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伏皇后“讨曹”密谋败露之后,华歆带甲兵闯入宫殿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章后半段,傅皇后“伐曹”阴谋败露后,华歆率领铁甲兵冲入宫中,揪着傅皇后的发髻从墙外拖了出来。后被交给曹操,惨死在胡乱棍下。 这件事是后世君子最深恶痛绝的。 然而,根据金星耀先生的研究,华鑫的被捕和伏击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 就算是真的,也没有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有人执行曹操的命令,也必须有人戴上“恶人”的帽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欣迫害事件的中间,突然插入了这样一段话:

原来,华歆才华横溢,与兵源、管宁一向友好。 当时,人们称三人为龙:华馨为龙头,丙元为龙腹,关宁为龙尾。 有一天,宁和辛一起种菜,锄地时发现了金子。 他宁愿挥动锄头也不理会,捡起来又扔下去。 有一天,宁和馨坐在一起看书。 只听外面有人叫喊,亭子上有一位尊贵的人走过。 我宁愿静静地坐着,丢下书来看。 宁从此瞧不起他这个人,就断了座位,分坐,不再与他做朋友了。 后来,关宁避难辽东。 他经常头戴白帽,坐睡一层,不下地行走,终生不肯在魏朝服役。

这段话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意义,我们不妨慢慢品味。

第一层,关于“龙头”、“龙腹”、“龙尾”等用语,罗贯中抄袭了《魏略》的说法; 但注释《三国志》的裴松之认为,这样的评价有失公允。 裴氏认为:“丙根举之惠右翼王,不必愧华公;关右安如此贤德,只怕不宜为尾。” 冰根菊就是冰原,根菊就是他的性格。 此人与管宁同乡同窗,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 为了拉拢丙沅,曹操曾打算安排自己的爱子苍术(即曾经以舟为象的曹冲)与丙沅死去的女儿进行“影子婚姻”,但被丙沅拒绝了。 但阿兵的事迹与华欣无关,所以罗贯中在书中只提到了他的名字。 接下来,他将重点关注华歆与管宁的关系,试图用管宁的正义来衬托华歆的邪恶。 于是就有了第二层,即“断席断绝关系”的典故。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篇》。 事实上,《诗雨》中涉及华歆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不乏歌颂他的德行和气度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华馨和王朗同船逃亡时,一个陌生人要求乘船。 华歆一脸困扰,王朗却说道:船上还有足够的空间,不如带他一起去吧? 没想到,没过多久,盗贼就追上来了。 关键时刻,王朗想要抛弃这个男人。 这时,华欣认真地说:我一开始很犹豫,因为担心出现危机。 既然已经接受了别人的请求,又怎么能中途放弃呢?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可惜罗贯中不感兴趣。

其实,在分析“断席断交”这件事时,华鑫对金子的“视而不见”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没必要大惊小怪。 相反,管宁却视而不见,让金子永远埋在土里,这是相当值得的。 讨论。 罗贯中采用这个典故,无非是想证明华歆贪财贪官。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人最不爱钱。 据《魏书》记载,华歆在江东时,深受孙策、孙权兄弟的尊敬,甚至受到远近学者的崇拜。 后来华歆回到北方,送行的人有“千余人”,礼品有“数百金”,但华歆没有接受,全部退还。 于是大家都佩服他的德行。 魏国建立后,华歆被列为“三贵”,获得丰厚的俸禄和赏赐。 但他始终保持着清贫的生活,以至于“家里无钱搬石头”。 注释《三国志》的裴松之引用了《蒲虚》、《夫子》中的话,说“心淡泊富贵”、“积德而从”、“清高不可及”。 ”; 他“忠于事,“以仁育贫”,诚可与古名颜婴相媲美。

第三个意思是介​​绍管宁这个人。 据《三国·魏书》卷十一记载,管宁,字佑安,北海国竹虚县人,齐国丞相管仲的后裔。 那次有趣的游学结束后,他的老同学华歆步入仕途,一路风雨兼程,从尚书郎到豫章府,到尚书、侍中、相国、大司徒;从尚书郎到豫章府,到尚书、侍中、相国、大司徒; 但他乘船漂在海上,到了辽东,在山谷里搭了一间茅屋,并在里面盖了一间屋子,然后开始“谈《诗》和《书》,呈现出楚斗,表现出威严和礼让,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孔夫子的事业,结果“渡海避难者,皆来居于此,十月成邑”(《夫子》)。

十个月就建城了,这与古代禹、舜时期的景象非常相似。 事实上,管宁也做了虞舜的事; 虽然不是“让”、“让”,但也是一种类似的礼貌行为。 例如,皇甫谧的《高适传》就记载了两段关宁在辽的轶事。

