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1987
史铁生的《地坛与我》、《退隐笔记》等代表作以思想深刻着称,但读者宁愿将他理解为励志作家,而将他的作品简化为心灵鸡汤。 这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误解。 。 新出版的《救赎的可能性:走近史铁生》一书,从史铁生的思想角度阐释了他的文学和人生,还原了史铁生“思想家”的身份。
《救赎的可能性:走近史铁生》顾琳,商务印书馆
写作,是为了不自杀
1972年,21岁的史铁生正值“最狂妄的年纪”,却遭遇了一场灾难。 他脊髓上的一个小肿块导致他永久残疾。 最初几年,他经常沉浸在地坛的精神生活中。
史铁生在地坛公园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我在这个花园里坐了这么多年,有时轻松愉快,有时郁郁寡欢,有时无忧无虑,有时焦虑孤独,有时平静自信,有时软弱无力。” ……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骚扰我又陪伴我。第一个问题是我想不想死,第二个问题是我为什么活着,第三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写作。
残疾带来的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我该死还是不该死?” 对于史铁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
经过紧张而痛苦的内心挣扎,他选择了活着,他要寻找活着的基础和理由,那就是“生命的意义”。
至于为什么写信,曾有记者问过他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是为了避免自杀。 对他来说,写作是最好的思考工具,也是艰难生活中的生存之道。
史铁生认为,残疾与写作是“天生一体”的。 “是生活,或者是生活的困境催生了写作行为。写作,归根结底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对生命困境的反思,也是人们励志的一种方式。”自己并在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工作。” 携手共进是最有效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史铁生在雍和宫的家中
1979年是史铁生写作生涯的开始。 一年之内,他出版了《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和他的妻子》、《兄弟》三部作品。 随后几年,他出版了多部伤痕文学和知青文学。 一部颇具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
中期转向寓言小说创作,如《生命如弦》(1985)、《我的舞蹈》(1986)、《原罪与命运》(1987)等。
他后期的创作《退隐笔记》(1995年)和《丁乙之旅》(2006年)两部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模式,转而以思想探索为中心。
由于下肢瘫痪和长时间坐着,到1998年,他的肾功能完全丧失,透析频率逐渐从每周一次增加到隔日一次。
这样的身体状况,使得他后来的创作多以思想性文章为主。 《疾病间隙的断笔》是1999年至2001年透析期间写成的。
通常,早上是他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 下午,他要么去做透析,要么在家休息,不时有朋友来探望。 他的枕头边有一个录音机,当他想到灵感时,他就把它记录在录音机里。
北京出版集团2018年出版的《史铁生全集》收录了史铁生的全部作品,共计350万字。 他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用生命书写的勤奋之人。 他用自己的经历、情感和哲学思想感动和启发了无数读者。
《史铁生全集》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
小时候,史铁生问奶奶,如果他死了会怎样。 奶奶说,如果你死了,你就再也找不到奶奶了。
“这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
患病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曾数次企图自杀。 他在地坛里思考了好几年的死亡。 他花了好几个小时专注于死亡。 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亡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情,死亡是一件紧急的事情。” 节日必然来临。 这样一想,我心里踏实多了,眼前的一切也不再那么可怕了。”
友谊、爱情和对亲人的思念让他战胜了死亡的诱惑。 他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逻辑推论证明生命只是一个“过程”。 人总是走在路上,要做的就是走好路。 而不是轻易放弃,这才是过程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谁善于叹息,谁就会受更多的苦;谁最努力,谁就会最自由、最自豪、最幸福。”
史铁生与友人
在《救赎的可能性:走近史铁生》一书的作者顾林看来,史铁生的一生是对死亡哲学最生动的诠释。 “史铁生不懈的精神探索着肉体之外的巨大痛苦,他对爱的敏感和愿意付出,他慈悲超然的佛性人格,让人深受感动,深受启发。”
2010年12月30日,史铁生的生命结束了。 当天下午,他因脑溢血陷入昏迷。
是否要做开颅手术,他的妻子陈希米根据他的病情代表他做出了决定——放弃治疗。
史铁生和陈希米生前曾畅谈死亡:“我想死在我能坦然死的时候,我也想死在你能坦然接受我死的时候。”
2010年4月,史铁生与陈希米在家
按照史铁生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必须在死后捐献。
由于需要进行捐献手术,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史铁生又被转移到了两家医院。 由于心脏骤停15分钟后无法再捐献,他以超强的毅力维持着强劲的心跳。 从发病到最后捐献,历时九个多小时。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说死生》中史铁生认为“最好”的两个眼角膜并没有使用。 相反,他认为比较弱的肝脏与天津的一位受者成功匹配,他的腰椎也成功匹配。 用于医学研究。
随着器官捐献的完成,史铁生的生命被“他人”以另一种形式延长了。
