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堪称中国古代最受推崇和推崇、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三国演义》也将他塑造为一位能够预知未来的智者,辅佐刘备建立蜀国。他勤奋敬业的一生和性格,使他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臣子形象,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英雄。
诸葛亮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否符合这一形象?如果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人们为何要刻意塑造这个完美的偶像?这个偶像在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究竟象征着什么、代表着什么?……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们或许隐藏着传统政治文化的诸多秘密。
应当承认,诸葛亮是一位颇具智慧和功绩的历史人物,从他27岁时的“隆中之计”可见一斑。后来在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他也有一番高明的谋略和过人的胆识。但从三国史的整体来看,蜀汉是一个败军之国,很多战略上的失误和战术上的失败也与诸葛亮有关。比如关羽大意丢掉荆州,不仅是关羽的责任,也是诸葛亮几乎无所作为,无法掌控大局的结果。
刘备死后,诸葛亮治理蜀国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储备不足、国力提升不上,资源匮乏,自以为是,尤其缺乏群策群力的谋略,经常单独行动,对大将魏延心怀偏见,让刘禅束手无策,甚至导致蜀国迅速灭亡。然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有太多人一直在美化诸葛亮的形象,极力推崇,甚至把他塑造得近乎完美,从神化到妖魔化,并编造出借东风、空城计等传奇故事,让历史越来越离谱。
问题是,中国文化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崇高的官僚形象?目的何在?诸葛亮之所以能登上神坛,首先是因为他对主子的忠诚,即使完全可以取代主子,他仍然“至死不渝”。刘备在永安宫将儿子托付给父亲照顾时,明确表示:“你的才华比曹丕多十倍,一定能安定江山,终可平定大事。子嗣有能,辅佐他;无能,你便自立为帝。”这样的诏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它让诸葛亮合法地取代了刘禅。同时,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了军政财文大权达九年之久。但他从未有过这样的“邪念”,始终忠心耿耿。
与他同时代的曹丕、司马炎等手握军政大权并最终篡夺皇位的人物相比,似乎有着天壤之别。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等人虽然没有篡夺皇位,但他们一系列的逼宫、杀戮、宫廷政变的举动,也让诸葛亮一生的忠义之心更加引人注目。除了兼具明相和清官身份之外,他的官奴性格也完全符合最高统治者和制度文化的需求,是维持统治稳定的支撑点,也是缓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总之,这样的官员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少见和珍贵的。在忠义方面,诸葛亮的家族和后代也是无可挑剔的。
其子诸葛瞻虽然不具备将帅之才,未能利用有利地形抵挡魏军的进攻,导致邓艾率领的魏军直冲而来。但他继承了父亲的“忠义”,拒绝了邓艾提出的“琅琊王”等高官厚禄,杀使者以表决心,为蜀国而死在绵竹,英勇牺牲,不辱父名。其孙子诸葛尚也“奔魏军而死”,为祖父的“忠义”锦上添花。这样的忠臣及其后代,必定受到后世统治者和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诸葛亮由此成为统治阶级和传统文化推崇的一面旗帜。
但如果仔细审视诸葛亮统治下的蜀国,就会发现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第一,国家机器庞大,人民负担过重。人口只有九十多万的蜀国,却有四万多官员,十五万多士兵,平均二十七个人养一个官员,养将近五个士兵。老百姓不但要养活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前线军队中以青壮年为主,一线生产中则多为妇女、儿童、老人和青年。庞大的国家机器成了悬在人民头上的利剑。第二,对人民的严格控制和严酷的法律统治。
《蜀志》引郭充五事说,诸葛亮认为刘章治蜀时,刑法过于宽大,使蜀人忘却君臣之道,于是要“以法威慑之,法至则知恩;以爵位限制之,爵位增则知荣;荣恩相随,上下有节制之意。”其目的在于维护君臣之道,维持统治的稳定。《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篇说:“刑法虽严而无怨,以其意公而谏明。”虽说德刑并用,百姓无怨,却不能掩盖法律严苛的事实。 总之,诸葛亮时期的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制度,特点是一切服务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而百姓的疾苦和生死基本被置之不理。相关记载中,没有提到百姓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也没有提到蜀国人口急剧下降的事实。
诸葛亮一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谋略,人们认为他足智多谋,举世无双。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他谋略的用意和目的。因为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天下往往流下更多的悲惨眼泪,国家也常常多一片焦土。除了用百姓的血肉帮助军阀整合势力范围之外,他的谋略究竟有多少价值?为什么人们崇拜他这样一个用谋略算计别人、自相残杀、争权夺势、烧杀抢掠、水火不容的人物……连他自己都说:“我虽为国家立功,却要赔上性命!”诸葛亮为何如此忧心忡忡?问题就在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以及对环境和文化的破坏。诸葛亮对这些稍微清楚一些,但后人似乎一点感觉都没有。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时代所致,不能怪个人。问题是,后人为何还崇拜这些杀戮的策略?最令人不解的是,那些饱受其害、甚至被当做炮灰的平民,却自觉自愿地赞美、崇拜这些以策略取胜的战神。这是一种民族病态,还是一种文化退化?
