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博览群书杂志因疫情延迟送达,微信公众号提前发送文章满足读者需求

根据疫情形势判断及各方面信息,《博览群书》杂志到达各地读者手中的时间会有所延迟,为此,我们将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发送相关文章。在抗击新冠病毒的特殊时期,居家读书是一场战斗,居家写作更是一场战斗。读者想看哪些书、哪些作品的评论和介绍,请留言。我们将根据评论和读者的喜好,邀请各行各业的知名作家,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博览群书》创刊于1985年,杂志名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创刊词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撰写,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磨砺思想,安抚心灵”是我们的追求,“知识分子为知识分子写作”、“名人作品让名人读”是本刊35年来坚持的宗旨。

2020年鼠年春节,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感染。但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面对传染病,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传染病其实从古至今都存在,甚至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海上波利尼西亚文明等曾经辉煌的文明的灭亡,都与瘟疫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传染病旧称“瘟疫”。中国古代“疫”与“疫”稍有区别:“疫”源于“昷”,读音也作“昷”,意为“热”或“温”。“疒”与“昷”合为“热症”,指以发热为症状的流行性传染病。“疫”为形声字,形如“疒”(nè),读音为“y”,“y”为驱赶。古人误认为瘟疫是由神鬼所驱赶,故有“疫鬼”、“疫神”等说法。《说文》将“疫”解释为“人皆病”,“疫”其实是对急性传染病流行的统称。历代正史中的《国语》、《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五行志》等均有关于瘟疫传播和防治的记载。

历史上的瘟疫,往往发生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战争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失,人口大规模迁移,为瘟疫的传播提供了沃土。据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时期曾发生过三次大疫,灵帝时期曾发生过五次大疫,建安年间献帝时期更是瘟疫肆虐,成千上万的人被疾病吞噬,造成了十家九空的空前灾难。虽然描写三国历史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中没有直接的描写,但这场瘟疫还是对《三国演义》的剧情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张角起义与中平元年疫病

《三国演义》第一回,瘟疫对剧情发展产生了影响。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首领张角,原本是个“落魄文人”。一天,他进山采药,遇见一位自称“南华老仙”的老者,从他那里得到了三卷天书,名为《太平要术》。通过这三卷天书,张角学会了呼风唤雨、施法术、念咒语的本领。而导致黄巾起义的一大因素,就是中平元年的瘟疫。 《三国演义》记载:“中平元年正月,瘟疫流行,张角布施符咒治病,自称‘大圣善师’。张角有弟子五百余人,游历各地,皆能写符咒,诵咒语。”张角自恃神通广大,趁着中平元年疫病流行,广收弟子,周游各地行医,笼络民心。同时,还为黄巾军聚集了最原始的队伍。《三国演义》记载:“张角闻阴谋败露,一夜之间起兵……全国各地,戴黄巾,跟随张角起兵,人数达四五十万。”

黄巾之乱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为国家分裂为三部分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政府发布布告,征召士兵镇压黄巾之乱,这直接导致了刘、关、张三人的相识和兄弟情谊,进而引发了《三国演义》的后续剧情。从小说的角度看,瘟疫能给故事带来刺激;从国家的角度看,瘟疫能导致国家覆灭。

