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市向阳镇的牛肚深受食客喜爱
图片来源:TuChong Creative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最初认识广汉这座城市,是因为三星堆。2021年6月,我第一次来到广汉,报道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新一轮考古发现。
三星堆的特约摄影师余嘉先生是广汉人,在我们进入考古发掘现场的前一天晚上,他请我们吃了一家非常地道的广汉本地餐馆,叫“包牛牛”。当天我被主持人采访,但桌上的菜品也让我很惊喜,几乎个个都很好吃。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我才有了“广汉好吃的太多”这个印象。
图为广汉市三水镇刘记角角酒家的青椒炖鸡爪
摄影/甘霖
之后,我多次到广汉采访,闲暇之余,热衷于探寻广汉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美食。在广汉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最为人熟知的当然是“沉睡三千年,唤醒世界”的三星堆遗址。
但随着你对这座城市的了解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宝藏”远不止三星堆……
广汉古称汉州,又名罗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南距成都市20公里,北距德阳市19公里,是成都的“北大门”。
广汉因地跨汉水而得名,秦时为罗郡,汉时为广汉郡,自古有“益州门户、蜀中要道、京师要道”之称。
这里,三星堆文明是最耀眼的文化遗产,1986年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的发现,以及大量震撼人心的文物的出土,证明了德阳广汉曾是商代古蜀国的都城,也是当时古蜀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缓缓流淌的鸭子河
摄影师/詹玲
三星堆之于四川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古蜀的认识,战国以前蜀国的历史记载十分简略,或仅是神话传说。
因此,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四川在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上是一个“蛮荒闭塞之地”,没有出现过中原那样灿烂的文明。这种认识,正如李白在《古蜀有四万八千里,秦边塞无人类来往》一诗中所说。
蜀道不再难
宝成铁路、成西高铁、108国道穿越广汉
摄影师/詹玲
20世纪50年代以后,虽然成都地区发掘、出土了一些商周时期的建筑遗址(成都北羊子山商周礼制建筑土台)和青铜器(广汉彭县朱瓦街西周窖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既有观念。
直到三星堆的出现,才改写了古蜀的历史,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之母。
1929年,四川广汉月亮湾农民严道成(一说是绅士)和他的祖孙两代人首次发现三星堆文化遗迹,主要为玉器和石器。
1934年,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戈维汉、林铭钧主持了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并发表了《杭州发掘简报》。
1963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月亮湾遗址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发掘,提出这里可能是“古蜀国的一个中心都城”。
1980—1981年发掘指出该遗址是“四川地区分布广泛,特点鲜明,不同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古文化”,建议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1986年,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石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西南古蜀文明的关注,三星堆遗址“沉睡三千年,苏醒震惊世界”。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对一号、二号祭祀坑周边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洪林通过土层中的直角边缘,发现了新的祭祀坑。
