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如何在碎片化时代做到深度阅读

中英文心灵鸡汤经典语录_心灵鸡汤英文版中长篇_长篇鸡汤英文心灵版中文翻译

论坛大师

在这个微信大众化的时代,有些阅读就是快餐。 它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快乐或安慰,但过了一段时间它的效果就消失了。 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者,他需要更多可以解决的事情,可以给他的生活带来长远改变的事情,他需要勇气去推动这样的改变。

心灵鸡汤英文版中长篇_中英文心灵鸡汤经典语录_长篇鸡汤英文心灵版中文翻译

大家好,我是一名铜矿矿工。

按照所有演讲的惯例,我将在开始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关于齐白石的。 我给这个故事取了一个标题:信息匮乏时代的工匠: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186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原名春芝。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从16岁开始跟随师傅学习雕刻和木工,以赚钱养家。 齐白石的木工师傅技艺精湛,而且认真好学,所以他的手艺越来越好。 又因为他经常跟随师父外出打工,四处奔波,渐渐地在他的地方有了一些名气。

齐白石学艺时,不仅勤于双手,而且善于动脑。 他发现自己师傅雕刻的花和其他木匠做的花,一遍遍都是几个固定的风格,比如“麒麟送子”、“状元得衔”,毫无新意。 于是他进行了一些创新,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其他元素,如冬虫夏草、花鸟等转移到木雕中。 起初只是一个测试,没想到这些新产品却颇受大家的欢迎。

这段经历让他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没有人教他画画,而且他能看的国画册子都比较简陋,没有什么好的资料可供阅读,所以他一直没能真正入门学习。绘画。

直到二十岁那年的一天,齐白石在顾客家干活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册》。 《芥子园绘画手册》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中国画教材。 一个想学绘画的人看到一套绘画手册,就像一个想学武术的人看到一套武术秘籍,就好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但这套书是别人的,而且在当时非常稀有珍贵,所以他无法从其他地方得到。 于是我只能向书主借了,用薄薄的竹纸盖住书页,在竹纸上一张一张描出原画,就像描红一样。 我就这样勾画了半年,画了十六卷,才把所有的描写都完成了,然后还了原书。 此后的五年里,齐白石依靠这套《芥子园画谱》制作木雕,并在闲暇时反复拿出来临摹。 他刻苦学习、刻苦练习,为他奠定了绘画基础。 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名声大噪,吸引了著名画家收他为徒。 在接受专业指导后,齐白石的绘画技巧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最终成为国画大师。

长篇鸡汤英文心灵版中文翻译_心灵鸡汤英文版中长篇_中英文心灵鸡汤经典语录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抄,花几年研究,这是信息匮乏时代下一个好学的年轻人所做的事情。 今天,有多少人能像齐白石那样读书呢?

有了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成了碎片; 每天五花八门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选择; 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总是不知所措。 标题吸引人,打开文字看了一眼就赶紧关掉; 每天更新的网络热点无非是色情、谎言、轶事和窥探,到了第二天我们就完全忘记了; 我们幻想自己在一篇网络文章中寻找文章中的“干货信息”,希望能够详细揭露致富、拥有辉煌人生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没想到只是被骗了再次点击; 我们总是在寻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误以为硬盘是自己的大脑……

所以,这是另一个故事:信息过剩时代的“移动艺人”:我们的故事。

我常常想,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肤浅的时代。 肤浅是什么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表面的”。 如果你在咖啡馆点了一杯拿铁,但每次你只吃上面的奶泡,而把咖啡留在下面,不是很奇怪吗? 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每天都会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只缺少一件事:深度。

而且,我发现我们这个时代肤浅的速度越来越快。 以读书为例,有两个新变化是我这两年才发现的:

一是在知乎问答中,各种“装饰图”已经十分常见。

什么是装饰画? 这类图片并不能传达任何实质性信息,比如在文章中插入可爱宠物的表情,插入逃跑漫画的表情,或者插入台词离奇的影视剧截图。 我经常看到一个答案可以插入五六张这样的图片,但文字却没有那么长。

