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新京报书评周刊》“北京风情画册”新时代首都发展方略系列丛书。
本书原作者:牛冠杰,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历史学院副教授。
神马是民俗研究的重要资料,涉及民间艺术、信仰、礼仪、服饰等各个方面。《北京风俗图鉴》系统整理了日本名古屋大学图书馆青木文库收藏的北京民俗影像资料,包括《年画图鉴》《神马与娘娘妈》《祭祀纸样》两册。本期《北京故事》就来聊聊神马。
原作者|
牛冠杰
《北京风情图鉴》,牛冠杰著,北京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1925年3月至1926年7月,时任东北大学副教授的青木昌夫以日本文部省研究员身份在北京留学。留学期间,青木着力收集北京的民俗风情和戏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限于文献,还包括大量的年画、神典、剧目单、饭票等。青木在华留学期间,深切感受到古都北京的城市面貌和风土人情在发生变化,面临着西化的挑战和消失的危险。他以专业学者的视角,不仅寻找画家绘制北京风情,还打算在北京购买图像和记录材料。
《北京风情图鉴》收录的图片均为青木当时在北京购买的年画、神典和生平记录单。以下内容选自《北京风情图鉴》,与原文相比有所编辑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出版已获得出版社授权。
神马是民间节日或祭祀仪式上悬挂或焚烧的刻有各种神灵和图像的木版画,有时也称“码纸”或“纸典”。娘娘典是女性神的典籍。全国各地的神马各不相同,有学者将其分为“纸典”、“门神”和“招财”三种。也有学者认为神马是“最古老的年画”。
例如,内丘的神码最初是画在石墙或墙壁上,由于易褪色,不能长久保存,所以就做成石刻或泥塑。造纸术、印刷术发明后,神码就被印在纸上,供人祭拜。“在内丘及周边农村,春节贴神码是比贴春联更重要的民俗活动。很多农民,特别是老太太,虽然不识字,但知道每个神码上的神灵,能说清楚,形成了一套地方民俗,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北京新年也十分重视举行有神码的祭祀活动,有所谓香、烛、神码合一的习俗:“传香者必传烛,传香烛者必有神码”。
其中,神马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均来自民间,是典型的民间艺术。首先,神马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图案和形象充满象征意义,如“鲤鱼”象征“利”,“蝙蝠”象征“福”,“鹿”象征“富”,“桃”象征“寿”,“石榴”象征“子孙”等。其次,神马的画法虽然简单,却给人一种十分深刻的感受,“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表达着一种神圣的感觉,也充满了宗教情感”。第三,神马的人物、植物、动物常常混杂在一起。最后,各种祖先形象、神灵“全都端坐在前面,使人望而生畏,激起宗教情感。这也可以说是神马描绘者的特点。”
神典是民俗研究的重要资料,涉及民间艺术、信仰、礼仪、服饰等。民国时期,法国利用庚子赔款在北京建立的中法汉学院,非常重视这类资料的收集,共收藏神典和年画4000余件。
关圣大帝,忠义、武灵、仁勇
关羽不仅是三国时期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佛教、道教、儒教文化中崇拜的神灵。
插图取自《北京风情图鉴》内页。
藏传佛教尊奉关羽为护法神,道教尊奉关羽为四大护法之一的“关圣帝君”,他不仅是“治病消灾、避邪避邪、惩奸除恶、巡察阴曹”的执法神,更是“主宰命运、庇佑商贾、招财进宝”的守护神、武财神。 至于儒教,明代学者徐渭写道:“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孔子之道并存于天下,但孔庙仅限于郡县,而关侯庙则遍布全国。自京师至乡里,即使只有几户人家,也都募捐建庙,用其画像踢球、骑马、弓箭、刀剑,无所不用其极。而募捐之时,连妇女儿童也欢喜雀跃,唯恐被遗弃。与奉孔者相比,似乎还要更胜一筹。唉,也算是兴旺发达了!”