2020年8月,又发现5个新坑,定名为“三至八号祭祀坑”,时隔34年,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再度开启。
2019年,时隔30余年,广汉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再度震惊世界。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三星堆遗址共发现6个祭祀坑,出土大量象牙、青铜、金器等,同时出土了不少此前从未见过的新文物。
2021年三星堆出土金面具的一半
摄影/余嘉
2022年,德阳广汉三星堆祭祀区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这一长江文明的瑰宝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令人惊奇的是,三星堆文物中还发现了大量与食物有关的陶器,如罐、杯、瓶等,人们对于味道的探索早在那时就已开始。
一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历朝历代的沧桑在广汉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使这里成为一座独具韵味的城市。由于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广汉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饮食文化尤为繁盛。
神秘是三星堆带给广汉的气质,而丰富的想象力似乎也被赋予在当地的美食上。金丝面、丝包兔、连山回锅肉,广汉厨师的巧思妙想,让美食如同三星堆文物一般打破常规。然而,无论制作过程多么复杂,味道本身才是美食的灵魂。
广汉市罗城镇熊家的丝包兔
丝包兔是广汉著名特产
摄影/甘霖
浓郁、悠长、朴实,这是广汉一贯的风味,无论是色香味俱全的干锅,还是火锅里翻滚的牛肚片,美食带给广汉的,是一份最直接的享受,是一份对生活最朴素的激情。
作为成都的北大门,广汉如今的交通十分便利,从成都市区开车不到一个小时,坐高铁甚至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所以很多成都人去广汉不是为了看三星堆,而是为了玩得尽兴。“吃一顿”广汉美食,当天就能“来回”。
如果早点出发,既可以避开成都市的交通拥堵,还可以去广汉尝尝当地的特色早餐——金面。
广汉正一韩小吃店各种特色小吃
最左边的是金线面
摄影/甘霖
如果把全国各地的面条比作一个天下,那么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北方的面条味道比南方的要浓烈,毕竟北方人比南方人更爱吃面条。浓烈的面条有很多:担担面、甜水面、叉烧面、宜宾燕面、番茄炒蛋面,几乎每一种面条都有自己的特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广汉的金面,我想就是“刚柔并济”,因为它兼具霸气与精致。
在广汉,当地人把金丝面叫做“大刀金丝面”,不仅名字霸气十足,烹制方法更是霸气十足。广汉做金丝面的厨师中流传着一句话:“要想做出一碗金丝面,得大汗淋漓。”金丝面的制作方法与其他面条不同,除了必备的“三推四压”步骤外,还需要独特的“坐杠”。
和面师用一根棍子将金黄色的面团压平。
摄影/张小浦
所谓坐杆,就是一根两米多长、拳头般粗细的竹竿。“坐杆”的一端一般固定在墙上,和面时,师傅就坐在另一端,用整个身体的重量反复推压面团。面团反复按压,直到光滑如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金面面团的独特配方:和面时不加水,只在面粉中加入鸡蛋,使金面光滑如丝。和面后,面条更加筋道、湿润。
面团发酵好后,需要用小一点的擀面杖反复按压几次,直到擀成薄面片,才能切成条。据说,不是谁都能把金面切成条的,多年的经验也达不到要求。正宗金面的检验标准是面条细到能穿过针眼,能直接点燃,用打火机一甩,很快就能燃烧起来。
擀开薄面团后,需要折叠四五次
然后用两磅重的专用刀将其切成细条。
摄影/张小浦
金线面的“精致”体现在它的汤上,面条不是用水煮的,而是用高汤熬制的。
金丝面的汤头类似经典川菜中的“白菜”,汤头浓郁,口感厚重,但清爽不油腻。虽然面条和汤头的准备相当繁琐,但煮面却是简单易行的过程,过程非常快。非常细的面条,在清如水的汤头中轻轻煮熟,与“返璞归真、朴素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我看来,黄金面是一道可以细细品味的美食,它的美妙之处不在于入口即化的口感,而在于细细品味面条和面汤的滋味,清新淡雅,韵味十足。
今年机缘巧合之下,有机会跟随美食评论家林德伟一起去了广汉。说起广汉的美食,林德伟说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那就是广汉向阳镇。
向阳镇牛杂火锅的牛肚,酥脆、嫩滑、有嚼劲。
摄影/甘霖
我没去过向阳镇,但这个名字听上去倒是挺熟悉的。得知我的疑惑后,林老师笑着说:“向阳,这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啊!”
