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创作挑战#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之间以合肥为目标的一场战役。 东汉末年,江淮地区因诸侯混战,一片废墟。 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复来到空城合肥,收留流民,广泛耕种,修筑城防。 合肥从此成为一座重要、坚实、繁荣的城市。 太和四年(230年)正月,曹魏修建合肥新城。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公元208年至253年间,魏国与吴国在此爆发了六次冲突。
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无功而返
赤壁之战后,曹操仍控制着荆州北部地区。 公元208年12月,吴将周与正攻打江陵曹仁,孙权则亲自攻打合肥。 此战,孙权包围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当涂,未果。
到了公元209年,合肥城经历了百日的袭击和连绵的阴雨,城墙即将倒塌。 对此,蒋济向扬州刺史刘复提出一计,假称四万援军已抵达玉楼,命三名侍卫将信带出城,然后佯装潜入城内。 这三人,一人成功回城,两人被孙军俘虏。孙权收到信后,认为曹军将有四万人前来救援,于是放火烧了曹军。阵型撤退,合肥之围解除。
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大败
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征讨汉中之机,调动十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合肥之战。 此战,镇守合肥的张辽率领八百精兵,攻击东吴十万大军,一路归孙权麾下。 吴将陈武战死,孙权逃至山顶。 到了中午,吴军大败,胆战心惊。
后来的战斗中,张辽率领追兵,采用分兵毁桥的战术。 他们击败了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了孙权。 孙权策马奔向晋国,跳过断桥才得以逃脱。 部分东吴士兵被俘。 此战解决了合肥之围,又称逍遥津之战。 经过此战,张辽名震江东。
第三次合肥之战:孙权无功而返
太和四年(230年)正月,魏国在合肥筑合肥新城,以防范吴国。 那年冬天,孙权声称攻占合肥。 满宠请求从兖州、豫州召兵。 后来两国兵力汇聚,敌兵只得撤退。 朝廷下令满宠撤兵。
但满宠认为,敌人的大规模撤退很可能不是他的本意。 他们一定是假装撤退,目的是麻痹我们,等待我们撤退,以便他们有机可乘。 所以上表要求不要撤军。 于是曹魏采纳了满宠的建议,允许兖州、豫州的援军继续驻扎扬州。 果然,孙权前来攻打合肥城,却未能返回。
第四次合肥之战:孙权无功而返
青龙元年(233年)十二月,孙权出兵围攻合肥新城。 由于该城离水较远,20多天他都不敢下船。 魏将满宠对将领们说:“孙权知道我把兵力移到城外,一定会夸耀海口,他是来炫耀实力,求名声的,虽然他不敢。”进军,必上岸,炫耀兵力,以示兵多将帅。” 于是满宠派了步兵、骑兵六千人,在淝水一处隐蔽处埋伏。
正如满宠所料,孙权上岸炫兵。 满宠派出的伏兵突然袭击,斩杀数百人,有的逃到河里淹死了。 孙权大怒,攻打合肥新城。 吴将全琮率步兵、骑兵五万攻打六安,却无法返回。
第五次合肥之战:孙权无功而返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邀请东吴一同出兵。 孙权同意了。 同年五月,孙权进驻巢湖口。 他自称拥有十万大军,亲自带兵攻打合肥新城。 另一方面,他派陆逊、诸葛瑾率领万余大军驻扎江夏、棉口,攻打襄阳。 将军孙绍、张诚进驻淮河,向广陵、淮阴挺进,兵分三路北伐。
此战,曹魏合肥新城守将张郃等人拒守苦战,导致孙权久攻不下。 双方一直战斗到7月。 七月壬寅日,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东征。 当曹睿大军距合肥新城旬阳尚有数百里时,孙权惶恐而退。 进攻淮河流域的孙绍军队也同时返回。 只有进攻汉江流域的陆逊军队继续战斗,但很快就撤退了。
第六合肥之战:诸葛恪大败
公元252年,孙权死后,诸葛恪控制了吴国,并在东兴之战中击败了想乘虚而入的曹魏军队。 于是,公元253年,诸葛恪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亲自率领20万大军再次北上。 夏季四月,合肥新城被围。 诸葛恪筑起一座土山,快速进攻。 魏将张特率三千人守卫新城三个多月。 伤亡惨重,城市即将被毁。
当时天气炎热,吴兵疲倦,疾病肆虐。 大部分人患病,人员伤亡严重。 诸葛恪攻城失败,将怒火发泄到将领身上。 士兵们继续抱怨。 与此同时,曹魏朝廷收到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的消息。 随后派魏太尉司马孚带着二十万援军前往新城。 司马孚知道吴兵逃亡后已疲惫不堪,于是进军,大败吴军。
同年八月,诸葛恪无奈,只得率军返回。 司马师命文钦督精锐部队集结,让他们截断诸葛恪的退路,而管丘俭等将则切断后方。 诸葛恪惊慌而逃,文钦挺身而出,大败敌军,斩杀万余人。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东吴六次派遣大军攻打合肥,两次惨败,四次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吴军缺乏强大的攻击能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