可见,当时关公信仰无论在官场还是民间都是极为兴盛的。关羽生前的最高封号是“汉寿亭侯”,死后谥号为“庄庙侯”。北宋时期,关羽先后被封为忠惠公、义勇武安王,成为合法崇拜的神祇。元朝时,关羽被封为贤令义勇武安英机王。明万历年间,关羽又被封为皇帝,被称为“三界大帝,神威天下关圣帝”。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崇拜和祭祀更为重视。“入关前,清廷将《三国演义》译为兵书,所以关羽很受崇拜。后来,有说关羽显灵护驾,屡授封号,天下皆有庙宇祭祀。”顺治年间封为“忠武关圣大帝”,乾隆年间平定阿睦尔撒那、和卓二兄弟之乱后加封为“令佑”,嘉庆年间平定天理教起义后加封为“仁勇”,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之乱后加封为“威贤”。这便是关羽十一字封号的由来。
祭祀关帝已成为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正阳门有关帝庙。“门近皇居,左有宗庙,右有粮坛。朝廷每年下令祭祀一次,凡来祭拜关帝的各国,离去时,都要祭祀。”每年五月十三日举行祭祀仪式。
清乾隆年间,北京地区关帝庙已达200余座。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规定,关帝祭祀由每年一次大祭改为三次大祭,并在京城增设春秋两祭。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专门为关羽故里山西解州关帝庙大殿和崇宁殿撰文祈福。咸丰三年(1853年),关帝庙正式列为“中祭”,祭祀时“三跪九叩,六乐奏,八舞奏,与皇帝庙祭相同”。 清代礼制规定,每逢春秋二月吉日及五月十三,各州、县、市都要到关帝庙祭祀,前殿由地方官印主持,后殿由宰相、将军、执事主持。
玄坛赵元帅
神马里的玄坛赵元帅,就是指赵公明。
赵公明是道教神祇,史载其姓赵,名郎,字长,字公明,生于三月十五日,终南山人。
秦朝隐居山中修炼,功德圆满后被玉皇大帝召见,出任神霄副帅。
赵公明面色黝黑,胡子浓密,头戴铁冠,身穿金甲,身穿青袍,脚穿青靴,右手握二十四节铁鞭,左手执铁链,骑着一头黑虎。
神马中赵公明的形象与道教文献中的记载基本一致,其下方也有一只黑虎。
插图取自《北京风情图鉴》内页。
赵公明被民间尊崇为五财神中的中央财神。在北京民间,商人常年供奉所谓“三财神”,即关圣帝、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除夕之夜,人们会在神龛上贴上财神牌,并边贴边说:“财神常对我们家微笑,我们要感谢他。”这个牌子会在农历正月初二供奉。
大年初二上午,“居民店铺皆祭财神”,商家对此十分重视,如北京著名的“八大香”和同仁堂,大年初二要祭财神五种供品:猪、羊、鸡、鸭和两条用红绿线拴着的红色活鲤鱼。店主的祭祀仪式由店主主持,居民的祭祀仪式则由长辈主持。 大家“点上蜡烛、持香、叩头,依次叩头,按辈分先后顺序,一律叩头三次,默哀约十分钟。待香烛将尽时,由主持者带领全店(屋)人依次叩头三次,即把香根请上来,把久未供奉的神纸、除夕收到的一些财神符、黄钱、钱杖、元宝等供奉神明的钱粮,放入院内钱粮盆中,用松枝、芝麻草等一起烧掉,燃放爆竹”。大年初二早上吃馄饨,叫“元宝汤”。“因馄饨形似元宝,吃馄饨有招财进宝、财源滚滚之意,如汤滚滚之意。” 元宝汤的馅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猪肉、菠菜、韭菜,一种是羊肉、白菜。
至于拜庙,正月初二和九月十七是拜财神庙的日子。“京城广宁门外的财神庙气势宏伟,节日人气最旺。”“全城的人都来拜,商人、妓女更是络绎不绝。庙里的和尚甚至说,如果你向财神借纸锭带回家,得到钱财后要十倍偿还,所以人人都蜂拥而至。”