2.血吸虫病与曹军溃败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三国演义》的看点。曹操统一北方后,打算南下完成统一,但孙刘联军却凭借“天时(开战当晚刮起东风)、地利(孙刘联军熟悉当地情况)、人利(吴军善于水战)”赢得了这场战役。孙刘联军在此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孙刘联军使用各种欺骗手段的策略,以及曹军将船首尾相连的错误战术。其实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当时曹军中流行一种传染病,本来就不适应当地情况、不善于水战的曹军被这种疾病进一步削弱了。为了凸显以少胜多的效果,《三国演义》刻意淡化了其影响。周瑜在分析形势时只说“中国士兵被驱赶到远方,穿越江湖,不适应当地的水土,患病的人很多”。这只是猜测。后来庞统献策时提到“曹军不适应当地的水土,无不呕吐,死亡的人很多”。他并没有强调这种非战斗伤亡对战役的影响。但曹军当时面临的疾病在《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史书中都有提及。 《资治通鉴》记载,赤壁之战前,周瑜对孙权说:“曹军弃鞍马,以舟楫与吴、越争战。如今天寒地冻,马无草食,驱使中军远渡江湖,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水土,必定会染病。”大战将要打响时,曹军中已传出疫病:“当时曹军人数众多,已患瘟疫,一战曹军处于劣势,退守江北。”即因曹军中瘟疫蔓延,一战处于劣势,退守江北。这才有了赤壁之战中黄盖佯装投降,火烧营垒的举动。火攻使曹军中“兵马多被烧死,或淹死”。再加上瘟疫造成大量人员死亡,曹操最终兵败,退守华容道,士兵死伤惨重。

当时曹军营中爆发了什么传染病?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赤壁之战前300多年,赤壁地区就广泛流行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易感人群是青壮年农民、渔民。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中,都发现了大量典型的血吸虫卵。墓主人的尸体历经千年仍未腐烂,说明该墓不是普通百姓或小官的墓,而是达官贵人的墓。古代居住在幽阁的达官贵人也感染了血吸虫病,可见当时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有多么广泛。曹军士兵来自北方,来自非血吸虫病疫区,极易感染,且时常急性发作,危害极大。赤壁一带在历史上就是云梦湖,近代仍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灾区。而隔江相望的吴军大多来自南方,对血吸虫病防治经验更为丰富,因此疫情只发生在曹军这边。

新中国成立后,血吸虫病基本被消灭。1958年7月1日,毛主席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激动得一夜未眠。他的激动和热情化作两首《送瘟神》诗中的一首:

绿水青山徒劳,华佗对小虫子束手无策。千村荔枝满人尸,万屋荒芜鬼声鸣。坐地日行八万里,天上千条江河。牛郎想问瘟神他的事情,他却如过眼云烟,悲喜交加。

第一句用了“华佗”这个词,自然是因为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生,但也可以看作是对华佗所处的三国时代的描述。

第二首诗说:春风吹万株杨柳,六亿华夏皆如舜尧。红雨随意化作浪花,青山随意化作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江铁臂摇。问瘟神去何处?纸船插烛,天上燃。

这首诗除了表达了毛主席为人民消灭疾病而欣喜的心情之外,还包含着另一层含义。血吸虫病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数千年,至今未能根除。直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中国解放了,人民所面临的急性传染病才真正被重视和解决。也就是说,只有在“六亿中国人都是舜和尧”的条件下,才能用“纸船烛空”来送走瘟神。这首诗当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创造和保持“六亿中国人都是舜和尧”的奇迹?

