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这项中国古代超级工程,揭示了隋唐“大一统”的秘密

中国,一部“运河史”

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舆在其传世著作《杜氏方舆纪要》开头就明确指出:“天下之势,在于山河,在于广阔的网络。”山河取决于城市。但是,如果没有现在的考古,就无法看到原因。革命性的变化;没有全面了解起源,就不可能完全了解情况。” 都说历史和地理是互为经纬的,想要读清楚历史的人,如果不了解山川地理的古今变迁,就无法窥见史书的奥妙。 。

山水美景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人工运河。

与自然存在的河流相比,人工开凿的运河在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运河除了航运外,还用于灌溉、分洪、排水、供水等。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先民不断拓展、连接、引导自然水系,开凿运河连接四海。

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_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

(图为隋唐时期大运河现景)

工业革命前的几千年里,水路运输相对于陆路运输有着明显的优势:运输量大、成本低、损耗低、稳定性高……然而,天然河流的河道是无法以人的意志改变的。 而且受地形影响,它们经常向相似的方向移动,导致彼此难以联系。 单纯依靠天然水道,水运的效率非常有限。 只有开凿运河、连通河流,才能真正释放出水运的巨大威力。 因此,运河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尤其是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社会的“生命线”。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是今天苏州市的徐河。 它于公元前 506 年出土,至今仍保持连接,就像过去一样。

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图为大运河结构)

在本文的主人公开始他的宏伟工程之前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祖先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凿了无数的区域性运河。 直到历史上的那一天,它们就像散落的碎片,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拼图。 特殊的节点一一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世界历史上这一独一无二、宏伟壮丽的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图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目前全景)

史诗项目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名叫《上海情》:

长相思·汴流水

汴河、泗河均流至瓜州古渡。 吴山有些担心。

我想你很久了,我恨你很久了,我的恨直到我回来才停止。 月光人倚楼。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68岁)中风后写成的。 他不忍耽误自己的爱妃范素(现杭州人),便将她送回南方。 诗中出现的几个地理概念——汴水、泗水、瓜州、巫山,正是范苏南归来时应走的路线。

汴河发源于今河南省荥阳市,由开封向东流至徐州,与泗水汇合,经江苏省扬州南岸的瓜州入长江,直下余杭(杭州) )沿江南运河。 巫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

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_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

(图为大运河主体工程)

这条路线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隋炀帝下令修建的隋唐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 这条大运河的出现,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开创性的。 它至少创造了以下记录:

最长航线:通讯航道总长约2700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里程。 相比之下:巴拿马运河长约81.3公里,苏伊士运河长约172.5公里;

最早发掘:建于公元605年至610年(隋朝元年至五年)之间,而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通航,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通航,至少晚了1200年;

最大的工程:大运河是在春秋至三国1200年来修建的区域性运河的基础上修建的。 隋炀帝命工程专家于文凯主持工程,连通运河,疏浚筑坝,历时五年建成。

据《大冶杂记》记载,济渠渠仅开通一段,即“遣男女百万余,赴河南各县,役死14至15人”。 工程建设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但这也是大运河及其建造者隋炀帝最具争议的方面。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隋朝(581-618),南北朝之乱后的统一王朝,只有文帝和炀帝两位皇帝,但父子俩都是开渠能手。

文帝时期,文帝沿着汉草运河故道修建了从长安经潼关至黄河的广通运河。 它长约300公里,规模相对较小。 隋炀帝领导修建了大运河主体,在地图上看起来就像一个“人”。 。 以隋朝都城洛阳(隋炀帝于605年从长安迁至洛阳)为“人”字起点,通济运河南接黄淮河,永济运河北接黄河、海河,分别为“人”;南接邗沟、江南运河,直抵钱塘江畔。

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图为隋代永济运河走向)

这条兼具古今的大运河的修建,把中国版图的核心区域西起长安,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公元610年开始进入隋朝手中。运河水面宽30-70米,总长度2000多公里。 该项目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大冶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宽四十步,可游龙舟,两岸为大道,植榆柳,从东都(洛阳)至江都(扬州)两千里。”数里,树荫相交,每两站就到达一处皇宫休息处,距皇宫还有四十多处。”

