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汉书·地理志广汉郡解析:探寻上古华夏文明烙印与历史人文信息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为名的书籍。《汉志》所列的郡县、山川河流,不仅符合今天的政治划分和自然地理,而且带有鲜明的中国古代文明印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入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社会演进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中的“广汉郡”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1.《汉书·地理志》原文

广汉郡,高帝置,莽帝称九都,属益州,有户十六万七千四百九十九户,人口六十六万二千二百四十九人,有工官。十三县:

梓潼,五夫山,赤水发源之地,南流入阜,行五百五十里。莽称它为梓潼。纸坊,莽称它为美心。阜,有诵经处。莽称它为桐木。洛,章山,洛水发源之地,南流至新都谷,入吉安。有公关。莽称它为乌洛。绵竹,紫岩山,绵水发源之地,东流至新都,北流入洛。都督府。广汉,莽称它为广信。嘉明。陂。新都。店底路,白水出境之处,东流至嘉明,入汉。过一县,行九百五十里。莽称它为纸支。白水。 刚底道,富水河出境,南流垫江入汉,过二县,行一千六百九十里。阴平道,北巡抚衙署之地。莽谓之翠麓。

三国雒城落凤坡_三国 雒城_三国雒城地图

王元孙《汉书地理志注》(影印本):“广汉郡”

2.广汉县概况

广汉县,意为“疆土如汉水般辽阔”(汉水即“西汉江”,嘉陵江的支流)。

广汉郡西周至春秋时期属蜀国。战国时期,蜀国曾封莒国于此。莒与巴相邻,曾与巴结盟抗蜀。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将蜀国变为藩属国“蜀后国”,将巴地置巴郡。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废蜀后国,置蜀郡。莒随巴、蜀一同灭亡,其地并入蜀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蜀两郡之地置广汉郡,郡治初在罗县城厢(又名圣乡,在今四川省广汉市)。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迁都于梓潼县(今四川省梓潼县)。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广汉郡南部置犍为县。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广汉郡北部置武都县。

西汉末年,广汉县有十三县,辖地相当于甘肃温县,南至陕西宁强,西至四川旺苍、剑阁、蓬溪,北至潼南、遂宁、新都,东至什邡、北川。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普查,广汉县有户籍167499户,人口662249人。

王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为避“汉”字,广汉县改名为梓潼县。后公孙述占蜀,建立“大成国”,改梓潼县为九都县。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改称广汉县。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县治移至富县(今绵阳市东北),后又移至罗县(今广汉市北)。

东汉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广汉北郡改“广汉藩”,辖地相当于川甘交界的白水流域、四川府河上游,治所在阴平路。据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人口统计,广汉县辖有户籍139865户,人口509438人;广汉藩有户籍37110户,人口205652人。两地人口合计较西汉末年略有增加。

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汉郡屡屡细分,辖区逐渐缩小。刘备入蜀后,置梓潼郡。三国时期,魏将广汉藩属国改为阴平郡。三国时期,蜀置“广汉东郡”(西晋改遂宁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新都郡,后复归广汉郡。至南北朝末年,原广汉郡已分为南安、扶风、巴西、梓潼、当曲、新城、遂宁、锦溪等郡。此时的广汉郡只剩下罗县附近的一小片区域。

隋文帝元年(581年),广汉县被废,改置蜀县。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在罗县置汉州。此后,宋、元、明、清历代沿用汉州分治,民国时改为广汉县。此处的“广汉县/汉州/广汉县”是指汉代广汉县县治(罗县)一带。汉代广汉县的全部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元、绵阳、德阳、遂宁四个地区。

三、广汉县所辖县情况

西汉末年,广汉郡辖13个县:

1.梓潼县。战国时为蜀国梓潼镇,因“东背紫林,西临潼水”而得名。后属秦朝。西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县,为广汉郡治所。治所即今四川梓潼县。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为梓潼郡治所。西魏在此置潼川县,将梓潼县移至县南三十里,改称安寿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县,安寿县移至旧梓潼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称梓潼县。

【赤水五福山】五福山位于四川省梓潼县东北部。据东晋常渠《华阳国志·汉中志》载,梓潼县“有五福山,是蜀五兵拔蛇崩山之处”。《寰宇记·梓潼县志》卷八十六:“五福山在县北十二里,高四百二十丈”。赤水即四川省梓潼、盐亭、射洪等县境内的通江、资江。《水经·梓潼水注》载:“五福山为赤水之源,亦名五福水、通水。其源在梓潼县南,王莽改其为梓潼。自县南,经府城东,再南流,注入府水”。

2.纸坊县。纸坊,又名峙坊、纸坊、石坊。西汉置县,治所今四川什邡县。明曹学权《蜀中广记》卷十五:“地图云:广汉治十县,以应十干。县在右位,即十之数。古碑云:枋河以十流,故名什邡。”东汉改什邡县。

注:汉初有直方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功臣雍齿被封为直方侯。汉武帝五年(公元前112年)废州,改县。传统认为此州在今广汉郡直方县。但有学者考证,西汉诸州皆在关东,直方国不应在广汉郡,而可能在今山东省单县、金乡县一带。

3.富县。西汉置县,县址在四川省绵阳市府河东岸(今游仙区开元场)。《太平寰宇记·绵州》卷八十三:富县因“府河流经之处”而得名。《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溯(府)河而西,遇(刘)章于富”,即此地。西晋改名富城县。南宋改名富县。西魏改名巴西县。位于成都东北要冲,为“蜀道咽喉”。

