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三国演义》自播出以来,吸引了海内外亿万听众的关注。 改编者(包括剪辑、导演、演员)怀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历时四年,谱写了一曲弘扬爱国正气、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赞歌。 。 总体来看,改编者们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对经典文学名著电视改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努力开拓、深化和创新,使电视剧《三国志》成为一部积极向上、品味高的电视剧。 ,气势磅礴、高品质的作品。 虽然它有一些不足,但以“精品”的标准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优雅作品之一,始终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不用说,人们对《三国志》电视剧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持批评态度的也不在少数; 虽然绝大多数听众基本认可,但普遍觉得很多部分不愉快、不满意。 这里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我认为《三国志》电视剧的创作面临着五大矛盾。 全面认识这五个矛盾,不仅有助于改编者更深刻地总结经验,也有助于观众更恰当地评价作品。
(1)小说的甜蜜风格和传奇基调与电视剧的现实风格之间的矛盾。
改编者指出“忠实原作”,这个原则无疑是正确的,否则就不能称为“改编”了。 既然要“忠于原著”,我们不仅要忠于原著的思想倾向和主要人物的性格基调,还要忠于原著的艺术风格。 《三国志》电视剧在前一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后一方面却明显不足。 小说《三国演义》的整体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它是现实主义精神、甜美风格和传奇基调的结合。 罗贯中牢牢把握了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大致反映了从北宋灵帝驾崩(168年)到北宋全省统一(28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强烈关心人民疾苦,渴望民族团结。 呼唤明君智者,歌颂“忠义”英雄,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但在编织情节、重塑人物时,罗贯中主要继承了民间肤浅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甜蜜的想象,进行了大量的情节。 艺术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强烈的甜蜜情感和传奇色彩。 例如:历史上本来是孙坚斩华雄,小说却写成关羽斩华雄,在“温酒”的同时,胜利来得迅速而轻松,使人物光芒四射,充满传奇色彩; 历史上,长坂之战赵云抱阿斗护甘夫人,只能仓皇撤退,但小说巧妙地安排了赵云在曹军的包围圈中横行,展现了他的威势,充满了令人惊叹的阳刚之美; 历史上张飞立即将长矛投向长坂桥,怒目大喊,造成“无敌敢近”,但小说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层层夸大张飞的三声大喊,虚构的夏厚街被吓哭了,曹操也被吓坏了,带头逃跑,这让张飞的威武形象更加高大上……《三国志》电视剧的改编者也经历过这一点,并在个别剧集中刻意表达出来。 ; 但整部剧的整体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大部分的剧情组织和人物塑造都变得过于“真实”,与小说的审美风格其实有所不同。 以人们津津乐道的战争剧为例。 《三国志》电视剧在展现武将之间频繁的战斗场面时,并不落后于电视剧和武侠电影的刻板印象,力求具有唐朝战争的特点。 这是正确的; 但很多地方太“真实”,拍起来反而变得平淡无奇,无法充分表现三国英雄的高超武功和不凡风范。 如果在动作设计和画面调度上稍加夸张,并正确运用特效镜头,效果会很大。 好一点。 以张飞伟饰演的坂桥导演为例。 原本很容易通过特技来夸张他的咆哮,凸显他的威武神气,但编剧却处理得很从容。 观众只看到艺术家本人的声音,实际上觉得不够,感觉不舒服。 使满意。 小说与电视剧在艺术风格上的这些矛盾或者差异,是人们不满的根本原因。
(2)小说丰富的情节与电视剧的选剪之间的矛盾。
《三国演义》小说的情节密度非常高。 全书共120章,情节一百几十个(我在《三国演义》的“情节”部分列出了123个词条,部分词条如下:包含几集) )。 如此丰富的剧情不仅为适配器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也需要适配器好好选择和剪辑。 《三国志》电视剧原计划拍摄80集(目前的84集是后期剪辑的结果)。 根据电视电影的艺术规则,每集最好集中表现一个情节,每集都有一个小高潮; 如果情节重要,就应该融入到主线剧情中,或者稍微点缀一下,或者在解说中简单提及,或者直奔不放弃。 工作不均匀。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导演对个别支线情节也是这样处理的; 但很多情况下,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一方面,《三国演义》小说的几乎所有情节都已经为改编者所熟知,引人瞩目,无法释怀; 现在小说的内容被发现了,删减太多恐怕会伤筋动骨。 由于彼此的依依不舍,相当多的剧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节,每集只能限制在45分钟左右(除去片头和片尾字幕,实际上只有40分钟左右),这往往导致这些情况。 :人们觉得有些剧集解释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主要情节和刻画主要人物。 让观众感觉少了一些观赏性。
(3)小说的简短描述与电视剧的具体表现之间的矛盾。
与情节的丰富程度相对应,《三国演义》小说中对每一个情节的描述大多都比较简短。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往往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个复杂的过程,引起读者的精神反应,让读者发挥想象力来丰富作品的描述。 然而,作为一部视觉艺术电视剧,它必须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将情节详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两种艺术方式的不同特点,即使改编者在艺术转换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为他们提供了相当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事实上,改编者对“开拓、深化、创新”的追求在这方面体现得相当充分。 小说中的一些情节经过导演的翻新加工和艺术家们的精心演绎,形成了非常好的艺术。 疗效。 我们以第四十六集《卧龙福佑》为例。 小说第57章写得相当简短,没有解释祭祀仪式如何进行。 整个过程(包括挽联)仅用了900字。 电视剧如果机械地模仿小说,肯定很难“玩”。 导演首先表示诸葛亮对周瑜的死感到非常惋惜,决定前来祭拜。 针对刘备的担忧,他分析了孙权不愿分手和鲁肃坚持归刘的原因。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凸显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对大局的洞察力。 随后,曹操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复仇、东吴将领欲杀诸葛亮、孙权命诸葛瑾劝孔明等细节,可见事态的复杂性。 然后用多组镜头展现灵堂的布置和哀悼仪式,强调东吴各地哀悼周瑜的悲壮气氛。 在此基础上,以厚重细致的风格展现诸葛亮苦心祭周瑜,心碎血泪,使剧情迅速达到高潮。 尤其是唐国强的情感和声乐表演,让观众感动落泪。 最后还写了鲁肃率众悼念诸葛亮,诸葛亮给曹操军队退潮之计。 鲁肃由衷地赞叹道:“卧龙真是天下尼克斯啊!” 改编者的辛勤劳动,使得剧情曲折合理、摇摆不定,人物形象血肉饱满、情感丰富,艺术感染力超越小说,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但也有一些地方,改编者只是简单地用电视语言来诠释小说的情节,变得单薄、缺乏吸引力。
