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人文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给朋友。
本文约3980字
阅读需要
10分钟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20世纪前很少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出现。或许立陶宛可以夸耀自己是中世纪末期欧洲最大的国家,但那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在联邦中,虽然各方都保留了自己的领土、军队和国库,但立陶宛在联邦中并不占优势,大多被同化为波兰文化。随着波兰在18世纪三次瓜分中消失,立陶宛大部分地区被并入沙皇俄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都是在中世纪德国骑士团东扩和传教后形成的,先经历了五个世纪的骑士团统治,又经历了三个世纪的沙皇俄国统治。
但是由于波罗的海的统治阶级德国人在文明上属于欧洲民族,因此沙皇俄国对这一地区的德国人采取了十分优厚的政策,不仅把瑞典王室征用的土地归还给地主(17世纪瑞典王国最大的城市是拉脱维亚的塔林),还保证了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占主导地位的路德教会的权利,行政和司法使用的语言不是俄语而是德语。先前的德国贵族法团仍然保留着传统特权,省议会继续受德国人控制。1871年以前,德国只是一个地名,那时只有德国人,没有德国人。波罗的海的德国贵族只在乎自己的传统特权,甘于在沙皇的统治下,就像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国居民不愿认同自己的祖国一样。 因此,这是一笔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
描绘 1710 年俄罗斯占领里加的绘画。1918 年,拉脱维亚独立,里加成为首都
简单来说,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由于其独特的血统,是半亚洲化的沙皇俄国与德语欧洲之间进行外交、商业和军事交流的最佳媒介。然而,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改变了一切。1881年登基的亚历山大三世怀疑波罗的海贵族可能会把这片沙皇俄国领土变成德意志帝国,并开始废除德意志人的特权。
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民族主义浪潮,见证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当地农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甘于受制于占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德意志贵族的统治,而是开始发掘自己的民族神话、语言和文字,寻找超越原有封建制度、重新融入社会的新途径。例如,爱沙尼亚民族觉醒的一个体现就是始于1869年的全国歌唱节,全国有1000名音乐家和歌手参加,另有2万人参加。4年后,拉脱维亚也举办了类似的歌唱节。
19世纪末,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知识分子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发明家,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己的语言,波罗的海人民逐渐将德国人和沙皇俄国人视为自己领土上的外国人。1905年革命后,在圣彼得堡举行杜马时,波罗的海人民派代表参加杜马。但他们的主要要求是自治,而不是独立。这十年的议会生活为未来的独立提供了训练。
独立二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罗的海人民作为沙皇俄国的臣民投身战争。然而,随着1917年2月沙皇退位,原有的效忠君主的义务不复存在。即便如此,1917年夏天,新当选的爱沙尼亚议会中的大多数代表并不倾向于脱离沙皇俄国,而是希望成为民主的俄罗斯联邦的一员。
波罗的海国家趁着俄罗斯帝国崩溃之机,于1914年夺取了原本遥不可及的独立。1917年12月,德国控制的立陶宛民族委员会宣布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国家;1918年1月,拉脱维亚国民议会宣布建立独立共和国;1918年2月,爱沙尼亚长老会宣布独立并成立临时政府。
1920年2月2日,爱沙尼亚与苏联签订《塔尔图条约》,苏联承认爱沙尼亚合法独立,同年8月11日,苏联在和约中承认拉脱维亚独立。有意思的是,虽然1919年至1927年间有22万多拉脱维亚人从苏联返回新家园,但至少有15万拉脱维亚社会主义者留在了新苏联,列宁的卫队也是由拉脱维亚人组成的。立陶宛的征程则更加曲折,先后与红军、德国雇佣军、白俄军、波兰军队作战,最终于1920年7月12日得到苏联政府的承认,并承诺放弃立陶宛的领土要求。莫斯科愿意撤退,是因为军事上已经筋疲力尽,而且出于缩短战线以挽救革命的考虑。
由于与苏联长期共存的前景已成定局,这些新国家于 1921-1922 年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成为中东欧“防御带”的一部分,以遏制苏联。在苏联和德国都在舔舐伤口、暂时蛰伏的时代,这一计划似乎是可行的。1924 年,爱沙尼亚共产党确信塔林的工人会起义,并在第三国际的支持下发动了起义。然而,起义后发现支持者很少,很快就被镇压了。
独立后的二十年间,波罗的海三国同样经历了经济和文化繁荣。剧院、管弦乐团、广播电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26年,每280名爱沙尼亚人中就有一人接受过大学教育,这一比例高于德国、瑞典或芬兰。
由于东欧的历史恩怨,波罗的海三国对集体安全并不够重视,反而十分担心被卷入大国纷争。因此,在独立初期,虽然三国曾宣布要成立包括芬兰、瑞典和波兰在内的波罗的海联盟,联合起来对抗被国际社会抛弃的德国和苏联,但这个想法并未实现。直到1934年9月纳粹上台,三国才匆匆订立同盟协议。但这份协议缺乏统一的军事组织去实施,距离军事同盟还很遥远。
1930 年代参加军事仪式的立陶宛骑兵。直到纳粹上台,波罗的海三国才于 1934 年 9 月匆匆订立同盟协议,但这份协议缺乏统一的军事组织来实施,距离军事同盟还很遥远。
北方的鼓声震动大地