4.罗县。秦置县,西汉属蜀郡、广汉郡,治所于今四川省广汉市北五里乡。《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罗县:“县南有罗河,故名。”东汉为广汉郡、益州郡治所。东晋或南宋,治所移至广汉城(罗城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绵竹县,大业初,复为罗县。蒙古中统元年(1260)废,并入汉州。元末明玉珍复置。 明洪武四年(1371年)撤销,复并入汉州。

【嶂山、洛水】嶂山,又名章山,即罗通山,在四川省什邡县城西北六十里。《方域胜览》卷五十四汉州:嶂山“在什邡县。亦称罗通山”。《名史·地理志》什邡县:“西北有嶂山,洛水发源于此,亦称罗通山。”洛水,又名洛水。是四川成都平原东北部的石亭河。《方域纪要》卷六十七什邡县:洛水“在县北,自嶂山流出,与五河汇合,至高井关前愈,分十支,统称洛江。东南流入汉州境。”

5.绵竹县。西汉置县,因绵江流域、盛产竹子而得名。《通用志》载绵竹县因当地有竹子而得名,竹子柔软而有弹性,可用来制绳。治所今四川省德阳市北黄圩镇。更始二年(公元24年),公孙述派其弟惠王在绵竹破李豹、张忠。三国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诸葛瞻战死绵竹,诸葛瞻均在此。北周废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名潇水县复置,治所今绵竹市。

【紫燕山、绵水】紫燕山又名绵竹山,在四川省绵竹县城西北三十里。《方语记要》卷六十七论绵竹县志:紫燕山“在县城西北三十里,绵水发源于此。《纪事》云:紫燕山甚高,又名绵竹山,邻山名五都山。”绵水即流经德阳、广汉两市的绵源河(明清时称绵阳河,1930年改名绵源河)。

6.广汉县。西汉置县,县治在四川射洪县南六十里六树镇(2010年改名沱牌镇)。《后汉书·岑彭传》: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攻打公孙述,“公孙述遣将……尽兵阻广汉、资中”。即此地。南齐废。南梁复置。西魏改广魏县,复置广汉县。隋开皇初年废。

7、嘉明县。战国时为蜀国葭萌镇。《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封为诸侯,其镇名葭萌。”周申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张仪等攻蜀,“蜀王抗于葭萌,大败。”秦灭蜀后,置葭萌县,属蜀郡。西汉时属广汉郡,治所在四川省广元市西南昭化镇(旧昭化县)。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改汉寿郡。

8、齐县。战国时为齐国都城。《方语集要》卷七十一·潼川郡:齐县废。“宋白云:旧齐城在县南九十里,临江,又名齐王城,约因齐江而得名。”西汉置县,治所于四川三台县南九十里,齐江镇。南朝梁废。隋复置长城县,治所于四川三台县。明初废。

9、新都县。战国时为蜀国新都。蜀开明王曾将都城由陂邑迁至此地,取“建立新都”之意,取其名而得名“新都”。《华阳国志·蜀志》云:“蜀有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谓之名城。”西汉时设县,治所在四川省新都县(即成都市新都区)东二里。一说在新都县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兴乐县,迁至现新都县址。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称新都县。

10、典地道。西汉设立,治所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原南坪县)。东汉时属广汉都尉。三国时废。

【白水】即今白水河,旧称文县河,为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的支流。其北源黑河,出四川九寨沟县喇嘛岭,与南源白河汇合后称白水河,流经甘肃文县,在碧口注入白龙江。

11、白水县。西汉置县,治所在四川省青川县东北沙州镇。隋开皇初改平兴县。县内有白水关,是古代陕甘入川的重要关隘。《清一统志·保宁州二》载白水关“在昭化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连阴平,西连平武,北连文县,最为险要。”

12、冈底路。又称刚狄道。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四川省平武县东南三十里处的古城镇。三国时改称冈底县。

【涪水】即今涪江,是嘉陵江右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平武县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向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市、遂宁市、潼南区、铜梁区,在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

13、阴平道。西汉设道,为广汉北郡治所。治所于今甘肃温县西北五里。东汉改称阴平县,西晋末年废。此处有古阴平道,为入川捷径。《三国魏书·邓艾传》记载:“由阴平道,行过荒漠七百余里,凿山架桥,筑亭。山高谷深,极难险重。且粮草将尽,屡有险阻。艾裹毡滚下,将士皆攀树攀崖,列队前进。”明初,傅友德也经此道入川,灭蜀夏。

四、广汉县地理概况说明

汉代广汉县的地理位置如下两张地图所示:

三国雒城地图_三国 雒城_三国雒城落凤坡

汉代益州治所地理范围

三国雒城落凤坡_三国 雒城_三国雒城地图

广汉县在益州府北六县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年广汉郡属下各县地理位置见下图:

三国雒城地图_三国 雒城_三国雒城落凤坡

西汉末年广汉县地理位置图

结合周边地形,汉代广汉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国雒城地图_三国 雒城_三国雒城落凤坡

汉代广汉郡县地理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广汉县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包括大巴山脉西端和岷山东侧部分山地。这一带是成都平原腹地的屏障和门户,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守蜀、伐蜀的要地。同时,这一带也与四川盆地东部联系密切。广汉县西部和南部为平原丘陵地带,水系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此与蜀县、犍为县并称“蜀中三蜀”。《华阳国志·蜀志》称其为“蜀源府”,经济文化影响力都比较发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2924.html

三国小说推荐:三国之宅行天下神话版三国,情节出彩,值得一看
« 上一篇 2024-08-07
三国演义中的庞统:连环计与求职之路
下一篇 » 2024-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