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魏蜀吴三国职官表:相国、丞相、司徒的设置与变迁

洪懿孙《三国官表》载:“魏有相一人,品级一等。专司辅佐皇帝一切事务。建安十八年,魏始设相。二十一年,改宰相。黄初元年,改刑部尚书。甘露五年,复设相。先后有四人担任此职。……蜀称相。章武元年设,建兴元年开。凡军国大事,皆由相决定。诸葛亮死后,相职空缺。有一人担任此职。……吴称相。黄武元年设,保定元年,置左右相,置旧衡中之职。任此职者,共十一人。”又说:“魏有相一人,品级一等。司徒公,首等,掌管民政。于欢说:“齐为司徒,百姓和睦;夔为宾客,远方的人来,这是他的本职。”黄初元年,改宰相为司徒,与太尉、司空并列三官,任此职者十一人。……蜀同,章武元年设,任此职者一人。……武同,保定三年设,任此职者三人。”

本表依据《三国志》之《帝王志》、《君主列传》;万斯同《历代史表》之《魏将相传》、《魏将相传》、《吴将相传》而制。任职未满一年者,以一年计算。

曹魏宰相

品三国1001品三国_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_品三国无力回天42

公元251年,司马懿被任命为宰相,但他拒绝了这一职位。他死后被追授为宰相。

蜀汉宰相

《三国志·蜀书·先公传》载:“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号,任诸葛亮为相,许敬为尚书。”

品三国1001品三国_品三国无力回天42_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

东吴宰相

《三国志·吴书·吴王传》载:“黄武四年夏五月,相国孙绍卒。”

品三国1001品三国_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_品三国无力回天42

各国斯图亚特家族

《三国志·魏书·文帝本纪》记载:“(黄初元年十一月)改宰相为学部尚书,御史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为礼部尚书,朝廷尚书为荣誉部长,朝廷尚书为财主部长,刑部尚书为义部尚书,农部尚书为农事部长。”

《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载:“文帝即位,任华歆为相国,封为安乐乡侯。即位后,改封为尚书。”

品三国无力回天42_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_品三国1001品三国

蜀汉

《三国志·蜀书·先公传》载:“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号,任诸葛亮为相,许敬为尚书。”

品三国无力回天42_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_品三国1001品三国

吴国

《三国志·吴书·三嗣传》载:“(保定)三年春二月,左右御史丁固、孟任工部尚书、工部尚书。”

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_品三国无力回天42_品三国1001品三国

上表中名气较小和重要人物的介绍

孙邵

(无肖像流传下来)

孙邵(163—225),字昌绪,北海人,吴朝开国宰相,身高八尺。

东汉末年,他在北海太守孔融手下担任功曹,被孔融称赞有“朝廷之才”。后来孔融投奔曹操,孙绍跟随振武大将军刘曜征讨江南。后来孙权任命他为庐江太守,并调任车骑都督。

黄武初年,孙权称吴王,任孙绍为相国、威远将军、阳羡侯,与张昭、滕胤、郑黎等,仿周汉制制朝礼。任内受人谗言,孙绍上书辞官认罪,孙权将其释放,并令其复任相国。黄武四年夏卒,终年六十三岁,谥号肃侯。

但史书上关于他的事迹的记载却非常少,因此很多学者对于他为何担任东吴第一任宰相提出了很多假说。

《吴书·吴志》裴注引述:邵字昌绪,北海人,身高八尺,孔融公曹,孔融称其为“朝廷之才”。随刘曜到江东。全主政时,屡献贡亲之利,全答应。授为庐江太守,后升为骑都尉。黄武初,为宰相、威远将军,封为阳羡侯。张温、纪延将此事奏报皇帝,邵辞官请罪,全释放,命其还官。终年六十三岁。

《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录》:张昭与孙邵、滕胤、郑黎等汇聚周、汉之学说,编定朝廷礼仪。

