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论语》而迅速名声海内外。 她的讲座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她的书籍也非常受欢迎和畅销。 显然,她正在市场上获胜。 因为市场是以受众和出版的图书数量来决定的。 但数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吗?这种知识是否具有真正的学术内容,是求真学术吗? 还是玩弄经典来娱乐大众,甚至“愚弄大众”? 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吗? 有人说她“无学”,因为她缺乏扎实研究和正确诠释经典的基础。
于丹是当代大众文化生产机制的产物。 就像这个机制曾经造就了超级女声、郭德纲、张艺谋、易中天、王朔一样,它也造就了于丹这个可以被大众消费的文化符号。 北大、清华等大学的十位博士称她为“学术女强人”,并称她所教的《论语》是“心灵鸡汤版的论语”。
从于丹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人们内心深处对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望。 我们也清晰地感受到,确实需要“用白话诠释经典,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诠释人生,用生活诠释人性”。 关键在于于丹对经典的解读、观众对丹“追星”的热情以及文化生产机制。 “求真”和经典的普及是祸是福? 如果被认可和推崇的不是经典,而是伪经典,这势必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越是宣扬,负面影响就越大,离经典就越远。
在今天的教堂讲台上,《圣经》这一经典著作也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讲。 不能用庸俗的方式宣讲,也不能大肆“推销”。 这是“廉价”的真理吗? 难道是真道的大幅缩小版? 我们能不能用于丹的方式——喝茶打坐代替学习备课来传讲普及神的话呢? 如果像于丹那样解释经典,《论语》就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于丹写的; 圣经不可能是上帝所默示的,而是来自解释者的沉思。
当记者就于丹现象采访李泽厚时,李泽厚表示,于丹所做的工作与传福音类似。 她就像一个传教士,有着与传教士一样的职能:安定社会,安抚百姓,给穷人带来平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于丹是一位“传道者”。 但当记者问李先生是否想过成为一名“传道人”时,他急切地表示自己从未想过或没有兴趣成为一名这样的“传道人”。 他还表示,如果他的学术研究书籍突然卖出250万册,那就彻底失败了。 这很有趣。
解释者的动机需要是“求真”而不是“求利”。 现在有些人解释圣经、听讲座是出于谋取利益的目的。 他们想讲、想听的,都是他们认为经典中有用的东西。 这其实是一种心甘情愿地利用经典,甚至不惜牺牲经典原本的意义,使其成为自己的意义,但名义上却是在谈论经典。 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用解释的方法(我注六经),只有用解释的方法(我注六经)作为解释经典的途径,才能获得真理。 如果教会里的传道人像于丹一样,把经典放在一边,不读书,不做研究寻求真理的工作,然后冷静的默想,想听众需要什么,那我就讲道,但不做。想想圣经本身。 你在说什么? 这种经历和“光”与圣经的真理相去甚远。
解释者的思维首先必须接受圣经“纯话语尺度”的规范。 否则,就会出现许多异端、极端思想,给教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因此,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于丹教授《论语》的主要目的是引用古今中外的故事,以编故事、“好玩”为目的,以娱乐观众为目的。并饶有兴趣地聆听。 她本人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坦言,“《论语》可以用庸俗的方式读。我没有备课,我只是打坐,端着一杯水,思考如何搭配做人的道理。” 《论语》里有一些故事。一张白纸,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还有一个小故事,全部拼在一起。 她自己是学传播学的,她说经典如果做得特别深刻,就不会传播。 于是,她不再需要对经典的深奥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相反,她可以站在讲台上“布道”,带领观众脱离经典理论理论,召开故事会,让观众认为她知识渊博。
她“备课”和讲道的方式与教会中一些传道人准备讲道和讲道的方式非常相似。 在讲道之前,先确定一个主题,找到一段经文,然后开始寻找许多故事和见证。 讲道的时候,讲完主题、读完经文,故事会、见证会就开始了,甚至没有意识到主题已经偏离了。 久而久之,会众和讲道者就达成了默契,只对这样的讲道感兴趣,尽管这样的讲道内容中并没有“道”。 这类教会特别反对深入研究《圣经》,觉得这是读死书,解读“呼唤死亡”的“书信”。 “把你的耳朵从真理上移开,转向荒谬的话语。” 不知道这样的圣经教导能否给这样的教会带来一些责备和提醒呢?
于丹坚信,“《论语》的真正意义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我们灵魂需要的那种幸福生活”。 基于这一主题,重写《论语》“为我所用”,背离了经典的“法则”,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新思想”,强加给孔子这个“常玩的可爱老人”。与他的学生”(于丹决心要把孔子改成这个样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千个人可以制作出一千本《论语》,但是经典是确定的、唯一的,其他的只能是“伪经”。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圣经》是一本教人修身的道德教科书,或者是人生智慧的集锦,或者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在讲台上宣讲,那么这就是不是传教,因为圣经本来是神所默示的一本书,“使人知道里面有永生”,必须在讲台上宣讲“道”的本质——耶稣基督。博学的保罗立志要传讲“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他是一位真正的传道者。
在教会讲台上,有些人为了迎合会众的口味,有意无意地牺牲圣经的原意,篡改圣经的内容,降低真理的标准。 例如,以荣耀神学为指导的讲道就像许多产品推销员只讲好处,不讲坏处。 这些传道人很容易谈论圣经中的祝福,却忽略了不成为门徒的代价以及“十字架”和祝福的“冠冕”之间的联系。 这消除了圣经的核心——为人类的罪走上十字架的基督——并将圣经的真理改变得面目全非,将其变成“另一福音”。 这种不用受十字架的苦难就能得到一切祝福的观念,特别符合“急功近利者”、“享乐主义者”的现代人的口味。 短时间内就产生了大量的听众(当然听众不再是传教士了)。 教会需要人数,但需要的是寻求圣经真理、走真道得救的人的数量。 它不希望“填数字”的发展和复兴。 教会的发展始终要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 教会复兴最重要的是会众对圣经真理和真道复兴的渴望。 否则,一切都会潮起潮落,昙花一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