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与图腾:《孔雀东南飞》综论(上)
中小学语文统编古诗词解读
被明代王世贞誉为“叙情如画,抒情如怨,长诗之圣”,清代沈德潜誉为“古今第一长诗”的《赠焦仲卿妻古诗》一诗,再次入选普通高中教材《语文》(选修必修二册)统一版,题名为《孔雀东南飞并序》,并附注解释:
选自《玉台新用》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原名《为焦仲卿妻作古诗》,又名《焦仲卿妻》,是后人惯用的称呼。
这首诗是我国古代汉族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作者不详。这首诗不仅是经典和历史奇迹,也是解读的热点和难点。关于它的讨论和争论从未停止过,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著作和新的理论出现。大二时我被这首诗所震惊和感动,写了第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在1980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上。此后,我讲授这首诗二十余遍,每次都感动、沉浸、沉思、陶醉、顿悟。于是,一点一点,一个“通解”就形成了。
(《名作赏析》2024年第6期)
争议回顾
长期以来,关于《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主题等,存在着很多的说法和争议。
1. 作者简介
这首诗最早的记载是《玉台新咏》,说是“无名氏”所作。郭茂倩《乐府诗集》说:“‘焦仲卿妻’,不知何人所作。”据此衍生出三种说法:一说是无名文人所作,是一首文人诗;二说是曹植所作;三说是文人集体创作,是一首汉代文人乐府,而“无名氏”与汉代文人乐府作者辛延年相仿,但并非一人。
2. 关于时代
鉴于序言“汉末建安中期”与徐陵《玉台新咏》撰成之间相隔三百余年,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是汉末说,徐陵、郭茂倩等均认为是“汉末”,冯维讷《史记》、沈德潜《古诗苑》、王世贞《古诗选》、丁福保《全汉诗》等均沿袭此说。
二是六朝说。刘克庄《后村诗话》云:
《焦仲卿妻》为六朝人所作,《木兰辞》为唐代人所作,这两首诗是乐府中仅有的有始有终的叙事诗,虽然用词多为俗气,却不失古韵。
张惟其根据“性情”、“诺诺”、“传承”、“童子”等字,断定是六朝作品。考证陆侃如是“齐梁人”。结合段成式《酉阳杂记》和《北史·齐本纪》的记载,证明《新妇入青楼》中的“青楼”是北朝婚礼习俗。结合《宋书·藏志传》的记载和六朝乐府《襄阳乐》中的“四角龙旗”,推断“龙旗”是南朝时的风尚,进而断定《孔雀东南飞》不是汉诗,而是六朝诗。 徐福先生认为,“兰家奴”、“地吾郎”、“圣贵”、“尔而”、“不堪”、“逼迫”、“齐”、“毛继”、“处置”、“继承”、“罕恨”、“齐主”等词均为晋代词语。
第三种说是,它定型于汉末,后人加以修改润色。它原是一首乐府民歌,后经黄节、胡适等人修改。胡适的分析似乎影响更大:
我想《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概与故事本身的创作时间相差不远,大概是在建安之后不久,大约在三世纪中叶。但我坚信,这首故事诗在民间流传了三百多年(230-550),才被收录在《玉台新咏》中,并最终被记录下来。在这期间,它自然经过了民间无数次的增删和修改,卷入了大量的“地方风光”(如《青麓》和《龙子旗》),吸收了许多无名诗人的才华和风格,最终成为一部不朽的名作。
至于其定稿时间(已有基本成熟的初稿),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汉末始定稿,后人加以修改,如黄节、胡适等。蒋以学从礼制、韵律等方面确定《孔雀东南飞》为汉作;以汉末民间流传的不成熟诗文为基础,经魏晋宋齐不断润色,徐陵收录《鱼台新咏》时定稿。二是汉末故事不断被创作,在《鱼台新咏》收录前即已成书。徐陵编撰前,此曲很可能已在民间传唱。经文人加工修改,收录《鱼台新咏》后,可能不再在乐队演奏。 罗根泽的依据是:五言歌谣直到成帝时期才出现;五言诗(《咏史》)直到东汉班固时期才出现,但都是平淡木讷的。乐府中的五言古诗一般都华丽、韵律优美,疑似产生时间很晚。