1980年4月,广汉向阳镇发生了一件注定载入史册的事件,向阳在全国率先撤掉“人民公社”牌子,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这一震惊全国的举动触动了宪法修正案,改变了农村政治体制,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新浪潮,向阳因此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除了是“改革名镇”,襄阳的第二张名片就是当地的牛杂火锅了。林老师告诉我,在爱吃四川火锅的老食客心中,襄阳牛杂火锅在四川火锅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难以撼动。牛杂火锅让我想起了广汉市的“牛肉套餐”餐厅。广汉的牛肉、牛杂为何如此受欢迎?背后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牛肚是牛胃的瓣胃部分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等营养成分。
摄影/甘霖
向阳镇位于广汉市南部,因地处青白河之南而得名向阳,又与成都相邻,自古以来,成都通往四川的交通要道就经过向阳镇,来自川北各地乃至北方各省的商人们的货物也都通过向阳集散到成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襄阳逐渐成为牲畜交易和屠宰的主要中心,尤其是来自川西高原的牦牛和来自川东地区的黄牛。它们大多在这里交易和屠宰,然后运往省城,再转卖到各地,从而形成了两个地方市场。两个主要的牛肉市场是江南和襄阳。江南市场已有近 100 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牛肉交易市场之一。
都说“水土养人”,襄阳牛市的兴旺也直接推动了牛杂火锅的诞生。过去,牛市屠宰场的牛肉运走后,剩下的牛杂如何处理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来一些有眼光的餐饮商家以“几乎免费”的价格收购这些牛杂,加上调料煮成火锅,再卖给普通百姓。香气浓郁、口感丰富,迅速走红。
广汉市向阳镇工人正在煎炸火锅底料
火锅底料决定火锅好吃不好吃
因此每家店都有自己独特的调味配比和秘方。
摄影/甘霖
如今,随着市场需求旺盛,屠宰场出售的“廉价牛杂”早已成为人们喜爱的火锅食材,牛杂火锅也成为四川火锅中家喻户晓的品类,不少食客不远千里赶来,只为一尝牛杂的美味,甚至远赴襄阳品尝。
经久不衰的襄阳牛杂火锅,自然有其独到的特色: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襄阳牛杂火锅的食材地道、新鲜。
襄阳牛杂火锅素有“屠宰场旁边的火锅店”之称,其食材几乎都是现宰现煮,其次,当地火锅底料经过20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改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虽然襄阳镇的火锅口味大致相同,但每家火锅店对于锅底还是有自己独特的秘制配方。比如我尝试的这家火锅店,用的是传统重庆火锅的锅底,没有用成都流行的青椒,而是用大红袍花椒、豆豉、豆豉、辣椒和香料翻炒,这种浓郁的香味可以压制住牛杂的膻味。
清油就是菜籽油,既有植物的芳香,又有油的滑爽。
摄影/甘霖
清油火锅底料的特点就是温热但不干涩,即使煮了半个小时也不会觉得太苦太咸,最让我惊艳的是,饱餐一顿后,我几乎没穿衣服就走出火锅店,身上只剩下了火锅的味道。听说过这是火锅爱好者评判汤底好坏的标准,但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
孙子兵法中有六个字:“合以正,胜以奇。”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哲学。然而,当我第一次看到广汉著名美食——连山回锅肉时,这六个字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川菜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真可谓“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味道”,《四川省川菜志》记载了24种风味,上千道名菜。但若问排名第一的是哪道菜,问到盘腿椅,四川人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回锅肉!”
