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字管中,别号胡海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着有《三国通俗演义》。 出生于山西并州太原府。 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隋唐编年史》、《余唐五朝演义》、《三岁平遥故事》、《水浒传全集》。 《通俗三国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小说创作外,还有话剧《宋太祖龙虎会》。
传记
生活在江南
元仁宗延佑年间,罗贯中的父亲是一位丝绸商人。 元朝中期,随着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消退,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开始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南宋古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稠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而且成为戏剧表演和“说”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知识分子和“书法家”,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纷纷迁居杭州地区。 罗贯中作为小说家、剧作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成为此类南渡作家之一。 七岁起,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 14岁时,母亲病逝,他便辍学随父亲到苏州、杭州做生意。 但罗贯中对经商不感兴趣。 经父亲同意,他到慈溪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赵宝峰学习。 罗贯中的绰号是“胡海三人”,意为漫游世界。 公元1345-1355年左右,他来到杭州。 许多会说话的艺术家在这里讲故事,一些剧作家也在这里工作。 罗贯中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再加上他对民间文学的热爱,来到这里,自然就不想离开。
有抱负的国王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告别赵宝丰。 “志在称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府做客。 张士诚奋起平叛,是灭亡元朝的功臣。 次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击败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进攻。 同年,张士诚的弟弟被元朝兵败俘虏,张士诚只得投降。 元代以后,张士诚贪图享乐。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眼见元朝衰落,再次称王。 包括罗贯中在内的多位幕僚建议暂停国王称号,但没有被采纳。 刘良、陆远等人陆续离开。 罗贯中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回到了家乡太原。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罗贯中很快离开张士诚再次北上。 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回到杭州。 《三国通俗演义》是那年之后写成的。 此时的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完全有资格创作《三国通俗演义》。 到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著成十二卷,后续各卷于洪武四年后成书。
当罗贯中撰写《三国通俗演义》时,施耐庵从苏州迁居兴化,于洪武三年去世。 为了纪念师父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演义》后,决定对施耐庵的《水浒传》进行加工补充。 该书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间。 罗贯中在加工补充《水浒传》的同时,继续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小说。
努力写书
元末,天下大乱,英雄崛起,他也参与其中。 明代人王起在《稗史集》中说他是“立志为王,却遇上帝”的人。 也就是说,他看到天下必然会落入朱元璋手中,所以他只好退出天下。 不久,罗贯中南渡江南,流居江浙。 他写小说,讲述自己雄心勃勃的“影王”霸业。 征服国王的企图失败了,于是他努力着书。
然而,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因为清代顾陵《太应源集》卷四《八水胡图》中记载“罗贯中来称霸张士诚府”,与“立志为王之人”的形象不符。 ”。 这两段记载虽然存在矛盾,但足以说明罗贯中在元末一度想有所作为。 “出版神稗史”只是现实失败后的无奈选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连续三年下令各省进行试炼。 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读书入仕的机会。 明洪武十四年,罗贯中写成《三穗平遥传奇》(20回)。 此后,他便欲罢不能,创作了《余唐五朝史演义》、《隋唐实录》等作品。