3.关于诗歌
一类是“古诗”,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题为《为焦仲卿妻所作古诗》。
第二是“古诗”。宋代郭茂谦《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称其为“古诗”。“古诗”始于沈约《诗经》。沈约自有定则:“凡今存乐中古诗,及汉代街歌,《江南采莲》、《乌生五子》、《白毛女歌》等,皆入之。”(《乐制》卷一)
三是评话音乐。《汉书·霍光传》卷六十八载有“击鼓歌唱,自为戏子”的记载。杨荫流《中国古乐史稿(上)》图48、49中,四川出土的两尊评话俑,表明评话艺术在汉代已经盛行。杨胜智认为,《孔雀东南飞》虽然取材于汉末建安年间民间发生的一件不幸事件,但在描写这一事件时,却以民间先前唱诵的音乐为创作依据。(如《古乐苑》卷五十《古情歌》)
四是文人赋。此说由叶归同提出,理由如下:一是结构类似汉赋,前两句为“序”,中间为正文,“两家请合葬”后为“乱言”。二是内容和结尾与汉赋的讽刺劝诫相同。三是表达方式,谢榛《四明诗话》卷二认为,以“孔雀东南飞”一句为起点,其余皆为赋。四是赋也有五言诗句。
孔雀鸳鸯
《孔雀东南飞》开篇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缕萦绕”,结尾是“有二飞鸟,名鸳鸯,仰首相鸣,夜夜相随,直至五更”。这是借鸟飞翔,以孔雀、鸳鸯来抒情、传意。朱熹说:“抒情,先说别事,以激起咏词”,所以有的选书将其单独列为一节,正是为了表明“别事”与“咏词”的区别。这两句诗意味深长,暗含了焦、柳二人爱情悲剧的性质,奠定了悲情缠绵的基调,起到了抓住全篇、引导后文的作用。既然这两句诗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自然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为什么要用“孔雀”来抒情呢? 有人认为这是受中国民歌传统的影响。确实,用鸟鸣来鼓舞士气,在我国由来已久。《诗经》第一篇即为“江洲杜鹃鸣”。再如汉代古诗《黄天鹅别》以“黄天鹅别,千里回首缠绵”开头,以“我愿做一对黄天鹅,送儿女共飞远方”结尾,一唱一和,真挚感人,极富感染力。但更多时候用来表达情侣的离别,如《情歌往何处去》:“一对白天鹅飞过,从西北而来……五里回首,六里缠绵。”《襄阳乐》:“黄天鹅飞上天,路中央缠绵。” 与《孔雀东南飞》十分接近的还有一首《古情歌》:“孔雀东飞,天寒地冻,没有衣服穿。我身为你妻,心中满是愁苦。我夜夜操劳,三日方得一双,你还说我来不及。”我怀疑,《古情歌》可能是《孔雀东南飞》流传的另一个版本,或者是删节版、缩短版,但与诗中的内容基本一致,“鸡鸣即起织,夜夜不得安宁。三日织完五件,主公还埋怨我织得慢。” 并非我织得慢,乃是难为你妻了!”更有意思的是,用“孔雀”来比喻,不仅如出一辙,而且非常直接。以“孔雀东飞”来唤起“为妻心头愁”,有助于我们从全诗整体意义的角度理解《孔雀东南飞》的转折和结构。
受民歌传统的影响,以孔雀为切入点,但是一种共性,而非个性。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用白天鹅、黄天鹅、大雁等鸟类来代替孔雀,也并非不可能。为什么一定要用孔雀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孔雀的特点和作品本身,去探究以孔雀为切入点的根本原因。陈左铭的《采书堂古诗选》中说“孔雀东南飞”两句,是“因相亲相爱而起”,我觉得很中肯。孔雀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鸟类,有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天性。它们常常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而由于雌孔雀飞不高飞不远,雄孔雀也飞不远,总是在树林上空盘旋,萦绕不去。 