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大型历史纪录片《三国天下》由总导演段锦川率领的摄制组五人来到陇南理县拍摄三国古战场遗迹——岐山堡。 该纪录片讲述了诸葛亮北伐的故事。 本片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与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预计2017年底播出。
纪录片《三国天下》简介
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一百多年来,战乱不断,民生满目疮痍,生灵涂炭。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却也是一个英雄辈出、英雄辈出的时代。 有的势力强大,有的正义凛然,有的热心奉献。 它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千百年来被世人传唱。 这些震惊古今的人物,不仅因为文学而成为经典,更因为他的历史成就,成为后人敬佩的榜样。 那么,这些人物为何会从活着的英雄逐渐演变为从宫廷到乡村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的偶像呢? 影片将从两个层面探究其根源:真实历史和文化潮流的演变。
岐山武侯祠
旗山炮台位于旗山半山腰,西汉江北岸河滩畔。 这是一座充满石头和泥土的孤峰。 它周围没有粘性或相连,看起来像乌龟或船。 武侯祠建于其上。 相传晋初,炮台上建有武侯祠。 人们时时祭祀,热闹非凡。 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保存完好的武侯祠是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
到了堡脚下,忽见一座山峰四面突出,高数十丈,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又如千里平原上的一座小山。 进入堡垒大门并走上楼梯。 不远处,路的左右两侧都有展览室和土庙。 陈列室陈列着名人书画以及国内外名人参观武侯祠的照片。 到达堡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法兰帝国领袖顾子晖亲笔题写的“武侯祠”匾额。 它挂在大门上。 正反面的铭文镶嵌在大门两侧的墙壁上。 看着碑文,诸葛亮不会忘记。 先帝了解蜀汉、复兴蜀汉的恩德和为复兴蜀汉而献身奉献的伟大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 “三分决定鼎前程,二分主孤独”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进入院内,有孔明殿、关羽殿、启佛殿,建于金代,明清时期重修。 一进三进院,道光年间雕刻的诸葛亮雕像就端坐在正殿之中,手执羽扇,眼神清澈,五官分明。 里面。 前院两侧是出离岐山的文武将领的长廊。 古寺碑林林立,有匾额30余块,楹联5幅,碑碣20多块。 其中明万历四十二年(1567年)浙江御史郑国时题写的“登岐山游武侯祠”,清光绪年间王华南草书其老师的诗作《登岐山观》为游人所赞叹。
站在堡顶举目四望,浩瀚的古战场尽收眼底。 东北有天水关、鹿城燕京寺、木门道、九谷堆长蛇阵等。 堡南有埋伏部队的“全马沟”和“藏兵”。 相传,堡上有一古洞,直通西汉水,是古代蜀军引水的必经之路。诸葛亮巡视时也从此洞出入。军营。西汉江中央有一块巨石,相传是诸葛亮的上马石。参观烈士陵园,让人仿佛置身于昔日三柱石的战场站在那里,惊心动魄又神奇,广阔又遥远。
诸葛亮《六游岐山》
岐山是山系的名称。 东起盐关,西至大堡子山。 位于西汉江北岸,绵延25公里。 它扼杀了蜀龙的咽喉,控制了攻防阵地。 是三国时期岐山古战场。 天险是魏蜀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故事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和岐山武侯祠而家喻户晓。也因此出名了。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向成都主公刘禅上报《处决名单》后,进入汉中,设置临时相府。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诸葛亮出岐山,街亭之战失利。 诸葛亮流泪斩马谡。 当年冬天,他第二次离开岐山,因仓库周围缺乏粮食草料而撤退;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出岐山,蜀将陈式占领武都、阴平,诸葛亮到达建威城(在今西河县);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禧四次出岐山,进入天水和陇南羌地一带,大败魏将郭淮;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五出岐山,败上国。 李严谎称军中缺粮,诸葛亮撤兵;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六次出岐山,带十万蜀人。 大军杀出斜谷口,驻兵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死军中。 事实上,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和九年两次到达岐山。 还有两次接近岐山,两次没到岐山。 “六出岐山”是指诸葛亮晚年北伐的总体战略行动,也是他顽强拼搏、奉献精神的象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