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燕|
三国时期,外交的主导者是吴国,而不是魏国和蜀国。这是因为魏、蜀两国没有外交,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地位。魏国认为自己承袭汉室,是正统;蜀汉则认为曹魏是汉室的叛徒。诸葛亮在《离骚》中说:“汉奸不可共存,君事不可半途而废。”明确指出了蜀汉和曹魏之间没有和解的余地,必须打。相比之下,东吴的外交就灵活得多。在三国的外交斗争中,孙权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根据形势的变化,要么联刘抗曹,要么联曹抗刘,灵活机动,无论孙权和哪一方结盟,都取得了胜利。 可以说孙权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外交家。
赤壁中张震饰演孙权
联合曹操夺取荆州
赤壁之战后,孙权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随后又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还将刘备推到了与曹操对抗的最前线。由于南郡靠近曹魏的军事重镇襄樊,所以刘备直接负责对付曹操,孙权处于第二线。赤壁之战后,曹操几次进攻孙权,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主要原因是孙权的侧翼有刘备的支持,可以集中兵力对付曹操。
既然孙刘联盟成功,孙权为何要夺取荆州,杀掉关羽呢?原因很复杂。首先,荆州太重要了。对于孙权来说,荆州是他的江山门户。而且荆州的面积与孙权占据的江东面积差不多。孙权不放心把半壁江山留给刘备。“我怎能让别人在我床边打呼噜?”
第二,刘备势力增长过快,已经成为东吴的威胁。赤壁之战前,刘备寄人篱下,孙权不会把刘备放在眼里。赤壁之战后,刘备先取得荆州南四郡,又从孙权手里夺下南郡,随后又夺取益州,成为了一个暴发户。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取得汉中后,蜀汉的地盘不比东吴小,兵力也和东吴差不多。照这样势头发展下去,刘备有可能位居三巨头之列,压制孙权,这是孙权绝对不能容忍的。
第三,刘备食言,让孙权对这个盟友失去了信任。刘备借南郡的时候,曾向孙权承诺,攻下益州之后,就把荆州还给孙权。刘备攻下益州之后,孙权派使者去索要荆州,刘备却告诉使者,攻下凉州之后,就把荆州还给东吴。孙权以为刘备作弊,便大骂刘备:“狡猾的俘虏也敢作弊。”(《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于是又派官吏去接管荆州南部的三郡,但这些官吏都被关羽赶了回去。
赤壁之战
孙权见自己文才不够,便决定用武力夺取荆州。但他又觉得自己的力量有限,不可能两线作战,如果要同时对付曹操和刘备,那肯定是失败的。于是孙权决定和曹操结成军事联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秘密派使者到洛阳向曹操进贡。曹操梦寐以求的就是打破孙刘联盟,如今孙权主动求和,也正是他想要的。曹操对孙权的使者说:“孙、曹两家本来就是亲戚,如今我们两家要亲近一点,结下永远的好关系。” 原来早在孙策时期,曹操就将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而曹操的儿子曹彰又娶了孙贲(孙坚的弟弟)的女儿。通过进一步巩固婚姻关系,孙曹两家结成了军事同盟。刘备和诸葛亮并不知道这一切,完全被蒙在鼓里。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与诸葛亮在不知道孙曹结盟的情况下,贸然发动了襄樊之战。襄樊之战后,吴、魏两国使者来往不断,孙权为了得到曹操的大力支持,甚至叩头劝说曹操尽快称帝。赤壁之战时,孙权怒骂曹操是“老贼”,声称“吾与老贼不可共存。”(《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而现在,孙权为了夺取荆州,却沦为曹操的藩属,并称曹操代汉是“天意”。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孙权在曹操的“合谋”帮助下,如愿夺下荆州,活捉关羽父子,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曹操遂以汉献帝的名义封孙权为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