所以,作者用“孔雀”来开篇,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歌颂忠贞爱情的诗。由此可见,诗中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瞟”来表现“兰芝与仲卿的爱情”。鸳鸯是成双成对栖息在水边的水鸟,在旧时常用来形容夫妻的和睦相处。这里用鸳鸯来表现兰芝与仲卿的爱情,不是形容幸福恩爱的终身伴侣,而是形容一对夫妻分开却永不改变的爱情,令人伤感不已。作者在诗的开头用“孔雀”来表现爱情,中间写夫妻分开的悲伤,最后用“鸳鸯”来形容和睦相处。实与虚并存,实由实而虚。 虽有道理,但情绪却跌宕起伏,悲愤不已,为后世所唏嘘。
用孔雀作为诗的开头,也表明了作者歌颂主人公的态度。孔雀不仅是坚贞爱情的象征,更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如《楚辞·七诫》中“鸾鸟孔凤,日头渐远”,就把孔雀、凤凰比喻为君子、贤臣。刘兰芝足够美丽,衣着华丽:“脚穿绫履,头戴玳瑁光彩,腰如流绸,耳戴月形耳环,指如葱根,口如丹颜,步履纤秀,玲珑剔透,玲珑剔透,世间无双。”而且她聪明勤劳,多才多艺;对爱情忠贞不渝,不为富贵权势所动;保持尊严,宁折不屈; 她爱恨分明,爱情长久,充分符合封建时代淑女的种种标准。
孔雀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大型鸟类,在动物学上属于鸡形目、鸡科。我国主要有绿孔雀,冠羽簇生,颈、胸羽为铜绿色。雄鸟头上有11厘米长的翠绿色冠羽簇生,通体翠绿,闪烁着铜色的反光。每根羽毛外缘镶有明显整齐的深褐色,似鳞片,尾上覆羽长一米多,拖于体后,尾上覆羽末端有红、黄、蓝、绿、紫等色眼状斑点,色彩鲜艳,极其艳丽。雌鸟无尾屏,背部深褐色。繁殖季节(一般3~5月),雄孔雀展开翠绿色的翅膀,围绕雌孔雀翩翩起舞。 它们兴奋地高高扬起尾屏,像一面由竖起的尾羽支撑的彩色屏风,左右摇晃,沙沙作响,眼斑闪闪发光,羽毛颤动不已。这是孔雀开屏。在常年气候温暖的云南,孔雀不仅在繁殖期开屏,兴奋时还常常边走边唱,展尾跳舞。
人们一直认为雌雄鸳鸯生活在一起,永不分离,因此被比喻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但文学作品中的鸳鸯与自然界中的鸳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自然界中的鸳鸯并不十分注重爱情,它们的生活也没有那么浪漫悠闲。鸳鸯平时并不维持固定的夫妻关系,只有在交配时才会表现出形影不离的亲密姿态。鸳鸯是一种小型野鸭,在繁殖后期,雄鸟从不过问产卵孵蛋的工作,抚养幼鸟的工作全部由雌鸟承担。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就会立刻组建新的家庭。据鸟类专家介绍,古人所说的鸳鸯其实是另外一种鸟,叫赤颈鸭(Tadorna ferruginea)。 据南宋《尔雅义》记载:“其大如鸭,纹理杏黄色,头覆长白毛……尾羽翅皆黑。”唯有赤颈鸭是真正一夫一妻制的,只要交配成功,无意外,便会终生成双成对。雌赤颈鸭孵蛋,雄赤颈鸭则在附近守卫。雏鸭孵出后,雌雄赤颈鸭会共同抚养。赤颈鸭形影不离,白头代表白头偕老之美,因此也成为爱情的象征。
郑樵在《六经秘经》中说:“凡灵感,所见即此,所得即彼,不可类推,不可理求其义。”朱熹说得更清楚:“诗之灵感,常借他物而起,义不取其意。”显然,这些解释都有待探讨。“此”与“彼”虽不尽相同,但内容上也是密不可分的。《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为开篇,以“鸳鸯”为结尾,不仅构思完整,而且在比喻、灵感的基础上,充满了抒情、寓意的“理”或“义”。
当然,从诗的结构来看,“孔雀东南飞”两句与下面刘兰芝向焦仲卿表白的“十三岁能织丝”一段并不衔接,显得有些突兀。再加上故事发生在如今安徽省潜山县与怀宁县交界的小石岗一带,当地生活中并无孔雀,我国野生孔雀全在云南。至于两家人合葬后所见的奇异异常现象,也值得玩味:“东西栽松柏,左右植梧桐,枝叶相掩,叶叶相连,内有二飞鸟,名为鸳鸯,仰首对唱,每夜至五更。” 这里的“东西”、“左右”应该是有方向和范围限制的,可以理解为四面、四周;而“松柏”、“梧桐”本来就不是多枝、多分枝、多叶的树种,所以不可能出现“枝叶覆盖”、“叶叶相连”的情况。当然,凡事不能说是绝对的,也可能树龄很老,树干高耸深远,也会出现“覆盖”和“相连”的现象,那应该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了。再者,鸳鸯是水鸟,不可能生活在枝叶交织的松柏、梧桐树间。我们的课本注释、课堂讲课,往往回避或掩盖这些违背生物学常识的描述,习惯用想象、夸张等修辞手法去解释。