以前知乎上的答案都很干净。 他们只是谈论一些事情。 后来这种夸张的事情就逐渐出现了,然后就变得很普遍了。 这是受整个社会浮躁心态影响的。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这样做?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文字的内容太弱了,心里有些愧疚,所以只能用图片来掩盖、填补表象。

这就像模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恰恰是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因为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件事很重要,所以强调它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重复。

这种形象,这种重复,令人衰弱,是我们肤浅年龄的症状。

再比如,我发现微信公众号上的一些文章喜欢使用居中对齐的方式进行文字排版。 而且很多阅读量高的账号都喜欢使用这种布局。 这让我很惊讶。

过去,我们阅读的文本总是向左对齐,我们的焦点从左向右移动。

那么居中对齐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也就是说,我们的焦点在中间。 每次我们改变一条线时,焦点都会落在该线的中间。 至于左边的文字,我们用余光来扫描。 所以每次我读一行时,我只是简单地浏览一下,然后继续阅读下一行。 反正每一行只有几个字,我没有耐心仔细看。

所以以前我们的阅读是看书,现在我们的阅读是刷屏、刷屏。

所以我想,既然大多数人都这样做,我就需要站出来唱反调。 有不同意见。

我的意见是深入阅读。

什么是深度阅读? 我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目前我的想法还不完善。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首先是读书的姿势。 深读的态度就是尽可能地沉浸其中,把手机尽量放远,躲在僻静的角落,安静地阅读。 智能手机是苹果的伟大发明,但这东西好到有点不好。 这与一切都是相反的。 所以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尽量排除这种干扰,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变砖吧。 让自己沉浸在书中,进入心流状态。 保护你的心流,不要让它随意中断。

二是读书的选择。 让我告诉你一个非常奇怪的经历。 我有一次去我家附近的西湖区图书馆寻找心理学书架。 心理学属于C类。 我走过去看了看。 整个心理学书架里,我扫了一眼,发现能看的书就那么几本书。 它们是什么,江湖心理学、伪心理学、灵魂鸡汤之类的东西。 因为我有心理学背景,所以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专业可靠的心理学书籍。 这就是发生的事情。 它让人又笑又哭。

所以读书的选择非常重要。 对于深度读者来说,要警惕畅销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畅销书都是不好的。 当然,畅销书中有好书,但也有一些很糟糕的书。 我把热门畅销书分为美国畅销书、日本畅销书和中国畅销书。 美国畅销书以格拉德威尔的书为代表,这类书可以一页纸把道理讲清楚,但填完很多情况后,就是一本书。 日本畅销书的特点不是讲道理,而是从一点出发,迅速繁衍,创造出很多奇怪的概念,比如做某事有n种方法,但每一种都解释得很好。 不彻底。 还有一种中国畅销书,不讲逻辑,不讲方法,不讲概念,而是讲感受,扰乱你的心灵,给你一些安慰,它就是成功的。

并不是说这些书不好,都是有营养的,可以看的,但是从深度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种低密度的营养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可能不是营养而是反式的。脂肪酸。 。 比如,“一万小时理论”就通过畅销书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被视为金科玉律。 然而,畅销书中讨论的这一理论只是经过改造、加工和包装的二手解释。 有这么靠谱吗? 不确定。 我曾经专门查过相关的英文论文,发现这个理论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 有论文称,他们自己的研究发现,有些人只需3000小时就可以成为顶级音乐家或国际象棋棋手。 所以10000小时这个数字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深度学习者的阅读选择。 他应该读思想和知识源泉的东西,读第一手的材料,不要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些二手的东西。 这种精神就是“山里采铜”,这就是我的网名的由来。 所以,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我给你一个小建议:想一想你拥有的书是作者的一手书还是二手书。 这对于您识别好书非常有帮助。

三是读书的集中力。 我家的藏书不多,只有五六个书架,其中一个是我的核心书架。 里面的书都围绕着“学习、思考、创新方法”的主题。 在购买其他领域的书籍时,例如科学、文学、管理方面的书籍,我非常谨慎,仔细选择。 但对于那种大题材的书,我的标准就会放宽一些,就是与一切相关的书。 ,我尽我所能去买它们。 也就是说,对于我最关心的阅读话题,我会毫不犹豫地阅读。 我需要穷尽信息而不遗漏任何内容。