孙权向曹操叩头称臣,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获得曹操的欢心,从而腾出手脚去夺取荆州,巩固自己已经取得的胜利。可见孙权的确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灵活多变。孙权夺取荆州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因为他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早就想夺取荆州,但是却没能如愿。在孙权的手中,江东政权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东吴的版图几乎扩大了一倍。后来孙权占领了交州,东吴的版图和综合国力远超蜀汉。孙权在三国时期稳坐老二的宝座。
成为曹丕的藩属并赢得夷陵之战
孙权占领荆州,杀关羽之后,立即考虑到刘备会来报复,如果曹丕趁机出兵攻吴,那么就会遭到魏、蜀两面夹击,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吴国就危险了。于是孙权在对付曹魏的战略上,就采取了几个措施:
1、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即“归附”曹丕,并把关羽俘获的曹魏大将于禁和三万余降兵送回魏国。
2、孙权称臣后,魏文帝让孙权向魏国进贡,而且索要高价,他索要的进贡品有珍珠、玛瑙、犀牛角、龟、玉石,还有不少珍稀动物。东吴大臣说:“荆、扬两国进贡,是常习,魏国索要的珍稀珍宝,不客气,我们不要给。”(《三国志》卷四十七《吴王传》引自《江表传》)孙权告诉大臣,他索要的珍珠珍宝,在我看来,就像瓦石一样,用这些瓦石换取江东的和平,有什么不值得的呢?曹丕丧父期间,如此贪图享受,我们又何必跟他讲理呢? 于是按照曹丕的要求,东吴大批奇珍异宝都被赠送给了曹丕。
第三,曹丕作为天子,封孙权为吴王、将军。这样,魏、吴之间的关系就不对等了,魏是朝廷,是宗主国,吴只是一个地方藩属国,孙权只是一个藩王。当孙权与大臣商议是否接受曹丕的封号时,东吴朝廷大臣认为孙权应该自封为将军、九州伯,不应该接受魏的封号。孙权说:“昔汉高祖刘邦也接受项羽的封号,我今接受曹丕的封号,只是暂时的办法,大丈夫能屈能伸,何必在意呢?”
虽然孙权这么说,但是东吴将领们却认为他们的主公接受魏帝的册封,是奇耻大辱。魏国的刑真自以泱泱大国使者自居,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根本不把东吴的君臣当一回事。大将徐盛非常生气,向同僚们哭诉道:“盛等人为了国家不惜冒死吞并徐落、吞并巴蜀,却让主公与刑真结盟,岂不是奇耻大辱!”(《三国志》卷五十五《徐盛传》)刑真听后大为震惊,对身边的人说:“江东将领们如此顽固,只怕他们不会永远臣服于我们!”
不管朝廷大臣怎么不服气,孙权还是坚持以政治家的角度来处理此事,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惜屈尊与刑真一同出入,以血誓为盟,向曹丕进贡。孙权的外交策略确实很巧妙,因为当时的形势对他很不利。刘备调集国军攻打东吴的时候,曹魏内部也有一些议论。魏国的谋士刘晔就曾对曹丕说,现在天下分为三部分,魏国占天下八成领土,兵多将多,吴、蜀是两个小国,他们如果联合起来,依仗险要的地形互相支援,我们拿他们也没办法。但现在他们互相残杀,正是我们消灭东吴的最佳时机,我们应该趁这个机会调集国军进攻。 蜀攻吴之荆州,吾攻吴之扬州,不到十个月,东吴便灭亡。吴若灭亡,则唇齿寒冬,蜀难存矣。
平心而论,如果曹丕采纳了刘晔的计谋,配合刘备开辟第二战场,派兵攻打东吴,那么东吴无疑会灭亡。因为吴国实力有限,没有能力同时对付魏、蜀两国。然而曹丕并没有采纳刘晔的好谋略,在赤壁之战后轻易放过了曹魏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曹丕为什么不采纳刘晔的计谋呢?曹丕说:“孙权已经投降了,我们怎么再和他打呢?这样下去,以后还会有人投降我们吗?”可见曹丕满腹书卷气。自古以来,战争并不太累人,政治家也不需要遵守什么道德规范。战争从来都不是靠贵族手段取胜的。 楚汉战争时,项羽与刘邦在荥阳订立盟约,楚汉双方以洪沟为界,互不侵犯。但项羽一撤退,刘邦便立即撕毁盟约,率军追击,最终在垓下大败项羽。
曹丕之所以不听刘晔的好言相劝,一方面是他出身书生,缺乏政治家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孙权的伪装确实高明,彻底骗过了曹丕。其实想要骗取曹丕的信任并不容易,因为曹丕不仅向孙权索要江南的奇珍异宝,还要求孙权做“人质”。曹丕对孙权说:你如果真要投降,就派儿子去魏国做“人质”。如果孙权派儿子做人质,以后就得听从曹丕的命令,否则曹丕可以处死孙权的儿子。但如果不派儿子做人质,曹丕又会认为孙权投降没有诚意,很有可能趁着刘备大举攻吴之际,派兵进攻。所以做不做“人质”确实让孙权左右为难。 但孙权也有自己的计谋。于禁手下有一位重将叫郝舟。孙权释放于禁和郝舟回魏后,在郝舟身上下了很大功夫,极力拉拢他。郝舟回去后见到曹丕,对孙权大加赞赏,说孙权对陛下绝对忠诚,他愿意用自己全家一百多人的性命来保证孙权绝不会谋反,一定会派他的儿子去洛阳。
