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出土简牍透露隐秘历史:普通人在三国怎么生活

重生三国太守之子_重生太守三国免费版在线阅读_重生三国当太守免费版

嘉禾官民皆天嘉。 它是一份合同文件,可以分为两份或多份。 归档时,这些字段被编入一卷。 这本简单的册子构成了我国竖版书的雏形。 从券簿上可以看到孙武时期长沙县临湘县佃户租用的土地数量,以及他们要向政府缴纳的钱粮、布匹等税金的数量。供图长沙简博物馆

重生三国当太守免费版_重生三国太守之子_重生太守三国免费版在线阅读

吴健双面签名。 签名是一种光滑的文件,作为标记,表明文件和档案的类别或名称,并附加或放置在机密文件和档案上以供审查。 竹简中间的缺口是用来系绳子的。长沙简博物馆供图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环顾历史,那些著名人物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阵烟雾一样消失了。” 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历史人物也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国。 通过剧本、小说、戏剧的解读,三国故事广为人知,但三国真正的历史却越来越扑朔迷离。

事实上,历史并不遥远。 目前全国各地散布有500多处三国遗迹,包括古城遗址、古战场、古墓葬、古道、碑刻、寺庙和纪念遗迹等。 还有很多博物馆收藏三国时代的文物。 。 汉学即日起推出“重返三国场景”栏目。 回到现场,将这些遗迹、文物拼凑起来,我们或许能够获得新的视角,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三国时代。 聆听 1800 年之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故事。兴奋的声音回荡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从史书上读到的三国历史,大部分都是“自上而下”角度的帝王将相传记。 三国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大多被时间掩埋。 安静。 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出现,为三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草根视角”。

工地意外发现三国吴简,数量超过全国出土总数。

1996年10月,为配合市政建设,湖南省长沙市文物队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的杂马楼街平和堂商业大厦工地进行了考古调查。 考古学家在工地的泥浆中发现了一块长约20厘米的木板。 木板上的字迹依稀可见。 这可能是一张古老的纸条。

根据这一线索,考古人员在工地东南侧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水坑,判断为废弃的古井窖。 在被水浸湿的古井里,发现了大量的纸条叠在一起,数量惊人。 不过此时,这片区域已经被工程挖掘机破坏,部分可能含有卡瓦的残骸已经被挖掘运走。 考古人员迅速分成两组,一组守卫现场,一组前往距长沙市东郊5公里的湘湖渔业卸货场,寻找井内倾倒的淤泥,抢救卡瓦。 经过十多天的努力,大部分简条被保存下来。

这口古井编号为J22。 经清理统计,出土简牍总数超过13万余爻,超过全国出土古简牍总数。 从简中记载的年号来看,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到孙权六年嘉禾六年(237年)。汉代吴人。 多集中于东吴黄龙至嘉禾年间。 经专家讨论,一致同意将这批竹简命名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竹简。

竹简是一种古老的书写材料。 它们由木头和竹子制成,经过切割、抛光、固定、粘合和装订而成。 虽然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纸,但直到魏晋时期,竹简仍然是主要的书写材料。 与丝绸和纸张相比,竹简更容易保存,出土的竹简往往可以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佐证。 此前,湖北云梦绥胡地秦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等出土的秦汉简,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补充作用。 但三国时期的竹简却很少。 长沙走马楼发现如此大量纸条,震惊全国。

历史书上的“熟人”出现在纸条里

长沙与三国有着深厚的渊源。 东吴政权的创建者孙坚曾任长沙刺史。 他以此为根据地,起兵挑战董氏,拉开了孙氏在乱世称霸的序幕。 孙权称帝后,将长沙视为东吴崛起的源头,追封弟弟孙策为长沙桓王。 东吴时期,今长沙市为长沙县临湘县治所。 东吴名臣布质,被封为临湘侯,封地在此。

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内容大致包括田税券、政府文书、户籍记录、著名刺客、账簿等。根据内容推测,这批吴简可能是主要是东吴嘉禾时期临湘侯官员所掌管的行政书籍。 由于过期并被丢弃,它们被倾倒到这口井中。 出人意料的是,1700多年后,它们仍被保存至今。

从这些纸条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三国人物。 例如,编号1556和20541的简条上都有“部厚”二字。 “部侯”即指骠骑将军、临湘侯的部侯。 夷陵之战时,步昭奉命从胶州北上益阳助战,平定零陵、贵阳两郡的叛乱,被封为临湘侯,后又出任宰相。 卜昭驻扎长沙县十年,对长沙影响很大。

简中多有提到“大昌”的竹简,指的是太常潘骏。潘骏是武陵人,被封为浏阳侯。 其封地也在长沙县。 简中有“吕岱”、“吕后”、“镇南将军”的记载,都是指东吴名将吕岱。 鲁岱曾驻扎长沙丛口,协助太常潘军征伐武陵蛮夷。