除了核心书架之外,大多数其他书籍都与该主题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 比如一个科学家的传记,虽然传记本身并不是为了探索思维方法,但是我们可以从传记中看到关于科学家思维方法的线索。 也许我只是在一本书中发现了一个观点,但这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同样,还有作家访谈、哲学著作、建筑师、导演、人类学家等的想法或经历,这些都是我的资源和素材。

因此,在我70平米的小房子里,挤了五六个书架,而这些书架里的书大部分都是与我最相关的学科。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所以我一般不看别人的推荐书单,也不关心畅销书排行榜,因为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书,社会上流行的阅读趋势与我无关。

熊十力先生曾有过“海上追臭”的著名比喻。 他在《戒一切生》一文中写道:

中国学者有一个很坏的习惯,就是不选择自己想学的学术内容。 因此,他们没有不分天地努力奋斗的精神,也不愿意接受世俗的忽视和孤独。 对生活的兴趣自然满足。 这样一来,要实现学术创新,就比孟子所说的“树上取鱼”、“借泰山而达北海”还要困难。 我国的学者一向喜欢追潮流。 如果一种暂时的时尚出现,他们就会蜂拥而至,就像在海上追坏人一样。 这是令人费解的。 从来没有一刻气氛发生变化,臭虫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追求气味的习惯,有两大病害:一、每个人都没有坚实永久的业力,遇到问题时不能加深,从而形成浮性。 2. 如果每个人都倾向于一条被世界尊重的道路,那么其余的道路将是徒劳的、被抛弃的,没有人会关心它们。 这两大疾病是中国学者的致命疾病。

让我们鼓励大家吧。

四是读书的志向。 什么是读书志向? 即不要以仰视的态度看书,而是直视。 在阅读的时候,你应该能够看到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你是否有可能超越作者。 ,写得比他好。 这就是你的雄心壮志。

我最初定下“学习、思考、创新”主题的动力之一就是读了刘伟鹏老师的博客。 我觉得这个程序员太牛了,能写出比中国大多数人都多的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家写的大部分内容都很有价值。 然后我就觉得很羞愧,想我是否也可以研究这方面,我必须做得更好。 后来刘伟鹏老师的博客被整理成书,书名是《黑暗时光》。 读完后我想,如果我以后写一本书,一定要超越《黑暗时光》,否则我的书就没有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 。

有了这个雄心之后,我在阅读时变得更加挑剔,更深入地思考别人写的东西,寻找更深入、更多的来源信息。 当然,我不能说我现在写的东西超过了刘伟鹏老师,但我正在这条路上前进。

最后一点就是阅读的到来。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读书当作一件孤立的事情。 就阅读而言谈论阅读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必须在生活和生活的背景下读书。

读书有很多功能,包括娱乐、赚钱、求知等。 但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功能是改变,即阅读是否给我们的生活和生活带来改变。 我感觉这个时候,我们的读书已经到了。

因此,阅读不仅仅发生在打开书本和合上书本这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段。 这只是阅读活动中最表面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书中读到的精髓。 ,我们是否用行动把它转化为我们自身的价值,我们的智慧是否增加了,我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我们的心态是否可以更加平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否得到了改善,这些都是事情我们可以从阅读中获益。

事实上,这种对变化的追求,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的阅读,引领我们的阅读走向深度。 因为很明显,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就必须对我们阅读的文本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加主动和紧迫,这样才能让我们读得更深入。

有些阅读是快餐,它给我们带来短暂的愉悦或安慰,但过了一会儿它的效果就消失了。 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者,他需要更多可以解决的事情,可以给他的生活带来长远改变的事情,他需要勇气去推动这样的改变。

希望我们都能到达那里。

谢谢你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1753.html

心理学真的有用吗?和心灵鸡汤有什么区别?
« 上一篇 2024-01-28
老板希望员工“修来世”,煲各种心灵鸡汤,给员工洗脑
下一篇 »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