公元222年1月,吴蜀夷陵之战陷入胶着状态。曹丕派刑真出使吴国,郝州是随从中的重要一员。曹丕让郝州带话给孙权,封孙权的儿子孙登为万户侯,并让孙权立刻派孙登去洛阳。孙权在郝州面前“演戏”,说你以全家的性命作担保,感动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说完,他放声大哭,泪水混杂。孙权也“对天起誓”,告诉郝州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并让郝州在魏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说他的儿子孙登年幼无知,不懂礼仪,没有资格享受这么高的爵位。 等孙登再大几岁,我就送他过来,说是让太守孙常绪和尚书张子布一起护送孙登去洛阳,又让郝周做媒,从曹魏王室或者夏侯氏中挑选一个姑娘给孙登做妻子。
孙权演得惟妙惟肖,郝胄当然相信了,他回去又夸大其词的对魏文帝讲了一遍,曹丕也很高兴,完全被孙权欺骗了。过了几个月,曹丕派人催促孙权尽快派儿子去魏,这时孙权突然宣布立孙登为太子,为什么要立孙登为太子呢?因为一般来说,太子是不能当人质的。曹丕当然不肯放弃,一直催促。公元222年六七月间,夷陵之战进入决战阶段,孙权为了稳住曹丕,便派使者上书,称十月派儿子去魏。九月,曹丕再也忍不住了,又派了使者,魏三军也同时出发,攻打东吴。 孙权见曹丕不死心,甚至动武,故伎重演。他给曹丕上书,表示自己一定会改过自新。若自己罪大恶极,得不到陛下的宽恕,就“退还土地百姓,乞终身居交州”。(《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孙权那可怜兮兮的样子,深得曹丕的同情。他亲自给孙权上书,说:只要孙登明日一到,我便在傍晚下令召回大军。“此言诚如大江大河。”(《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
夷陵之战
然而为时已晚,夷陵之战已经结束,孙权大获全胜,因此孙权毫不畏惧,曹丕三军大举而来,孙权也调集三军反攻,魏军无法取胜,空手而归。接下来,孙权宣布废除曹魏年号,改用自己的年号——“黄武”,表明吴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政权,与魏国无关。
在这场外交战争中,孙权不愧是战略超人,在胜利的凯歌中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夷陵之战,陆逊火烧七百里营垒,刘备大军全军覆没,仓皇逃回白帝城。此时吴军士气高涨,大将徐盛、潘章上书,要求乘胜追击,一定能攻下白帝城,活捉刘备。陆逊不愧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判断魏国表面上帮助吴国,实际上别有用心,如果吴军深入巴蜀地区,魏国就会趁机发动突然袭击,东吴的形势就会十分危险。于是陆逊坚持要立刻回都。孙权接受了陆逊的建议,下令东吴军队全部回都。 正如陆逊所料,吴军刚一返回,魏国的三支军队就赶来杀吴军。如果吴军没有及时撤退,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魏军的大举进攻,孙权不动声色,部署军队十分从容,击溃了入侵的魏军。由此可见,在这场吴魏博弈中,孙权和陆逊都能够预判未来,取得彻底胜利。
久经考验的武术联盟
孙权的外交策略极其灵活,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做出修正和调整。比如孙权夺取荆州、杀掉关羽之后,就与刘备结下了深仇大恨,两国关系由过去的同盟变为了仇敌。三国时期的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魏国是大国,吴、蜀是小国,小国之间长期斗争、打斗终究不是上策。而且吴国与魏国的结盟,是小国与大国的结盟,这种结盟是不平等的,两国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对于孙权来说,给魏国当臣子,只是权宜之计,是缓兵之计。而且孙权很不甘心妥协,曹丕的“人质”把孙权逼入了死胡同,让他不堪重负,难以应付。 所以孙刘两家之间,是存在着化敌为友的可能。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十二月,孙权主动派太师郑权到永安白帝城,表示愿意与刘备议和,恢复孙刘联盟。刘备毕竟也是个政治家,夷陵之战后,他痛定思痛,渐渐冷静下来。他知道蜀汉的头号敌人是魏国,如果不分清主次,继续与吴国作战,蜀汉将面临极大的危险。于是,他先后派使者宗尉、费祎出使东吴,使吴蜀恢复了邦交。
