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面对疾病时都会感到脆弱。 疫情凶猛如猛虎。 古代卫生、医疗条件差,传染病常常酿成灾难。 每当大规模战争爆发时,瘟疫似乎总是随之而来。 在古代战争史上,突发的传染病往往会影响战争局势,甚至逆转胜负……
1、可怕的西南瘴气:大败王莽十万大军
古代交通不便,瘟疫发生的地理隔绝。 一地人民对另一地风土人情、气候不熟悉,常常因范围转移而发生疫情。 古代北方人认为南方有瘴气,尤其是西南地区,森林茂密,湿气旺盛。 那里的“瘴气”让很多北方人脸色惨白。 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泸水地区也患上了“瘴气”。 传说诸葛亮很快找到了灵丹妙药,克制了瘴气。 但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 事实上,古代基本上没有针对这种瘴气的专门药物。 据《书鉴》卷九注引《益州集》记载:“潞水源出曲洛,东下三百里,两峰有杀气。” 北魏郦道元视察西南,指出“时有瘴气,‘四月必死’”,诸葛亮选择五月“渡鲁”(《三国志·诸葛亮传》) ),因为他提前做好了调查准备,避开了瘴气最严重的一个月。
明万历十九年《三国演义》内页印本《孟获七擒》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一样应对疫情。 同样在西南发生的战争中,王莽的惨败就是一个反面案例。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肆意妄为。 剥夺了西南蛮古晋王的封号,降为侯爵。 此举引发了西南蛮族与汉朝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 王莽调集大军,由平蛮将冯茂率领,攻打象旗县(今贵州贵阳)。 这场战争从公元12年持续到公元15年,两军交战三年。 汉兵在西南被瘴气袭击,死者多达十之七。 巴蜀地区饱受西南蛮族的骚扰,难以安宁。 王莽大怒,杀了冯茂。 天水、陇西的骑兵南下,与巴蜀地方军会师。 总数达到了十万以上。 他们在连丹将军的率领下,再次向西南进攻。
王莽的如意算盘又犯了一个大错误。 巴蜀士兵靠近南中,不太适应那里的瘴气。 这次,调来了西北的士兵。 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连丹率领大军到来。 “初时,斩首数千人,后来军粮供应不一致,士卒饥荒流行,仅存三年,死者数万人。” 军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 汉军无法维持实力,战斗结束。
王莽
这种不尊重事实、强行“逆自然”的愚蠢行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停止。 唐玄宗时代,王莽的悲剧再次发生。 这次的主角依然是西南的瘴气。
唐玄宗出兵攻打南诏,南诏并没有投降。 他派遣鲜于仲通、李泌两次攻打南诏。 唐军调集了二十万大军。 但由于中央主持杨国忠对大事不熟悉,战争准备的针对性不够。 派出的士兵全部来自中原,对西南的致命瘴气毫无防备。 因此,唐军虽然两次到达南诏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但因饱受瘴气,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结果被南诏军击败,二十万人死亡。 十分之八十九的人都会这样做,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 事后,唐朝官方总结了两次战争,将瘴气列为失败的首要因素。 据《旧唐书·杨国忠列传》记载,“然因当地风俗不便,瘴气所损,饷不足,已逝之物十八九十九。凡是举起二十万人,抛于死地,只得转身,永不归来。”
2、赤壁之战,曹军败于血吸虫?
三国赤壁之战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为“以少胜多”的战争。 孙、刘联军以弱胜曹操数十万大军,三国局面由此诞生。 由于《三国演义》的流传,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这场战争的细节就是孙刘联军以“火攻计”击败了曹操主力。 这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无意中夸大了孙刘联军的战斗力。 并掩盖了真相。
张凌涛、张志凡画的漫画《赤壁之战》
打败曹操军队的不是火,而是看不见的疾病。 曹操后来写信给孙权时,提到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他说,当时军中疾病肆虐,官员死亡近一半,部队无战斗力,于是烧毁船只,撤退。 《三国志》中的各传记都有类似的证据。 例如,《无敌记》记载:“……有大疫,官兵死者甚多,遂率军还。” 《武公传》还提到:“公烧残船,退后,士卒饥荒疫疫,多而死”。 这些记载都讲到了当年曹操军中疫情的严重情况。
那么曹军到底得了什么病呢? 近年来,有学者分析,曹操的军队大多来自北方,对南方一些地区的寄生虫没有免疫力。 尤其是曹军几乎从未接触过湖南、湖北流行的血吸虫病。 曹军到达湖北时已是深秋,士兵迁徙的地区又是沿江地区,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此次疫情很可能是血吸虫病。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孙刘联军对曹军的强力反击的功劳。 但仔细看看当时的情况,双方的接触也并不多。 孙刘联军所取得的小胜,还远远不足以改变战争的整体局势。 然而曹军十万余人却轻松撤退。 不能不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虽然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支持“血吸虫病”,但疫情对曹军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孙、刘联军。
