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历史真相与游戏中的强大形象

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籍_三国史书

文/吉村武彦

三国史书籍_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

光荣三国游戏中的“卑弥呼”是日本邪马台国的女王,在三国志9中势力极大,拥有三十多万大军。日本的女巫还能施展幻术,渡海进攻难度极大。卑弥呼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其国力和战斗力如何呢?这就牵扯到日本大和政权的起源问题,本文会详细介绍。

请输入标题 bcdef

除微信公众平台外,其他任何平台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三国史书籍_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

中国史籍中的佤族与倭国

三国史书籍_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

居住在日本列岛的佤族最早出现在中国史书《汉书地理志》中:

乐浪海上有日本人,分为百余国,每年前来朝贡。

文中提到的“乐浪”是指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立的乐浪郡。日本人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就向朝鲜半岛进贡,从“季节性”一词可知,日本人一直有规律地向朝鲜半岛进贡。中国设立的乐浪郡进贡,这一点可以从福冈县宿冈本遗址(春日市)和三云遗址(前原市)出土的西汉铜镜中得到证实。而且如前文所述,这与青铜器原材料产地自一定时期以来由朝鲜半岛转向中国的历史事实相吻合。

根据考古,此时正值弥生时代中期,也就是吉野里遗址的巨堀部落形成的时期。“百余国”大概就是指以吉野里遗址等为中心部落的“国”,也就是九州北部地区为发达地区的国家。虽然史书上记载它们为“国”,但中国却视其为日本人的“族群”。

《汉书》之后记载倭人的书是《后汉书》。但这部史书是在《三国志·魏书》(以下简称《魏书》)之后编撰的,是以《魏书》为依据的。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中还有《魏书》所没有的倭国的单独记载,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佤族从远方来到东汉都城洛阳进贡祝贺,这是佤族核心群体的首次出现。此次到京,证明了怒国视东汉为东亚政治文化中心。光武帝为此赐怒国金印,怒国也出现在《魏志》中,相当于后来的“傩郡”(日本书纪仲爱八年)和“夏”(日本书纪宣化元年)所在地,位于流经福冈平原的那贺河流域。

金印是博多湾志贺岛(现陆地)出土的“汉威怒国”印,金印表明当时中国与怒国还不是君臣关系,也就是还不是藩属国,怒国的中心是须久冈本氏的遗迹。

三国史书籍_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

汉王印

《后汉书》也记载公元107年(汉安帝永初元年),“倭王帅胜等,献俘一百六十人,请朝。”按原说,唐律书北宋《通典》中提到“倭门图王”,故有“门图国”(伊藤国)、“木鲁国”之说。但《后汉书》记载的是倭王(西岛贞一)(《邪马台倭国》)。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对象并不是具体的倭国,而是倭国国王,这也说明倭国这个政治集团在日本列岛已经存在,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推定在公元二世纪初日本的格局已经确立。

《后汉书》中提到的“生口”是指活人。可能是指奴隶,也可能是指日本人。无论如何,160人是一个很大的数目。《魏志倭人传》中,卑弥呼献出了四男六女作为“活俘”,伊予献出了三十人。也有人说“活俘”是指战俘。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倭国建立时,岛上就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三国史书籍_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

日本乱世之后共同扶持的卑弥呼

三国史书籍_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

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灵帝年间,即公元146年至公元189年,倭国乱。《魏书》记载:倭国本以男子为天下,七八人皆有之。十年后,倭国乱了,经过连年战乱,共立一女子为王,名为卑弥呼。倭国诸国共立卑弥呼为王后。卑弥呼的诞生,我们以后再说,这里先从高原的考古发现说起。我们先从部族的角度,看一看日本乱世的一个侧面。

弥生时代中后期,从九州到关东,包括濑户内海一带的山顶、高地等视野开阔的地方出现了高地部落。他们和护城河部落一样,在周围挖有壕沟以防卫。在山顶等地建立部落并非为了日常生活,而是为了特殊目的。这很可能是由于日本各地的政治紧张导致军事冲突,或许与“日本大乱”有关。

日本西部高地存在众多部落这一事实表明,当时九州北部和近畿地区的政治势力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因此,可以推断部分高地部落是在“和国之乱”期间建立的。考古发掘表明,这些部落曾出现在世人面前。

三国史书籍_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

高地部落

(大阪高槻古代宗部柴谷遗址,2世纪)

在如此紧张的军事政治关系下,卑弥呼王后被共同拥立加冕。卑弥呼之后,卑弥呼外甥之女一叶(又名太阳)继位。为何要拥立女王?

