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
我的文艺青年朋友熊森林对艺术青年有一个很有趣的定义。
青年艺术家:
有两种类型:创作青年和一般文学青年。 前者是指在某一文学或艺术门类上进行创作,有一定才华和积累,并产生有价值产出的青年人。 后者是指沉浸在文艺情境中但不生产内容的年轻人。
考虑到市场上文艺青年中的创作青年数量稀少且不具有代表性; 而绝大多数创作青年早已油腻,本文重点探讨一般文艺青年的修养。
对于一般文艺青年来说,提高文艺修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避免油腻感。
市场上油腻腻的文艺青年太多了。 他们不知不觉中油腻腻的,却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的气质清新脱俗。 这里有必要打破这个误区,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避免阅读油腻的书籍。
定义油腻书并不容易,但如果我说出几个作者和书名,大家就基本明白什么样的书会被认为是油腻书了。
油腻书的代表作者如下:
大兵、刘童、张佳佳……
油腻书的代表作品如下:
“谁的青春不迷茫”、“你要相信没有不能到来的明天”、“从你的世界路过”……
油腻书的字里行间的油腻感,确实比书页上的墨香还要浓烈。 这类书被定义为心灵鸡汤,但或许“心灵鸡油”是更恰当的比喻。
一句话就能讲完的小故事,却被鹅肝一样肥硕的句子包裹着,让整本书充满了肥肉。 这种书读得越多,你的灵魂就越油腻。
第二,不要看油腻的电影。
国产青春片是油腻电影的重灾区,包括翻拍油腻书籍故事的电影。
代表作有《左耳》、《致青春》、《致青春2》、《从你的世界路过》、《摆渡人》等。
油头发粉脸的演员,五官油腻,妆容油腻,服装油腻,演技油腻。
油腻的几乎要溢出屏幕了,血腥的情节还含有极高的胆固醇。
第三,不要用看不懂的书或电影来炫耀。
有很多文艺青年谈论博尔赫斯、川端康成、伯格曼、费里尼,好像他们特别有才华。
但如果真问他们写了什么、拍了什么,他们就会含糊其辞、说不出来。
这种利用高端创作者的作品来增添自己的文艺气息却懒得看甚至懂的行为,是一种佯装阿谀奉承的行为。 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言行之间的妆容,油腻腻的。 对不起人们。
有人在豆瓣上编了一个电影词条,叫“即使我变成了甲虫,卡夫卡还是进不了城堡”。 然后一群文艺青年表示,他们看了这部根本不存在的电影。 这件事一度成为天下谈资——
可以说,这种油腻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四、不无缘无故地制造文艺情境。
这类油腻行为最有代表性的恐怕就是郭敬明的“45度角仰望天空”,这已经成为很多文艺青年最具代表性的行为之一。
如果你真的沉迷于这种文艺行为,建议搭配“2000万柔光双摄”和李易峰迷人的声音“这一刻更清晰”。
第五,不要通过外部物质环境来炫耀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展现文学艺术修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于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自然可以通过作品来炫耀,但这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文艺青年来说,试图通过朋友圈这样的平台展现自己内化的文艺修养,已经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更糟糕的是,如果你根本没有文学艺术修养,那么炫耀你的文学艺术修养就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一切艰难险阻依然阻挡不了泛文学青年展现文艺修养的努力。
他们会通过各种外部物理环境来展示自己的艺术修养,比如艺术服装、单反、苹果笔记本等具有艺术气质的产品。
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油腻。
但要记住:
一个拿着单反的人是否有艺术气质,取决于他用这台单反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
一个使用苹果笔记本电脑的人是否具有艺术气质,取决于他使用漂亮的苹果电脑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
假设一个穿着花裙的女人正在读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同时用苹果笔记本写下“倾国倾城的容颜,三宫六院的心胸,九大家族的家世”。部落……” “这样的摘录,让朋友用单反拍下来,上传到朋友圈……
那是一件极其油腻的事情。
六是警惕文艺青年常见的三大出行习惯。
有一种文艺青年,常常用“快游”来为自己的花钱和鲁莽开脱。
或者用“我的灵魂被净化了”来美化你的高原反应。
那句“我有故事,你喝一杯吗?” 成为文艺青年在路上结交异性的开场白。
以上就是文艺青年的三大旅游习俗,极其庸俗、油腻。
