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是对是错?千年争论不休

介绍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对曹魏政权发动了北伐。凉州刺史魏延提出了子午谷计:效仿韩信“偷渡陈仓”的方法,分两路进军汉中。其中一条路,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迅速通过子午谷攻占长安;主力则由诸葛亮率领,通过斜谷进军长安,两军最后在潼关会师。但这个方案并没有被诸葛亮采用。后来因为北伐不成功,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计,导致错失良机,北伐失败。

三国刘禅到底傻不傻_我到三国当刘禅_三国刘禅到底怎么读

魏延

诸葛亮不使用子午谷计究竟是对是错?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我也看到过不少相关的分析和论述,但要么是片面的,要么是论据不足,不能服众。为了解答这个疑问,笔者结合各种史料的记载,做了一个客观的比较分析,希望能为大家还原这个历史真相。

在讨论“子午谷之计”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诸葛亮为什么要发动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防止蜀魏国力差距越来越大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存在很多争论,有的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平衡荆州派、蜀地土豪、益州派之间的力量;还有的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保命,把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后来的姜维一样。

其实这些观点都是人为的臆测,没有事实依据。诸葛亮是刘备选中照顾儿子的重臣,蜀国的军政大权早已掌握在他手中,只要他愿意,拿下刘禅是没有问题的,他并不需要通过北伐来保住自己的地位。至于朝中的派系问题,只要他还在,就没人敢出格。其实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在《上二书》中说得很清楚:

大王不能满足于暂时的和平,所以他委托我去击败敌人。先帝是明智的,他判断了我的能力,所以他知道如果我攻击敌人,我的能力就会弱而敌人就会强。但是,如果敌人没有被打败,大王的事业也会失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攻击敌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委托我这个任务。——《第二次出征朝廷》

诸葛亮明知敌强我弱,却还要坚持北伐,如果不北伐,就只能“坐以待毙”。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蜀国安插在魏国的探子,告诉了他魏国对蜀国的战略。

三国刘禅到底怎么读_三国刘禅到底傻不傻_我到三国当刘禅

诸葛亮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出兵攻打南郑。当时魏朝廷大臣大多主张出兵进攻,但尚书孙子却反对出兵。他举曹操攻打张鲁的例子说:“太祖(曹操)为夺取战略主动权,主动放弃汉中而撤回关中,并布置军队防守险地,以免造成无谓的消耗。”他劝告曹睿:与其调集军队进攻蜀军,不如采取防守险地的办法消耗蜀军,这样才能达到“不出数年,中国便日渐繁荣,吴、蜀二夷必将精疲力竭”的目的。曹睿采纳了他的建议。

《子别传》:若进军南郑攻梁,路途已险难,拟用精兵,运兵守卫南四州,防盗贼,必用十五万至六万人,还不止。全国动乱,必费大功夫,此乃陛下深思之事。守备作战,兵力倍增劳力。但今日显兵,可派将领占领要地,通关险地,威力足以震慑强敌,平定边境。兵马如虎,百姓安宁。再过几年,中国日渐繁荣,吴、蜀二夷必将停止自己的腐败。天子罢了。

诸葛亮在得知魏国对蜀国的战略后,决定北伐来打破僵局,目的是防止魏蜀之间的差距扩大。那么,他的北伐战略是如何制定的呢?

诸葛亮的北伐谋略

从汉中攻打关中,有六条路线可供选择,分别是武关道、子午道、傥骆道、豹峡道、陈仓道、岐山道,这就是著名的秦岭六道。诸葛亮共五次北伐,就选择了其中三条。

1、岐山路:攻天水、南干、安定三县,联合羌族,占据凉州。

第一次北伐:岐山之战失败,诸葛亮含泪处死马谡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乘魏国与吴国东征,无暇西顾之时,发动北伐,派赵云为诱饵攻打斜固,自己则率军攻打岐山。战斗打响后,陇西三郡(天水、南安、安定)投降。危急时刻,魏将张郃在街亭之战中大败马谡。街亭失守后,蜀军失去了通往陇右的通道,失败在所难免。诸葛亮只得撤退,将息县千余户撤回汉中。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含泪处死了马谡,并上书贬自己三级以示惩罚。

我到三国当刘禅_三国刘禅到底怎么读_三国刘禅到底傻不傻

诸葛亮为了扩大汉中人口,补充兵力,又将隰县一千多户人家迁回汉中,因为曹操已将汉中百姓全部迁走,导致汉中人口严重不足。

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两县,阻截魏军偷袭金牛道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适攻打武都、阴平。雍州守将郭淮率兵救援两郡,但诸葛亮亲自率兵前往建威牵制郭淮。郭淮得知诸葛亮出兵,不得不紧急撤退。陈适最终攻占了武都、阴平。