其实,《孔雀东南飞》的始末问题,应该从这首诗形成的漫长过程去探寻。我认为,从“汉末建安中期”到《玉台新咏》收录的三百多年时间里,这首诗经历了悲剧事件的民间传播阶段、悲剧故事的民间传说阶段、文人创作悲剧文学阶段、悲剧文学不断打磨、补充、完善的阶段。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第一,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是文人在创作阶段添加的,大大增加了故事的震撼力。第二,结尾处墓地大树、大树上的鸟巢、枝头鸟鸣的描写,应该在民间传说阶段就已形成,而“自称鸳鸯”、“仰头对唱,夜夜至五更”等不正常现象,昼夜歌唱不眠,应该也是文人在润色过程中添加的,因为过分强调“讲故事”和“教育”内容,忽视了常识性知识。——这种无端的猜测肯定会受到批评,但也不无根据。 例如,王法国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引用了韦昭在《聂政传》和《荆轲传》中的话语,并提到“三日斩五件,大人好慢啊”两句,称其为“古诗”。韦昭死于吴孙镐凤凰二年,也就是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可见这首诗在三国末期、西晋初年就已经出现,已经被称为“古诗”。此外,安徽怀宁县的李星林特别介绍,他的初中语文老师李硕程(怀宁小李岗人,1962年去世)告诉他“有《孔雀东南飞》的抄本”; 在潜山县邮政局工作的陈孝诚也说“1955年就在当涂见过类似的抄本”。
我们还可以从历史文献、民间故事、流行手稿、当代方言和实地考察中寻找答案。
兰花与图腾
黑格尔曾说:“对于一个具有坚实内容的事物,最容易的事情是判断它,较困难的事情是理解它,而最困难的事情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并对它作出陈述。”(《精神现象学》)
这首诗中一个难解的历史谜题是“据说有一位兰家姑娘”。刘兰芝姓“刘”,为何叫“兰家姑娘”?诗中出现刘兰芝时,她被称呼了很多次。我们简单看一下。称呼有“本女子”、“女子”、“新女子”、“女儿”、“本女子”、“兰家姑娘”、“姑娘”、“姐妹”等八种。其中,“本女子”被称呼了5次:
1.我儿子没什么财产,但幸运的是得到了这个女人。
2. 这个女人没有礼貌,行为任意妄为。
3、你如果现在把这个女人打发走,那你这辈子都别想再娶了!
4. 你真是个无所畏惧的小伙子,你怎么敢支持那个女人?
“妇”应为“此妇”的缩写。
(修改)
5.小心别为了一个女人而死,贫富之间的爱情,太淡薄了!
被称为“新娘”9次:
1. 他向新娘举起手,新娘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2.新娘对官员说:不要再吵闹了。
3、鸡鸣日初,天将破晓,新娘起床梳妆。
4.官马在前,新娘车在后。
5、新娘对官员说:感谢您的恩情!
6. 新娘听见马的声音,便踮起脚尖迎接马儿。
7、政府官员对新娘说:恭喜你升官啦!
8、新娘问官员:为什么这么说呢?
9、这一天,牛马嘶鸣,新娘入洞房。
叫了5次“阿奴”:
1.妈妈对女儿说:你去答吧。
2、女孩眼含泪花回答:兰芝刚回来的时候。
3. 一个穷人有个女儿,她是第一个嫁回家乡的。
内心是个女孩)
4.母亲对女儿说:我刚刚收到主的来信。
5. 女孩用手帕捂住嘴,默默地哭泣。
被称为“蓝家奴”1次:
传说蓝家有一个姑娘,继承了一个太监的财产。
1次被称为“女人”:
姑娘先骂人,我哪敢说话?
被称为“阿妹”1次:
他对妹妹说:你为什么不先考虑一下再做决定呢?
刘兰芝又自称“君甫”、“妾”、“兰芝”。 她曾两次称自己为“俊夫”:
1、十七岁,我成了你的妻子,我的心里始终充满着悲伤。
2.不是我织得慢,而是你老婆织得难啊!