(4)小说引起的高期望与电视剧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说《三国演义》六百多年来广泛传播,并被戏剧、民间艺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反复渲染。 它已成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名字。 远远超出了其思想艺术成就的崇高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形成了非常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这些非常特殊的情况,给电视电影《三国演义》带来了很高的期待。 这些过高的期望与《三国志》电视剧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构成了矛盾。 这不仅意味着《三国志》电视剧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说明人们有时在观看《三国志》电视剧时要求很高; 《三国演义》是有比较的,而这些比较往往是一种“不平等竞争”。 对于唐代诗人罗贯中的小说《三国志》,人们早已习惯于轻视,充分肯定其成就,对其疏忽、错误、无理之事十分宽容; 而对于当代艺术家改编的电视剧《三国志》,人们总是仰视,有时甚至低头,往往害怕其成功程度不够,但适合发现其缺点和不足,勇于批评,有时甚至过度批判的。 这些难以察觉的集体意识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很大一部分测量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还是以战争场面的表现为例。 《三国演义》小说对战争描写最突出的优点是注重表现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和巧妙设计,而战场上的战斗往往只是描写浓重的笔触,基本上没有反映双方士兵成群的战斗,甚至我也很少详细描述哪位将军的一举一动,但由于三国故事广为流传,武术三国英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模糊却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国志》电视剧的编导在战争场面的表现上比罗贯中下的功夫多得多:对于千军万马的对抗,导演注重气势、手段的安排和变化。指挥通讯等,决战场面十分大胆; 事实上,也有很多对抗场面平庸、缺乏特色,有的甚至变得马虎; 至于很多对抗场面,只有将军在打斗,很多士兵只是挥舞旗帜、呐喊,这并不符合唐朝的战争风格。 其实也是迫于原著小说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武将之间的单刀对战,尽管有很多场景如前所述过于“真实”,但也不乏一些精彩的场面,比如“张飞大战马超”的场景,这是充满活力。 充满变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勇敢、率直的性格。 总体来说,电视剧《三国志》中的战争场面不仅赶上了小说,而且也很难充分传达小说的魅力。 如果单纯认为电视剧不如小说,那是不现实的。 甚至可以说,虽然当代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低于罗贯中,花费的精力也比罗贯中少,但要赶上小说《三国演义》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们的思想。 优秀的经典总是有某种不可重复性。 这种矛盾也是人们对《三国志》电视剧不满的根本原因。
(5)改编者的艺术追求与部分观众的审美心理之间的矛盾。
平心而论,电视剧《三国志》的思想能力和艺术水平不仅大大超越了电视电影《向往》,也超越了电视电影《红楼梦》; 《红楼梦》。 这是因为,现在观众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欲望》播出时有很大不同,而且与《红楼梦》播出时也有明显不同。 这里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选择的种类越来越多,导致全省观众无法一致关注一部电视剧。 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更多的获得审美愉悦的方式。 这不得不分散一些人对《三国志》电视剧的注意力。 对于希望得到全社会认可的导演来说,这或许有些无奈; 但对于社会来说,这又是另一种历史的进步。
其次,审美兴趣的多元化,导致部分观众的评价标准与导演的追求和期望存在差异。 一些喜欢情感片、武侠片、侦探片的观众可能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即使是喜爱《三国志》电视剧的人,审美趣味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借东风》的场景中,有人认为诸葛亮的“神仙”精神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对形象的把握有很多差异,大家很难达成一致,这也是自然的。
第三,过多的商业娱乐片,败坏了一些观众的胃口,增加了他们的审美,有的人甚至产生了某种偏见,这势必影响他们对《三国志》电视剧的接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电视剧《三国志》进行讨论和批评也是很正常的。 导演可以追求雅俗共赏的目标,但要让各个层次的观众一致叫好,确实很难。 。 这种矛盾也是一些观众对《三国志》电视剧感到不满的另一个根本原因。 然而,文学艺术作品不仅要适应接受者,更要创造接受者。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一矛盾能否得到部分解决。
面对这五个主要矛盾,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经典文学名著的电视改编确实是一门伟大的科学,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改编者和接受者都息息相关。 正确认识这五个矛盾,无论是改编者还是接受者,都能更全面地看待《三国志》电视剧的得失,从而更好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供帮助。为今后名著改编提供更丰富、更成熟的经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