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传统曲艺中的三国演义:如何与时俱进说出新意

朱雀征魂战文字攻略_征三国朱雀_朱雀征魂战罗马音

在传统曲艺题材中,《三国》的分量和数量恐怕无人能及。尤其是评书《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历史悠久,深入人心,堪称是袍带评书的代表作。但《三国》不同于其他古典言情小说,它讲述的是两千年前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故事,反映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人物数百,争斗不休,斗智斗勇,线索复杂,气势磅礴。再加上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如何与时俱进,表达新意,难以想象。 笔者曾在北京评书宣南书店实地讲《三国》,并担任连阔如、连丽如两版评书《三国》的主编。下面将从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试着阐述一下我的体会。

征三国朱雀_朱雀征魂战文字攻略_朱雀征魂战罗马音

1. 角色形象

评书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就是把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一种方法是通过人物出场时预先进行的“开面”(容貌描写),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典韦的“开面”生动细致,形象犹如亲临眼前:

看那将军,浑身威武,身形魁梧,马匹肥壮。腰圆肩阔,身形高大,高耸如山,身高两米,巍峨耸立。他生着奇异的铜铃眼,直眉飞鼻,獠牙大嘴,红须下垂,赤耳尖如锥,赤发披在身后。头戴金盔,焦黄色额头,金线缠。身周缠黄绒球,雉鸡翎,白狐尾,背负五面黄旗。紫色火焰,金铃坠,绣着金狮吹云。金甲,纹路连绵;金牛犀带,花纹断,护心镜,秋水明镜。杏黄色长袍,绣着红葵花;鱼尾,遮住双腿,鲜红底毛微露。 虎头靴,画黄云;坐马,虎皮毯,四蹄踢起尘土雨水。手中,一双戟,重八十斤,毫不费力;大红缨,嵌草刺,峨眉尖,尖枝。掷戟能杀敌,在濮阳之战。天路黄旗忽落,黄魔离沭河岸。若有人问其名姓,救兵五人当是典韦。

这是一段长而流畅的乐段,长短不一,快速但不混乱,充满节奏感。

一种方法是,用有趣的方式介绍人物,通过幽默加深观众对人物的理解。这也是演员淡入淡出的表演技巧的体现。例如,当周瑜出现时,你可以这样介绍他:

周瑜不但文武双全,而且才华横溢,才华横溢,他还精通音乐,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三国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歌有误,周郎回头。”如果现在有歌唱比赛,周瑜在场当评委,他会闭着眼睛听,歌手唱错一个小音符或音节,他立刻就听出来了。一旦抬起头睁开眼睛,他就要看歌手。

该剧将周渔的性格、爱好与歌唱比赛巧妙结合起来,让观众在脑海里必然会想象到评委为歌唱比赛打分的场景,周渔的形象也就牢牢地印在了脑海里。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语言看人物和思想。比如说书人以前都是简单提一下张辽,现在因为观众喜欢张辽,所以必须说清楚。《斩颜良》中,关羽来到白马坡,向曹操求战:“我要与颜良一战。”这时,张辽却说:“军中无戏言。”他以前从来没说过这句话,现在必须突出这句话,因为张辽有他的目的。他介绍关羽,让曹操降服关羽,当然是希望关羽立功。但有一天刘备出现,他是愿意放关羽,还是不愿意放关羽?张辽的心情很矛盾,短短一句话,就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清清楚楚。

征三国朱雀_朱雀征魂战文字攻略_朱雀征魂战罗马音

2. 语言运用

老舍在《新书话》中曾说:“评书演员好像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心听书,一件事跟着一件事,不花太多功夫去细说细节,也不大量地引用,这是敬业的演员。但我见过的一流高手,全是第二类——他们把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描写得极其细腻生动,喜欢大量地引用。”所谓“细腻生动”和“大量地引用”,都离不开语言的生动、精彩,这也是评书的性格和气质。

朱雀征魂战罗马音_征三国朱雀_朱雀征魂战文字攻略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说书场景

叙事细腻,不是为了细腻而细腻,而是为了艺术表达,即蕴含形象性、知识性、理性性。

1. 含有意象。如《辕门社稷》中拉弓射箭的描写:

