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刀笔,本名陈思,文史爱好者,法学硕士。 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用点点滴滴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想法,与同事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姜维降蜀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拿姜维”一节,即诸葛亮一出岐山,就打算拿下安定、南安两郡,还想要用计夺取天水县。 这时,姜维出现,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 计,多次与蜀军交战。 诸葛亮见姜维文武双全,非常喜欢他,最终用计擒获了姜维,亲授衣钵。
姜维在小说中的扮相非常抢眼。 他不仅足智多谋,而且武功高强。 更难得的是,他对母亲极为孝顺,可谓天才少年。 姜维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他能够识破诸葛亮的诱虎离山之计,同时反手设计夜袭蜀军。 小说第九十二章中,诸葛亮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取得安定县,进而攻占南安县,活捉了魏军统帅夏侯懋。 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派裴旭谎称夏侯懋求救的消息,希望先因南安县危机,将天水太守马尊遣出城,并随后趁势攻下防守严密的天水县。 马尊正准备前往南安救援。 姜维指出这是诸葛亮的诱虎离山之计,并建议马尊正假装中计出城,同时在天水县周围埋伏兵马,伏击前来攻城的蜀军。 后来,赵云确实奉命带兵攻克天水,但诸葛亮的计谋被识破,魏军早有准备,所以仓促击退。 赵云战败后,诸葛亮亲自率军围攻天水县。 姜维趁蜀军相信魏军全部集结于城内之际,分兵四路埋伏在城外,当晚成功攻击蜀军。 诸葛亮此举大为惊讶。 当他回望姜维用兵时,不禁赞叹道:“兵不多,全靠百姓调度,此人是真正的将军!” 于是他就想到了投降姜维。
姜维的勇猛主要体现在他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与蜀汉名将赵云作战。 就在诸葛亮攻克安定、南安两郡前不久,已经七十岁的赵云已经杀掉了魏军五名领军将领,英勇依旧。 姜维初战赵云时,战后精力倍增,让赵云“大”了。 惊讶。”事后,赵云特意“夸奖姜维枪法,与人大异其趣。”由此可见姜维的武功确实不凡。此外,小说中姜维还“侍奉其母”。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也体现了姜维“对母亲至孝”的思想,如诸葛亮计划投降姜维,派出大军姜维得知消息后,立刻向马尊求救,并要求他投降,并派兵保卫蓟县。小说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不得不率军撤退时,还不忘“遣心腹至蓟县,移姜维母亲,送汉中”。
笔者认为,小说为了凸显姜维的智慧和勇敢,在他出场之前设置了很多伏笔。 比如,从智慧上来说,安定太守崔良、天水太守马尊都没有识破诸葛亮的引虎离山之计;从勇敢上来说,夏侯懋的先锋韩德父子五人都不是赵云的对手。 小说还通过诸葛亮的话语,对姜维和夏侯懋进行了生动的对比。 诸葛亮说:“我放了夏侯茂,就如放了鸭耳朵一样,现在我得到了博越,我就得到了凤凰!”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招姜维”的情节吗? 姜维出场时文武双全吗? 姜维是个孝顺的人吗?