诸葛亮主要通过言语和行为来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与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气节、处变不惊,以及他的见识、智慧和胆识。通过用酒、钱、枣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了解他是否诚实守信。
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善于治国而闻名,司马懿称其为“天下奇才”。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他的长处。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太守。有一次,刘备外出巡视,突然来到广都,见蒋琬“事多不理,时时醉酒,大怒,要诛杀”。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说蒋琬“是国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源不足,“急发书令益州兵马”。 就在诸葛亮犹豫不决之时,他的部下杨洪说:“无汉中,无蜀”,并劝诸葛亮立即出兵。诸葛亮见杨洪眼光不凡,便“举荐杨洪为蜀郡太守”。杨洪又举荐手下辅佐何志,看重他的才智和谋略,诸葛亮便向刘备请命何志为广汉太守。“于是西域百姓无不钦佩诸葛亮能用当时的人才。”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临终时不忘举荐蒋琬、费祎“能处大事”。后来蒋琬、费祎相继出任大元帅,掌管国家军政大事,使得蜀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稳定。
诸葛亮是怎样识人的呢?诸葛亮在《心书》中说:知妇女之性不难,善恶有别,喜怒哀乐、容貌各异。有温柔而奸诈的,有外恭内诈的,有外勇而内懦的,有竭尽全力而无义的。然而识人有七法:一、问是非,看其志向;二、问其议论,看其变化;三、问其策,看其学识;四、言其祸患,看其勇猛;五、醉其下气,看其性情;六、示其利,看其正直;七、待其有所为,看其信实。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来了解人。他认为通过一问一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气节、处变不惊,以及他的见识、智慧、胆识等。通过用酒、用钱、用任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是否诚实守信。诸葛亮的这种识人方法,与《庄子·列语口》中提出的“九象”识人法(见7月15日《广州日报》B9版)类似,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识人方法。
诸葛亮的神化或许也是后世推崇的原因,毕竟他这种“为事业奉献一生,直至死”的精神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是极其少见的。
关于“民之艰难”这个成语的4个故事
成语故事之悲惨人生1
出处:《张耳陈余列传》。
义:指老百姓活下去的无奈,形容人民生活艰苦。聊:依靠,依靠。
秦朝末年,农民不堪忍受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见《举棍起义》《鸿鹄之志》)不久起义军到了陈地,大梁的张耳、陈余也来投军。根据陈余的建议,陈胜派将军吴陈率领三千人马北渡黄河,向晋冀进军。
武臣是个能带兵打仗的人,他了解民情,决定先裁减军队,召集了河北附近几个郡县的权贵,对他们说:“秦国的残暴统治,使百姓没有钱财,没有劳动力,生活极其艰苦,‘贫苦劳累,民不聊生’,又制定了严酷的法律来维持统治。现在我们要报仇,你们要杀敌报仇,就加入我们吧!”
吴晨的政治宣传和煽动,得到了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几千人的军队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攻打了十几座城市,义军声势更加浩大,吴晨得到了提拔。
成语故事之悲惨人生2
“民不聊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春申君传》。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黄歇,四公子之一。楚怀王听信了秦使张仪的话,与秦国讲和。后来被诱骗到秦国,死于异乡。黄歇怕秦国出兵灭楚,就给秦昭王上书,请他不要攻打楚国,而是和楚讲和,灭掉魏、韩。他说:“魏、韩你们占据了大片土地,又烧毁了宗庙,国势已不成样子。魏、韩两国人民又被你们杀得不少,没有杀掉的也被你们的军队所扰乱。”百姓生活贫困,宗族四散,流亡者都是仆婢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应该和楚国结盟,彻底灭掉魏、韩,消除后患,这才是正道。怎么能转过头去和你们的死敌结盟,去攻打远在天涯的楚国呢?”