《三国志集注》:赵一卿说:孙邵即孙昌绪,本写“邵”。

唐代徐嵩《建康志》卷一吴太祖上篇:四年五月,宰相孙绍死。姓苏,字昌绪,北海人,身高八尺。初为北海宰相孔融之功曹,孔融以为政才。汉末随刘曜渡江归国,历任骑都尉、吴国宰相,封为阳羡侯。

陆凯

品三国1001品三国_品三国无力回天42_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

陆恺(198—269),字敬奉,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陆逊后裔,三国时期吴朝末期重臣,官至左相。

黄武初年(222-224),他先后任永宁郡守、诸暨郡守,在两地都取得了政绩。后来,他被任命为建武都尉,开始带兵。但即便身居军职,鲁恺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尤其喜欢扬雄所著的《太玄经》,并曾为其作注。

公元242年,孙权任命陆凯为丹儿太守,命他与将军聂攸率领三万大军攻打珠崖(今雷州半岛)、丹儿(今海南岛)。战后,在珠崖置县(县治今广东省徐闻县),陆凯因功被擢为建武校尉。

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魏嘉平二年,蜀延熙十三年)十二月,魏将王昌、周泰、王绩攻打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吴守将朱吉大败,孙权派陆楷、戴烈前去增援,无功而返。

五凤二年(公元255年,魏征元二年,蜀延熙十八年),鲁恺率军至零陵(县治今湖南永州市)攻打匪寇陈璧,成功击杀陈璧,因功受封巴丘太守、中将军、都襄侯,同年调任武昌右都督。

是年正月,魏淮南守将毌丘俭、文钦率军西攻魏重臣司马师,与司马师军大战于乐嘉(今河南商水县东)。闰年正月,吴国宰相孙峻、骑将军陆居、左将军刘赞乘机率军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陆楷也奉命带兵前来。结果吴军刚到东兴(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就听闻毌丘俭、文钦失败。随后,文钦率领数万淮南残军投奔吴国,吴军与魏军大战,互有胜负。战后,陆楷被升为党卫将军、绥远将军。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魏甘露三年,蜀景耀元年)十月,孙休继位,卢楷被升为郑备将军,暂代都督,遥领豫州。

元兴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孙皓继位,大加封赏,鲁恺为镇西将军、巴丘(今湖南岳阳市)都督、荆州刺史,晋封嘉兴侯。甘露元年(265年,晋泰始元年),孙皓迁都武昌。这一年,晋国取代了曹魏。

保定元年(公元266年,晋泰始二年),先前出使晋国的使者丁忠回到武昌告诉孙皓,晋国准备不充分,劝他趁机攻打宜阳郡(县治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孙皓向群臣征求意见,鲁恺表示坚决反对。孙皓表面上听从了鲁恺的建议,没有出兵,但最后还是和晋国断绝了关系。八月,孙皓任命左右相,鲁恺为左相,右相则是孙皓的心腹万昱。次年春,孙皓以右相万昱代替鲁恺镇守巴丘。

鲁恺在任宰相期间,曾多次直接向皇帝请愿,言辞激烈时,甚至将孙皓比作古代灭国的桀、纣。鲁恺反对孙皓咄咄逼人的军事政策、苛政酷刑、奢靡享乐,建议他任用贤人,与民同休。同时,他本人又精通占卜,用民歌、天象等方法劝说迷信的孙皓归顺建业。据说,鲁恺曾与右大元帅马定奉、御史丁固合谋废黜孙皓,后因左将军刘平的反对而作罢。

建衡元年(公元269年,晋泰始五年),陆恺病重,孙皓派中书令董朝问他还有没有什么话要说。陆恺说何定、奚希之流不值得信任,劝孙皓重用姚欣、楼宣、何绍、张悌、郭鲁、薛英、滕修、陆恺、陆抗等人。同年十一月,陆恺病逝,终年72岁。

