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复杂的。 从《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更像是一个会魔法的恶魔。 而那些以《三国志》为基础的人,往往会抓住陈寿的评论:“但治军,人才为上,巧夺天工为短处,治民胜于谋略”。 (注1),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不是一个各方面都没有盲点的理想人物。 这其实是有偏见的。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句话后面还有一段,陈寿专门写了一段。 这段话不是为了记录什么历史,而是为了向当时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解释他为什么把诸葛亮写得这么好,并请求皇帝原谅他。 这段话的原文是:
夫威陛下随古圣人,无拘无束,故虽敌国谗言,而畅所欲言,不改禁忌,故通达大道之道。 我想记录并写下我的作品。 大臣守诚大惊,顿时顿住。 这是死罪。 太始十年二月初一,癸巳初日,平阳侯丞相陈寿上来。 (笔记2)
意思是:陛下,您是古圣圣人,没有什么禁忌,所以即使是敌国的诽谤,我也敢写,不用担心。 这些都是为了放大光明道(大觉道)。 所以我把这些事情写下来。 我的臣子陈寿被(写下这些)吓坏了,不停地磕头,求您饶恕我的死刑。
读完这段话,你就可以想象陈寿写到这里时的心情了。 他确实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我在任何官方历史中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 司马迁在写高祖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流氓行为。 在写刘邦的早年生活时,只有一句像样的话:“仁爱施舍”(注3)。 司马迁所写的《晋商本记》,令汉武帝大怒,将这一章划掉。 后人只能从《汉书》中取“汉武帝本纪”来弥补。 但我并没有看到司马迁如此害怕。
所以那句话并不是陈寿想写的,而是不得不写的。 “齐命”是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称司马懿的对手为“齐明矮”,应该会让当时的皇帝司马炎好受一些。
大战略包括“隆中对”; 外交包括孙刘两次同盟; 内政不用说,收拾烂摊子,诸葛亮死后几十年,西蜀的内政依然处于最好、最稳定的状态; 这里我只讲军事。
刘备去世前,诸葛亮参与军事主要是策划,并没有指挥军队的记录。 刘备死后,有两部分:平定南方叛乱和北伐。 这就是诸葛亮军事行动的全部记录。 平定南方叛乱,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经过七次擒拿、七次未遂,赢得了南疆人民的衷心服从。 直到西蜀被灭,南方才再没有发生叛乱。 这样的胜利,如果说是彻底的胜利,还远远不够。 诸葛亮正在重建蜀国与南疆人民的关系。 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基础设施建设。 它的构建基础在于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任。 “七夺七纵”是一种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战法。 人们关注战争,关心的是胜败,但对于诸葛亮来说,根本就微不足道。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第二次失败外,第五次病逝,五丈原也没有结果。 另外两个是重大胜利。 在与司马懿的对峙中,位置优越、后勤保障强大的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却束手无策。 他被女装羞辱,成为“死诸葛吓走活仲大”的笑柄。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布局有问题,而是因为马谡被姜维逼疯了(整个故事在后面的马谡故事里会解释)。 第二次出兵陈仓,只是配合东吴进攻的牵制进攻,并不是一场准备充分的战斗。
诸葛亮的文采,从《淡泊》中所表现出的豁达、坦荡、儒雅,以及写给八岁独生子的信“淡泊以明志,宁静致远”,我至今仍能读懂。一千多年后。 香。
大家一定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形象如此完美的人呢?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回答。 高维度认知能力将比低维度认知形成压倒性优势。 在高维认知的世界里,一切都会更加有序,也更容易预测。 在低维度认知中,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高维度认知中却被视为理所当然,所以你可以“为所欲为,不超出规则”(注4)。
毫无疑问,诸葛亮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了当时几乎所有人。 世界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棋盘。 正是因为这种格局,“隆中对”才具有提前预见事情的能力。 唯一遗憾的是,诸葛亮52岁就去世了。对于高维认知能力的人来说,死亡没什么可遗憾的,所以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喝下了毒酒(注5)。 对于我们来说,不可避免的是我们永远无法欣赏到他们更精彩的表演。
注1:出自《三国志.蜀国志.诸葛亮传》“此时梁氏苏志急欲望龙虎……”
注2:出自《三国志·蜀国志·诸葛亮传》
注3:出自《史记.高祖列传》
注4:出自《论语·惟政篇》
注5:参考苏格拉底的《戴姆演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9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