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芳,男,62岁。
他曾当过矿工、教师、记者和编辑。
退休前,他担任矿区平泉第一小学校长,长年深入课堂,了解教学一线动态,研究教学方法。
曾受聘为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大同市国家级教学名师,现受聘为大同市政府巡视员,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级专刊发表。
躺在床上,弥补着失眠的迷茫。
一条老师的微信,唤醒了我稍稍沉睡的意识。
说孩子的作文获得了《华文报》特别奖,要求孩子写一篇获奖感言。
孩子交上文章后,老师提了一些修改建议。一是字数不足,至少要1000字;二是要引用经典,在文章中引用名诗名句。孩子的获奖文章从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开始,谈到《华文报》和自己的成长,把学习书法和读《华文报》自然地结合起来。具体的文章我没看过,但切入点很好,我想应该会很精彩。
老师的要求让我想起了一件事。二十多年前,我去一所高中要一篇文章。一位老师拿出一篇文章,让我看看应该给多少分。文章的题目好像是《青春之梦》。文章的措辞和句式值得称赞,修辞优雅,抒情豪迈。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经过反复欣赏,开头和结尾都符合老师的日常要求。
我说我只能给它70分。
老师问原因是什么?
心灵鸡汤,脱离现实,没有一个情节能带动读者进入情绪,空洞无意义,典型的八股文。
那一年,我被一所高中的校长邀请,去和老师们讲我的立体思维写作理念,从早上九点半讲到十二点多,老师提出了如何避免文章空洞的问题。
我讲几个具体的话题,比如《青春》、《坚持》、《理想》等。中学生写这类文章,往往抒情多于叙事,抒情多于情节,文章就会空洞无意义,正所谓“情不够,用情去补”。
我告诉老师们,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都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才有灵魂,才不会空洞。
以《青春》为例,相关信息在年龄上是15-25岁之间,在活动空间上主要是校园生活。在动作行为上,包括读书、上课、体育活动、才艺表演等。在心理活动上,包括朦胧的爱情、压抑的思考、激情的冲动、顽皮的恶作剧等。作文内容首先要充实,然后思考如何去写,为文章搭建一个结构,让文章有一个支撑空间,再思考生活的细节,让文字能够跳出文字,有画面感、灵动感,甚至连心跳都一样,让心跳的声音触动读者,同时,找到文章最有力、最有价值的特征感悟,引领整篇文章,构成文章的灵魂。提醒老师不要过分强调词语和句子的选择,只强调真情实感,文章自然就会避免空洞。
我们再回顾一下电话咨询老师的情况。
至于要求孩子的老师引用名诗佳句,我实在不能认同。获奖文章是孩子经验与情感的融合,写的时候一定要轻松流畅,这时候孩子的思维是自由飞翔的,不受老师指令的束缚。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总是强调文字的重要性、引用的作用,却忽略了文章最有活力的情感世界呢?既然孩子的获奖作品是用书法写的,为什么这次的续篇不能再从书法开始呢?不过,这一次的出发点是汉字的博大精深,汉字的音形义特点足以让心灵的空间充满生机。
人们常说,“一笔一画,一宇宙;一字一世界”。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从学汉字开始培养思维习惯》。
聪明的人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老师一下子就明白了。
告诉我,现在我知道如何与我的孩子沟通了。
文章是怎样完成的?
这与我的感受无关,只是想强调文章不能空洞,提醒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强调文字的美而忽略了文章扎实的情节和表达文章灵魂的情感世界。
心灵鸡汤是微信上最流行的短文,大多是抒发人生感悟,但人们看完就忘了。
为什么?
失去联系!
责任编辑:洪无极
责任编辑:李高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