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第一天,于丹回到扬州。
身穿浅绿色丝绸连衣裙,民族风十足的于丹再次亮相“扬州论坛”。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于丹从天人合一到道教自然之道,再到老百姓对道教的日常运用,无所不谈。
据现场观众反馈,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合影最后,于丹站在C位,笑容一如既往。
似乎之前的一切争议和争议都没有发生过,于丹依然是炙手可热的国学大师。
但熟悉于丹的人可能都知道,于丹的梦想成名之路,从名气崛起到群发攻击,只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
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于丹首次亮相《百家论坛》,一炮而红。 于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大学老师,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学者,只用了7天的时间。
于丹的热情一时间无与伦比。 媒体称她为“学术女强人”、“女版易中天”,各种称号纷纷向她袭来。 该剧播出一个月后,中华书局火速推出于丹系列丛书,不到三个月就售出230万册。 忙着参加各大签名会的于丹,曾“签完书就手残了”。
然而,在她名气巅峰的那些年,《伦敦泼溅》、十博士联合抵制、北大学生对她进行权力炮轰……一桩桩“抢马”丑闻接踵而至。其他。
于丹的名声逐渐败坏,昔日的辉煌仿佛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风波过后,于丹在微博、抖音、小红书、公众号上仍有超过500万粉丝。 拥有媒体研究背景的于丹开始经营自媒体。 评论区时而支持,时而争议。
除此之外,于丹脱掉高跟鞋和黑丝袜,换上汉服,继续教授国学。 有意无意,于丹已经悄然淡出公众视野。
时间回到一切于丹成名之前的开始。
于丹1965年出生于北京。3岁之前,于丹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奶奶肚子里有一支笔和墨水。 她曾就读于张之洞创办的女塾,教少年于丹识字、用卡片背诗。
于丹年轻时和他的父母
其父于炼为人沉着、谦虚、稳重。 历任北京市行政干部学校教研室主任,北京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主任中国的。 曾长期担任万里同志(万明礼)的秘书。
于丹对父亲的印象是,他严厉,戴着黑框眼镜,头发灰白,沉默寡言,不苟言笑。 那时,于丹的父母都被下放到农村,每个月都很少见面一次。
至于于丹四岁背诵《论语》的传闻后来在于丹自传中得到纠正,他只是通过言行慢慢获得了《论语》的含义。
春色已晚,春色繁华,北海公园桃花盛开。 于恋指着花问她:
“姑娘,你以为这些花是在闹腾吗?”
年轻的于丹不明白他的意思。 他抬头望着茂密的花朵,心情宁静而绚丽。 她的父亲把她放在肩上,谈到“‘闹’字如何带出了春天的所有欢乐”。
青杨烟外,晨光寒意,红杏枝满春意。
于丹背诵了很多这样的诗,并在他生命中的很多时刻感受到了它们的力量。
年轻于丹
于丹就读于北京四中。 考入北京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北京联合大学)本科,并在考研朝圣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于丹在自述中提到,当他考上大学时,父亲主动要求离开国务院办公厅,执掌中华书局。
原因是今年我唯一的女儿要考入中文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退休前为孩子们留下更多的书。
但出身书香门第的于丹,长大后并没有像父母那样威严,而是充满了进取精神。
于丹上大学时就向往塞外的风景,看过莫高窟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她的师兄觉得危险,不肯带她进入沙漠,所以她才敢一个人跑进沙漠。 有了手电筒,她感到完全安全。
天空如同一个穹顶,覆盖了四周。 深蓝色的天空,满身的骆驼刺,让于丹感到心旷神怡。 尽管昼夜温差让她停了下来,但她仍将骆驼毛放在火上取暖,双手都被刺破了血。
于丹出发前给师兄留了一张纸条:我要进沙漠了,别担心,我带了手电筒。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手电筒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没有照亮沙漠的光芒,照亮了于丹少女时期成长而胆怯的岁月。
你看过《讲坛》吗?
