禅聪明、英勇,你的战略战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第二,诸葛亮在《授杜尉书》中评价刘禅:“年方十八,慈聪慧,待部下仁厚。”一个“聪慧”二字,明确地肯定了刘禅的聪明才智和敏锐的悟性,绝不会是奉承,以陈寿严谨求实的治史态度,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夸奖人。

第二,刘禅其实很有谋略。

自古以来,少主与重臣都是一对仇人,很少有人能够和睦相处,大多以悲剧收场。为了打破这个规律,实现双赢,诸葛亮选择北伐,离开了权力中心,给了刘禅空间。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一生辅佐刘禅十余年,但在朝中只待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而且那基本都是刘禅登基初期,等到刘禅年纪大了,诸葛亮几乎就没再回去过成都,一直留在汉中。

刘禅显然明白诸葛亮的心思,他的孝心是那样的真挚感人:“我父亲南征北战,艰辛万里,刚回京城,尚未坐定,如今又要北上,恐怕劳累了我。”刘禅听了,心里很是安慰,他说道:“我父亲南征北战,艰辛万里,方才回京,尚未坐定,如今又要北上,恐怕劳累了我。”

刘禅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不顾大臣们的意见,给大臣们应有尽有,尽管死了不少人,浪费了大量的钱粮,但他从未流露出一丝不满。

刘禅成为真正的老大之后,就立刻实行了他想了很久的治国方略,他很果断,也很冷静。从此以后,他不再设相,而是两个人分担,而且不只是简单的一人负责。他不再将两人一分为二,而是让蒋琬做大元帅,掌管政务和军事,而让费祎做将军,掌管军事和行政。这样就使得两个人的权力互相重叠,互相制衡,但又各有侧重。

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和新的政治架构,意味着刘禅再也不会允许宰相决定一切的尴尬局面再次发生,也有效避免了君主权力被削弱的局面,使得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已经降到了几乎为零。

蒋琬死后,刘禅进一步加强势力,执掌军政大事,直至蜀国灭亡,历时近二十年。这期间,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生富足。皇帝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没有出现奸臣。后期虽宠信宦官,但仍牢牢掌握大权。其内外政策精明平和,颇有黄老之风,深受朝臣拥护和百姓欢迎。

如果姜维等好战分子充分领悟刘禅深刻的治国理念,外守固守,内求和平,积蓄国力,蜀国的命运或许就会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改写历史。

第三,刘禅其实有着宽广的胸怀。

刘禅的胸怀,不是一般的皇帝可以比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十分悲伤,不过有个叫李邈的官员给刘禅上书,他把对汉室不利的权臣吕禄、霍光等作了对比,说诸葛亮虽然不是一个有谋反之心的人,但是他的权势太大,连刘禅都忌惮他,才导致国家出现祸乱。

李邈自己在诸葛亮的威势下,也常常心惊胆战。如今诸葛亮死了,确实正是“举族庆贺”、“举族庆贺”的好时候。不然,谁知道以后会有什么后果呢!说不定他是居心不良,劝刘禅不要给诸葛亮办太隆重的葬礼。

可怕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不只李邈一人,其他一些大臣,如李严、廖理、赖敏、魏延等,也对诸葛亮专权有诸多吐槽,甚至怀疑他有反叛之心。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时,碍于他的权威,人们不敢直接批评他。

俗话说“春暖花开,鸭子先知”,别人都看得出来,刘禅自己怎么可能感觉不到呢?这太不合理了。

但刘禅在权倾朝野之后,并没有跟诸葛亮算账,也没有听从李邈的建议将诸葛亮贬入冷宫,依然给予这位昔日权倾朝野的功臣以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没有抛弃诸葛亮的旗帜,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全部重用,仿佛和以前一模一样。

因为刘禅很清楚,当时蜀汉朝廷内部虽然对诸葛亮的专制有所不满,但诸葛亮是一位至死都致力于蜀国富强太平的贤臣,若听从李邈等人的意见,政局、人心很有可能陷入内乱。

所以刘禅不但没有认同李邈的意见,而且还将李邈斩首,就是为了防止和杜绝其他人效仿,即便自己心里有很多偏见和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以免干扰和破坏大局。

刘禅一生保护诸葛亮,从而保证了政权的长期稳定。一个年轻的皇帝能如此恰当地处理权臣问题,在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说:“后主之德,无可比拟。”

刘禅的胸怀之广、气度之大,令人敬佩。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原则,相反,在重大问题上,他态度坚决,毫不妥协。对于一些大臣和百姓提出要为诸葛亮修建庙宇的请求,刘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刘禅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因为在宋代以前,礼制规定只有皇室才有资格和权力拥有太庙或者宗庙来祭拜祖先,诸葛亮虽然被刘禅称为“宰相”,但实际上他还是臣子,并不是皇室成员。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各请立庙,朝廷以礼不听”,明确指出刘禅曾当着皇帝的面专门开会,让大臣们畅所欲言,讨论的结果,认为诸葛亮立庙是篡位不当之举,也损害了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气节。