虽然吴、蜀已经恢复了交往,但孙权仍然与魏国保持着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权是在两面讨好,所以当时的孙刘联盟极其脆弱。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刚刚恢复的吴蜀关系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很难说孙权会倾向哪一边。这时,诸葛亮就表现出了一位大政治家的胆识和谋略,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巩固刚刚恢复的吴蜀联盟,防止孙权再次倾向曹魏。诸葛亮决定派遣一位得力的使者前往东吴,这个人就是邓芝。
邓芝到东吴后,孙权虽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在殿堂上设大油盆,两侧布满剑士,给邓芝先手,但邓芝到建业后,孙权却采取冷淡的态度,不愿与邓芝见面。邓芝也是足智多谋的使者,他递上一张奏折,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吾来,是为吴,非为蜀”(《三国志》卷四十五《邓芝传》)。这句话很老练。如果说我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吴,那显然是撒谎,孙权不会相信。只有说我这次来访的目的是为了吴蜀两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双赢”——才能打动孙权。
孙权立即召见邓芝,对邓芝说:“我真想和蜀国结盟,但恐蜀主刘禅年幼无知,蜀国弱小,难以抵挡魏国的进攻,自身又无力自保,所以我犹豫不决。” 邓芝回答说:“吴、蜀共四国,你是英雄,诸葛相国也是英雄。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吴又有长江天险。吴蜀一旦亲近,便可乘势而上,进则兼并天下,退则平分秋色。如果陛下臣服魏国,曹丕也许会请你去魏国做官,至少会请吴的太子做人质。如果你不听从曹丕的命令,曹丕就会派兵来攻打你,蜀军也会顺着长江而下。到那时,江南之地就不再是陛下的了。”
邓芝的分析很有逻辑,也正中孙权的下怀。孙权想了想,回答说:“你说的一点没错,灭了曹魏,天下就太平了,吴、蜀两国的君主共治天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邓芝回答说:“自古以来,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个君主。魏国一旦灭亡,天命谁来还说不清。我认为,作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作为臣子,应该忠于国家。到那时,吴、蜀两国的士兵,就要在战场上拼死一搏,直到天下统一。”孙权笑着说:“你的诚意,是我应得的!”(《三国志》卷四十五《邓芝传》)
通过这次会晤,孙权彻底断绝了与魏国的联系,并再次派出使者,进一步加强与蜀汉的联盟。但好景不长,吴蜀联盟又一次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公元229年,孙权自认为已经长大,条件也完全成熟,便称帝,称自己在地位上与魏、蜀一模一样。孙权这么做也很正常,因为魏国的曹丕在公元220年就称帝了,而刘备也在公元221年,也就是曹丕即位的第二年称帝,而孙权的吴王还是曹丕册封的。见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孙权当然不甘落后,想要登基,但他比较谨慎,觉得吴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 夷陵之战时,孙权面临着被魏、蜀夹击的危险。夷陵之战之后,孙权与曹魏关系破裂,不得不独自对抗强魏。同时,国内少数民族山越不断叛乱,因此孙权依然不敢称帝。
元末农民起义,群雄逐鹿,朱元璋最后能成功建立明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了“储粮、高墙、延称王”的政策。历史确实惊人的相似,朱元璋“延称王”,而孙权“延称帝”,都成就了称王称霸的事业。
虽然孙权是三国时期最后登基的皇帝,但还是影响到了吴蜀的外交关系。当东吴派使者到蜀国告知孙权称帝的消息时,蜀汉朝廷一片哗然,大臣们义愤填膺,认为应该立刻和东吴断绝外交关系。理由当然很充分,因为自古就有“天上无二日,民无二主”的传统观念。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割据,列强称霸,但名义上的皇帝还是只有一个,就是周天子。蜀汉和曹魏都称对方为“贼”,所以不存在谁认谁的问题。虽然蜀汉和东吴是盟友,但蜀汉一直以自己为正统。 如果承认孙权的皇帝地位,那不是承认汉朝灭亡了,蜀汉正统地位也受到了质疑吗?