炀帝领导下修建的大运河主体分为四段,如下表所示:

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

现一一介绍如下:

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全集

就大运河而言,隋炀帝的个人贡献是值得赞扬的。 然而,这必须基于常识:

隋炀帝做出的贡献更多的是连通、拓宽、连接春秋以来历代王朝所修筑的区域人工运河和天然河流。 如此庞大的基础水利工程并非完全是他一个人修建的。 毫无疑问,大运河实际上是古代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以下是历代修建的与大运河相连的区域性人工运河的详细清单: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为什么是隋炀帝?

为什么像大运河这样的史诗工程直到隋朝才出现?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缩小范围。

从春秋到隋朝的1200多年里,真正统一的唯一一次是秦朝和汉朝的400多年; 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中国领土四分五裂。 完成大运河这样的国家水利工程,需要三种资源:坚强的国家意志、充足的人力、雄厚的经济实力。 因此,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来实现。

之前的统一王朝秦朝时间太短,在秦始皇时代就先修筑了长城(边防)和秦直岛(陆地“公路”)两项国家工程。 它们的建成所带来的紧迫性和效益,远远大于中原水利渠工程的开发; 其次,我们刚才讲的区域性运河还没有出现。 没有这些基本条件,在国家层面谈运河工程就如同空中楼阁。

汉代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规模不足、南方地区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刚性约束,国家层面没有实力和动力去开发这一项目。规模。 因此,汉代常见的就是在关键地点修建核心工程:如长安至潼关的运河、重建邗沟以打通江淮水运等一系列工程。东汉末年曹魏时期华北地区开展的区域性运河工程。

历史的重任,历经千年,终于交给了重新统一的隋朝统治者。 更准确的说,是交到了隋炀帝的手里。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图为隋炀帝隋炀帝画像)

隋炀帝杨广,在唐以来后世历史学家的笔下,无疑是一个亡国灭族的懦夫暴君,荒淫残暴,乖僻不羁,无权无权。做任何事情。

作为一个亡国之王,炀帝的问题很严重,从中可以吸取的教训数不胜数。 但单就才华、学识、胆识、文采、武功、谋略眼光而言,他的高远独到的思想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中无可比拟的。

隋唐时期的统治阶级均出自西魏关陇军事集团。 隋炀帝和唐朝皇帝李渊是堂兄弟。

炀帝自幼接受系统、严格的文化教育,史书记载他“少年才智,容貌俊美”。 《隋诗全集》流传诗文近五十首。 诗气磅礴,旷达,有魏吴风格。 后世文坛对他的诗评价很高:“融南北,才气高如帝王”。

公元589年,时年20岁的杨广奉命率领51万大军分五路攻打陈国。 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击败了存在了三十多年的陈朝。 至此结束了金朝南迁以来近280年的混乱和分裂。

如果从汉末天下大乱算起,就意味着四百年的割据动乱一举被消灭了。 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都暗暗想追赶隋炀帝的功绩。

大运河背后是一盘战略棋局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缢死,并在江都兵变,隋朝很快灭亡。 后人议论杨广死国灭,修筑大运河一直被视为他最重要的“罪名”之一。 但仔细想一想,炀帝冒这么大的风险修建大运河到底是为了奢侈享受还是因为他“有钱任性”呢? 难道这里面真的没有更深刻的考虑吗?

隋炀帝执意修建大运河,确实与“江南”有关,但并不是为了畅游江南奢侈享乐。 要知道平陈朝后的十年里,他在扬州主管江南事务。 他在淮阳读过无数的美女和美景,但江南对于他这个层面来说还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江南确实“出没”了杨堤。

这十年,让炀帝亲身体验了。 他深刻地认识到,经过东晋南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江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繁荣昌盛。 这也是他即位后开始修建大运河并选择尽快开通济渠、山阳都的关键原因。 陈朝灭亡十年间,江南地方宗族势力两次发动大规模叛乱。 在平叛过程中,隋朝没有合适的交通渠道,导致平叛力量难以及时输送。 这使得隋炀帝决心开辟这条水道。