被称为“妾”4次:
1.贱妾独居空房,难得相见。
2. 我无法忍受被人开车送走,而我却被留在这里无事可做。
3.我有一件绣花马甲,华丽闪亮。
4. 你和我,我们都在遭受迫害。
“兰芝”被提及3次(从诗的第164行开始):
1、兰芝对母亲感到羞愧:“我没有做错什么。”
2、女孩眼含泪花回答:兰芝刚回来的时候。
兰芝抬头回答道:“兄弟,你说得对。”
通过以上简单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他称呼自己或他人为兰芝共有29次,其中称呼自己为兰芝22次,称呼自己为兰芝9次;第二,他从来没有称呼自己为兰芝;第三,他称呼自己为兰芝的情况只有三分之一;第四,在这么长的一篇叙事诗中,主人公直到第164行才称呼自己为兰芝。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无论是对话还是描写,都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坎。
只有一种解释:诗中早期,刘兰芝根本没有名字,是焦家的儿媳,所以被称呼了5次“这个女人”,婚后不久两人便分开了。焦仲卿也说“我们在一起两三年了,不过时间不长”,所以被称呼了9次“新媳妇”。刘兰芝如果自称“妾”或者“媳妇”,应该是比较正常的,但他说自己从头到尾只字不提“兰芝”,这倒是挺奇怪的;而且“兰芝”的三次出现其实是兰芝自称,这显然不正常。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兰芝”这个名字是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加上去的。
这首诗5次提到“兰”:
1、相传蓝家有一个姑娘,承袭了一个太监的家业。
2.兰芝觉得对不起妈妈:我没有做错什么。
3、女孩眼含泪花回答说:兰芝刚回来的时候。
兰芝抬头回答:“哥哥说得对。”
5. 今天天气很冷。寒风吹倒了树木,严霜冻住了花园里的兰花。
第五句终于揭开谜底:庭院中栽种的兰花被严霜摧残殆尽,这不仅是衬托悲剧的环境渲染,也通过兰花的夭折,暗示了女主人公溺亡的结局。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晦涩而遥远的兰花图腾故事。《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的生卒,都与兰花有关。郑文公的“贱妾”颜姬梦见天使赐她一朵兰花,并告诉她“这是你的儿子”。她果然怀孕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兰,也就是郑穆公,郑兰。郑穆公即位二十二年后,病倒了,说“兰已死,我恐也死,我生来就与它同在”,于是“伐兰而死”。这个故事中的“伐兰”之意,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没有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与独特。
这话是不是有点跑题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回到“兰芝”这个名字上来。“兰芝”就是“芝兰”,兰花的意思,兰花。虽然贾祖章的《花卉与文学》中直接说“兰芝”就是“芝兰”,兰花的意思,似乎没有经过论证过程,但我们今天完全有资格做些考证。
“孔子的分析:在苦难中”说:“兰花在深森林中成长,即使没有人在周围没有人。卖鲍鱼的商店。
“ Zhilan”是“ Zhilan”,它指的是两种香草,兰花和Zhi。
“ Zhilan”也可以写成“ Lanzhi”。一个人知道这是他的本性。”“ da dai li ji”第5卷第57章说:“与绅士一起闲逛就像进入一个充满兰花和Zhi的房间。
在上述经典作品中,“ Zhilan”,“ Zhilan”和“ Lanzhi”都是相互联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Lanzhi”和“ Lanzhi”,“ lanzhi”,“ Zhilan”,“ Zhilan”,“ lanzhi”逐渐变得很困难,诗”)“ Zhilan不会落在这一天,南部山上的白色石头都是圣人。 S有孤独的根源。” (Meng Haoran:“对Meng Jiao”)“皇帝的儿子有一种精神,可以玩起来,但他仍然很难过。我可以闻到兰花的香气。” Shanyuan:“ Qinyuanchun”)
基于此,“孔雀”中的女主人公“ liu lanzhi”来自传统经典中的“ Zhilan”,“ Zhilan”和“ Lanzhi”,这是由于连续的创造,抛光和改进了角色级别。当今树木和严重的霜冻冻结了院子里的兰花。” 严重的霜冻覆盖并迫使院子里的兰花,这意味着女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杜克·李克·兰(Zheng Lan)的预言符号一样,“如果兰花去世,我恐怕我也会死于兰花,并因切割兰花而死去。
因此,通过图腾的追踪,我们发现“孔雀苍蝇”被命名为“ Lanzhi”,这意味着女主人公:首先是不同的,值得称赞,其次是异常的经历,是整个诗歌的主要对象。
做
经过
介绍
江宗博士是南东大学的二级教授,桑吉安格学院的杰出教授和博士主管,他还是国家教科书委员会中国语言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和中学。
-结尾-
总编辑|
副编辑| Chen Liang,Wang Yeqiang
执行编辑| Yu Jiangqiu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