《魏志》称卑弥呼“行鬼道,能惑民”,是巫女型女性。多数人认为,正是因为卑弥呼的宗教性,她才被拥立为倭王。这种观点强调,祭祀虽然在古代政治事务中很重要,但我们不应妄下结论。

卑弥呼死后,一叶被立为倭王。关于此事,《魏志》记载:“王又即位,国中百姓不满,自相残杀,当时死者千余人。”同样,他们先是想立男王,但其他国家不接受,从而引发战争,只好让十三岁的夷舆即位。

这意味着,决定继承人选择的,是性别因素,而非宗教原因。换言之,只有拥立天后,日本的统一才能维持下去。因此,解开拥立天后之谜的关键,必须从一叶的继承开始。

接下来的问题是,拥立女性为王的理由是什么?我们来看历史文献《魏志》。卑弥呼“已成年,无夫,有一男弟助治国”。卑弥呼终生未嫁。此后,懿、懿也可能一直未婚。这样一来,拥立女王的重点就是防止她生子,各国都不希望国王由男性继承。

《梁书》记载,益、夷之后的王是一位男性国王。《梁书》虽然可信度不高,但在三世纪的倭国,王后确实只存在了两代。

三国史书籍_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

卑弥呼是和国的女王,而不是邪马台国的女王

三国史书籍_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

多数读者可能认为卑弥呼是邪马台国的女王,即使在古史界,也有不少人持此观点。但中国史研究者西岛忠雄认为,“据《魏志》所载,卑弥呼是倭国的女王,而非‘邪马台国女王’(《邪马台国与倭国》)。邪马台国是卑弥呼居住的国家名。”

确实,《魏志》中并没有说“卑弥呼是邪马台国的女王”,因此只能看出她是倭国的女王。作为倭联邦的大国,邪马台国的前任国王可能被称为倭王,而卑弥呼则得到各国拥护,以倭王的身份登上了王位。西岛的观点为邪马台国之争提供了新的论据。

三国史书_三国史书籍_三国后期的史书

光荣三国游戏中的卑弥呼

有人指出,卑弥呼有着两副面孔,一面是代表倭国与魏国谈判的“亲魏倭王”的文明面孔,另一面则是身为巫师的王后的不文明面孔(石茂田胜,《日本古代国家志》)。

不过卑弥呼却被形容为“自称王后就很少露面”,也就是说,她成为倭国国王后,就成了“不见踪影”的国王。在原始王朝制度中,经常会出现“不见踪影的国王”,卑弥呼就是其中一位没有露面的国王。

魏国赐予卑弥呼“亲魏倭王”的称号,是超越当时倭国实力的高级称号。根据“会稽东野以东”的描述,倭国位于魏国宿敌吴国以东的海域。魏国正是基于这一地理认识,出于吴国外交政策的需要,才给予卑弥呼高级待遇。

作为卑弥呼居住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居所”、“宫殿”、“塔楼”和“城垣”等名称,各自的规模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是由护城河部落发展而来,并设有防御设施的城墙要塞,这些景观后面会展现。女王有千名侍女服侍,只有一个男人负责送食物和饮料以及进出居所。正如“有男弟辅佐治国”中所说,卑弥呼处理政务的弟弟是对马总督,他是摩罗国、伊藤国、怒国联盟的领袖,并辅佐倭国的统治。

反对和国联盟的国家是俱奴国,其国王名叫卑弥呼。公元247年卑弥呼与俱奴国交战,并派遣使者到魏国带方郡寻求支持。魏国派下属官员下诏书,并悬挂黄旗(黄色竖旗)以鼓舞士兵。由此可见魏国对邪马台有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三国史书籍_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

邪马台的位置

三国史书籍_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

如今,全日本人的焦点,都是关于邪马台国所在地的争论。面对这份焦躁,我们首先需要澄清的,就是“邪马台”的读音。我们通常读作“Yamatai Koku”,但正确的读音应该是“Yamato”或“Yamado”(《岩波古语词典》修订版)。

关于邪马台国所在地候选名单中包括的地区,众所周知有“九州”和“近畿”两种说(奈良县的大和地区可能性较大),有学者采取“畿内”说,但“畿内”有“包括”的意思,如果邪马台国位于畿内,显然位于畿内。在此,我们认为以“畿内”作为地区名称是必要的。另外,根据前面的读音,因为与​​“大和”(“大和”在日语中读作Yamato——译者注)发音相同,所以近畿说更为有利。

从地理分布来看,东京古史学家主张九州说,京都古史学家主张近畿说,而考古学家则认为近畿说更为可靠。

我学生时代也曾提倡九州学说,这并不是出于“学术派系意识”,而是受大学里古代史教育的影响。但现在我们不必按照这种模式去思考。

吸收了考古研究成果的弥生时代观,我现在更倾向于近畿说。只要没有“亲魏倭王”等文字史料出土,邪马台国所在地就无法彻底确定。如果倭王的印章在九州出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如果是在近畿地区出土,有人就会主张印章是从九州转移到近畿的。

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籍

到邪马台的里程图

根据《魏志瓦人传》的描述,南方的邪马台国位于中国台湾远东的海域,相当于吴国的东部。这也是当时正在与吴国作战的魏国十分重视邪马台国的原因之一。日本群岛从九州向东北呈弧形延伸,如果按照《魏志》的描述来解释,邪马台国位于海上。因此,如果将“南”的方向改为东,就可以按照《志协台》的描述,用《马台国里程图》中所示的放射状方法来解释《魏志》的地理概念。