第1296号简条还提到“中书殿侍郎陆毅”。 陆毅是孙权后期所用的残暴官员。 他以监督各衙门和州县文书为名,陷害朝廷官员,陷害朝廷官员,制造出一系列冤案,导致东吴发生严重的政治危机。 被陆毅弹劾的宰相顾雍,封地醴陵在长沙县。 走马楼吴简中陆毅名字的出现,很可能与这一重大政治事件有关。

从左马楼吴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与史料相辅相成的历史细节。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三月,汉献帝改年号为延康。 当年十月,迁曹丕,改号黄初。 次年十一月,因孙权称臣,曹丕立孙权为吴王,并加九熙。

此前,不少学者认为此时应给予东吴魏黄初年的称号。 直到一年后魏吴决裂,孙权才改称皇武。 但《左马楼吴简》中出现的“建安二十六年”和“建安二十七年”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可见,在孙权统治下的长沙郡,地方官员在年名的使用上并没有效仿曹魏的《皇储》。 连“延康”都没用,“建安”年号却推迟了两年。 这与唐代《建康实录》中“汉黄初元年,曹丕称魏,(孙)全江东仍称建安”的记载是一致的。

佃户土地租赁合同、基层腐败案件、琐碎公文丰富了历史的血肉

走马楼吴简中记载的税收、户籍、法律、农耕、书信等内容,看似微不足道的官方文献,却为我们提供了三国时代的信息,特别是政治、经济、法律、吏治等。社会基层的其他细节。 丰富的信息。

例如,左马楼的吴简中,有大木简2000多张,长50多厘米,宽2.6至5.5厘米。 内容是东吴嘉禾五年、六年地方官员和佃户的税券。 人称“嘉禾利民田家居”。 “莂”就像现代常用的双滑一样。 佃农的土地租赁状况、纳税金额等数据写有两份。 上面写有“同”字(或几条直线作为“同”字的缩写),两份,然后从中间剪成两部分,一部分留政府备案,另一部分由租地的农民保留。 政府要查的时候,就把两张木简放在一起,检查上面的“通”字是否正确。 这也是今天“契约”一词的由来。

这些木简详细记载了东吴时期长沙县临湘县佃户租用的土地数量以及向政府缴纳的钱粮、布匹等税金的数量。 堪称我国古代最早、最全的经济券书。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当时颇为轰动的大案——徐棣割稻案。 目前公布的单据中,与此案相关的单据有500多份。

徐棣是临湘国的官员,黄龙三年被选到禄口店卖官盐。 嘉禾四年,徐棣贪污罪名成立,盗窃石斛一百一十余斛,六斗八升军粮。 临湘侯派潘万、赵檀等官员对徐棣进行“审查”,即调查、审判。 庭审过程中,徐地已经认罪,但当长沙省长前来核实案件时,他却突然翻供,声称仓库里没有储存的粮食和大米是他预留运输的剩余大米。以及加工费,并且他没有声称粮食和大米没有存放在仓库里。 是自用的,但因为县官用刑,他无法忍受,所以被迫招供。 为了配合认罪,徐迪还指控弟弟徐冰篡改相关账目、迷惑公众。

案情一波三折。 长沙县政府相关官员、中央邮政督察,甚至长沙知府、县长均介入审理,重新审查此案。 最终,案件的真相水落石出。 徐棣对罪行供认不讳,被判入城斩首。 他的妻子和孩子没有被奴役。 其母亲因年届八十多岁,依法免予共同监禁。 这起刑事案件从案发到结案,历时三年。 该案案情复杂,涉及多名官员。 这是反映三国东吴长沙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状况的优秀案例。

走马楼吴简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是基层政府的文件、档案。 它们一般不进入正史的叙述,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几乎没有保存价值,必须定期销毁。 但正是这些被忽视的词语,却意外地穿越了历史,进入了我们现代的视野。 他们丰富了历史的血肉,使三国东吴的模糊社会逐渐清晰起来。

对于学术界来说,走马楼的大量吴简无疑是一件瑰宝,对竹简的清理、解读、整理和出版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学者们对基层治理、经济管理、户籍制度、税收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2007年,位于长沙地标天心阁对面的长沙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专门为走马楼吴竹简而建的博物馆。 那些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早已归于尘埃。 相反,简上记载的文字却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真实的三国故事。 (作者:常先生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出版有《乱世之后:书信中的三国往事》、《民族冲突:清朝富贵人家的政治博弈》等书《三国志》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0908.html

三国杀:狙杀神郭嘉,小熊带上自己的好队友,那就是绝对碾压
« 上一篇 2024-01-12
《三国将无双》百将请战,无双乱斗,三国动作卡牌战术手游来袭!
下一篇 » 2024-01-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