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从脑科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物理等科学证据出发,对意识和认知的本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认为每个人所感知和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我”与“我的世界”是一对看似分裂对立,实则相辅相成的阴阳。世界既有唯物属性,也有唯心属性,人生就是创造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他的理论揭示了现代科学发现与源自中国、印度、希腊的古代哲学的根本一致性,指出科学、哲学、宗教发展到最高、最深的层次时,便融为一体。光子在中国和美国生活了20多年,有着融汇东西方思想的文化背景。
作者:黄开平,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生
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都是非常独特的,所以我们会怀疑世界是否真的可以被认识?除去人的感知因素,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
大约一年前,一位好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她刚编辑好的书《我·世界——我们眼前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试图用自己独特的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
本书作者光子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但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书,甚至不是一本科普书,而是作者对世界的缜密思考和对生命的真挚感悟。
如果你以为这会是一本民间科学家的脑洞大开的书,或者是一本卖警句的大众心灵鸡汤,那你就错了。光子在写作上保持着科学博士的严谨态度,但书中讲述的科学实验和学术理念却一点也不枯燥。这些科学术语在光子的笔下变得通俗易懂。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科学家生活中的八卦,都用平和幽默的语气讲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虽然是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一次严肃探索,但却是一本读起来非常轻松的书。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光子以科学作为他思考宇宙人生的基础,这与他的科学学术背景有关,也与现代社会的思想息息相关。
大约两百年前,人们总是从宗教教义或哲学思考中获得对世界的整体认识。而今天,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最大的世俗权威,哲学的传统领地不断受到科学的蚕食,甚至人性善恶、自由意志、道德、审美等问题也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科学的终点就是哲学的起点,现代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哲学的起点已经被推得很远了。到现在为止,在哲学领域里,似乎只有政治哲学还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
我绝对不同意我把科学、宗教和哲学分开。《管子》一书中写道:“科学与宗教,看似天壤之别,水火不容,实则相辅相成,是不可缺少的阴阳。”在作者看来,不仅科学与宗教是阴阳,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充满阴阳统一的圆。
作者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出发,论证了世界阴阳相统一的现象。在量子物理的研究中,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不观察时是波,观察时是粒子。不光光,整个世界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这些基本粒子在不观察时是一堆不确定的概率波,只有当我们观察它们时,它们才会在观察者的意识中“坍缩”成确定的实体。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可以拥有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容、相互矛盾的属性。
世界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和观察者的意识密不可分。只有在观察者的意识中,世界才能“坍缩”到观察者的视野中。如果没有观察者,世界只是一堆不确定的概率波。在观察者的意识中,世界呈现什么样子,取决于观察者的感官。比如,不同频率的光波经过眼睛等生物器官的转化,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变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声波经过耳朵等生物器官的转化,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不同音色、不同声调的声音……世界呈现什么样子,最终还是由感官塑造的。“我”与“世界”密不可分,只有“我”如此存在,“世界”才如此存在。
不同物种对世界的感知差异很大。比如,人类感觉是完全寂静的夜晚,但在鸽子的耳朵里,周围的世界却充满动感,因为鸽子能听到从次声波到超声波的一切声音;人类能看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但狗能感知的颜色却十分有限,甚至只能看到一个明暗不同的黑白世界;蝙蝠有听觉而非视觉,能在漆黑的夜空中靠听觉捕猎。
不同物种不仅对世界的感知不同,尽管我们都是人类,你和我都不是色盲或视力低下,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同,因为我们的视网膜对光的敏感度、视神经的传导能力和视觉大脑皮层存在个体差异。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我·世界》一书从量子物理的科学实验出发,最终得出了与古代圣贤洞悉世界的结论一致的结论。从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原理到相对论,从不同宗教文化的价值体系到对未知物种的认知,所有的逻辑和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我”是“我的世界”的中心。“我”与“我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我·世界”,这个“我·世界”中的其他人只是“我”心中的投影,但也不是假的,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我·世界”,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
正是在牛顿经典物理学崩溃,量子物理学和相对论在科学上兴起之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现实”才变成一个不断变化着的“过程”,上帝死了,权威和真理不复存在,一切前现代的真理都不过是叙述而已。
分裂的物理学给人们带来了分裂的世界观,人们不再相信单一的真理,各种后现代思潮涌现,个人主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人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凸显的是个人的价值、自由和经验。