回锅肉是川菜中最著名的美食
摄影/田工
在四川,几乎各市县都有此菜,几乎每家川菜馆都有回锅肉。不吃回锅肉的人很少见到。“来四川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来过四川。”长期生活在异国的四川人,回四川探亲访友,最想吃的就是一盘回锅肉。正如著名川菜美食家石光华所说:“四川厨师在猪肉上下了不少功夫,炖、烧、炒、拌、煎、烤、煎、腌、卤,猪肉的吃法有上百种之多。回锅肉就是其中经过提炼、返璞归真的经典之一。”
然而,这道地道的川菜却被广汉厨师们“改造”了。1986年,在广汉物资交流会上,广汉连山供销社饭店的戴氏兄弟推出了美味佳肴“连山回锅肉”,轰动了广汉饮食界,食客们纷纷称赞。连山回锅肉从此风靡四川。
连山回锅肉自古以来就是广汉的特色美食
摄影/刘成
“与时俱进”是指这道连山回锅肉与传统的四川回锅肉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选用优质的二刀肉,主要配菜都是根据季节变化而添加蒜薹或者辣椒,而炒制的回锅肉则按照传统做法,主要配料只有豆瓣酱、豆豉和姜末。
“以特取胜”说的是连山回锅肉的独特之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头大,一块连山回锅肉大如巴掌,厚如筷子,一块可达3两,肥而不腻,瘦而不烂,微辣微辣,鲜香醇厚。
连山回锅肉现在由傣族傣族牧儿之女傣族梅氏传承
摄影/田工
连山回锅肉不但考验刀工,更考验烹煮和煎炸的技术。要把肉煮到七分熟,下肉前水一定要烧开,这样能快速把肉的表面煮熟,汤汁也不会外溢,做出的回锅肉口感最好。
煎炒的功夫就更不用说了。家里的小锅小灶达不到目的,很容易把肉片煎烂,必须保证受热均匀,肉片中心的生肉受热后迅速收缩,形成“灯窝状”,肉片看上去微微卷曲,很像旧时煤油灯的灯碗。这个凹陷处往往藏有浓郁的调料和新鲜的蒜苗,当唇齿舌头触碰到这个部位时,食物带来的快感最强烈。至于炒回锅肉用的豆瓣酱,更是傣家的秘传。
图为广汉灯盏窝
它与回锅肉的区别在于没有重新烹煮的步骤。
直接把生肉片炒,行话里叫“生炒”
摄影/田道华
连山回锅肉创始人的后代告诉我们,连山回锅肉之所以比普通回锅肉大五六倍,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以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好,人们总是很珍惜吃肉的机会。后来,我的经济条件好了,就想把回锅肉做得更大一些,这样吃起来会更过瘾。
林德伟老师告诉我,连山回锅肉也体现了四川美食地理的一个趋势:从成都出发,越往北走,越是粗犷质朴,虽然风味不同,但从就餐感受上来说,广汉的美食是一样的,连山回锅肉和四川广元大肉会上的大肉很像。
广元聚山崖肉节烧肉
摄影/冉玉杰
在四川省剑阁县北镇,古蜀道上,有一处叫巨山崖的地方,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十月初一,这里都会举行“大肉会”,前来观光的游客和当地人都会聚集在这里,享受这道流传了800多年的盛宴。
会上,一块大块煮熟的肥猪肉摆在用大石板搭成的石桌上,一块重约3至6公斤,八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卷起袖子,手拿汤匙,用小刀切着肉,津津有味地吃着,有说有笑。连山回锅肉和大肉会的背后,或许有一个简单的动机,那就是四川人的热情好客。
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标签,广汉的历史更为深厚。
除了三星堆,在广汉市中心还有一处东汉罗城古城墙遗址,罗城古城墙隔街相望,高楼林立,气势磅礴的古城墙、精美绝伦的题字砖、索纹瓦当、云纹瓦当,一览无余,见证着汉代罗城的兴衰。说起罗城,就绕不开广汉的三国文化。
《三国演义》中,有“凤崽子”之称的蜀汉谋士庞统,在攻占此城的战争中牺牲;蜀汉重臣邓芝曾任广汉太守,广汉金岩桥便是《三国演义》中的名桥,“孔明”相传,蜀汉末代皇帝刘禅曾在广汉连山读书。广汉还有张任墓、邓芝墓等三国文化遗迹。
据史书《汉州志》记载,广汉有景点40多处,其中汉州八景更是家喻户晓,有“西湖夜月”、“东岭朝霞”、“金雁清波”、“奎楼挥毫”、“文笔台印”、“泮礼献祥”、“桂香禅寺”、“白永仙宫”等。据记载,这八景分别位于方公湖、连山松林、魁星阁、开元寺、玄妙观等处。这里吸引了杜甫、李白、苏轼、陆游等众多历史名人来此欣赏山水风光、饮酒吟诗,当时风靡一时。