有专家认为,《志王》的早年经历和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偏爱政史小说并在此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 一是以三国故事为题材写《三国演义》,二是用梁山好汉的故事编《水浒传》(通俗的说法,比如“ 《中国文学史》同意施耐庵原著,罗贯中主编编成书)。
罗贯中创作完这些作品后,已是六十多岁了。 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他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福建,因为福建简阳是当时出版业的中心之一。 然而罗贯中的这个目的并没有实现。 罗贯中的创作才华是多方面的。 他创作乐府行话和戏曲,但主要成就是小说。 关于他的小说,《游西湖遗记》称他“编有小说数十部”,也有说写有《十七史演义》。 现存罗贯中署名作品有《通俗三国演义》、《隋唐实录》、《末唐五朝演义》、《三穗平遥传奇》 。 还与施耐庵合着了《水浒传》。
这些作品中,以《三国通俗演义》成就最高。 全书用宏大的结构描述了三国时期从黄巾之乱到西晋统一结束的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品痛斥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对清明政治和仁王的痛苦和向往,体现了“拥刘反曹”的鲜明倾向。 《三国通俗演义》“文笔不深,语言不俗”,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它自然地将历史和文学结合起来,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 罗贯中的《通俗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流传最广的是清代毛伦、毛宗纲的修订本。 除了小说创作,贾仲明的《鬼录续集》说他的“乐府行话极其令人耳目一新”。 现存歌剧作品有话剧《赵太祖龙虎会》。 该剧的基本思路与《三国演义》类似。 它描写了君臣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通过“正直三纲,尊崇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所造成的悲惨局面。
公元1385-1388年左右,罗贯中活了七十岁,病逝于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
主要作品
剧本:《宋太祖龙虎会》、《忠孝子连谏》、《张三平哭虎子而死》。
小说:《隋唐编年史》、《末唐五朝演义》、《三岁平遥传》、《粉妆楼》、《水浒传》、《唐宋演义》施耐庵合着《三国志》。
文学特色
罗贯中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鼻祖。 他的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章叙述,分章标题。 每个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衔接,从头到尾相连,形成统一的全书。 全面的。 它分为卷和标题,目录中的文字也很有讲究。 《三国演义》最早版本为嘉靖壬午(1522年)出版,每章标题为单句七字。 他与施耐庵合着的《水浒传》每一章的标题已经是两句,大致并列。 他的章回小说除了分章、章外,还保留了宋元剧本中的开头诗、结尾诗的制度。 正文往往以“说”字开头,往往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以“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且听下一章解释”这句话结束,中间有很多诗词歌赋来描述这一情景。 或者人物评价等等。
他的篇章小说在制度上已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也日趋成熟。 其作品的文学特色主要体现在:着书过程由历代集体编纂转向个人原创; 创作意识从借用历史浪漫、寓言寄托转变为面向现实、关注生活; 表现题材由注重兴亡、战争等国家大事转变为注重日常生活、家庭琐事; 描写的人物有非凡的英雄、怪人,也有普通的平民; 所创建的模型范围从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到使用多彩和动态的笔触来描绘人物的个性; 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络状交叉; 小说的语言由半文学变为口语、方言; 等等,足以说明罗贯中篇章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伟大成就。 这也为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的鼎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做出特殊贡献的作家。 他写了很多小说,都是以乱世为题材。 中国历史只有七个时代,罗贯中写了其中三个。 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据说还有《隋唐志传》和《盛唐末年》。 还参与了《水浒传》的编撰和创作。 他还能作曲、作曲,迄今所知的三部剧作有《宋太祖龙虎会》、《忠孝子连谏》、《三平张蝶哭飞虎子》等。后两个已经丢失。 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亲眼目睹了现实的纷争,更加了解了人民苦难的生存处境,也更加了解了他们的理想追求。 他写小说的动机,一方面“无非是为了发泄一时的愤恨,获得四年的优势”。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评书艺术存在的弊端,为老百姓和评书艺术家提供一个良好、便捷的平台。 