“机器里的幽灵”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成为了“世界”的中心,那么“我”是什么?或者说,意识是什么?在光子眼中,意识不是肉体,也不是大脑的功能,而是一种不同于物质的存在。“人脑是物质世界能被量子力学描述的部分,唯有意识才是量子力学范围之外的唯一‘观察者’。”物质世界是由粒子构成的,当没有意识的观察时,它只是一堆可能性。唯有意识才能将“可能性”坍缩为粒子,将粒子“凝固”。
显然,这是笛卡尔式的心身二元论,灵魂与肉体是分离的——物质与意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肉体和心灵,心灵与肉体完全不同。人体存在于空间中,遵守机械定律,而心灵不存在于空间中,不受机械定律的约束。20世纪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把笛卡尔的理论称为“机器中的幽灵”:人体是一台“机器”,必须遵守不可违反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定律,而我们的灵魂就像幽灵一样寄居在人体中,控制着这台“机器”。
然而,遵循因果规律的“机器”与能够自由选择的“幽灵”之间的隔阂,已经开始被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打破。
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已经证明,心理活动完全依赖于脑组织中发生的生理事件,统一的自我只是一种假象。例如,记忆是意识的基础。认知神经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说:“除了一层薄薄的‘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只是记忆。”记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并不神秘或虚假。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记忆,它都以神经网络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经验被储存在大脑中的生理过程,是生化化合物在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神经元的突触会调整并建立新的连接,大脑中的某种蛋白质会导致突触发生永久性的变化。经过这样的生化过程,我们的经验就以记忆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自从知道了记忆的神经机制后,医学界发现,许多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蛋白质的形成来删除人的特定记忆。 这些“抹去”记忆的方法并不只是实验室的实验手段,还可以用来消除心理创伤记忆,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现记忆神经机制的人正是光农的导师坎德尔教授,他因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惜的是,这一伟大发现的意义在《我·世界》一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遗传行为科学也发现了意识与生物体的密切联系,人类的心理特征是众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理性、非理性、情感、语言、文化等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生存的独特设计。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正在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所粉碎,如果广安能更充分地思考这些科学发现,或许他就能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受”?
我对光子的论断“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独特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所有人都理解的世界”也持保留态度。
早在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穆勒就曾做出过令人震惊的表述,他说:“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感知到外界物体本身的属性”,“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
的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发现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处理的材料是外界物体引起的神经冲动。穆勒的结论相当精辟,但感觉为什么会分化呢?其实感觉神经的分化源于进化,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光、声、嗅、味等各种刺激使得一些物种产生了适应刺激的感觉,也使得人类进化出了相应的神经系统来区分、接收和处理不同的环境刺激。
虽然大脑会处理来自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但这些信号客观上反映的是环境刺激的真实本质。如果进化而来的感官不能真实反映环境,物种的生存也会受到质疑。即使人与人之间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存在个体差异,也不意味着不存在共同认知的世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读完光子《我·世界》这本书,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万物皆无”、“即使存在,我们也不能知道”、“即使我们能知道,我们也不能告诉别人”。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打上虚无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的标签,但光子在书中用大量坚实的科学证据告诉我们,高尔吉亚的判断是正确的:世界其实并不存在,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人们的世界之间存在着真正的差异,彼此都只是自己世界的投影。
光子本该在实验室里从事职业生涯,但他却离开了实验室,走上了金融投资的道路。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却没有因此而减少。这本书展现了他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思考。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也许你不会满足于他的探索,但你一定会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常人所忽略却又精彩的世界,你不会再用以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
对你来说,山或许不再是山,水或许不再是水。
义班慈善会
这是易班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每篇文章收到的点赞数将全部捐赠给深圳市石门坎教育慈善基金会,为石门坎的孩子们建一座“图书馆”。在各位读者的支持下,目前已为孩子们筹集到1354元“图书基金”。
其他原创文章:
1.
2.
3.
4.
5.
6.
经典书籍摘录:
1.
2.
3.
有关中美贸易话题的其他文章:
1.
2.
3.
4.
国际政治专题:
1.
2.
3.
4.
原著书评 | 时事评论 | 经典推介
经济 | 金融 | 历史 | 政治 | 哲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