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

(图为后人隋炀帝南巡时所绘画卷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出身关陇贵族、有着“鲜卑汉人”独特气质的隋炀帝来说,江南毕竟只是世界的一角; 他真正的战略视野甚至不仅仅局限于中国领土,还延伸到从很高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中国领土的四个邻国。

当时,突厥在北部蒙古草原和中亚草原崛起,势力极其强大; 东方的契丹和朝鲜半岛势力,也虎视眈眈的东北大片领土。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公元598年,高句丽派出4万大军进攻辽西; 如果不消灭西部占据今青甘边境的吐谷浑部落,它将与突厥一起切断河西走廊丝绸之路。 其结果将是整个西域将脱离中国领土。

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其实只有一个选择——战斗! 从这个角度来看,炀帝的接连征伐并不是纯粹的好战性,而是面对时局的必然和无奈的选择。

炀帝制定的战略国策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西攻东守。

西进包括两个具体目标:修突厥和消灭吐谷浑,即拉打。 为什么要与土耳其人讲和? 原因很简单:突厥强大,暂时无法战胜; 击败吐谷浑的原因就更简单了。 几颗柿子之中,它的实力最为弱小,而它所占据的位置,也是威胁最大的。 它紧邻河西走廊。 如果不消除,丝绸之路就会被切断,首都长安将永无宁日。

东部防御是战略防御。 西部问题解决后,我们再回头对付东部的契丹和朝鲜半岛势力。

要实现这样的战略部署,必须有一个基础:隋朝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中原帝国的潜力。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只有一种可能:建设全国性的运河系统,能够将帝国的人力、财力、物资集中在一处,实现效率最大化。

这就是隋炀帝一上位就立即启动大运河工程的本质原因。

成业渠、失败业渠

运河系统的修建,使隋朝的势力如箭,隋炀帝的战略计划开始实施。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都建成后,公元609年,炀帝亲征吐谷浑,灭国。 随后,他用了半年的时间,亲自游历了丝绸之路,翻越了祁连山,到达了张掖。 西域二十七国都派使者来觐见。 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到达河西走廊的皇帝。

史书记载:“吐谷浑被破,疆域扩大万里……每年损失数亿银子,诸侯恐吓,纷纷进贡。” 这场战斗,将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至边境库鲁克塔格山,南至昆仑山的大片土地都纳入囊中,而置西海、河源等四郡,隶属王。 唐太宗曾向群臣感叹隋炀帝西巡:“大业初,隋主入突厥境,兵马不及一两代,自远古时代。”

大运河全通后,从公元612年开始,隋炀帝连续三年三次征伐高句丽。 他第一次出征的史料中说:“大军集结涿郡,共有兵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万,人数达两百万,所运的兵力是其两倍……近代军队的辉煌。”以前从未见过。” 军队威武,但如此雄伟的场面也隐藏着危机的阴影。

要知道,三征朝鲜正值修建新都洛阳、连通大运河、修建睢睢直道、开辟太行山等多项国家工程之际通行证正在进行中。 仅仅动用了寥寥几人,动用了数百万大军,连续打了三场千里大战,实在是难以想象。 《隋书·隋炀帝年谱》记载了当时百姓的悲惨处境:“当时,辽东的士兵和转运者日夜塞在路上,苦役开始变成了。”土匪。”

“运河是成功,运河是失败。” 大运河的开通虽然为隋炀帝实现既定的战略计划奠定了基础,但人民力量的长期耗竭,加上他为了将中原和江南士族纳入统治阶级的种种努力,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统治力量。 冠龙集团自身的利益。 结果,隋炀帝在大运河周围的所作所为,让他几乎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失去民众和统治集团的支持,是隋朝在极度富裕的情况下迅速崩溃的核心原因。

毫不夸张地说,隋朝极其富裕。 隋炀帝五年(609年),有户8907536户,口46019956口。 这一记录直到150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才被超越。 经济社会与北宋一样繁荣,整个王朝的人口高峰期也只与隋朝大业时期相似。

