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
我担任《建材市场》杂志主编两年,《建材市场》是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会刊,主要内容是协会的一些新闻报道和会员单位的产品介绍,作为主编,我的职责是打字排版和走访会员单位(争取赞助)。
有一次,建材行业协会开理事会,会后,协会秘书长让我写一个报告,我很快写完递交上去,秘书长看完后摇头说:“你的文章只有骨头,没有肉,就是一副骨架。”
模仿参考
我高二的时候,上作文课时,语文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只有陈*和顾*写的作文像高中生的,其他人的作文都只有初中生的水平,有的甚至只有小学生的水平。”
老师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下课后我问顾*:“把你的作文书借我一下,我看看你是怎么写的。”顾*爽快地把作文书递给了我。
我看了他的最近一篇作文,是一篇关于鲁迅《祝福》的议论文。顾*引用了《祝福》原文的很多段落,每引用一句后,都加上几句自己的见解,总共近千字。老师给的作文是85分。我一脸疑惑地说:“这样的作文怎么能得80多分!”因为我觉得他自己的话不多,几乎都是“抄”来的。
为了追求语言简洁,能用一句话说完的我从不拆成两句,也很少引用原文。我写的文章几乎都是自己写的,每次写的文章都不长,绞尽脑汁才符合要求。最高分不超过70分,经常在65-68之间徘徊。
接下来的作文课,我们被要求写一篇对莫泊桑《项链》的评论,题目是《出乎意料,合情合理》。我模仿顾*的套路,抄了一段原文,写几个看法,再抄了一段原文,写几个自己的看法,轻松写了四页。交上去后,我很兴奋,想看看老师这次能给我多少分。
几天后,我震惊地发现老师给这篇文章打了82分,原来,适当引用原文,不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且比起通篇陈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这次经历大大增加了我对写作的兴趣,从此以后,两周一次的写作课就成了我最期待的日子,我的写作成绩也从来没有低于过80分。
幸福总是短暂的,靠模仿得来的分数,到了高考的时候,也只是原来的分数而已。
那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凝望星空》。“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丽,那么遥远。这景象让人感慨万千,人们常常因为感到宇宙无限而生命有限而产生种种思绪。”请以“凝望星空”为题目写一篇短文。
习惯了议论文的套路,面对这种作文,不知道该写什么,只好重操旧业。那一年高考语文只考了81分(满分150分),作文属于第五类,严重跑题,最低分13分。
受了这次打击后,我再也没有能力写文章了。所以建材协会秘书长评价我:“全是骨头,没肉。”
读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多读书有助于写作,但我不明白阅读如何有助于写作。
在我看来,除非是专业技术类的书,其他的书都是娱乐性的,就是为了满足大脑这个人体最贪婪的器官无尽的信息需求。某种程度上,我也鄙视那些以为书上写的都是对的,整天假装捧着书,然后边读边说“很有道理!”的人。
十年前,我放弃了读书无用的想法,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大量阅读国内外的心理学、学术、散文、小说等书籍。只是我没有读心灵鸡汤类的书。我至今仍然排斥心灵鸡汤类的书。
真正对写作有帮助的是名家的小说、散文。
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觉得小说的叙事结构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场景一幕幕地展开。后来,我在余华的《兄弟》中也看到了同样的结构。看一部好的小说就像看电影。
我学到的一件事是,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写作时可以模仿的绝佳模型。
但仅有结构是不够的,它只是“一个骨架”,文章的血肉从何而来?
我读《加缪文集》的时候,被里面那些长篇大论的细节描写所启发。其中一段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描写了一个人进入一栋建筑,穿过走廊,走进一个房间,看着房间里的陈设。光是这些内容,就占了将近一页纸,差不多有500字。
我得到的启示是,文章要充实,要有细节。实现细节的一个简单方法是:不要用孤立的句子,用2-3句话描述每件事。
三三制
下面就是我总结的关于文章中描述细节的方法,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不管你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只要你觉得写文章很痛苦,只要你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没什么可说的,只要你发现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只要你像以前我一样只能写出一篇“骨架”文章。只要你掌握了下面的这些方法,相信你再也不会被写文章所困扰了。
详细描述的“三三制”
比如:小张的脑袋圆圆的,头顶上一根头发都没有,眼睛很小,眯成一条缝,肉乎乎的鼻子下面是一张血淋淋的嘴;肚子也很圆,腰围三尺三,衬衣最下面两颗扣子都扣不上,连肚脐都露在外面;腿又细又长,就像两根竹竿,走路时摇摇晃晃,让人担心他随时会摔倒。
这是我随口写的。这里叙述的主体是“小张”,第一个特征是头,第二个特征是胃,第三个特征是腿。如果想写得更详细,可以以“头”、“胃”、“腿”作为叙述主体,为这些对象再找出 3 个特征,每个特征用三句话描述。
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任意对象,比如人物描写,场景描述,观点探讨等等。实际使用时可以灵活一点,没必要凑成3句话,2句话也可以;如果不是静态特征,也可以用动作来描述;特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嵌套的,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套着一层。
范文
下面我找了一段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的片段,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怎样描述细节的。
“负责马厩的黑人叫克鲁克斯。他的床在马具室里,马具室是靠着谷仓搭建的一座临时小房子。马具室的一侧是一扇四窗格的方形窗户,另一侧是一扇通往谷仓的窄木门。克鲁克斯的床是一个长方形的箱子,里面装满了稻草,上面盖着毯子。靠近窗户的墙上挂着一些木钉,上面挂着一排需要修理的破损马具和几条新皮带。窗户下面是一个小长凳,上面放着皮革加工工具。工具有:砍刀、针、线团和一把小型手动铆钉枪。钉子上挂着一些马具:一个破损的项圈,里面的填充物露了出来,一个破损的轭,一条皮带的皮革覆盖物也裂了。克鲁克斯的床铺上方放着苹果箱,架子上放着几瓶药,既有他用的,也有给骡子和马用的。还有皮革罐肥皂和一罐滴着的沥青,罐口伸出刷子。
这是作者对黑人克罗克住所的描写。克罗克的住所=窝棚+床,窝棚=窗户+木门,窗户=窗边墙上的木钉+窗下的长凳,床=长方形箱子+苹果箱,木钉=马具+皮带,长凳=工具+材料+铆钉枪,马具=马颈圈+轭+缰绳链,苹果箱=药品+皮皂+沥青罐。将叙述对象作为叙述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使得文章非常连贯,一点也不突兀。
思考
如今高考作文会重点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考的引导下,初考作文也逐渐往这方面倾斜。但我认为初中生的思维还远远不够成熟,观点还很幼稚,在这种情况下过早开始批判性思维训练是没有意义的。
初中生的写作训练,应该从最基本的叙述、描写开始,学会把事情说清楚,句子流畅。“皮之不存,毛之不枯”,没有扎实的叙述功底,哪有强有力的论据?
就像是让一个婴儿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学会跑步,就像是让他学会素描之前就学会毕加索风格的绘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说到底,任何职业比赛都是基本功的较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9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