如何处理孙权称帝一事?诸葛亮分析道:“孙权自古以来就有称帝之志,我们之所以和他结盟,就是为了和东吴形成夹击之势。如果现在和他断绝关系,我们就是敌人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先出兵攻吴,吞并东吴,才能北上。但东吴是强国,人才济济,我们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平定东吴,战争拖得太久,曹魏就有了可乘之机,对我们很不利。外交上要灵活变通,不能凭胆量或忠义行事。”至于有人认为孙权只满足于“孙权无法和我们合作北伐”的说法,则是似是而非的,孙权不是不想北上,而是势力不够大。 如果我们北伐能胜利,孙权也会派兵和我们一起争夺胜利果实。退一步讲,就算孙权不出兵,只要我们和他搞好关系,北伐就无忧无虑了。曹魏在河南的兵力要对付东吴,不敢调往西边,光是这一点,对我们就已经是大有裨益了。所以我们也不必太过在意孙权的登基。”
诸葛亮的这句话极其精辟,把结盟或者破盟的利弊分析得非常清楚,逻辑性很强。可以想象,当时蜀汉朝廷对于是否与东吴保持邦交的争论一定非常激烈,而诸葛亮又比较孤立,不得不拿出充足的理由去驳斥那些破盟之人。《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情节,说的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与士人辩论。其实那是罗贯中的杜撰,诸葛亮真正与士人的辩论,并不在东吴,而是在自己的朝廷,与主张破盟的腐败士人辩论。
诸葛亮劝服了想破坏联盟的一派后,立即派陈轸作为使者带着礼物去祝贺孙权登基。孙权看到蜀汉承认他的帝王身份,当然很高兴。于是两国再次郑重地签订了盟约,盟约规定在灭魏之后,两国平分魏国领土,并谴责曹操、曹丕、曹睿等人的滔天罪行。从此两国“携手共进,共同讨伐魏国贼寇,救危济患,共患难,共庆同庆。其害汉,吴必攻之,其害吴,汉必攻之。双方各自守住自己的领土,不互相侵犯。此盟若有违,天地不容。”(《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
在三国历史上,以书面形式留存下来的外交誓言相当少见。公元229年孙权与诸葛亮签订的《三国志》有明确的记载,是一份珍贵的外交史文献。这份盟约的签订,进一步巩固了吴蜀联盟。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
Quan成为皇帝之后,吴和舒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嘲笑人们dong Yun,《三个王国的记录》第39卷,Pei Songzhi的笔记)
Yi是Liang总理的首席秘书,Wei Yan是西方的探险队,是Shu Han Court的重要官员,而Liang的右手人可以说,这是Fei Yi的回应。对han Xin和ying Bu,他们不像我们两个国家一样,不像han Xin和ying Bu那样傲慢。
太阳对Fei Yi的外交技巧表示赞赏。并给Fei Yi。
liang的死亡之后,吴和舒之间的外交关系发生了变化。如果Shu Han在Liang死后倒塌,Wu可以借此机会将Shu的领土分开。
When Shu heard the news that Wu had increased its troops in Baqiu, it immediately responded by increasing the military strength of Baidi City, which was located at the border between Shu and Wu. In order to eas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hu then sent its minister Zong Yu to Wu. After Zong Yu arrived in Wu, Sun Quan bluntly questioned him: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like one family, but I heard that the West has increased the defense of Baidi. Why is that?" Yu replied: "I think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defense of Baqiu in the East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defense of Baidi in the West are both reasonable,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ask." ("Three Kingdoms" Volume 45 "Biography of Zong Yu") Sun Quan saw that Zong Yu was very frank, and at the same time felt that although Zhuge Liang died of illness, the Shu regime was very stable, so he gave Zong Yu a grand reception. In this w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and Shu was maintained. But the good times did not last long. 不久之后,吴和舒几乎再次发生了冲突。
当江卫掌权时,他不愿意看到shu han政权在西南部的角落里长期存在,因此他计划再次向北行进。吴。王国建造军舰,这是他们的国防需求,我们不需要大惊小怪。” 由于太阳的合理性,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此避免了可能的军事冲突。
从吴和舒之间的联盟后期的历史来看,它的作用显而易见。
此问题的编辑:Xing Tan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