星科学
神马“星科”以天干、地支、五行、阴阳等为基础,结合历法、天文、气象等知识,选择吉日,进行祈祷、祭祀等活动。
插图取自《北京风情图鉴》内页。
“星克”代号是正月初八顺星节的祭祀活动。所谓“顺星”,即“把灯纸剪成鸡爪状,蘸上油,放在灯座的碗里烧,先供四十八盏灯,然后每户人家按一年的星数依次烧完”。祭祀完毕后,把灯花撒在门口、井边、灶台边,叫“散灯花”或“散星”,以驱除晦气。
在北京,顺星节的民俗值得一看。“主人先在院子中间搭起一张八仙桌,挂上一个神码——九颗星辰,周围环绕着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一个轮回(作者注:以下为“星科”神码)。此外,桌上还挂着一张老寿星的纸码(作者注:以下为“本命延寿星君”神码)。” 家人接着摆上108个“灯笼花”,这是全家人事先做好的供品——先用黄土泥捏成108个直径一寸的小陶碗,晾干备用,称为“灯笼碗”。再取韩纸剪成小条,搓成108个纸麻花,浸上麻油。碗上压一枚铜钱,使之直立。其中一盏灯笼稍大,摆在寿星面前,其余灯笼则摆成“顺”字形,摆在桌上。其余的则摆成一排,摆在桌前地上,一直摆到门口。桌上还摆放了五碗元宵。将灯笼全部点亮,燃起高香,大家依次行礼。行礼完毕,将纸制品全部摆在芝麻草和松枝上焚烧,仪式结束。吃元宵的人吃的是 整个家庭。”
西门外的白云观,每逢拜星日,游客最多。正月初八这天,“算命师、术士生意最好,算命摊、算命店处处,不扮和尚,不扮道士,装作各种奇形怪状,以诱惑趋利避害之人,皆得三倍之利。”清代竹简诗中,曾这样描述这一有趣的景象:
当我和你心平气静地交谈时,我首先会问你多大了。说到外貌,一切都取决于你的眼睛。我很喜欢看很多人的评论。
白云观内有顺星殿,殿内供奉二十八宿和七星神的塑像。“信众虔诚地向自己所属的星宿顶礼膜拜,并供奉香烛油钱。这样是否能消灾纳福,尚待考证。此风俗至今未绝。”晚上有拜星仪式。“大殿香案上摆放一百零八盏灯,两旁摆放二十八宿和七星神形灯。方丈率众道士身着袈裟,击鼓鸣钟,诵读《玉枢经》,祈求消灾降福,国泰民安。”所有星灯燃尽即停,不再添油添灯芯。
男床和女床
床神、床娘崇拜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学者曾三益在《通化录》中记载,崔大雅在翰林院值班时,皇帝突然夜间下旨,命他写一篇祭祀床娘的文章。他“不知格式”,便问宰相周汉昌。汉昌告诉他,就像写文章一样,只要把皇帝派来祭祀的人称为“典司床娘”就行了。
插图取自《北京风情图鉴》内页。
由于床母是守护分娩的床神,有的地方在妇女待产时祭拜床母,有的地方则是在孩子出生后祭拜。如北京民间习俗,孩子出生三天后,在“洗三日”仪式上祭拜床父、床母。东北地区相传床父、床母是周文王夫妇。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有九十九个儿子,后来又在燕山过继雷震子,凑足了一百个儿子。民间视文王夫妇为“多子多福”的典范。床父、床母“多有塑像,有时在床头放一碗燃香,为床神的龛。”
北京“洗初三”这天,要请产婆到家里来,酒菜款待。然后家里人把神纸(俗称娘娘马儿)和床爹娘的像摆在桌上,供品是五盘粗边坛炉(北京小吃名)。产婆焚香烧神纸,然后把煮好的槐花水倒在盆里,旁边放一碗凉水和两个盘子。一盘里装着胰、碱、胭脂、粉、茶叶、白糖、蓝布头、白布几尺、秤、剪子、锁、镜子等物,另一盘里装着鸡蛋、花生、小米、红枣、桂圆、栗子、荔枝等物,全部染成红色。 各位亲朋好友齐聚床前,将几种各色水果丢入盆中,再加两勺冷水和几十枚铜钱,这叫加盆。加完后,接生婆就要给婴儿洗身。洗完后,将婴儿的脐带盘绕在肚皮上,涂上烧焦的明矾粉,用棉花扎好。所有食物被接生婆收走,第三天的洗身仪式就结束了。