果然,秦昭王听从了黄歇的话,停止了攻打楚国,并且更进一步与楚国结盟。
后来人们就用“民不坏生”来形容人民没有办法谋生,即在剥削阶级统治下的人民没有办法生存。
成语故事之艰苦生活3
【拼音】mín bù liáo shēng
【解释】聊:依靠。聊生:依靠生活。比喻人们没有生活来源,无法生存。
【用法】形容人民生活极其艰苦。
【出处】这句成语出自《史记·春申君传》:“民不聊生,宗族四散,逃为奴婢者,满天下。”
【主谓式】 作谓语、定语、补语
【翻译】当时中国军阀割据,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同义词】人民贫困无比
【反义词】丰衣足食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诸侯国争霸,连年征战。公元前243年,秦国大败韩、魏两国军队,阵亡者二十四万,阵亡将士家属悲痛万分。此后,秦军频频攻打韩、魏,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接着,秦军攻打魏都大梁失败后,又将目光转向楚国。大将白起率军入侵楚国,迫使楚襄王逃走,使楚国百姓苦不堪言。一年后,白起率军再次进攻魏都大梁,依然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昭王假装与韩、魏和好,让他们联合攻打楚国。
楚国听说后,立即派使者黄歇到秦国求和。黄歇到秦国之后,写信给赵王说,秦国最大的敌人就是韩、魏两国。因为你们杀了这两个国家无数的人,幸存者没有生活来源,流离失所,他们和秦国有不可调和的仇恨。你们联合韩、魏来攻打我们楚国,等于是让他们更加强大。再加上王军经过韩、魏两国,一旦反攻,秦军就会全军覆没。所以,我们两国联合攻打韩、魏才是上策。秦昭王觉得这样很合理,就召回了白起,和楚国结盟。
成语故事之艰苦生活4
【汉字书写】: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汉语读音】:mín bù liáo shēng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神鬼孤苦,无血可养,百姓苦不堪言,宗族四散,奴婢充斥天下。韩、魏不亡,秦则忧。今王子伐楚,未免过分了!”
【成语语法】:主谓结构;作表语、定语、补语;有贬义;主要指人们没有能力谋生。
【“民不聊生”意思】:聊,依靠;生,生存。说的是在反动统治下,人民没有办法过上好日子。比喻人民无人依靠,生活极其悲惨。
【民生之忧的同义词】:人民受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流离失所,民生每况愈下,人民流离失所;
【贫困人口的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人民安康,家口足食;
【讲述人民艰苦生活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国争权夺势,发动战争。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在伊阙灭掉韩魏二十余万军队,战事中丧生数万人。后来白起的军队向楚国进军,楚国便派使者黄歇到秦国求和。黄歇坦白地告诉秦昭王:现在秦国的威胁不是楚国,而是韩、魏两国。这两个国家因为战争丢掉了不少人的生命。人们痛恨战争,对秦国怀有不可调和的仇恨。秦王联合他们攻打楚国,等于是让他们更加强大。再加上秦王借了韩、魏的路,如果韩、魏不小心反目,秦国的军队就会遭受毁灭性的灾难。所以秦国联合楚国才是正确的策略。秦昭王听了黄歇的话,恍然大悟,于是决定和楚国结盟。 “民不聊生”这句成语是黄歇在奏折中用来形容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一句话。
【人们生活苦不堪言的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北有长城之战,南有岭之戍,内外动乱,民力竭,收人头银以充军饷,民力疲乏,无钱可活。又严法重刑,天下父子不得安宁。”
明。冯梦龙《警世故事·范秋儿双镜重逢》:“故事讲的是建州发生饥荒,一斗米要千文,百姓苦不堪言。但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粮食和军饷是重中之重,政府只顾收税纳贡,不顾百姓的贫富。”
段绍芳《朱元璋演义》第四回:“他恃强凌弱,残暴暴虐,欺压弱者,劫夺男女,残暴不已,引起永义人的怨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新时代的中国,虽然也曾经历过积贫积弱、艰苦卓绝的痛苦时期,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终于得到改善。
国际新闻中经常报道一些国家陷入阴谋诡计的政治斗争,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售卖5公斤芹菜罚款6.6万元”进入国务院督查视线,传递什么信号?