中国射箭所用的技巧和外国射箭不一样。中国射箭有八个字:撑、拉、转、擦、托、划、刺、并。九斤十二两为一劲,拉十三两半才算拉弓。拉弓的人要在这里背手站着,拉胸、调面,练习这个站技。站技练好了就可以垂臂,只有垂臂垂好了才能拉硬弓。……左手抓住弓背,右手握住弓弦,举到额头上方,落下。撑弓时,推前把,拉后把,托前把,划后把,拉胸、转肘、调面。吕布左手握住弓背,右手的箭扣住。左手的手指也捏住箭杆。 箭杆叫扣门,箭杆羽尾部有一深槽,将弓弦穿在里面,这叫填弦。

讲解清楚、生动、详细、可信。与常见的老生常谈的“弓如满月,箭如流星,前把如推泰山,后把如抱婴……”相比,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2. 包含知识。例如,“借东风”用于“设置七星潭”(环境描述):

七星坛共三层,每层高三丈,总面积二十四丈。底层插有二十八方星座旗。东方有七面绿旗,以东方七宿角、亢、狄、房、辛、未、己为主题,统称苍龙,形成苍龙之形;北方有七面黑旗,以北方七宿角、斗、牛、女、戌、未、时、璧为主题,统称玄武。有说是龟,有说是蛇,也有说是龟蛇合一,为北方之神,故形成玄武之势; 西方有七面白旗,以西方七宿魁、娄、微、卯、毕、子、申为代表,统称白虎,形成白虎之形;南方有七面红旗,以南方七宿荆、癸、六、星、章、乙、震为代表,形成朱雀之形。第二层四周有六十四面黄旗,按八十八六十四卦分为八个方位。上层由四人占据,头戴束发冠,外着黑丝长袍、凤袍宽带,脚穿方边红鞋。最前面左边一人手执长杆,杆尖扎着鸡毛,观察风向动静;后面左边一人手持宝剑; 前右一人亦持长杆,长杆上系七星绶带,以指示风向及风势;后右一人手执香炉。七星坛下亦有二十四名兵士,各持旌旗、华盖、戟、枪、黄斧、白幡、红旗、黑旗,围在坛四周。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很少有实物布景,除了诸葛亮借风一节,在舞台上搭起高高的祭坛,再现典型环境,因为这是“全剧核心”,必须与众不同。评话中的这一节也一样,属于“长话”,必须详尽描写,否则不但失去细腻的特色,也会削弱诸葛亮借东风的形象。而这种写法本身就蕴含了足够的学问。

朱雀征魂战文字攻略_朱雀征魂战罗马音_征三国朱雀

京剧《借东风》剧照

3.蕴含合理性。“合理性”指人物性格的逻辑性、情节的可信性,所谓“合乎逻辑”。比如鲁迅对诸葛亮的人物塑造就说:“至于人物塑造,也有失误之处,使刘备的善良显得假,诸葛亮的智慧显得像妖魔。”但说书人设身处地为说书人着想,审时度势,突出小说的优点,掩盖原著的不足,为赤壁之战中运筹帷幄的实际指挥者还原“人”的风采。比如《草船借箭》:

诸葛亮事先计算过箭有多重,船两边的帘子要盖多少根草,船中箭多少支,杯中的酒会倾斜多少度。如果一艘船单侧中箭,七八千支箭,要拔掉一些断箭、破箭,剩下五六千支好箭,二十一条船要六七万支箭。反过来,如果两边都均匀射箭,船就能放平,十万支鹰翎箭不会缺一支箭。

如果说诸葛亮如罗贯中笔下,空船临曹营,面对突如其来的蝗雨箭雨,“只顾饮酒作乐”,表现出他心平气静、胸有成竹、必胜的气度;那么,评话和上述分析中的椅子、杯筷、酒壶等细节,则确实表现出诸葛亮“胸有成竹”的残缺之感,纠正了诸葛亮并非只是通晓奇门阴阳的“残缺之态”,而是一位博学多识、“心有灵犀”的算计高手。其后的“借东风”、“华容道”皆是如此。