孙皓对陆开屡屡不顺从自己旨意,心中早已不满,何定也曾多次中伤陆开。但碍于陆开的地位和家族庞大的势力,孙皓始终对他心存戒心。陆开死后,孙皓将正在外带兵的陆开儿子陆懿召回;陆氏另一位重臣陆抗于凤凰三年(274年,晋泰始十年)去世后,天策元年(275年,晋咸宁元年),孙皓下令将陆开全家流放到建安(今福建福州市)。

我受国恩,侍奉朝廷三代,如今年华老去,又得见陛下,不能随波逐流,随波逐流。

像比干、吴渊这样忠义被杀、廉耻被怀疑的人,自以为已经做得够多了,毫无悔意,最后葬身地下,没有辜负先帝。希望陛下好好想想,国家才能长存。

——《三国志·鲁恺传》,引裴松之《姜彪传》

张倜

品三国无力回天42_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_品三国1001品三国

张悝(?-280),字莒县,襄阳郡(县治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期孙吴最后一位相国。

张悌年轻时就很有名气,被诸葛恪提拔,在孙休年间担任骑兵统领。

永安六年(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蜀延兴元年),魏国大举攻蜀。当时吴国许多人都认为曹魏自从司马氏掌权以来就一直叛乱不断,已经快要灭亡了,这次攻蜀必将失败。但张悌却认为司马氏在魏国已经执政三代,已经成功笼络人心。如今魏国比以前强大,而蜀国已经走到了末路,魏国就算这次攻蜀失败了,也可以回去重新组织军备再进攻。吴国许多人都嘲笑他的想法,不久之后,蜀国就投降了魏国。

元兴元年(公元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吴国君主孙休病逝,孙皓继位。次年十二月,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成为东吴的重臣。建衡元年(公元269年,晋泰始五年),吴国重臣、左相陆恺病重,临终前向孙皓推荐了张悌、陆熙、陆抗等人,希望孙皓能重用他们。

几年后,张悌被升任为军师,担负起这一重任后,张悌顺应时势,扶持、包庇部下,遭到了当时舆论的嘲笑。

天机三年(公元279年,晋泰始五年),张悌由军师升为宰相、山都侯,与何质、滕修等统领军事大事。不久,晋武帝派司马懿、王浑、杜预、王俊等率领二十余万大军,分六路攻吴。天机四年(公元280年,晋泰始六年)正月,王浑大军进逼横江(今安徽和县),连续攻克吴军要塞。张悌奉命率领两三万精兵,与丹阳太守沈英、副军师、右将军诸葛亮、护军孙珍等人交战。

大军进至牛渚(今安徽当涂县北),与王浑大军隔江相望。副将军沈英预见长江上游的荆州必将失守,建议张渚在此坚守,待金军水军到来再决胜负。若轻易进攻,一旦被击败,后果不堪设想。张渚认为,若等金军水军从蜀地进攻,吴军将乱,形势将难以应付。不如现在渡河决战,若能取胜,便可率军逆流而上,乘胜迎战从蜀地而来的金军水军。于是,他率军渡河西进,在洋河桥将金将张乔的七千兵马包围,迫使张乔投降,取得了首战胜利。 副将诸葛亮建议张悝把投降的士兵全部杀掉,以免后患,但张悝以“杀投降者不吉利”为由拒绝了。

张悌平定降军后,继续西进,与金将章邯、周峻在板桥对峙。沈英率领以破阵闻名的丹阳精兵三次冲锋金军均未果。撤退时出现破绽,被金将薛胜、蒋班乘机偷袭,吴军阵势立刻崩溃。原降将张桥趁乱在后方叛乱,吴军大败,伤亡惨重。张悌被金安东军都督刘表活捉。最后,他与孙轸、沈英均被擒获斩首,首级送到洛阳,只有诸葛亮逃过一劫。

吴军大败,诸葛亮带五六百士兵撤退。遇见张悌,张悌不肯退却,说:“天下存亡,常有定数,非我独知,你为何不现在自杀呢?”诸葛亮流着泪对诸葛亮说:“我小时候,是你的宰相提拔我,我时常担心自己死得不好,辜负了名将贤人的关怀。现在我为国捐躯,你为何要逃走?不要抓着我。”诸葛亮流着泪放开了张悌,走了百余步,便看到张悌被晋军杀死。

