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受破坏,货币流通倒退,董卓铸钱加剧通货膨胀

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_三国 韩浩_三国韩浩简介

由于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货币流通方面,这一时期许多地区并没有铸币,市场上的交易多以布帛等实物支付,货币的流通和使用较之汉代有了很大的倒退。三国时期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货币体系也十分混乱,通货膨胀十分严重。

三国时期董卓大铸钱引发通货膨胀,之后魏、蜀、吴政权货币政策的失败也造成了经济混乱,但三国时期在市场经济繁荣向自然经济兴起的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董卓的五铢钱缩水了 |

东汉末年,社会经济濒临崩溃,当时作为实际统治者的董卓,私自铸造劣质钱币,不仅加剧了本来就糟糕的经济状况,而且制约了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为躲避袁绍军队的进攻,焚烧洛阳宫殿庙宇,挟持汉献帝为人质,迁都长安。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使董卓集团的经济压力大增。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董卓夺取富人,有罪处死,没收其财物,死者不可计算,又令吕布开帝王墓,大臣贵人墓,收其珍宝。”(《资治通鉴》卷五十九)当然,单纯靠掠夺富人,挖贵族墓,是远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于是董卓决定“铸小钱”。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五铢钱尽毁,铸小钱,长安、洛阳二地铜人、飞莲,皆收以充鼓铸。且钱无边,书写不便。”董卓为了铸造钱币,四处收集铸钱所需的铜料。这些现成的“铜人”和“飞莲”不仅降低了铸钱成本,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北方地区铜原料短缺的问题。此外,董卓铸的钱币比以前流通的汉代五铢钱小得多,质量也差得多。

近些年出土的货币实物也可印证史书记载确有其事。1987年,河南许昌古城发现大型钱币窖藏,共出土铜钱335公斤,许昌博物馆取其中40公斤进行分类计量。在这约32550枚铜钱中,轻质劣质小钱约占总数的41.5%,共计13520枚。其中小钱11310枚,其直径较小,质地薄劣,最大的直径17毫米,最小的不足10毫米,一般重量在0.5克以下,无内外轮廓,或无文字,或文字模糊,不足以辨认。这枚劣质小钱经钱币学术界鉴定为董卓铸钱(图1)。

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_三国韩浩简介_三国 韩浩

图1 董卓五柱

虽然很多史料记载认为董卓铸钱“不便书写”(笔者注:此处应为“辨”,即钱文无法辨认),但这种劣质小钱的面值也是“五铢”。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的“四出五铢”钱为例,最重的为4.3克,最轻的为2克(图2)。新铸的小钱与以前流通的大钱面值相同,但重量相差4至8倍。董卓进一步掠夺民间财富,铸造面值与以前相同但重量大为减轻的钱币,以换取民间原有存货的全值钱币。这在当时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

三国 韩浩_三国韩浩简介_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

图二:东汉“四出五朱钱”正反面

| 曹魏改革困难重重|

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曹魏政权试图制定相关政策,以恢复经济发展。然而,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不仅没有及时制定稳定的货币政策,而且还改税为实物征收,导致三国时期北方地区经济进一步衰落。

兴平三年(196),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都,改年号为“建安”,标志着曹魏政权实质建立。由于统治地区在中原北部,董卓小钱引发的通货膨胀对曹魏政权影响最大。曹操掌权后,为了减轻董卓小钱带来的损失,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藻姬、韩浩等人的建议,在许昌地区招收农民,开始耕种土地。同时,建安九年(204),曹操下令:“田租每亩四升,每户交绢二匹、棉二斤,其余人不得擅自耕种。” 由于土地垦殖主要由政府和军队负责,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管理,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实物地租的征收也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劣质小钱的流通。因此,在董卓铸币后的第十七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208),曹魏政府首次宣布废除董卓小钱,恢复使用五铢。

这次曹操只是恢复了东汉时期流通的五铢钱,自己并没有铸造钱币,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钱币久不铸造”,董卓劫掠之后,市场上的五铢钱所剩无几,此时钱币稀缺,造成了“钱贵物贱”的通货紧缩。