▲国务院大巡视将地方稳经济工作纳入检查服务范围。图/IC photo
近日,一起“卖菜”案件引发广泛关注。
陕西榆林一个体工商户销售5公斤芹菜后,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6.6万元。国务院督察组在“国务院互联网+监管平台”上接到群众相关反馈后,开展调查走访,认定处罚过重。
近期,国务院巡视组督办的几起案件经媒体披露后,成为舆论热点。
派出督导组赴19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8月初,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计划于8月下旬组织开展第九次大督察,在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进行现场督察,同时将本次大督察问题线索收集重点区域向社会公开征集。
问题线索收集的重点领域包括:稳增长、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
北京智库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期,督查组已抵达本次大督查涉及的大部分地区(单位),部分督查组已开展飞检,发现不少问题,如陕西榆林“卖菜”事件等。
这些督察组组长多为相关部委副部级领导。
例如,据报道,按照国务院第九次大督察统一安排,第一督察组对山西进行现场督察。8月24日,督察工作协调会于太原召开。督察组组长、审计署副审计长王鲁金出席会议并讲话。
8月25日,国务院第九次重大巡视第十九巡视组与兵团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李一飞,第十九巡视组长、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出席并讲话。
督导服务队赴10个经济发达省份
此次国务院派出督察组赴19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督察前后,又对几个经济大省开展了一次督察服务工作。
8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决定立即派出由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的稳经济督导服务工作组,赴几个经济发达省份开展联防联控工作,运用“放管服”改革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强化地方责任,加快政策措施落地。
会议指出,国务院大巡视将把地方稳经济工作纳入检查和服务范围。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
一是“立即”,表明派遣工作组的紧迫性,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二是“经济发达省份”是本次督察服务工作的重点对象,这也是本次督察服务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是“地方稳经济工作”,点明这次行动的重点目标,就是紧紧围绕稳定经济大局和改革发展这个主线任务。
《中国建设报》披露了“稳定经济督导服务工作组”相关信息。该报报道称,8月25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带队,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8个单位的同志组成的国务院督导服务工作组迅速集结,奔赴福建开展督导服务工作。
倪虹强调,在当前巩固经济恢复基础的重要时刻,国务院决定派出工作组赴10个省(区、市)督导服务,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防控疫情、稳定经济、保安全发展”要求,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后续政策落地见效的重大举措。
可以看出,此次工作组的督导服务对象是10个经济大省(区、市)。
据相关报道,这些工作组基本由部级领导带队,目前工作组已抵达福建、湖南、山东、湖北、河南等经济发达省份。
▲5月14日,位于浙江省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小镇的浙江宏昌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产线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地完成着一批批国内外订单。图/IC photo
既“监督”又“支持”
稳定经济大局督导服务工作组的实践释放出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比如国务院立即派驻到几个经济大省的工作机构就叫“稳定经济大局督导服务工作组”,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国务院大巡视将把地方稳经济工作纳入督导服务范围。
这意味着,这次督导服务工作,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检查监督,也包括中央对地方的指导、服务和支持。
事实上,边检查边服务,体现了国务院在稳定经济大局背景下进行大检查的良好用意。
比如,带队督导中原重省河南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督导服务队将进一步完善长效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优势,耐心细致工作,在扩大投融资、提高审批效率等方面给予河南更多支持,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在这里,“支持”和“帮助”术语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家的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稳定的关键,自今年春季以来,这种流行病已经影响了各种各样的领域,并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对我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对我国家的主要经济指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必须通过现场监督,协调和服务来监督和服务地方政府,这是必要和重要的。
例如,在福建,福建工作组访问了已出售,逾期且难以交付的房地产项目,并且“保证建筑物的保证交付”情况是该监督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以“稳定经济”。 ES和新疆的生产和建筑团无疑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Ke Rui(北京智囊团的首席研究员)撰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2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