张悌全军覆没后,吴国再无力恢复元气,不久便向晋国投降了。

韩国精液

(无肖像存世)

韩佶(公元150年—公元238年4月10日),字公之,南阳都阳人,秦末将领韩王信后裔,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官员。

韩吉的祖父韩舒是河东太守,父亲韩纯是南郡太守。与韩吉同县的贵族陈茂曾诬告韩吉的父亲和兄弟,差点判他们死刑。韩吉表面上不做反应,暗中积蓄金钱,寻找刺客,最终杀死了陈茂,并将父亲的头颅祭祀到自己的坟墓,韩吉因此名声大噪。后来,他被选为孝顺廉吏,司空任用他,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改名隐居在鲁阳山。当时他遇到山民结伙到处抢劫。韩吉便买牛买酒宴请他们的首领,并向他们说明安全和利益。最后山民解散,没有成为盗贼。后来为了躲避袁术的召集,他便迁居山都山。 后来刘表又以礼任用他,韩吉便逃到潺陵边境居住,深受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这让刘表很生气,韩吉害怕,只好接受任命,担任了宜城太守。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占领荆州,任用韩吉为相国公,后任乐陵太守、监察冶炼。因冶炼所用的马排效率不高,便改用水排,效率比马排高三倍。他在位七年,设备齐全,受到朝廷嘉奖,升任四进都尉、九卿官。曹丕称帝后,封为义城亭侯。黄初七年(226),转任太常,又封为南乡亭侯。

当时魏国取代韩国,定都洛阳,制度尚不完善,宗庙遗留在邺城。时任礼部尚书的韩吉建议将邺国神位迎回洛阳,修建洛阳庙,四时祭祀,尊崇礼仪,摒弃其他祭祀。在位八年后,韩吉因病辞职,被任命为中书门太傅。

景初二年,经陆羽推荐,于238年二月十二日奉旨任司徒,238年四月十日去世,享年八十多岁,谥号恭侯。

何曾

品三国无力回天42_品三国1001品三国_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歌

何曾(199年-279年1月12日),字颍考,陈国阳夏郡人,三国时期曹魏、西晋官员。曹魏太车夫何夔之子,东汉车骑将军何希之玄孙。他好学多识,与袁侃齐名。历任晋朝太守、太傅、宰相。

何曾幼年时,父亲去世,何曾承袭父亲的爵位,封为阳武亭侯。曹睿还为平原侯时,何曾任平原侯文官;曹睿即位后,历任禁卫军大臣、蓟县将军、禁卫军侍郎、禁卫军节度使。后来,他又担任河内太守,被人称赞其威严,后来又担任了侍中。

齐王曹芳即位后,摄政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排挤同为摄政王的司马懿。正始八年(247年),司马懿称病躲避曹爽,何曾也以病为由辞职;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洛邑的控制权。曹爽不得不交出权力,随即被司马懿剿灭。何曾随后再次就任。嘉平年间,任司隶校尉。当时的抚郡校尉尹默因受宠,滥用职权,积累了大量不义之财;朝中无人敢于举报他,但何曾勇于弹劾他,举报他的违法行为,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嘉平五年(253年),何曾还参与了司马师废黜曹芳的行动。

何曾任司隶校尉多年后,转任尚书。正元年间,改任镇北将军、临时河北军事长官。临行前,大将军司马昭令其子司马炎、司马攸数十里为他送行。后来,他又转任镇北将军,晋封为颍昌乡侯。咸熙元年(264年)三月,转任司徒,封为朗陵侯。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继位晋王,任命何曾为晋国宰相、朝中大臣。