鸭河上的船夫
鸭子河下游有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遗址位于其支流马牧河畔。
因此鸭子河又被称为古蜀文明的母亲河。
摄影/高建
西湖八景之一的“西湖夜月”就位于方湖公园内,相传此地为唐代名臣方琮贬任汉州刺史时所建。方湖公园内还有广汉文庙,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建筑群结构严谨,雄伟秀丽,工艺精湛,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文庙之一。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川王府,静静地矗立在广汉市罗城镇五常路上,是广汉人民为纪念李冰治水功绩、祭祀李冰而建,因石亭河、石亭河与绵源河汇合处而得名。这里还竖立着纪念李冰的雕像。
大家都知道李冰的治水工程在都江堰,那广汉为何会有隆重的祭祀李冰的习俗呢?其实,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完成后,为了疏通从九顶山上奔流而下的洛水,李冰便率领广汉、什邡两地的百姓,在洛水河上开凿了洛口堰(今朱里火堰)。洛口堰不仅是李冰最后的治水杰作,也是他因劳累过度而患病后安葬的地方,因此广汉、什邡两地的百姓都感恩李冰的功德,祭祀李冰的习俗延续了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
我以前采访四川大学蔡尚伟教授的时候,他说他理想的城市要有“三个光环”:文化光环、童话光环、世界光环。
广汉三水镇农家特色菜功夫鲫鱼汤
摄影/甘霖
广汉就是这样一座理想之城,从青铜神树到人面鸟形雕像,古蜀人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筑了他们“飞天”的梦想,也开启了“蜀中多仙山”的先河;而罗城遗址、方湖、文庙、传王宫等文物古迹,更是展现了这座城市浓郁多彩的文化气息;那么什么最能代表广汉的烟火气呢?在我看来,那就是广汉的美味。
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曾说过,人类无疑是地球的主宰者,但却是胃的奴隶。然而在中国,这句话显然不足以准确形容人与食物的关系。完美,但不能屈服于对食物的欲望。一个地方的美食,也是当地文化与风俗、地理与物产,甚至思想与哲学的体现。
罗城酒肉
摄影/甘霖
如果你看广汉美食,就会发现美食体现了包容与多元,在配菜丰富的大众干锅里,可以加入糯软的鸭掌,或是嚼劲十足的猪蹄,或是裹着酥脆外壳的排骨;广汉油煎菜肴,油香味浓郁,再拌上浓郁香辣的调料;特色丝包兔,是四川兔子的另一种做法,那些兔头绝不会浪费,裹上一层香辣的外衣,再进当地人的肚子里……
丰盛美食的背后,是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观态度。历史的尘埃弥漫在这座城市,仿佛在提醒人们:不管过去有多么喧嚣,惊叹之后,还是要抓住现在。
也许千百年前神秘的三星堆和无数名人,也是不断思考、热爱生活的人,他们会不断创造、发现、探索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更好地生活,于是建造城市、治理水源、烹煮食物、问天问世,在广汉这片土地上留下许多传说,也让广汉成为一座理想之城。
品尝了广汗的食物后,我们可能会无意中发现,遥远而神秘的古代王国,三个充满战争和战斗的王国的卢琴,以及改变世界的热情时光似乎更接近我们。
作者
文章作者
Lu Li是《国家地理》杂志的“ Sanxingdui新考古发现”的特别作者,他是Tianfu Guangji杂志的首席作家。
参考:
1:“广汗美食旅游地理”,Yu jia,《广告每日出版社》,第一版,2015年2月
2:“各种四川两次煮过的猪肉菜”,鲍伊·昆肯,2021年11月28日
3:“古老的舒首都,拥有像太阳这样的美德”,天武吉,2022年4月
计划|
卢李撰写
摄影 | Ran Yujie, Tian Daohua, Zhang Xiaopu
Gan Lin, Zhan Ling, Yu Jia, Tian Gong, Gao Jian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