近年来,研究趋向逐渐摆脱方向与距离的问题,以王权论、刑法论、风俗论为代表的社会群体研究成为《魏志瓦人传》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邪马台国进行综合性研究。

奈良县樱井市的妻夫木遗址是近畿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与日本最古老的大型前保根古坟——桥村古坟相邻,在前保根古坟之前,妻夫木石冢古坟就在此修建了弥生时代古坟所谓的“前后缠绕式圆形坟墓结构”,也有研究指出其建造年代可追溯至三世纪中叶或三世纪初(根据桥村古坟理论则为三世纪末,也就是三世纪后半期)。

禅木遗迹在中原部族衰落后的三世纪初突然出现。这里出土了运河、水路等大型人工设施,以及从濑户内海西部到关东各地的陶器。此外还有先进的特殊工具等,不太可能是单纯的“农耕部族”(寺泽薰《大和政府的诞生》)。如果将这些遗迹考虑在内,近畿地区作为候选地区更为合适。但这只是候选地区之一,必须谨慎看待。

毫无疑问,探究邪马台国并非研究者的专利,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读者不应受“学术派系”的束缚,应在符合学术规范的情况下,自由思考、自由讨论问题。

三国史书籍_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

从铜镜看邪马台国

三国史书籍_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

让我们从考古学的角度,根据铜镜来看看关于邪马台的一些理论。公元 239 年,卑弥呼收到了黄金和一把五英尺长的剑,以及“一百面铜镜”。这些物品被展示给日本人,以表达魏天皇的爱。这种铜镜被认为是魏镜,在各地的古墓中都有出土。

其中不乏刻有“庆中3”字样的神兽镜,如大阪府和泉市黄金塚古坟出土的彩绘铭文神兽镜、岛根县神原神社古坟出土的三角边神兽镜(详见本章第1章第1页)。

从邪马台国进口的铜镜在古墓中被发现,它们被统治者继承下来,并作为陪葬品,基于这一事实,许多考古研究者认为“百面铜镜”中就包括三角镜、神兽镜。

但目前发现的三棱神兽镜约有400面,从数量上看,不可能全部都是魏国所制并赠予卑弥呼,因此,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代三棱神兽镜是魏镜,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三棱神兽镜是日本所制的铜镜。近来,有人提出,就连传说是日本所制的仿制镜,也是中国所制的铜镜。

三国史书_三国史书籍_三国后期的史书

日式三角边兽镜

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中国至今还没有出土一件带有神兽图案的三棱镜,只有一件绘有神、人、车、马图案的三棱镜(冈崎圭等,《邪马台国之争》)。对事实的解释众说纷纭。虽然有人认为这面铜镜是魏国专门为日本铸造的,但很难理解为什么它在制造国从未出土过。

此外,京都府福知山市广丰第15号墓出土了一面魏代时代不存在的刻有“荆楚四年”铭文的铜镜,而辰马考古资料馆收藏的斜口蟠龙镜也被认定为同扇镜(同模铸造的铜镜)。虽然有可能是预制的,但这还远不能令人信服。

从三角缘神兽镜的数量来看,进口数量增加一倍以上也不足为奇,但考虑到这些特殊物品的性质,这个数字实在太多了。古坟时代早期的一座前方后圆墓中出土了33面三角缘神兽镜,震惊了世界(1998年1月发表)。

这些铜镜置于木棺之外,木棺上方放置一面绘兽镜。这次更加重视绘兽镜的位置,支持了铜镜的产生。但中国也曾出土过与三棱铜镜、三棱神兽镜纹饰高度相似的器物,因此也可以承认古代三棱神兽镜包括魏镜。

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三棱兽镜的同纹镜问题。根据各地出土三棱兽镜同纹关系(也称分布关系)图表,中心是近畿地区。由此可见,三棱兽镜的分布地是近畿地区的民众。如果各地区的首领分别进口,这样的巧合就不会屡见不鲜。即使是伪造的三棱兽镜,结果也是一样的(小林幸雄《古坟文化研究》)。

这意味着,进口和仿制中国铜镜的作坊中心在近畿地区,并分配给近畿地方首领。即使三棱神兽镜是日本制造的铜镜,这种分配关系也不会改变。

以上是从铜镜角度观察邪马台国说,如果考察弥生时代的遗物和陪葬品的分布,可以得出弥生时代后期的近畿地区在政治实力,包括外交方面,是比九州更占优势的。

本书为岩波日本史第一卷《日本社会的诞生》节选,经出版社授权独家发行,本书以现代考古学的前沿成果为基础,探讨“日本人”的祖先何时何地来到日本,日本列岛、日本稻作种植的起源、邪马台的最新理论等,为我们还原了日本的原貌。

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征文比赛!奖品丰富!

三国史书_三国后期的史书_三国史书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610.html

三国征文大赛:解析淮南三叛——曹魏末年的大规模兵变
« 上一篇 2024-07-22
三国战纪群雄逐鹿新增人气武将孙策,能力解析及对三国格局的影响
下一篇 » 2024-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