说话的剧本。 他从社会和文学需要出发,扎实开展了搜集、整理、丰富了几部在民间有较大影响的讲故事小说等新创作工作。 罗贯中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完成了从“说书”阶段向长章阶段的转变,开启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罗贯中的艺术造诣首先得益于他对史料的熟悉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他吸取了陈寿《三国志》的长处,得到了民间故事《说三三》的精髓,收集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数百个。 他知道数百位帝王将相的名字、性格特征,甚至其中许多人的社会关系、历史命运、仕途。 这种广采、熟记、运用的能力,是罗贯中必须纵观百年历史、将百年变迁汇聚于笔下的底气。
冲突是历史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 作者可以用它来营造动力,用它来展示角色动作并推进故事情节。 罗贯中的长处之一就是造势能力。 制造紧张局势,并将其作为冲突的驱动力。
罗贯中最擅长写战争。 《三国演义》中的数百场战争,都写得各有特色,没有一个是重复的。 赤壁之战写得尤其精彩。 赤壁之战的第一个特点是两国三方参战; 有大量的军事活动和大量的外交活动,三国时期的主要谋士和将领都参与了这些活动。 第二个特点是,推动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主要是斗智斗智,而不是对抗。 作品中大量的描述和叙述都是关于内战而不是军事战争。 第三个特征是时代特征。 赤壁之战之前,曾有过一段军阀混战的时期,赤壁之战的大火烧毁了三国半个世纪的历史。 第四个特征是地理特征。 曹操和孙权之间,有一条长江横贯中间。 这条长江高高地挂在天上,与下面厚厚的大地相连。 它几乎是蓝色的,无边无际,可能是雾气缭绕,也可能是汹涌的海浪拍打着海岸。 于是战争双方围绕着这条大河大做文章。 这条河流的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 第五个特点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敌我矛盾,如曹操欲灭孙权,也有盟友内部矛盾,如周瑜欲杀诸葛亮; 有明枪,有暗箭,有勾结,有背叛,正义得到伸张,阴谋破灭。 第六个特点是,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强者败,弱者胜; 兵多者败最惨,兵少者得最大。
罗贯中最杰出的成就就是塑造了永远闪耀的典型人物。 这些人物数百年来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情节曲折新颖,语言个性化、简洁,这也是罗贯中历史小说的一个特点。
人物评价
罗贯中不仅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和“历史言情”类型的开创者,而且还被认为是“英雄传奇”的开创者。张慧小说分别为“神魔小说”类型。 《水浒传》和《三穗平遥传奇》的作者都收录了罗贯中的说法,而另一大类“俗世言情小说”则源于《金瓶梅记》,改编自《金瓶梅》的情节。水浒》。 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一人作为中国古典篇章小说四大类的鼻祖(或至少鼻祖之一),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甚至有人称罗贯中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
为子孙后代的纪念
山东东平
罗贯中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罗庄村,占地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 由曲阜古建筑研究所设计,仿明代建筑风格建造,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主要建筑有关中殿、水浒园、三国园、关中居、罗园、碑廊等。纪念馆外,南北有罗贯中故里牌坊两座。 北牌楼刻有三国故事,南牌楼刻有水浒故事。 两座牌坊的名字分别由学者冯其庸和欧阳中石题写。 两座牌坊高16.6米,宽30米。
纪念馆主体建筑关中殿,为明代宫殿风格。 内有罗贯中铜坐像,高2.7米,重1吨。 两侧有楹联:“尼山至圣孔子,大圣东源罗贯中”。
山西省清徐市
山门大厦
罗贯中纪念馆的大门是一座仿古歇山式建筑。 门前有一对青雕石狮子。 门上悬挂着当代文化名人冯其庸先生手书的“罗贯中纪念馆”匾额。 山门前广场对面是一座宏伟的五彩影壁,上面浮雕着麒麟吐玉文字。 步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罗贯中的花岗岩雕塑。 他身高四米,神情肃穆深邃,目光锐利远方,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雕像底座高五米,有三层汉白玉栏杆。 庭院中轴线上有一池碧水,鱼儿在里面嬉戏。 碧波荡漾的池塘上有一座彩虹玉带桥。 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八对石狮,造型各异,神态各异,十分憨态可掬。 院落东西各有厢房三间。 西厢房是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在中国的研究资料中心。 存放罗贯中作品的各种版本以及各种相关书籍和论文。 东厢房为罗贯中研究会办公及接待客人之用。 也是文人墨客喝茶、下棋、赋诗求雅的地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