第一个是关于“井”:关宁所在的村子人多井少,人们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难免男女混杂,争井打官司。 宁深感此事,便偷偷买了许多画画工具,放在井边供人使用。 后来人们才知道了拉绳的来历,“大家互相负责,就不会再有诉讼了”。

二是指“牛”:有一次,管宁发现邻居的牛毁坏了他的庄稼。 他没有像村民们经常做的那样,打了牛,然后找到牛的主人来控告他。 而是把牛牵到阴凉的地方,给它提供食物和饮料,让它吃好喝好,然后又把它送回主人家。 这样,牛的主人“将大为羞愧,若有罪,必严惩”,左右也不会再有“诉讼之声”。

这两件事是非常微小的,微不足道的,不能与华欣所做的国家大事相提并论;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儒家精神。

《三国演义》中关于管宁的文字太少,只有与华歆有关的一段。 其中提到管宁“避居辽东”、“终生不肯为魏效力”,此后就没有更多的消息了。 给人的感觉是他永远生活在辽东,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 不是这种情况。 据《三国志》记载,魏黄四年,文帝曹丕颁布圣旨,命群臣提拔“孤独君子”。 司徒华馨首先想到了管宁,并推荐了他。 于是管宁被任命为太中郎中。 然而管宁上书朝廷,却没有被采纳。 不接受就意味着不接受官职,并不意味着拒绝回国的机会。 事实上,管宁立即写信给曹丕,在信中称呼他为“陛下”,并解释说他“拒绝”的原因不是别人,而是“大臣的精神已经停止”和“太阳正在落山”。 。 随后,他收拾好行李,登船漂洋过海,回到了阔别37年的家乡。

关宁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大约两三年后,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曹睿继位。 这时,“三朝元老”伯平侯华新想起了与自己断交多年的老同学“龙尾”管宁;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称病乞退”,并将太尉一职“让给管宁”。

太尉投降是当时国家的一件大事。 这在《三国·魏书》的华歆传和管宁传中都有记载。 他的“让位”是他的真实感受吗? 或者这只是政客的一场“表演”,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确实知道明帝对华歆的回答是“不”。 不但“不被允许”,而且还越来越依赖他,把他当成周公、伊尹那样,一瞬间就会离开这座大厦,仿佛大厦即将倒塌。 于是,华歆继续为他的太尉,管宁则被任命为光鲁迅。 同时,皇帝还命青州刺史担任郡县刺史,并以朝廷的名义,为关宁提供马车、杖、床垫、路上的食物等,以便他可以在路上就职。

但管宁还是像黄初四年那样写了一封信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那时宁已经八十岁了。 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人来说,所谓的太尉或者光禄勋,实际上只有荣誉意义。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被朝臣称赞为“德行卓越,天下无双”,也像晁福、许攸一样,为了躲避喧​​嚣,干脆堵住柴门而居。在后巷里,饮食简朴,住在一起。 而吃饭,诵《诗》《书》不改其乐”,品味当年颜回的味道(《三国·魏书》)。四年后,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岁——四岁,这在当时应该是异常漫长的寿命了。

据《夫子》记载,当关宁去世的消息传开时,天下人,无论见过与否,“闻之无不叹息”。 大家都“为他的德行所感动”,默默哀悼这位特立独行的“白衣先生”。 整理文物时,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张漆雕剥落的座椅上——那是陪伴他五十多年的木榻。 《高士传》云:“管宁漂洋过海归来,常坐木榻,五十余年,连腿未曾碰过,榻榻膝处已被刺穿。”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什么? 原来,古人的“坐”姿是双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搁在脚后跟上。 “基谷”的意思是“基鞠”,意思是臀部着地,双腿张开伸直,与躯干形成簸箕的形状。 这种坐法虽然让人舒服,但显得对客人不尊重。 因此,管宁不仅在讲学授徒时,甚至在执书打坐、与宾客交谈时,都严格遵守“站不跛脚、坐不簸箕”的古礼。 ,他不敢违背圣人的教诲。 木榻上的镂空,诉说着一个人不懈追求的故事,证明着一个人的坚持,展现着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华鑫与关宁的“龙头”“龙尾”故事,值得后人咀嚼、细细品味。

本文发表于2016年7月27日《文汇报PEN》,原标题《分桌后的生活》

………………………………………………………………

2016年7月1日,是笔会成立70周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60.html

三国时代的公孙氏插画:发达蚊#
« 上一篇 2024-03-21
《全民主公》页游“小乔”“尚香”配音演员
下一篇 » 2024-03-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