诸葛亮攻占武都、阴平两县,为第五次北伐做准备,控制了这两县,魏军就无法进攻蜀国的粮道金牛道。

第四次北伐:再战岐山,李严险些错失交战良机,诸葛亮设下埋伏,击杀张郃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率军包围岐山堡,迫使司马懿、张郃不得不派兵救援。但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后勤出现了问题:负责后勤的李严无法及时将粮草运送到前线,蜀军没有粮食,不得不撤退。司马懿见诸葛亮撤退,立即安排与自己不和的张郃带兵追击。

三国刘禅到底傻不傻_我到三国当刘禅_三国刘禅到底怎么读

诸葛亮北伐路线

诸葛亮早已在木门布置了弓箭手,张郃等人追到木门时,一声锣响,蜀军箭雨倾泻,张郃猝不及防,膝盖中箭,重伤而死。

2、宝霞路路线:占领五丈原、北原,切断关中与陇右的联系

第五次北伐:五丈原之悔、蜀国之光的消逝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由于魏国已加强了岐山方向的防御,并在第三次北伐时占领了武都、阴平两县,魏国偷袭金牛道的隐患已解。所以这次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关出五丈原,目的就是夺取五丈原和北原,切断关中与陇右的联系,以便蜀军攻占陇右。

但蜀军未能成功攻下北原,司马懿采取了坚守消耗战的策略,与魏军僵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积劳成疾,蜀军退守汉中,诸葛亮时代就此结束,蜀国失去了指路明灯。

3.陈仓道路线(第二次北伐)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围攻陈仓,但因为守将郝昭在陈仓事先已作了充足的准备,而陈仓又地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所以蜀军攻了二十多天,始终不能破城。此时蜀军粮草已尽,又听闻魏军援军已到,牵制魏军的目的已达到,诸葛亮便安排撤退。此时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诸葛亮埋伏的部队击败,魏延也将王双斩首。

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二次北伐陈仓道,第五次北伐斜固,后三次北伐岐山。从战争规模上看,有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目的都是夺取陇右),一次中型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规模战争(第二次、第三次北伐)。

从诸葛亮北伐路线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他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先取陇右,再取关中,而不是直接进军关中。他这样做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诸葛亮北伐为何采用陇右战略?

诸葛亮根据蜀国的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制定了先取陇右、后取汉中的北伐战略。从地理位置上讲,只要攻下街亭,或者同时占领五丈原及其以北,就可以把陇右和关中隔开,这样就可以利用陇山天险抵御曹魏的反攻。

如果先攻下长安,因为长安以东有一片开阔地,这片地形特别适合曹魏的骑兵作战,而曹魏军队会把蜀军挡在这里,所以大规模的决战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大量的粮食、兵马、战马等战略资源,而这些资源单靠汉中是无法供给的,只能从益州通过金牛道或者米仓道运送过来。由于道路险要,距离遥远,很难保证及时补给。从诸葛亮北伐时经常缺粮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国刘禅到底傻不傻_我到三国当刘禅_三国刘禅到底怎么读

龙游可攻金牛路

长安西边的陇右也是隐患,对关中、益州都会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公元217年的汉中之战,刘备派张飞、马超等人从金牛道绕过阳平关,进攻武都郡下边。同样,曹魏也可以派人从武都绕过阳平关,进攻金牛道。这样,蜀国的粮道就被切断了。而三十五年后的公元263年,邓艾又从大中(陇右)偷渡阴平,直接拿下蜀国的旧巢成都。

为了防止曹魏从陇右进攻,蜀国需要调遣军队应对,这样一来前线的部队就更加捉襟见肘了。但如果先攻下陇右,不仅可以获得粮草补给、战马和人力补充,还可以免去曹魏偷袭的后顾之忧。

基于以上原因,诸葛亮制定了陇右计,但是陇右计最终没有成功。那么,如果采用子午谷计,北伐能成功吗?

子午谷计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子午谷计?

子午道是一条南北纵贯道路,长约330公里,北起陕西长安县西南的秦岭,南至石泉县,横跨终南山脉(秦岭)。北出口称“子口”,南出口称“武口”。子午道是从汉中到长安最短的路线,但整个山谷都是在悬崖上修建的栈道,非常险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了从子午道出兵直取长安的计划。《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邕杨志传》记载:

“颜氏每次跟随梁氏,总要请来一万名士兵,另路与梁氏在潼关会师,就像韩信那样。梁氏劝阻他,拒绝了。颜氏说梁氏胆小,并哀叹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僚属刘维扬传》《魏略》中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述:

夏侯茂被任命为安西将军,驻扎在长安。梁在南郑与部下商议计策。颜氏说:“听说夏侯茂年少,是主公的女婿,胆小怯懦,没有谋略。我今借颜氏精兵五千,带粮草五千,直出褒中,东循秦岭,在子午北上,不消十日,便可到达长安。茂听说颜氏来了,咱们在东边会合。”梁想这县城危急,不如走稳路,强取陇右,必胜无忧,所以没用颜氏的计策。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裴松之的《魏略》,都解释了两点,第一是魏延的计划是直取长安或者潼关,第二是诸葛亮没有同意采用这个计划。

我到三国当刘禅_三国刘禅到底怎么读_三国刘禅到底傻不傻

子午谷攻略

子午谷计与诸葛亮的陇右计背道而驰,这也是诸葛亮没有使用子午谷计的直接原因。陇右计是诸葛亮考虑到蜀国的国力和陇右的地理位置后做出的战略规划,也是蜀国的国策。魏延提出子午谷计,是站在汉中太守的角度,他只考虑如何打胜一场仗,所以提出子午谷计的时候并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去考虑。

子午谷战略是否可行?

子午谷计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热议的话题,是因为其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其是否可行,无法追溯到三国时期去验证,但通过与子午谷相关的历史案例对比,可以得出结论。

1、魏延提出子午谷战略的原因之一是“似韩信的故事”,指的是韩信从汉中偷偷渡过陈仓,平定汉中的故事。

汉元年七月,齐王田荣叛乱,项王率军北上平叛。刘邦和韩信决定趁此机会攻占关中。韩信先派兵佯攻岐山,同时安排数百士兵大张旗鼓地修好子午谷栈道。这成功地误导了汉中都督章邯,章邯将防守主力部署在岐山、子午谷方向。此时韩信率领主力部队迅速经陈仓道进入关中,攻占了陈仓、雍城,章邯被迫自杀。汉军平定了三秦。

韩信是从陈仓道进入汉中的,而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则是走子午道。其次,刘邦和韩信离开汉中之后,就没有再回去的意思了,他们已经射箭了,无法回头,所以不用考虑退却的问题。而诸葛亮北伐,就要考虑后方的安全,要考虑退却的问题。再者,韩信佯攻岐山,其实就是为了防备陇右之敌。所以,“韩信的故事”和“子午谷之计”是没有可比性的,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战术。

三国刘禅到底傻不傻_我到三国当刘禅_三国刘禅到底怎么读

韩信

2、永和十年(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派凉州刺史司马询从汉中经子午道向关中进军,在子午道被前秦宰相苻雄率七千骑兵打败,退守女娲堡。《晋书》记载:

后来桓温攻打关中,令荀子取子午路,被苻雄打败,退守女娲堡。

3、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曹真继任曹休,升任大元帅,多次上书曹睿,建议他们先发制人攻打蜀汉。是年八月,曹真兵分三路攻蜀,亲自率一军从子午道进入汉中。但因子午道难行,又遇大雨,栈道被雨水冲坏,曹真只好边行军边安排人修补被冲坏的栈道,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奇袭的目的已经落空,曹真只好退却。《三国志》记载:

八月,甄从长安出发,经子午道从南面进入。司马宣王溯汉水而上,即将与南郑会师。军队或从斜固道进入,或从武威进入。大雨连绵三十余日,栈道断绝,甄遂奉命返回。

4、鸿门宴后,项羽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汉元年二月,刘邦不得不率军经子午道进入汉中。这一次刘邦顺利通过了子午道,因为出口处没有人阻拦他。

历史上通过子午道进行军事行动的案例并不多,这可能和子午谷道太过险峻有关。从为数不多的案例来看,只要有军队守卫子午道出口,就没有一次军事行动取得成功。那么,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会成功吗?相信看完上述案例,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了。

结论

“得了陇右而望蜀”是历史上的普遍观点,守住陇右是汉中常规的战略部署,这也是诸葛亮制定陇右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邓艾偷渡陇右至阴平灭蜀,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

我到三国当刘禅_三国刘禅到底傻不傻_三国刘禅到底怎么读

诸葛亮

蜀军兵少、粮草难运的问题十分突出。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退兵“将息县千余户迁回汉中”,以补充汉中人口,因为曹操撤出汉中时,将汉中人口大量迁出,导致汉中人口严重不足。诸葛亮五次北伐,有三次都遇到了粮草供应不足的问题。平时大军粮草主要靠益州供应,导致益州百姓负担过重,运输又漫长,所以先夺取陇右,可以解决粮草供应问题。这是诸葛亮制定陇右战略的第二个原因。

至于“子午谷计”不但达不到“陇右计”的战略目的,而且危险系数也很大,所以诸葛亮不会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467.html

迎财神遇上情人节,当代年轻人:财神爷和爱神我都要
« 上一篇 2024-08-15
界限突破后的武将强度对比:界孙权起飞,界曹操更强
下一篇 » 2024-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