3. 丁友疫情与名人去世

上文提到,三国时期爆发的瘟疫远不止赤壁之战那一次。赤壁之战时,曹军内部瘟疫蔓延的九年后,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中国又爆发了一次严重的疫病。由于这一年是农历丁酉年,所以这场瘟疫被称为“丁酉大疫”。曹植曾撰《疫气论》记载当时的情况:“瘟疫盛行,家家有丧尸之痛,室室有哭丧之哀。有的全家死亡,有的全家丧命”,也就是说,家家户户都有染病而死的人,可见当时的疫情有多么凶猛。当时民间普遍认为疫病是鬼神所为,于是便在家中贴符以躲避瘟疫鬼神。曹植在《疫论》中对此进行了驳斥:“有人以为疫病是鬼神所为……此因阴阳失调,寒暑不顺,故有疫病。而愚人挂符以避邪,实可笑”,这也体现了曹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丁酉大疫”始于曹魏,后来蔓延甚广,给当时的曹魏政权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损失。“建安七贤”之一的王粲死于建安二十二年,他随曹操南征孙权归来的路上因病去世。此时,瘟疫已经从曹魏蔓延到了南方。根据死亡时间和行进路线,基本可以推断王粲极有可能感染了这次瘟疫而死。后来,“建安七贤”中有四人死于瘟疫。丁酉二年,魏王曹丕给吴植上书说:“历年患难而死亲友甚众,许、陈、郢、刘等皆同死。”这里的“徐、陈、应、刘”指的是“建安七贤”中的徐干、陈琳、应延、刘真四人。孔融于公元208年被曹操所杀,阮籍于公元212年去世。可以说,正是这场瘟疫,让“建安七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曹魏政权受到瘟疫影响,孙吴政权也未能幸免。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沟通蜀吴的鲁肃也于建安二十二年因病去世,终年46岁。三年后,鲁肃的继任者、一直身患疾病的东吴名将吕蒙与战友蒋钦、孙角因病走入了冥界。为了增加剧情的趣味性和人物的传奇色彩,《三国演义》将吕蒙之死描述为关羽之死,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虽然史书记载没有明确指出三人患病的原因,但因为此时曹魏爆发的“丁酉大疫”肆虐,曹操南征将疫病带到了孙吴之地,这三位名士的离世或许也与疫病有关。两年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曹丕急于乘势南下,出兵南下。《三国演义》中说:“是时正是夏天,大疫流行,步骑十有六七死,遂率兵回洛阳。” 《三国志》对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天子自许昌南征,诸军齐进,权临江不守……四年正月……筑南巡台于宛。三月丙申,自宛还洛阳宫。癸卯,月犯心上大星。丁未,大元帅曹仁卒。是月有大疫。”可以合理推断,魏军南征孙吴时遭遇的“大疫”,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这场从北到南蔓延,夺去众多名人性命的瘟疫到底是什么呢?说起这件事,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位影响深远、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医学家张继。

张籍,字仲景,生于东汉末年。传说张仲景出生时,张家已是一个大家族。据《中医书》记载:“吾族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不足十年,已死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张家共有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不足十年,族中已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时疫。于是,张仲景下定决心学医,专心于瘟疫的诊治。后来,他周游全国行医,一方面把自己治疗瘟疫的理论付诸实践,同时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不过,张仲景本人也颇具传奇色彩。按照史书编纂的惯例,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如此杰出,在史书中理应有他单独的传记。然而,《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却连一个字也没有记载。张仲景的生平事迹,更多的是来自中医典籍中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没有张仲景,因为《中医典籍》中有一篇《伤寒杂病论序》,落款是“汉代长沙太守张济”。但根据地方志记载,东汉时并没有担任长沙太守的张济这个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是多年后才逐渐形成的。正因如此,《伤寒杂病论》如今已散佚,经后人整理后,仅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卷。不管张仲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丁酉疫”是客观存在的,《伤寒杂病论》也确实是东汉末年所著。可以推断,让曹魏政权和孙吴政权人才流失的“丁酉疫”应该就是张仲景毕生研究的疾病——伤寒。

瘟疫不同于一般疾病,其凶猛的传染性使得它在短时间内对社会造成广泛影响,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财产损失和人口损失。控制不当的大规模疫情甚至可能影响历史进程。《三国演义》如此,历史和今天也是如此。同时,随着瘟疫的爆发,患者人数的急剧增加,极大地考验了一个国家的应急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也极大地考验了民众的公益性和凝聚力。21世纪的中国,面对如此凶猛的疫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病毒再次来袭时,我们应该反思,从历史,特别是17年前的大疫情中,我们得到了多少经验和教训?历史是有记忆的,创造历史的人,是否也有好的记忆力?当前,我们正在赢得一场来之不易的抗击新冠病毒的胜利。这时候,理性与清醒就更加不可缺少了。(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读万卷书》——

订阅热线:010-67078106、67078107

投稿邮箱:gmblqs@163.com

每份售价:12.50元

年费:150元

邮政编码:2-868

总发行局:北京报纸发行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270.html

91wan 网页游戏平台荣获 2016 年度中国十大网页游戏运营平台大奖
« 上一篇 2024-08-13
91wan雄霸隋唐:逆袭为王,浴血沙场,争霸天下
下一篇 » 2024-08-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