爱是摆脱孤独的渴望
中学时,史铁生几乎喜欢所有的体育活动。 田径和足球是他最大的爱好。 他是学校的80米栏冠军。 他的偶像是刘易斯·刘易斯。
史铁生在《我的梦想》一文中曾说过,“如果人真的能有来生,我不求别的,只求拥有刘易斯那样的身体”。
2001年3月20日,史铁生与刘易斯会面
但当朋友问他“获得真爱”和“健康”之间选择哪一个时。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选择了爱情。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真爱,只有健康的身体,人生就没有意义。
1968年,17岁的史铁生加入了陕北的队列。
21岁,爱情几乎伴随着残疾。 据朋友回忆,史铁生和H的爱情应该是从地坛开始的。 “地坛也有H在晚上寻找铁生飘扬的长裙和渴望的眼神。” 那时的史铁生有时会因为爱情而忘记自己的残疾,“让他想活下去,进入大世界活一百年”。 尽管没有人相信一个残疾的年轻人可以和一个健康的年轻人一样。 美丽的女孩坠入爱河。
这段感情因史铁生的残疾而结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痛苦,但他始终怀念爱情,爱情的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
史铁生的首部作品《爱情的命运》讲述了大海与秀儿相爱却因家庭背景而无法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并反思了社会现实。 在随后几年的创作中,爱情和残疾经常一起出现,但只是为了写残疾这个主题。
到1987年中篇小说《星期日》出版时,爱情不再仅仅关乎残疾,而是指向人性的不完美——爱情是对人类孤独这一根本困境的救赎。 这种转变与她与恋人陈希米的邂逅不无关系。
20世纪80年代,因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的陈希米正在西北大学数学系读书。 她还是校刊《希望》的编辑。 她向史铁生要了一份手稿,两人书信往来,缘分就此开始。
1989年,陈希米从西安来到北京,与史铁生结婚。 “两个人只有一条好腿”的家庭充满了和睦和睦。 在写给妻子的《希米,希米》诗中,他称妻子为“沿水而行的孩子”,犹如天使降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希米的爱意。
1991年,史铁生夫妇在家
结婚后,史铁生变得更加从容、从容。 研究史铁生多年的学者顾林认为,这段婚姻和爱情不仅启发了史铁生的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摆脱了真正爱情可能遇到的困难,进入了爱情的“形而上”层面。 。 如《爱情问题》(1994)、《退却笔记》(1995)、《病中断笔》、《我的丁乙之旅》(2006)等。
以思想为脚,越走越远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以及20世纪90年代文化领域的“人文精神讨论”,许多前卫作家的写作姿态都带有明显的悲悯之气和人文关怀。 史铁生的写作仍然处于潮流之外。 他拷问生、死、命运,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读者,却从未教会读者如何生活。 他逐渐走出个体残疾的阴影,将残疾的体验和痛苦的意识从作品中分离出来,将注意力转向生命的普遍困境,这一点在小说《人生如弦》中有所体现。
1985年出版的《人生就像一根琴弦》,后被陈凯歌导演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 讲述了两个盲人,一老一少,为了弹奏一千根竖琴,在街头以说书为生的故事。 贤拿出了师父藏在琴槽里的药方,恢复了视力。 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四处奔波,最后却发现处方只是一张白纸。
电影《边走边唱》剧照
老盲人并没有失望。 回首过去的日子,“我才发现,以前冲山、开车、兴致勃勃地弹琴,是多么的快乐,甚至还有些着急、担心!当时,有件事拉紧了我的心弦。虽然那事情是虚构的。” 不仅残疾人需要一个虚构的目的来激励自己,正常人也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去奋斗。
正如史铁生自己所说,后来作品中对残疾人故事的叙述所指向的“不是残疾人,而是人性的残疾”。 这种残疾是指“生活的困境和生活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每个人都有局限性。” 他们都在试图超越这样的限制。”
史铁生去世后,《一生:铁生民间记忆史》汇集了史铁生四十多位至亲好友的私人记忆。 很多朋友都谈到史铁生“小人物”的一面,比如他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追星刘易斯等
《生活:一部民间记忆的历史》
曾为史铁生织毛衣的作家王安忆回忆,第一次拜访史铁生时,两人没有聊哲学、没有思想,但聊的话题就是饺子。 1990年她再次拜访史铁生时,史铁生已经开始写《隐居笔记》,饶有兴趣地向王安忆展示他的新写作武器——电脑,但他并没有太关注创作的话题。”史铁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 有时候你和他在一起,你会觉得他很健全。 你不认为他有任何缺点。 他有一种能够不断激励人们的思想力量。”即使是“小人物”也不妨碍他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偶像。他的平凡和固执让他更加接近那些有着同样困惑的普通人。生活就像他在他思想的夜间旅程中一样。
2004年5月,上海青浦朱家角河畔餐厅。左起:王安忆、陈存、修小林、史铁生、陈希米
作家王安忆曾说:“我们有时会在石铁生背后讨论,如果石铁生没有残疾,他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许是‘刘章太、昭阳炎’,也许是‘五花马千金’。”皮毛,也许就是“左抱黄,右抱青”……不是史铁生性情世俗,而是外在生活总是充满诱惑,史铁生何必非要如此? “比别人更自律吗?现在,命运将史铁生禁锢在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在生活,他只能向内走,以思想为脚,越走越远。”
(齐鲁晚报·齐鲁一点记者曲鹏)
寻找记者、求举报、寻求帮助,可从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情报站”。 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等你在线报道信息!我要报道信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