“语言”固然重要,但对于评书而言,“奇峰”更有意思。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剧情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称剧本为传奇,是因为故事非常奇特,流传至今无人知晓,故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是十分准确的说法。评书上说“无巧不成书”最贴切的解释了这一点。所谓巧,就是用巧思编书,使之圆满,大气磅礴。一奇,则万物皆奇;同时评书以理为先,万物皆有理,不避奇异。故事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也可以说是理与奇的统一。 如《关黄决》中先说关羽、黄忠二人均精于剑法、马术,所用之法皆为春秋剑法;忽然风波起,黄忠战马失蹄,险些丧命,关羽却叫他换马再战;随后黄忠一箭两落,第三箭“正中他(关羽,作者注)头盔的流苏。射了,却没把流苏打断,而且箭插在那里不掉出来,这正是我们要的实力……就插在那里,箭不掉出来,这就如同在羞辱你关云长:我让这一箭射中你的头盔流苏,我要它不掉它也不掉;那我要你的脑袋,你也逃不掉”。 进而从关羽、黄忠的年龄、剑法、坐骑、经历等方面分析两人的优缺点,使离奇的“长沙之战”变得合乎逻辑,让人感到惊讶。

评话中的引用经典,并非为了引用经典而引用经典,而是服务于情节内容,从而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评话中,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内容可长可短,或塑造人物形象,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论讨论,而这一切都是基于说书人的经历。例如曹操拜见蔡文姬,评话比原作增加了一些内容,以鼓声引出渑池相会,以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以鱼藏剑引出专诸刺杀王僚。 看似偏离了原著故事,但最后却借用蔡邕题三奇碑“黄绸少妇,孙子臼”的典故引出杨修的告白,为后文杨修的死悄悄埋下了伏笔。在《杀杨修退谏谷》中,杨修因“鸡肋”而死,作者在此时重述了自己当年嚣张跋扈的几则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情绪也呈现得淋漓尽致,呼应了前文,让观众看得懂。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运用,正是说书手法的完美体现。

征三国朱雀_朱雀征魂战文字攻略_朱雀征魂战罗马音

3. 人物形象与语言运用的交织

——以“诵赋激郁”为例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大“单元”(由主要情节组成的大单元),而“吟赋激禹”又是《赤壁之战》的重要篇章,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段落。周瑜、诸葛亮、鲁肃三人坐在这里,形成了评话中的“三场交锋”。书中讲到“三场交锋”的时候,矛盾就集中起来了,中心思想就形成了,较劲就展开了。

朱雀征魂战罗马音_朱雀征魂战文字攻略_征三国朱雀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伏笔”直白,短短几句话交代背景的同时,曹操大军逼近边境的磅礴气势也为第一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之日,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军进攻江汉。此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次子刘琮听从母亲之命投降曹操,却被曹操所杀。曹操轻而易举地收服了荆襄四十二郡二十八万骑兵和步兵,又招揽新兵,加起来足足八十三万大军,佯装百万大军,沿长江安营扎寨,连绵三百里,吞并江夏,虎视眈眈江东!

随后话题一转,阐述刘备的艰难处境,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备与关羽、张飞、大将赵云弃新野,逃往樊城,破当阳,逃往夏口,到江夏郡投奔刘表长子太子刘启。这是他们唯一的栖身之所,也是刘启的。可以说,刘备无家可归,无处立足。

最后两句是评书的基本语言,评书有很多基本语言,什么“都催马上路,各自抖缰绳”、“遇山开路,遇水架桥”、“锦囊妙计藏胸,珍珠藏腹中”……虽然都是俗语,但错落有致,朗朗上口。

曹操要灭掉江东,夺取孙权的六郡八十一州。孙权的文官要投降,武将要战斗。孙权一时拿不定主意,焦急得寝食难安。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惊慌失措,来看望孙权。孙权见母亲来了,便站起来说:“儿,国太,我看见你了。”“哎呀,儿啊……现在曹军逼近,你可有决断力,是战斗还是投降呢?”

这就是京剧和评书的结合。孙权是花脸,吴国泰是老太婆。学习京剧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巧妙地把京剧台词运用到评书里,演绎到孙权和吴国泰身上,人物的精神、气势、生机都出来了。

随后,孙权召回周瑜,东吴文武百官分头拜见周瑜,表明态度。其中,在武将中突出黄盖,为故事后期的“自虐计”埋下伏笔;在文官中引入诸葛瑾,一方面说明他与诸葛亮是兄弟,另一方面可以讲述“诸葛子瑜驴”的“书外之书”,甩掉“包袱”,让观众放松。当然,以上内容要根据时间要求和观众的反应,长篇或短篇地讲述,也是讲故事灵活性的体现。

之后,周瑜和诸葛亮又被赋予了“面子”,这受到了京剧大师叶盛兰、马连良等戏曲大师的舞台风格的启发。不过评书毕竟不是京剧,还是需要通过评书语言来批判的:

诸葛亮27岁出山,赤壁之战,火烧战船的时候,诸葛亮28岁,周瑜34岁。周瑜两年后去世,享年36岁。我只说周瑜年轻,没说他有胡子,但是诸葛亮有三缕黑胡子。你看马连良先生演诸葛亮的时候,从来不留胡子?诸葛亮留胡子合理吗?不合理。为什么?古人28岁就开始留燕尾须,30多岁才留胡子。诸葛亮的胡子应该取下来,给周瑜留。但是叶盛澜先生演的周瑜是叶式青年;马连良先生演的诸葛亮是马式老人,深入人心。 所以这是无法改变的。

随后三人便坐下,周瑜与诸葛亮默契十足,暗中较劲。鲁肃对此毫不知情,焦急万分。诸葛亮见时机已到,便装作不知道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揭穿曹操想从江东弄来乔氏姐妹的阴谋,并称曹植所写的《铜雀台赋》可以作为证据。周瑜强忍怒火,诸葛亮便心平气静地背诵了这首赋:

“自晨起,我便出门寻乐,登台自娱。我看皇宫大门宽大,圣德之工。我建太清宫门楼雄伟,双楼飘浮。我建华冠于半空,莲飞阁于西城。我望漳河长流,果园繁茂。我建左右双台,玉龙金凤。我拥乔姊妹二人于东南,日夜相伴。我俯视帝都之壮丽,云雾飘荡。我欣见人才济济,飞熊之祥梦。我仰望春风和煦,听鸟鸣声。天云壁已立,我家愿两地皆有。我们将仁爱布施于宇宙,恭敬恭敬于京城。 唯有桓、文二帝的丰功伟绩,不能与明帝相比。伟大!美丽!其仁德广布,扶持我皇室,平定四方。其威名与天地同大,与日月同灿,其尊贵永存,寿命无限,与东皇齐名。其驾龙游,凤驾车进,其仁德达四海,人民富足。祝本宫万岁强盛,欢乐永存!”

《铜雀台颂》的“背诵”是全书的高潮,必须在心平气和的基础上,行云流水,有节奏,才能凸显出评话的节奏语言之美。

周瑜听完诸葛亮背诵《铜雀台咏》,说:“啊……”他用双手抚摸着野鸡羽毛,指着河北:“曹贼……”

周瑜为何着急,接下来就要对《铜雀台颂》进行批判和阐释,而且要有说服力。

《铜雀楼赋》原本两句应为“东西两桥相连,如天上彩虹”。中间是铜雀楼,两边是玉龙楼和金凤楼。这楼相当高,当时又没有电梯,怎么办呢?用两座天桥连接起来。站在楼下仰望,两座天桥如雨后天空的红霞般美丽。但诸葛亮改了。诸葛亮改成“东南抱二乔姐妹”。曹操在铜雀楼设宴款待,大乔坐在这边,小乔坐在这边。曹操左手搂着孙权的寡嫂,右手搂着周瑜的妻子。“东南抱二乔姐妹,朝夕相伴”,那周瑜不着急吗?曹操能抱得住老婆吗?

诸葛亮装傻:“将军,你冷静一点。”“啊,孔明先生,你不知道。”不知道?诸葛亮心想:不知道,就不说了。“啊,将军,你的话冒犯了,请你解释清楚。”“大乔是先主之妻,小乔是禹之妻。”诸葛亮还是装傻:“啊,真是鲁莽。这……将军,我无礼,真是不知道。”

具体来说,周瑜生气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劝他“拉条子”:汉高祖把昭君公主送给单于以结亲;越王勾践把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导致夫差亡国。

最后全书以诸葛亮成功启发周瑜、孙刘联盟打败曹军而结束。

限于篇幅,笔者简单介绍了自己对《三国演义》解读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感悟,诚恳请各位前辈、老师、读者批评指正。

历代口耳相传的三国人物和故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播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曲艺作品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在此,我衷心希望广大曲艺工作者继续发掘、整理三国剧目、书目,继续把它们搬上舞台、搬上舞台,让曲艺艺术的魅力、号召力、生命力永葆。

(本文发表于《曲艺》2024年第3期,作者为中华书局编辑、中国曲艺家协会评书评话艺术委员会委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613.html

鬼吹灯:中国盗墓小说时代的开山之作,引发十几年盗墓题材小说大潮
« 上一篇 2024-07-10
揭秘三国时代最强势力:大魏为何能称霸?
下一篇 » 2024-07-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