不久,何曾与裴休、王慎等人劝说司马炎即位。同年,司马炎接受魏元帝曹桓的禅让,后来任命何曾为太尉,晋封朗陵郡公,封地一千八百户。泰始三年(267年),何曾被任命为太守,继续充任侍中。泰始九年(273年),又被任命为文臣。咸宁二年(276年),被任命为太傅。咸宁四年(278年),因何曾以年老为由屡次请求退休,司马炎任命他为太宰相,朝见时可以穿剑穿鞋、坐御车,还赐以钱帛。 每次召见他,都能带上平时的饮食和衣物,还带上两个儿子。是年十二月丁未日(279年1月12日),和曾去世,享年八十;司马炎在朝中身着素服哀悼,还赐以钱帛、棺材、丧服。后来,大夫秦修在讨论谥号时,建议谥号和曾为缪周公,依据谥法“名不合实者为缪,反叛鲁莽者为丑”。司马炎不听,谥号和曾为孝公。太康末年,其子和绍上表,改谥号为元。

何曾曾严厉批评阮籍在服丧期间的无礼,并因此在司马昭面前与阮籍对峙。虽然司马昭最终没有惩罚阮籍,并希望何曾宽容阮籍,但何曾指责阮籍时总是举证确凿,言辞恳切,使当时的人对他十分敬重。

何曾对音乐和色情从来没感兴趣过,年纪大了以后,他穿衣整洁,见到妻子也十分尊重。

何曾性格豪爽,窗帘、马车、衣服都极其华丽,饮食品质甚至比王公贵族还要高贵,即便皇帝在宫外私会他,他也不吃宫中太监做的菜,而是吃何曾的菜。史书上还记载他“蒸糕不敲成十字不吃”、“一日万两钱不吃”,可见他对奢华生活要求极高。

何曾表面上宽厚,但内心却嫉妒憎恨。例如朝中大员刘向曾将何曾奢侈的行为举报给司马炎,但因他是朝中重臣,所以没有受到处罚。后来何曾任用刘向为官。有人劝刘向不要接受任命,但刘向认为何曾是公正之人,不会记仇,于是便接受了任命。然而何曾却经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用藤条惩罚刘向。

何曾也参与了贾充的派系斗争,虽然他比贾充年长,却卑微地依附于贾充的权力。有一次,贾充和于纯在酒后发生争执,何曾指责贾充不敬长辈,杀了君王。事后,何曾又在政论中贬低于纯,遭到了正直人士的批评。

鼎谷

(无肖像存世)

丁固(198—273),字子建,原名丁谧,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三国孙吴后期重臣,历任尚书、廷尉、左御史大夫,最后任司徒。

丁固幼年丧父,随母长大。他安于清贫,坚守正道,尊敬长辈,救济穷困的堂兄弟。入吴后,被孙权任命为尚书,在两宫之争中,力挺太子孙和。

太平二年(257年)八月,南会稽(南会稽府在福建福州)、鄱阳(县治在江西鄱阳县)、新都(县治在浙江淳安县)等地相继发生叛乱,时任太守丁靡、步兵都尉郑州、将军钟离睦奉命前往平叛。

永安五年(262年)冬十月,丁谧、孟仁被吴王孙休任命为左、右御史,不久改名为丁固。

吴的统治者Sun Hao在9月份的9月,将首都搬到了Wuchang(现为河北省的Ezhou City)。

在公元第一年的冬天(公元266年),来自Yong'an(现为Zhejiang省的Deqing County)的Bandit Shi Dan绑架了Sun Qian,Yong'an的侯爵,叛逆了他,他召集了10,000多人。

很快,Sun Hao在同年12月将首都搬回了Jianye。

在春季的第三个月份,丁格(268),丁格(Ding Gu)和孟·伦(Meng Ren)分别转移到了工程部长和工程部长的职位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764.html

94 版三国演义张飞扮演者李靖飞去世,刘关张戏里戏外皆兄弟
« 上一篇 2024-07-12
三国杀敢死队勇士齐聚,黄盖界魏延谁是你的菜?
下一篇 » 2024-07-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