2001年7月9日,《百人论坛》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
最初请来授课的都是大师,如杨振宁、丁肇中、霍金、叶嘉莹、周汝昌、李政道、韩启德等。但令人意外的是,全大师阵容反响平平,收视低迷。 。
大概是因为其心胸高远、低调,《百家讲学》一开始并不成功。
百家论坛央视10套播出
2002年,央视实行了《栏目警告淘汰规定》,简直就是一个垫底淘汰制度。 底部有长期评级的栏目将被淘汰。
清宫剧的火爆,给栏目组带来了转机。
《清十二帝奇案》为《论坛百家》积累了忠实观众,紧随其后的是易中天的《三国志》、《红楼梦的秘密》刘心武的《论语》于丹的《论语》,王立群的《汉武帝》,孟曼的《武则天》等。
于丹的《论语经验》可以说是关于时间和命运的。
严崇年的《清朝十二皇帝奇案》一个月内登上央视科教栏目榜首。 易中天的《三国志》和刘心武爆料的《红楼梦》创下了收视新高,也让央视10这个相对冷门的科教频道走红了。
易中天主讲“百校论坛”
于丹的主要研究兴趣为广播电视形态学和广播电视频道研究。 先后在《共和国史》、《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多部大型电视专题片中担任编剧,甚至在2001年她还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影片的策划。
此外,她还负责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的策划,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首席频道长。北京电视台策划顾问。
但正是那七天,于丹才真正出名。
这是《百家论坛》中出现的第一张女性面孔。
开场曲气势磅礴,余音悠长。 星星在图像的轮播中闪闪发光。 杨振宁、廷兆忠、霍金、叶嘉莹、周汝昌等人的面孔显露出来,一长串名字如流星般掠过。
衣着得体,说话朴实,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于丹出现在“讲坛”上。
他开口说道:“你别以为现在就要仰孔子的《论语》了。”
于丹侃侃而谈,不紧不慢地讲着《论语》。 通过动画剪辑和旁白,每天中午12点,将通俗易懂的心灵鸡汤准时送达大众。
短短7天时间,就创造了“于丹现象”。
当年,于丹、刘翔、巩俐进入品牌中国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同年,于丹进入“中国报刊广播电视十大流行语”。
长假过后,于丹的人气暴涨。 易中天之后,她以网络时代的速度迅速成名,成为新一代“学术明星”。
中华书局趁势,根据讲义推出了《于丹论语见解》。 首印量达到60万册。
于丹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道:“《论语》的真正意义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我们灵魂需要的那种幸福生活。”
首届签名售书活动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 会场内排起了长队。 “鱼丸”(于丹粉丝的名字)里不仅有学生和年轻人,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中老年人。
寒风呼啸,签名售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于丹当天不愿签名,甚至创下了现场销售一万份的历史记录。
在200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中,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居富豪榜第二位。
在孔子的帮助下,于丹真正过上了她所描述的“幸福生活”。
风光无限,珠宝弥足珍贵。
那几年,于丹的事业十分光明,受到业内人士的追捧,也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成名第二年,于丹重返“百家讲坛”传授《庄子》,并逐渐覆盖昆曲、茶道等领域。 然而,趋势似乎正在慢慢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买账。
邀请不断,各大专栏纷纷伸出橄榄枝,他到处讲学。 于丹上领奖台的次数多了,但上领奖台的次数却少了。
评论家李跃在天涯发表万字长文《论语胡说八道可以吗?》 ”指出了于丹解释中的14个硬性错误,并对7部分内容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由清华、北大、中山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的“十博士”高调发表文章《为何要不遗余力反对于丹等人到底》,要求责令于丹退出“百家讲坛”,并联合出版《丹中“毒”解说》一书。
徐金如杨浩鸥《解丹中“毒”》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于丹现象的网络大战蔓延开来。
于丹给出了解释:
“如果我在大学讲堂里说这句话,就是失职,是对专业学生的不负责任。但如果我在电视上用大学讲堂的严谨和考证,也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因为上电视一定要考虑观众,15岁以上的中学生一定要听懂,喜欢听。
仔细研究于丹的《论语》讲授,确实存在不少常识性错误。 十博士等专业学者点出了对《论语》、《庄子》的数十种“曲解”、误读。
于丹签售会上的“麻烦制造者”
事实上,于丹自己的专业并不是研究《论语》等中国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教师。
论专业度,于丹实在担不起“国学硕士”的称号。
“于丹的问题在于他把《论语》解读为‘心灵鸡汤’。”
“易中天像个说书人,于丹像个传销者。”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于丹就不会孤单了。 对她的批评此起彼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达到了雪崩的地步。
于丹成名后,他四处游历。 据传,一小时的讲座费用高达3万元。 不仅在国内,于丹还在海外做过多次讲座。
2009年,于丹前往伦敦讲授儒家文化。 一名自称是于丹翻译的人发了一篇题为《于丹伦敦街头演戏日记》的文章,称她在酒店大吵大闹,三天换了三个房间,还骂了女翻译。
《泰晤士报》:丹在伦敦“表现不好”吗?