无独有偶,三国时期的另一场大战也因寄生虫病而提前结束。 据《三国诸葛恪传》记载,公元253年,东吴诸葛恪率领大军20万北伐曹魏。 当时,魏军在淮南的兵力很少。 诸葛恪得意地以优势兵力包围了新城,随便打了一个月。 攻城战。 诸葛恪原本制定了攻城救新城的计划。 他打算引诱魏军救援新城。 没想到,他没有引来敌军,却引来了瘟神。 当时天气炎热,河里大概有寄生虫。 吴军士兵喝了水后,瘟疫迅速蔓延。
这场大疫,导致吴军大部染病,军营里堆满了病死的尸体或垂死的人。 官员向诸葛恪汇报,感染人数日益增多,诸葛恪只得撤军。 魏军闻讯后出兵进攻,沿途多次被吴军追杀。 可以说,老天爷真是毁了诸葛恪的北伐。
3、建康城:能经受住猛烈的攻击,但抵挡不住瘟疫。
流行病发生的首要条件是人口稠密。 在古代,经常会爆发一些残酷的攻城战。 守军长期被困在城墙内。 由于营养缺乏或个体患病,很容易传播感染,形成大流行。 南北朝建康之围就是一个例子。
南北朝时期,梁朝爆发侯景之乱。 侯景叛军数万人包围建康台城(今江苏南京市)。 叛军从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九月到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战斗了六个月。
建康市自东晋南朝以来一直为都城230多年。 城防设施齐全,所以虽然兵力不多,但已经能坚持下来了。 叛军攻破外城,城内守军在名将杨侃的指挥下,仍退守台城宫城,拒不投降。 侯景使用了当时各种最先进的攻城器械,杀戮无数士兵,却没有攻破城池。
南朝都城建于康明朝,《金陵古今图录》
但随着时间进入春末夏初,长期战争的隐患开始暴露出来。 侯景的叛军残暴,将死在城下的士兵全部堆在一起,作为攻城的垫脚石,干脆铺上土。 天气炎热后,尸体腐烂,各种病毒滋生。
城市里的情况也是一样。 城头阵亡的士兵根本来不及安葬。 它们通常被拖进沟里然后扔掉。 城内数十万官兵民粮告罄,开始大批病死和饿死。 “被围困久了,很多人浮肿、气短,死亡八十九人,城内骑马不足四千人,全都患有哮喘病,路上尸横遍野。不应该被掩埋。沟渠里充满了腐烂的汁液。” (《资治通》)(见良记18))有的全家都死了。 当他们进门的时候,里面堆满了尸体。 天气炎热,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恶臭。
城内外无法掩埋的大量尸体最终引发了瘟疫,负责守城的杨侃似乎也因感染而死亡。 叛军趁机加大攻势,终于攻破台城,生擒了梁武帝。
古代的卫生条件非常落后。 只要同时满足尸体、天气炎热、人口密集、环境封闭等几个条件,鼠疫基本上就会爆发。 梁武帝本人也造成了类似的悲剧。
公元501年,中华民国开国战争期间,梁帝萧衍以重兵包围瀛州(今湖北武汉)200余天。 城内敌军抵抗十分顽强,不肯投降。 后来,就像建康一样,那些死于战争和饥饿的人的尸体变成了毒源。 据《资治通鉴》记载:“病生肿,尸积床下,睡其上,满满屋子”。 该城原有人口超过10万。 最终死在梁军手上的人并不多,但瘟疫却杀死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 由此可见瘟疫的严重性。
这两场惨烈的战争瘟疫给南朝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南辰流行了一条规定,如果有人感染了鼠疫,无论是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都将被严格隔离,不给饭吃,不给水,不给治疗,让他们自生自灭。 隋朝灭掉南辰后,才发现还有这种不仁慈的做法。 州、县官员亲自救治伤者、受伤者,随后这一趋势慢慢发生了变化。
4、五代军阀自食其果
大多数瘟疫都是突发性的灾难,但历史上也有人类主动挑起疾病的案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晚唐五朝军阀孙儒。
黄巢之乱后,从淮北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军阀混战。 其中最为残暴凶猛的是蔡州人孙儒率领的淮南军。 孙儒在淮南、江北地区作战多年。 他很残忍,一意见不合就杀人,永远是敌人。 淮南另一军阀杨行密、孙儒互相攻击。 孙儒率重军(自称五十万)围攻杨行密驻守的宣州(今安徽宣城)。
当时,淮南以北地区遭到各路军阀的掠夺。 它已经疲惫不堪,无法以粮草来支持大军。 孙儒久攻不下宣城,连战三年。 双方仍处于胶着状态。 孙儒没有粮草,就使出了黄巢之乱的老办法:吃人。 据《旧唐书·黄巢传》等史料记载,“贼(黄巢军)掳人食之,日杀数千人。贼有磨坊村,有数百人”。巨大的陶罐。他们把人活活抓走,然后用研钵碾碎。如果你吃了骨头,你就会中毒。” 孙儒的叛军其实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俘虏的敌军或平民杀掉吃掉。 听了真是太可怕了。
这种没有卫生意识的非人行为,很快就在孙儒的军队中引起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十人中有三四人因病和饥饿而死亡。 孙儒本人也染上了瘟疫,无法指挥军队。 结果被埋怨的部下抓获,交给了杨行密。 最终,这个罪孽深重的军阀终于被处决了。 可以说,他所犯下的罪行承担了后果,也是罪有应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