“洗三日”仪式需要焚香祭祀一组印在纸上的神牌。这些神牌一套有十几张。“叠成一摞,一张叠一张,每张上只露出神名的一小部分,折成等宽,夹在木框上。”这些神牌从上到下依次为:灶神、六神、天花女神、指引女神、伴娘女神、乳母女神、助产女神、产妇女神、远见女神、子孙女神、天道女神、白衣女神、慈悲生育女神、天地神等。这些神明都是素食者,所以不用供奉盆饼。炕上,男女床位分别有纸牌。 供桌前摆放着香炉和烛台,烛台下悬挂着三样东西:一串黄色纸钱、一串纸做的银锭、一串用黄色纸板剪成的“千丈”。千丈代表通往天庭的阶梯,烧掉神典后,众神便会爬上阶梯,返回天庭。
六大宅门神
六宅神指的是驱鬼、守护家居的六位神灵。
神码上排中间的是灶神,左边是管家,右边是门神;下排中间的是土地神,左边是井童,右边是三姑。
插图取自《北京风情图鉴》内页。
灶神是掌管饮食的神,全名东厨司明九灵王定福神君,又称司明真君,在宅神中地位最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古代家庭生活的核心内容,就连正式的家庭人口普查也叫“点灶”。北京的习俗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祀灶神。“祭祀期是二十三日,但南省的客人用二十四日。”“灶神刻成木印纸,叫‘灶马’,民间竞相出售,在腊月二十四烧掉,以送灶神上天。” “祭祀灶神要用糖糕、小米糕、枣、栗子、核桃、炒豆等,灶神的马用槽草喂养,据说第二天灶神就要升天,家里人要汇报一年的事情,祈福就是:好事多说,坏事少说。”
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王”的说法。“少女不许吃吃剩的糖果,据说吃油腻食物吃剩的糖果会致嘴唇发黑”。一首老北京歌谣描述了祭拜灶王、送灶王的情景:“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祭拜灶王,送灶王上天,祭拜的是人间善恶言。灶王面前摆着一张方桌,两边挂着金元宝,开水凉水,饲料一应俱全,还有两盘糖果糕点,素素皆有。一家之主跪下,手拿香烟,不求财不求食不求衣,多为我说好话,多为我藏坏话。”
门神、守宅神,都是守护住宅的神灵。守宅神是道教中看守住宅大门的神灵,左边的叫“门成”,右边的叫“虎威”。古代有在大门上贴门神的传统。《后汉书》记载,新年时各衙门“立桃干、郁垒、芦苇”。《风俗志》说:“桃干为变化,寓意岁末新开,福气满满。”这个典故出自《山海经》“门上立桃符,画郁垒手执芦绳以避邪,画虎于门上以食鬼。”后来门神的名字逐渐增多,有关公、钟馗、秦琼、尉迟敬德等几十个。
土地神是地方的守护神。神的画像是一位身着便装、头戴斗笠的老者,“面相圆润丰腴,长须微眯,双目慈祥,一副福祥祥和的模样”,两边站立着小鬼和判官。土地神的崇拜十分普遍,各地都建有土地庙、土地公祠。如京城宝泉局土地庙“雕四侍郎,皆受感召,炉头铸工,常有祭祀”。有趣的是,翰林院、吏部所供奉的土地神,却是唐代的韩愈。这与《宋史》记载岳飞为临安国子监土地神的情况类似。
三姑妈是掌管厕所的厕神,道教和民间都把厕神奉为厕所之神,又称紫姑、厕婆、三姑、三孝娘娘等。有的地方有正月十五迎厕神的习俗,人们用稻草、布匹做成真人大小的三姑妈像,妇女们站在厕所或猪圈旁迎接,祭祀时还要焚烧三姑妈的神典。有的庙宇里“百子殿”里常常供奉三姑妈的牌位或塑像,常常与其他塑像一起供奉。
井童,即院落中的井神。《酉阳杂俎》记载:“井鬼名琼。”杭州有正月祭祀井神的习俗:“以竹筛盛井童马,供以糕果茶酒,盖于井栏之上,谓之‘封井’。正月初三或五日,焚烧送神典。”从井中汲水时,要用手指擦拭眼睛,以防眼花缭乱。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官方账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