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知名。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很多轶事被改编成通俗文学和戏曲作品流传,比如《三国演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人物和故事确实非常精彩,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使人们再次积极传播。然而随着三国故事的广泛传播,其中的一些人物经常因为名字不熟悉而被读错。
比如,这六个三国人物的名字经常被读错,而且很难全部认出来。
我们要说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士燮,他是东汉末年统治一带的大军阀。士燮是胶州苍梧县广信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广西梧州。当时的士家可以算是胶州最有威望的家族。士燮的父亲不仅在桓帝年间担任临南太守,士家其他许多人也都担任过地方官员。灵帝年间,士燮被任命为交趾太守。在胶州太守朱辅因向百姓征收重税而被赶走后,他便成了胶州百姓心中新的领袖。
《三国志》记载,士燮为人“厚道谦和”,所以当时许多著名文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都来投奔他,为交州打了个好“广告”。东吴兴起后,士燮明智地交出领地,得到了孙权的慰问。最后,士燮于黄武五年(226)病逝,享年90岁。士燮的姓氏很简单,名字却很复杂,一共有17笔,读作“xiè”,意为调和、调和。由于他的名字比较生僻,人们常常称他为“士燮”,甚至有人故意将他的名字读作“土别”,形声相近。
第二位名字复杂的人是傅荀,他是西汉“千里斩楼兰”名将傅介子的后代。据《傅子》记载,傅荀相貌堂堂,学识渊博,但最为人称道的是识人之能。他在荆州时曾预言同为荆州名士的庞统是“半个英雄”,并断定裴谦将来必将以高尚的人格名震天下。不久之后,庞统投奔了刘备,始终排在诸葛亮之下,而裴谦则升任尚书令,以德行突出而声名远扬。
傅勋在魏朝任职时,机智聪慧、口才出众的魏凤被人们称赞,但傅勋却预言魏凤日后必将谋反。结果,他又一次说对了。傅勋名字里的“勋”读作“xùn”,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是八卦之一,代表风;二是“循”,代表谦虚、顺从。笔者认为,除非他的父母是狂热的道教爱好者,否则后者应该是他名字的具体含义。
东吴重臣步直的名字也经常被读错。他出身名门,先祖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步叔承。东汉末年,步直为躲避战乱来到江东,后被孙权征召,凭借才华和勤奋,从一个小吏升到右将军、骑将军之位,甚至在陆逊死后担任东吴宰相。他的名字应该读作“zhì”,意为评价、等级和公马。
袁术手下将领乔睿的名字也比较少见。他为人忠厚稳重,即使袁术品行恶劣,篡位犯法,但他仍为袁术奋勇拼搏,不遗余力。袁术称帝引起民愤后,曹操派兵攻打袁术。乔睿奋力守城,最终兵败被杀。乔睿名字中的“睿”字应读作“ruí”,意为花蕊或花朵下垂。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可能更像女孩的名字,并不适合一位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猛将。
除了难认的名字外,三国时期还有一些姓氏特殊的人,如荆州名士蒯良。历史上他曾为荆州刺史刘表献策,常常给出非常有价值的谋略和妙计。可惜刘表优柔寡断,常常因为不愿充分采纳而错失良机。蒯的读音为“kuǎi”。关于他的姓氏来源,一般认为是取自商朝时期的蒯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另一位姓氏复杂难辨的名将就是屈义了。他原本是冀州刺史韩馥的部下,但因为韩馥太过懦弱无能而选择了叛变。后来他与正努力招揽人才夺取冀州的袁绍联手,成功逼迫韩馥让出刺史之位。此后屈义四处为袁绍征战,屡立战功,表现十分出色。在袁绍与公孙瓒争夺河北霸权的界桥之战中,屈义同样表现出色,率领八百精兵斩杀数千敌军,将气势汹汹的公孙瓒一路赶回大营。
但因自以为功劳巨大,屈义渐渐变得狂妄,甚至产生了邪念。袁绍得知此事后,主动召见他,并趁机将其杀掉。“屈”字读作“qū”,相信原为屈姓,西汉时尚书令居谭受牵连被罢官,为避祸而改姓。如今,屈姓尚存,但已十分稀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