1939年,希特勒准备进攻波兰时,波罗的海三国就成了他给斯大林讨价还价的筹码,从而消除了吞并波兰的最后障碍。英法虽然也想争取苏联的支持,但不能拿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的主权跟斯大林做交易。对苏联来说,波罗的海三国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目标:列宁格勒的安全依赖于波罗的海沿岸的海空军基地,而列宁格勒不仅是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斯大林急于利用昔日法西斯敌人、如今盟友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将边界尽可能向西推进,恢复沙俄传统领土——芬兰、波罗的海三国、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比萨拉比亚。新形成的边界就是所谓的“莫洛托夫线”。
1939年8月15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一周后的8月23日,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协定,规定波兰由德国和苏联瓜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纳入苏联势力范围,立陶宛纳入德国势力范围。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战波兰。9月28日,斯大林与里宾特洛甫签订了第二份秘密议定书,对先前的势力范围协议进行了调整:德国将获得更多的波兰领土,立陶宛则划入苏联势力范围。此后,德国还在波罗的海三国进行了撤侨行动,有效地消除了数百年来深植于该地区的德国人的影响。同时,苏联在9月和10月向三国发出最后通牒,迫使三国与苏联签订共同防御协定,允许苏联在欧洲战争期间在三国驻军:爱沙尼亚2.5万人,拉脱维亚3万人,立陶宛2万人。
1940年,人们聚集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为拉脱维亚纳入苏联势力范围欢呼。一年后,苏德战争爆发,纳粹德国占领了整个拉脱维亚。
1940年5月,德国席卷西欧。5月底6月初,苏联指责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不友好,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改组对苏联友好的新政府。5月底,莫斯科还指责立陶宛绑架红军士兵。6月14日,收到最后通牒的立陶宛总统斯梅托纳试图回信为自己辩护并向苏联示好,但遭到忽视。斯梅托纳劝说内阁至少组织一次象征性的抵抗苏军,但遭到拒绝。比立陶宛国防军规模大几倍的30万红军占领了该国。
另两个国家也以同样的方式开放城市,陷入占领。维辛斯基、日丹诺夫和副人民委员杰卡佐诺夫分别被派往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首都,接管政权,迫使内阁辞职。7月中旬选举前,发生了大规模逮捕行动,仅立陶宛一国,几天内就逮捕了2000人。在这种情况下,选举自然已成定局。在投票率接近100%的情况下,平等选举产生的新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该国为苏维埃共和国。随后,苏联于8月3日至6日批准了三国加入苏联的申请。
苏联从中央政府和其他加盟共和国向波罗的海三国调动了大批干部,之所以没有提拔当地干部,也是苏联的无奈之举:波罗的海原住民中共产党员很少,立陶宛只有1500名共产党员从地下转入地上,拉脱维亚有500名,爱沙尼亚有133名。
1941 年 7 月,一支德国步兵旅进入拉脱维亚。当德国人入侵时,许多波罗的海人认为希特勒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并奋起支持他。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进攻,至9月初已进抵列宁格勒附近。1945年,被德军占领4年后,苏联卷土重来,实行人口替代政策,用俄罗斯居民稀释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20世纪30年代,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俄罗斯族人口分别占8%和12%,苏联解体前夕,这一比例已上升到近一半。立陶宛由于人口基数大,又缺乏海港,尽管莫斯科极力鼓励移民,但其境内的俄罗斯族居民较少,直至苏联解体前夕,该族人口仍占80%。立陶宛成为苏联解体时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并非毫无道理。
1944 年,苏联从德国手中夺回拉脱维亚后,士兵们穿过解放后的里加市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波罗的海三国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1990年2月,爱沙尼亚公民选举产生了由464名议员组成的爱沙尼亚议会。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国名,并规定只有经苏联批准的法令才能在爱沙尼亚实施。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立陶宛国家重建法》,决定脱离苏联,成为第一个吹响独立号角的共和国。1990年5月4日,拉脱维亚效仿并宣布独立。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9月6日,苏联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9月17日,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联合国; 2004年5月1日加入北约和欧盟。
拉脱维亚独立后,面对与当地人口几乎相当的俄罗斯人口,为鼓励学习国语,拉脱维亚宣布,1940年以前居住在该国的人及其后代将自动成为公民,而其他人,主要是1940年后移民的俄罗斯人,则需通过拉脱维亚语、历史和宪法考试才能成为公民。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与对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的外交政策类似,即隐性承认这三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共和国,这表明三国几个世纪的特殊历史渊源和近百年的斗争为今天积累了历史点数。
“水果历史”限时优惠
足不出户就能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享受89元/年会员续费
168元/年新会员优惠
把历史教育装进你的口袋
“围观”的人永远都是18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6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