这篇文章一出,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在此之前,于丹一直表现得谦虚、优雅、诙谐,但谁能想到,他私下里竟然有这张“脸”。
于丹只是平静地回应:完全是因为翻译能力有限,能力不行。
闹剧不停歇,笑料无穷。
2010年,于丹将孔子75代后裔告上法庭,指控孔鉴在其书中使用了孔鉴在日本的演讲,并要求全国书店将孔鉴的侵权书籍下架。
孔健反驳了于丹的说法,并对媒体表示,他曾两次邀请于丹访问日本,花费超过100万日元。 他又花了130万日元给于丹买了一件衣服,供会见日本首相时使用。
世界充满喧嚣,一切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压垮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北大事件。
相关报道
2012年,在北京大学昆曲演出上,于丹受主办方邀请上台演讲,遭到学生们的嘘声。 “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这位老艺人……”话还没说完,下面就响起了嘘声。
“下去。”
“你不需要代表我。”
穿着黑色紧身连衣裙和高跟鞋的于丹不知所措,只得狼狈地退出。 虽然随后于丹也发微博解释,“其实我只是想(回去)鞠躬。”
而被众人追捧、看起来如月上星的于丹,似乎早已离开。
与其他学术名人相比,于丹的声誉几乎一落千丈。
早年的于丹光芒四射,但时过境迁。 如今,于丹仍然活跃在各大媒体平台上,但不再引起关注。
查看微博,于丹发的帖子很少。 评论区有粉丝关注她,也有一些质疑和谩骂。
登录小红书,于丹穿着汉服,讲述着曾国藩的家训。 时不时地,北师大的学生们也会留言讲述自己与她的邂逅,留下合影,或者展示于丹的亲笔签名。
打开音频课程,她的课程有170集,总浏览量并不理想,还不到郭德纲的《看山》课程《郭伦》的十分之一。
抖音平台看似粉丝不少,但评论区网友却不再买账,大多表示遗憾。
于丹平台节目首页
确实很遗憾。
“百家论坛”的29位主讲人中,只有三位女性——于丹、孟曼、隋丽娟,其中以于丹最为著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讲坛”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它所推崇的学术明星也被争议所包围。 12点蹲在电视机前等讲座的时间早已过去了。
名誉传遍天下,诽谤随之而来。 “名声”是一把双刃剑。 于丹凭借国学进入公众视野,但最终他也因国学丑闻不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国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滋养了无数人。 我们并不担心于丹等人对国学的简单解读会损害经典的生命力。 相反,国学依然蓬勃发展,充满活力。
于丹和易中天
国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才华和愿望。
没有必要否认于丹的才华,也没有必要掩盖于丹的错误。
如今的于丹依然留着短发,妆容精致,衣着考究。 喧嚣过后,于丹内敛了许多,演讲依然充满激情和风格。
父亲于炼给她取名“丹”,字通茹。 于丹曾在《我和我的父亲》中写道,“直到他去世很多年后,我才突然意识到那种发光的样子,也许这就是对光明的期待,而不是辉煌。”
盈盈有光,但光不亮。 同样的八个字,不知于丹现在是否已经忘记了。
于丹早年照片
小时候天真地去了北海公园,上了“百家论坛”就赚了很多钱。
我想于丹经常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不知道他是否了解老师的生活。
“北方的早春,当北海还冰封的时候,我看到了梅花盛开。”
桃花绚丽,梅花高贵,花有品格,人亦如此。
提交指南,原始首次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