此后,国内兼并战争逐渐减少,市场经济逐渐恢复稳定。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三月,魏文帝曹丕再次恢复使用五铢钱。然而,这项“初复五铢钱”政策仅实行了7个多月。同年十月,“因粮价高,废五铢钱,民以粮帛为交易”。史料中的“初复”应是指恢复东汉曹操所创制的五铢钱制度,但为何“初复”政策仅持续了7个月呢?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笔者推测,可能是五铢钱的恢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钱币减重,导致市场出现“粮价高”,文帝不得不停用货币,恢复使用粮食、丝绸等实物进行交易。

这次政府公开指定粮食、丝绸在市场上交易,从根本上使货币失去了交换功能,丝绸等货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甚至出现了用“湿粮”、“薄丝”等在市场上买卖的投机行为,愈演愈烈,无法禁止。于是魏明帝在司马直等人的建议下,为了达到“国泰民安,刑罚减轻”的目的,于太和元年(227)夏四月再次“通行五铢钱”。

学术界认为,此次“流通五铢钱”应为政府铸造新币。1982年,安阳市西郊出土了一批南北朝钱币,共计2885枚,从西汉文帝铸行的“四铢半两”钱,到南北朝流通的“四柱五铢”、“五金”钱,时间跨度达700多年。最重要的是,这批钱币涵盖的品种非常多,从西汉到南北朝,史料记载的钱币大多都有发现,因此价值极高。工作人员在整理这批钱币时,将一枚铸造粗糙、未完成、币文部分被外轮廓遮盖的五铢钱,鉴定为曹魏五铢。 随后,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江西南昌高荣墓等地出土了大量汉、三国时期的钱币。其中就发现了这枚外轮廓覆盖着钱文的五铢钱。由于可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埋葬时间,学者们开始怀疑这枚五铢钱可能是曹魏五铢。1996年,中国钱币学会在马鞍山召开了“曹魏五铢问题讨论会”,河南省钱币学会也成立了“曹魏五铢研究组”。 这两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界对曹魏五柱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基本确定此枚直径约2厘米、重1至1.5克、币体轻小、穿孔较大、未打磨边缘、轮压钱文、铸造粗糙的五柱钱为曹魏政权所铸(图3)。

三国 韩浩_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_三国韩浩简介

图3 曹魏五铢钱正反面

此次铸造的五铢钱流通时间较长,据史料记载“魏明帝立五铢钱,至晋代通行,无变”。这也说明曹魏政权自此确立了金属钱币本位制度,对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曹魏五铢钱并非足值货币,其重量达不到面值规定的“五铢”,也比东汉末年流通的五铢钱轻得多,因此曹魏五铢钱依然属于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劣币。

| 蜀币贬值的恶果无穷 |

面对同样通货膨胀的困境,南方的吴、蜀政权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刘备初入成都时,面对当地物价上涨,不断铸造虚拟货币,试图收复失地,但实际上却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铸造虚拟货币虽然暂时充实了国库,但这一举措带来的危害却是长期的,最终导致巴蜀地区货币体系的彻底混乱。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初入成都。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刘巴传》引《零陵圣人传》:“成都陷,士卒皆放下兵器,奔各仓,争夺财宝。军中银钱不足,备甚忧。巴说:‘易,但应铸百钱,平诸货价,使官吏经营官市。’备听从了他的劝告,数月之内,国库便充实起来。”

从上述所引史料来看,刘备只是听从了刘巴的建议,铸造了直白五铢钱(图4),并在几个月之内就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这究竟是一枚怎样的神奇钱币呢?

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_三国 韩浩_三国韩浩简介

图4 蜀汉《至百五注》

直白五铢钱是蜀汉政权铸造的第一枚钱币,从钱币价值来看,无疑是一枚虚币。以上海博物馆出土的“直白五铢”钱币为例,最大的一枚直径27.16毫米,重10.2克,最轻的一枚直径25.07毫米,重2.5克,平均重量约5克。这种新铸钱币的重量只有东汉五铢钱的四五倍,却以规定的面值,以100倍的价格出售,也就是说,刘备用极少量的铜钱,换来了百姓手中40多倍的物资。在“军用不足”的环境下,刘备靠铸造这种极度膨胀的钱币,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达到了“充实国库”的效果。 成都的经济环境本来就不好,这次铸币又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意味着成都的经济状况绝对不容乐观。