第七,警惕带有文艺概念的产品。
如今,很多商家为了吸引广大文艺顾客,想出了很多文艺创意。
比如说,如果你给普通的东西赋予文学概念,你就可以轻松地把它们溢价出售。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感受一下:
用爱发酵的面团,来自星星的奶酪,每天限量 500 份,真正的工艺……
那么5块钱的东西,改个名字,包装一下,就能卖到50块钱。
这就是所谓的文学税,一种很油腻的税。
有时,它也被称为智商税。
第八,不要以文艺的名义结识异性。
一些居心不良的泛文学青年热衷于参加文艺活动,但对文艺活动本身不感兴趣。 他们只是想结识参加文艺活动的泛文学异性青年。
这种行为在各种文学沙龙、音乐节上屡见不鲜。
这种行为有损文艺青年的节操,令人厌恶。
希望性格单纯的文艺青年提高警惕,注意安全,遇到此类事件及时报警。
第九,不要看不起普通年轻人。
文艺青年存在一个问题。 他们往往看不起普通的年轻人。
但一般文艺青年是沉浸在文艺情境中但不生产内容的年轻人。 因此,他们有时是文学青年,有时则不是。
比如,当一个年轻人读了刘同的书,用苹果笔记本摘录并拍照发朋友圈时,他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当然是一个油腻的文艺青年); 而当他在玩《王者荣耀》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由于一般文艺青年没有一定的天赋和积累,也没有产生价值输出的能力,所以沉浸在文艺情境中的只是文艺青年。
而当他们不沉浸在文艺情境中时,他们就不再是文学青年,而是普通青年——
以上是薛定谔的文艺青年。
所以,当一个文艺青年鄙视普通年轻人的时候,下一刻他们可能也在鄙视自己——
下一刻,他可能会从一个文艺青年,变成一个普通青年。
而且,那个被人鄙视的普通青年,随时可能喊出“博尔赫斯”这个名字,摇身一变成为文学青年。
这种轻视由于目标的不确定性而难以控制,滑溜溜的,容易翻车。
也可以说是很油腻了。
第十,不要贸然转型为创意青年。
首先我要说的是,创意青年是一群相当油腻的文艺青年。
作为一个老派的创意青年,我想我是有资格来谈论这个问题的,而且我一点也不掩饰自己浓烈辣油腻的气质。
一方面,创意青年希望自己输出的价值能够得到广大文艺青年的认可。
另一方面,创作青年希望自己输出的价值不被广大文艺青年认可。
这种矛盾的心态可以概括为一系列矛盾:
群众与少数的矛盾。
风格与流行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创意年轻人希望通过利基来炫耀自己的才华,这是创意年轻人定义其他创意年轻人才能的衡量工具。
另一方面,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往往希望公众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并获得财富。 财富是世俗社会用来定义一个人成功的衡量工具。
无论外界评价如何,创意青年也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文学艺术抱负,过上幸福奢华的生活。
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更何况你不必因为想要熊掌而得到它们。
太多有创造力的年轻人难以实现自己的文学艺术抱负,过着可怜的生活。
冲突和挫折广泛存在于年轻创作者敏感的内心,让他们的言行充满油腻的自恋,比如地下说唱歌手对偶像说唱歌手的蔑视:
如果不是观众品味太差,你配称说唱歌手吗?
必须承认,有一种创作青年,他们勤奋创作,不关心名利,只关心文学艺术本身。 他们值得所有创作青年、广大文艺青年、普通青年的尊重。
这样的创意青年不但不油腻,反而如碧水出芙蓉,是创意青年中的一股清新空气。 祝愿他们有一天能够文学艺术双丰收,名利双收。
然而,两者兼得的道路是如此艰难,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人能够成功突破。
并且,无论一个创作青年有意无意地完成了文学艺术抱负与世俗名利双丰收的任务,这个时候一群泛文学青年就会冲出来说:
你变红了,你变Low了,我不喜欢你了。
对于好不容易成名的创意年轻人来说,这太尴尬了。
创意青年的精神世界虽然丰富,但也需要物质滋养。 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哭诉自己的委屈。
如果你想成为那个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就准备好接受这种自我冲突和沮丧的油腻感觉。
当然,如果你内心的表达和创作欲望如此澎湃,或许你可以忽略这种油腻感。
因此,摆在你面前的是一系列的权衡和矛盾,一种艰难的自我平衡。
创作是一个油腻的坑。
你可能会掉进陷阱,但请小心。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广大文艺青年的关注。
并且,无论你们是否油腻,我衷心祝愿所有文艺青年在文艺道路上收获快乐和幸福。
谢谢你们。
-结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