根据小说的描述,诸葛亮率军攻打安定、南安、天水,为的是趁势追击战败的夏侯懋。 夏侯懋虽然历史上曾担任过关中刺史,但没有将军才能,但北伐时并没有与诸葛亮交手。 蜀军互相征战[1]。 因此,小说中诸葛亮智取30%兵力引虎离山的计划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而且,历史上,诸葛亮离开岐山后,赵云的军队只是作为牵制曹真势力的部分力量,并没有出现在岐山战场上[2]。 因此,小说中所谓姜维与赵云大战的情节纯属虚构。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率军进军岐山,时天水太守出巡,魏曹亮徐、主簿尹尚、布政司梁潜等人随行,太守闻蜀军将至,诸郡皆响应,疑魏等别有用心,遂夜死,救尚贵。韦等人觉知太守追赶已晚,已至城门,城门紧闭,不收他。韦等回姬,姬亦不入韦。都归诸葛亮了。” 据历史描述,姜维投蜀并不是因为小说中说他在与蜀军交战时被诸葛亮发现后投降,而是姜维被投降的天水郡怀疑、抛弃,最后被诸葛亮发现而投降。投降蜀军。
裴松之所引的《魏略》也记载了这一点。 《魏略》记载:“天水太守马尊,诸吏随永州刺史郭淮,自西至罗门为案。惠闻梁已至岐山,怀古尊曰:“此非良愿!”于是驱车东行,回到上贵,遵年治下的河北郡界在西,恐官民乱,遂还沿淮河而行。 当时,魏对尊说:“明朝应归还姬。 遵对韦等人说:“清朝诸人回信,皆是贼。” 他们各走各的路。 韦亦不喜尊赫,其家在蓟,遂与县官、上官子修等人归来。 河北。 冀中官民见韦等人大喜,乃命梁会见。 两人不以为然,便约定去见见梁氏。 梁看见他们,非常高兴。 还没等出冀中人,梁先锋便是张郃、费尧。 兵败,魏等退走。 魏不能归,遂入蜀。 诸军攻河北,皆得魏母及其妻。 韦无意离开,所以他的家人并没有失去,但他却做了保安官员以延长他的生命。 的。”
据《魏略》记载,姜维被马尊抛弃后,曾经回到河北郡,作为代表去见诸葛亮(貌似是被迫到这里的)。 这与《三国志·姜维传》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但《三国志·姜维传》与《魏略》对于马尊怀疑、抛弃姜维等人的记载是一致的。 《魏略》还详细记载了马尊的一句“清朝诸人(归)[叵]”。 回信就是奸臣。”这说明马尊对姜维等人有着很深的成见甚至歧视,这也是姜维投降蜀国的一大原因(其根本原因也是曹魏对蜀国的冷漠)关西大族,雍凉地区向心力较弱),因此,历史上姜维降蜀是曹魏人才政策不当和形势突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小说中的情况大相径庭其中诸葛亮因为喜欢姜维的智慧和勇气,主动投降了姜维。
至于姜维“对母亲极其孝顺”,历史记载与小说似乎有所不同。 一方面,小说中所描述的姜维为救母亲请命镇守蓟县的情节,并没有历史记载。 另一方面,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最终将姜维的母亲迁回汉中的事件并不存在。 历史上,姜维与母亲最终还是分开了。 姜维去了蜀汉,但姜维的母亲还在曹魏。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惠马帝败于街亭,梁霸还西郡、魏千余户,故魏遂与其母相失。” 裴松注引孙胜《杂记》还记载:“姜维初成名,丧母,追回其母书信,令其求当归。魏曰:‘有数百顷。良田,非一亩,有远志,非当归。”从孙胜《杂记》的记载来看,姜维的母亲也写过一封信,呼吁姜维回魏,但姜维没有理睬。用他的野心和奉献精神拒绝它。
姜维在历史上也受到高度评价。 《三国志·姜维列传》记载,诸葛亮投降蜀国后,任命姜维为仓曹侍郎,加他为义将军,封为蜀侯。当阳亭。 此时,姜维才20岁。 七岁了。 诸葛亮还向都督张仪和参军的蒋琬称赞姜维说:“姜勃忠心勤政,凡事深思熟虑,不及诸葛亮。”如永男(李绍)和姬昌(马良)。” 乃凉州军士。”又曰:“须先教五六千中胡步卒。 蒋伯岳非常热衷军事。 他为人勇敢,对军事谋略有着深刻的理解。 此人胸怀汉朝,才智兼备,曾教过军事。 应该派他入宫见主。”由此看来,历史上的姜维不仅思考问题缜密、深思熟虑,而且对兵法了解透彻,胆识过人,而且还文武双全,只是小说的表达方式与记录历史的方式不同。
[1] 裴松之注《三国志》夏侯惇列传引《魏略》:“毛字子霖,亦敦仲之子。文帝幼时,与毛亲近,即位时,被封为安西将军、持节将军,并从夏侯渊那里继承了关中刺史。
[2]《赵云三国志》:“五年,追随诸葛亮,驻扎汉中。次年,梁出兵,从斜古道声声大噪。曹真遣众出战。”梁令云、邓植抵抗,攻打岐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