根据考古界的成果,蜀汉政权除了铸造“直百五铸”外,还发现了“太平百钱”(图五)、“定平一百”(图六)、“直百”、“五铸”、“直一”等多枚正面铸有铭文的钱币。这些钱币重量大小、形制也各有不同。以“太平百钱”为例,早期铸行的大钱,正面铭文为篆书,背面饰以水波纹,一般重7克左右;晚期铸行的大钱,铭文改为隶书,背面为素文,重减为3至4克;也有发现薄钱,仅重0.4克。由于钱币直径只有13毫米,所以正面铭文也简称为“太平百金”。 “鼎平一百”和“直百”钱币应该是蜀汉政权后期通货膨胀达到顶峰时期铸造的钱币。这两种钱币大多又薄又小,一般重量不超过2克。即便如此,这些钱币上仍标注有“直百”和“一百”的面值,足以想象蜀汉政权统治下区​​域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直一”和“直百”形制、重量相似,但规定的面值却相差百倍,可见当时的情况有多么混乱。

三国 韩浩_三国韩浩简介_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

图5:蜀汉“太平百钱”正反面

三国 韩浩_三国韩浩简介_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

图6 蜀汉《鼎平百家图》正反面

| 东吴时期人们用铜来铸钱 |

孙吴政权建立较晚,但也经历了货币危机。东汉末年,临湘地区已出现钱币与布匹共同流通的混乱局面,这种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共同流通的状态贯穿了整个孙吴政权。与此同时,国家也面临着伪币泛滥的问题。《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五年春铸大钱,一钱五百。天子令官民交铜,铜计而交。置伪司。”这一年是嘉和五年(公元236年),孙权首次铸钱。铸的第一枚钱币是“五百”的“大钱”,说明孙吴地区的经济环境已经开始动荡。此外,还有两项相关举措。 一是命令民间上交铸钱所用铜,由官员估价收购;二是设立专门机构监督伪造钱币,防止民间造假。

孙吴政权统治的江南地区,原本是铜资源丰富的地区,正如周瑜所说“山铸为铜,海煮为盐,地富之所及”。武昌地区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冶炼中心。据陶弘景《剑录》记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武昌山采铜铁,铸剑刀万把”。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非常丰富的铜铁资源。然而,仅仅10年后,国家开始铸钱,竟然要求民间出钱购买铜料,说明当时国家铜矿匮乏,矿产资源管理松懈。国家向民间收购铜料铸造钱币,这也是中国货币史上极为少见的现象。

两年后,孙权再次铸钱,这次铸有面值较大的“当钱”。《吴书·吴主传》记载:“赤乌元年春,铸当钱”。铸行的两枚钱币均为大面值虚拟货币。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实物为例,最大的“大泉五百”(图7)直径31毫米,重11克,最小的直径27毫米,重5.2克;最大的“大泉当钱”(图8)直径48.99毫米,重15.4克,最小的只有26毫米,重仅3.6克。甚至还出现过“当钱”币比“当五百”币更小更轻的情况。 一枚不足10克的钱币,要兑换几千五百两银子,价值膨胀的程度可想而知,其结果必定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另外,考古发掘出土了两枚刻有“大泉二钱”和“大泉五钱”字样的钱币,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这两类货币。这也说明孙权先后铸造了四种无值钱币,这些钱币的价值每次缩水都越来越大。

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_三国韩浩简介_三国 韩浩

图7 东吴《大全五百》正反面

三国韩浩简介_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_三国 韩浩

图8 东吴“大全当千”正面和背面

由于所铸大钱为虚拟货币,造成市场混乱,一般民众也不愿意使用这种货币。政府只好于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宣布废止大泉五百钱和大泉当千钱,并将这些钱收回,改铸为器物。从此,孙吴地区的市场交易陷入了货币与布匹混杂流通的混乱状态。

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董卓小钱的长期流通,还是吴、蜀两大阵营的大规模铸造虚钱,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这些影响恶劣、铸造工艺粗糙,有的甚至没有铭文的钱币,对于生活在当下的钱币收藏者来说,却不失为一件珍品。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三国韩浩简介_三国 韩浩_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

三国韩浩活了多少岁_三国韩浩简介_三国 韩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785.html

三国杀中那些让人一眼就记住的技能,你知道几个?
« 上一篇 2024-07-12
关索人遁:三国杀中最强壕将,征南技能详解
下一篇 » 2024-07-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