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如果庞统没有死在“落凤坡”,而是像诸葛亮那样老死,蜀汉就不再是最弱的,甚至有机会统一三国。
庞统和诸葛亮对应的谋士类型
之前讲郭嘉和诸葛亮问题的时候,提到过谋士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战略型、战术型、后勤型。这三种类型有一个模板,就是秦末刘邦的三个谋士。战略型的对应张良,战术型的对应陈平,后勤型的对应萧何。
蜀汉阵营中,这三类谋士所对应的三个人分别是谁?
先帝刘备手下最重要的三个谋士分别是法正、庞统、诸葛亮,但是却不能简单地将他们与张良、陈平、萧何相提并论。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三类人才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比如张良的战术水平不低,但是战略能力更加突出,这就说明这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按照正史的说法,诸葛亮的战略水平要优于庞统,法正也要优于庞统。庞统的战术水平要优于法正,诸葛亮也要优于庞统。诸葛亮的后勤水平是最好的,而法正和庞统好像没有什么表现。在战术方面,法正、庞统、诸葛亮的表现也是有差别的。法正的谋略水平最好,庞统其次,诸葛亮最差。不过诸葛亮的治军能力要优于法正和庞统,战术水平也不算太差,但是在军事上就过于保守了。
因此法正、庞统、诸葛亮三人不能简单对应到张良、陈平、萧何三人。但考虑到诸葛亮擅长谋略和后勤,庞统擅长战术和谋略,这一组合完全可以满足没有法正的蜀汉阵营对于谋士的需求。
诸葛亮最适合的位置
以诸葛亮出色的后勤能力,让他专心做萧何的工作其实非常合适。而刘备在早期也是这么做的。他先是让诸葛亮掌管荆州后期(征收赋税、备粮草等),之后打汉中的时候又把成都这个后方交给他。即便是夷陵之战,刘备也没有带诸葛亮,而是让他继续镇守成都。
刘备将儿子托付给诸葛亮的时候,自己的处境很不好,法正、庞统已经去世,关羽、张飞等重要将领也战死沙场,只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诸葛亮身上,这就意味着诸葛亮实际上要完成张良、陈平、萧何、韩信等人的工作,这显然是非常吃力的。
或许是考虑到这一点,刘备在白帝城将儿子托付给诸葛亮的时候,就为诸葛亮安排了一位助手李严,以减轻诸葛亮的后勤压力。后来诸葛亮也确实将一部分后勤工作交给了李严,但可惜李严不胜任,让诸葛亮和刘备失望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刘备一直把诸葛亮当萧何来用,后勤、内政都是诸葛亮所长,刘备懂得用人,一点也不比曹操差,他的意见很有借鉴价值。
还有一点,隆中计谋在刘备三次邀诸葛亮复出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刘备创业的大方向从来没有变过,也没有必要做大的改变,所以诸葛亮对后勤部的安排并不会耽误蜀汉阵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这样一来,诸葛亮被派到成都掌管内政,还是被派到荆州掌管后勤,抑或驻扎在汉中,都无所谓。但考虑到荆州的重要性,安排诸葛亮与关羽搭档更为合适,这样关羽失荆州的意外就不太可能发生,而蜀汉的荆州地盘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丢失。还可以通过隆中计,保住荆州,进行下一步——北伐、收复中原、恢复汉室三路。
庞统不容小觑
庞统的能力一开始是被低估的,投奔孙权时不受重视,随后又不被周瑜看重。后来投奔刘备,一开始也不受看重,直接被发配到偏僻的地方当了县令。直到诸葛亮和鲁肃极力举荐他,刘备才真正看重和启用了这个人才。而且刘备一开始还很大方,给庞统安排了和诸葛亮一样的职位——军事中将,也就是说庞统直接进入了刘备的首席谋士集团。
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彰决裂。在争夺益州的战役中,庞统给刘备出了三计:上计,即派精锐出击成都,先擒王;中计,即诱刘彰主力出险,将其歼灭,再大举进攻;下计,即退守荆州,慢慢蚕食益州。
显然,最坏的策略是最坏的,会造成最大的损失,刘备肯定不会考虑。最好的策略,会有偷袭失败的风险,刘备就得非常慎重地考虑。只有中间的策略才是最安全的,损失适中,也最符合刘备的性格判断。我觉得庞统和法正一样,能够了解刘备的性格特点,懂得引导他做出适当的判断。这些都说明庞统的战术战略能力其实还是不错的,把他安排在前线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只是可惜刘备稍有不慎,直接让庞统带兵打仗,结果导致庞统出事。所以汉中之战之后,刘备就没有让自己的谋士带兵打仗,夷陵之战也没有让他们带兵。
如果庞统没有死,北伐前线军师之位就可以完全交给庞统,从战术上来说,蜀汉阵营就可以摆脱诸葛亮极度保守的局面,取胜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如果如前面所说,将诸葛亮调到荆州辅佐关羽,荆州多半就不会丢,隆中战略就能毫不妥协地实施,蜀汉阵营的战略战术、后勤都能经得起考验,统一三国也就有了希望。
即便蜀汉依然丢掉了荆州,但有庞统主持北伐,战术会更加灵活,魏延的子午谷计被采用的机会也会增加,蜀汉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的。
可惜庞统死得太早了,蜀汉的顶尖人才就只剩下诸葛亮了,真是不容易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5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