不过刘禅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很理智的,后来他听从了西龙等人的建议,采取了“停私祀,弘扬正仪”的折中办法,在湖北绵阳修建了诸葛亮庙。不过这已经是快三十年之后了,蜀汉即将灭亡。不管什么时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能得到君主的批准修建庙宇,已经是特殊的恩惠了。

除了这些之外,刘禅对于违背自己意愿的下属也是很宽容的,刘禅对于董允不同意自己增加后宫妃嫔数量的要求,再也没有提过,并且对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任他。

第四,刘禅其实很有德行。

当诸葛亮因劳累过度而病倒时,刘禅十分担心,立即派尚书仆射、平阳亭侯李辅去看望诸葛亮,让他向诸葛亮询问未来国家大计,并日夜为诸葛亮祈祷。

刘禅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数日不能上朝,甚至在龙床上哭泣。灵柩运回后,刘禅率领全体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迎接,并下令全国人民穿便衣,送丧三天。还提拔诸葛亮弟弟诸葛均为长水校尉,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继承爵位。

他不仅对诸葛亮忠心耿耿,对其他大臣也同样忠心耿耿,比如魏延谋反被杀时,刘禅并没有否定魏延,而是下令:“既然罪已至此,就将他葬在棺材里,以报他以前的功劳。”

刘禅很清楚,魏延是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甚至比马超还要信任,他怎么会突然造反呢?无非是他性格倔强,人际关系不好罢了。刘禅三言两语,“仁、善二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皇帝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史书记载的。一个是他的同父异母弟弟鲁王刘永。由于刘永看不惯黄浩的行为,黄浩也成了刘永的仇人,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刘永的坏话。刘禅渐渐疏远了弟弟,十多年没见。不过尽管如此,刘永并没有被斩首或流放,他的皇位依然如故。他的另一个同父异母弟弟刘礼被封为梁王。

刘禅执掌蜀汉期间,并没有发生过王室内斗,大臣被剿灭的事情,可以说国家是比较和谐的。

而在另两个国家,杀部下或被权臣杀害,都是小事一桩。在魏国,曹植被兄弟逼迫写下七步诗,感叹“你们为何如此急于相害?”后来,曹芳、曹植、曹桓等年轻皇帝都面临失去皇位的危险。东吴的孙皓更是把朝廷变成了屠宰场,不管是谁,只要他看不顺眼,就会被刀斧砍死。

末代皇帝的仁政有目共睹,成都百姓十分怀念刘禅,南北朝时还专门为他修建了庙宇,在诸葛亮武侯祠东、西各一座,位于昭烈庙前两侧。

帝王三国刷黄抓将心得_帝王三国刷黄用什么战略攻击_帝王三国刷黄将

后世对于刘禅的负面描绘,其实是不真实的。

至于“喜而不思蜀”的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看清了事实的真相。这样的行为只有极其愚蠢和白痴的人才能做到。这是一种隐瞒真实意图的策略,装傻,装真傻,多年不露破绽。普通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有人可能会觉得奚政是明事理之人,但其实他心术不正,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试想一下,你就是砧板上的鱼肉,如果哪怕是露出一点点实力和野心,那不仅会影响到刘禅个人,不仅会影响到跟随他的五十多位大臣和他们的家人,就连蜀中那些和他有丝毫联系的人,也会被立刻杀掉。这样又有什么好处呢?

想想看,亡国的君王,有多少是好结局?远古时期,王莽毒死了汉平帝,董卓毒死了汉绍帝,南唐李渔因一句“小楼昨夜又刮东风,故国不堪回首。”被杀于“月色之下”,从而带上了一杯要了他性命的毒酒。

周寿昌《三国志集》评价刘禅:“恐传言不实,故韬光养晦,以保自身。”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原本就是为了试探他有没有野心,这与曹操的“酒煮青梅”很相似。不过刘禅表达得比较巧妙,用“我在此自得其乐,莫想蜀”这句话轻描淡写地掩盖了。

如果刘禅当时真的回答说“我祖先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每日思念他们”的话,那么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绫。

至于他投降,那就由大家自己决定了。说他愚昧、懦弱、不孝等等,都说得通,因为事实摆在那里。但说他随波逐流,以个人荣辱、家族兴衰,换取刘禅得到天下全胜的说法,也并非毫无根据。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评论刘禅宁可承受骂名,也不肯辩解,因为“天下全胜才是上策”,这倒也支持了这一点。后世蜀人的回忆,也印证了这一点。

刘禅生活在巴蜀偏僻险恶的地方,却能统治了四十一年,成为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如果没有过人的品质,是绝对难以想象的。

将刘禅的治国之道归功于诸葛亮的辅佐,这种说法并不客观。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当了29年皇帝。若非刘禅具备了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纵观刘禅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其韬光养晦的才能远非其父亲刘备所能及,可谓是看似愚昧,实则大智多谋之师。

长按下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476.html

三国杀武将界限突破:界徐盛和关羽谁受益最大?
« 上一篇 2024-08-15
从三国看公司治理:神圣价值、中层组织与基层治理的共通之处
下一篇 » 2024-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