随着大运河的建成,沿线修建了黎洋仓、回落仓、韩家仓、合阳仓、长平仓、山阳仓等数十座国家粮仓,用于储存通过大运河运输的货物。 江淮粮米。 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在河南巩县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仓库洛口仓。 当时,洛口仓位于城周二十余里,共有粮窖3000个,每个窖藏粮食8000吨。 当时粮食有2400万吨,相当于今天的12亿公斤。 简单换算一下,洛口粮仓一仓粮食就可以供应80万人十年的粮食。 后苏轼说:“自汉以来,鼎口之盛,莫过于隋”。

大运河给隋朝带来了繁荣,也促成了隋朝的灭亡,令人深思。

运河兴旺统一,运河衰败分裂

在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皇朝历史中,支撑其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核心无非四大根基支柱:郡县制、科举制、大学制。长城和大运河。

县制保证了中国领土由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为有效发挥国家潜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举制度保证了阶级之间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延缓了阶级矛盾迅速积累而导致不可调和的局面;

长城的存在,使北方军事防御力量能够集中在某些关键节点进行有效防御,而不是分散千里、无力回天;

大运河是国家大动脉,保证了各种资源的高效聚集,为应对国家层面的突发事件提供了现实保障。

巧合的是,建立这四大支柱的两位皇帝的命运是如此相似。 他们如流星般划过中国历史的长夜,却为后人留下了影响千年走向的财富。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核心通济运河段是从黄河改道而来的。 从隋朝到南宋的500多年间,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红沟、汴水、洛水、吉水等水道多次淤塞、泛滥。 为了保证水道的畅通,历代都花费了大量的财富来整修水道。

755年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导致汴水等黄河沿岸水道的疏浚工作暂停了八年。 ”,水道几乎空无一人。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 江淮之隔的各个诸侯城镇,都没有办法运送使节。 唐朝顿时气血不足,瘫痪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运河被堵塞、王室被毁的案例。

北宋初期,太祖深刻认识到“江淮乃今日国运”。 太祖定都汴水第一重镇汴梁(今开封)时,认为东南至开封一路平原,有同济。 运河之利(宋代称汴渠)。 俗话说“汴水横贯华夏,首担大江,分流江湖,惠及南海。世界一半的财富,还有山里的百货”河流,皆从这条路而来。”

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图为北宋以开封为中心的四大漕运运河——汴运河、金水河、惠民河、广济河)

由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亚第一城的繁华景象。 北宋时期,仅从汴水运至开封的粮食之一,即达八百万石。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汴河泛滥。 宋太宗亲自督战工地抢修。 他忧心忡忡地对大臣们说:“东京有十万兵士,百万百姓居住其中,天下已化为水,我在此将其交给你们。” 一条运河的水,我不在乎。”运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_悠悠南北朝全集

(图为《清明上河图》部分——汴梁虹桥)

南宋时期,江南与金朝发生冲突,汴河被两家瓜分。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宋高宗担心金兵有可能将汴河顺流而下,于是下令凿通河道,修筑堤坝、堰、坝等。沿线的运河将被摧毁。 结果,运行了五百年的通济运河被切断了。 随着汴渠的消失,汴水沿岸的许多城市开始衰落,一代王都开封也随之衰落。 这也从反向的角度证实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必要性。 在中国的中世纪,如果没有这样一条连接南北的水道,大一统的局面就不可能像看上去的那样顺理成章。

(本文为与王正兴合作作品。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部队、司令部、后勤部门等单位服役,致力于战争史研究和战术,对军事战术和非战争行动有独特的理解。)

参考:

1.《隋书》卷二十四《食火志》

2、《大冶杂记》

3.《隋书》卷三《炀帝记》

4、《元和县图》卷五《河南道义》

5.《资治通鉴遂记四》

6.《唐宋帝国与运河》

7.《宋史:江河运河记》

8.《唐宋运河研究》

悠悠南北朝全集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_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8133.html

被忽略的名将之徐荣:击败孙坚,全歼曹操,最终死于同门之手
« 上一篇 2023-11-12
三国时期的各国24名将排名大全
下一篇 » 2023-11-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