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武装起义,正如毛主席所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往往只有暴力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但事实上,历史上的起义往往是从北方开始,然后逐渐统一南方。 不过,南方政权北伐确实难度很大。 那么蜀汉政权北伐屡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岐山的战略地位
事实上,诸葛亮真正出岐山的战役只有五次。 之所以被称为岐山六战,是因为小说中的艺术描写。 事实上,这五次出征岐山,只有第一次对曹魏的威胁最大。 随后的北伐,由于人才匮乏,物力人力枯竭,实际上并没有对曹魏造成实质性威胁。 诸葛亮六次出征岐山失败的原因,与蜀汉国力薄弱是分不开的。 还有一点,蜀虽然易守难攻,但它也是一座监狱。 想要把军队撤出四川,也是非常困难的。
李白曾说过:“蜀道之难,难如登青天”、“剑阁高耸崔巍”来形容蜀道之难。 岐山也是当时蜀汉与曹魏斗争的重中之重。 从三国时期的领土地图来看,岐山位于蜀国的咽喉要地。 蜀军如果控制了岐山,不但可以据险防御,而且可以大军进攻。 攻克岐山后,陇西地区与曹魏政权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蜀军就可以向西北进军,拿下陇西(今甘肃)。
另一方面,如果魏军控制了岐山,蜀军就很难进攻,入蜀的粮道就会被阻断。 一旦攻破他们身后的汉中,广元、成都就会陷入危险。 所以岐山是诸葛亮北伐的必胜之地,也是曹魏的必胜之地。 千万不要轻易失去它。
六次远征岐山为何接连失败?
其实,诸葛亮六次征伐岐山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兵少将少,粮草获取困难。 而且,第一次北伐的胜利指日可待,却因为马谡的大意,丢掉了街亭,导致整个蜀军退守汉中。
后来就诞生了“诸葛亮泪斩马谡”的典故。 然而,如果你自己分析一下街亭的位置,就会发现马谡犯了一个错误。 就算他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也绝对活不下去。
街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离开岐山后占领街亭可以说是振兴了整个蜀军。 街亭位于天水东北约40公里处。 是龙游的咽喉。 蜀军可以守卫街亭,保证大军进退。 而且陇右几乎被蜀军控制,大量资源需要慢慢消化。
然而,马谡失守街亭后,张郃率领的魏军长驱直入,切断了诸葛亮军通往陇右的粮道。 而且蜀军面临着被包围的巨大危险。 诸葛亮无奈退蜀,街亭之战也随之结束。 这已经成为许多三国迷的沮丧之源。 如果马谡没有丢掉街亭,或许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徐图与魏国的斗争的发展就不会为人所知。
诸葛亮回到汉中后,他辛辛苦苦经营的天水、南安等地又回到了魏军手中。 第二次、第三次离开岐山时,他刚刚攻下武都等地。 这不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也没有什么可以逆转的。 战争的机会。 而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非常聪明。 诸葛亮离开岐山的时候,正在一步一步的准备扎营,花费了蜀国的钱粮。 曹魏虽说不上地大物博,但论兵马,钱粮都是蜀汉的数倍。 诸葛亮如果不能速胜就是慢死。
此时,刘禅听信诸葛亮想要建立自己的帝国称帝的谗言,于是紧急召见武侯收兵。
诸葛亮第五次出征岐山时,分兵扎营,准备与司马懿进行拉锯战。 结果,病逝于五丈原。 真可谓“未离军就死,令英雄泪流满面”。
据此分析,诸葛亮六次出岐山失败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蜀地资源匮乏、人口枯竭、敌人不弱。 离开岐山之后,想要取得胜利,需要的条件太多了。 首先,需要长期战斗。 钱、粮、兵、马源源不断。 二是要有能据险防守的将领和须屠龙喜。 但蜀军几乎无人满意。
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想到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即魏延率领五千精锐大军从子午谷奇袭长安,然后诸葛亮率军出击,拿下长安。斜谷路支撑长安。 这一招看似是个好主意,但从实际角度来看,完全不可行。
子午谷神迹可行吗?
子午谷阴谋的核心是,让守卫长安的魏军守将夏侯懋不得不弃城而逃,以便蜀军能够迅速占领长安。 但退一步讲,即使魏军守军真的放弃了都城,蜀军也确实能守住。 你住在长安吗?
一旦长安失守,魏军必定会倾尽全国之力进行反攻。 这绝对不是当时的蜀军能够抵挡的。 蜀军占领长安后,除了这座孤城之外,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南下的粮道很快就会被回守的曹魏军队切断,再往北就不可能了。
以当时蜀国的人力物力,完全占领长安至汉中一带是绝对不可能的。 可见,即使子午谷阴谋成功,蜀军获得的长安城也只是一颗定时炸弹。 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兵败将帅。 如果跑得慢的话,全军可能会迷失在长安。
而且诸葛亮虽然一生用兵谨慎,但他的举动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齐兵,所以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也觉得子午谷之计永远不会成功,所以在当时它是一个无用的策略。
而且魏延性格相当叛逆,此后多次违抗军令。 谁知道如果给魏延出奇兵攻打长安,他是否会直接率部投降曹魏,反手攻击诸葛亮的军队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其实从失去街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国力衰落,无人能完成北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