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三国山歌
我对当地民歌的记忆从小就很清晰,记得村里人人都说民歌是古歌,但同治年间出生的曾祖父(老人)却坚持古歌叫《唱三国》,我十岁那年,我老人家坦言,小时候,传统的民俗风情基本都是爷爷传给我的,朦胧的乡村、朦胧的童年、朦胧的民俗文化,编织了我如梦如幻的求知童年。
一开始我确实不懂关于三国的历史知识,但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却了解不少,然而现在想想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与《三国志》根本无法划等号,这些人都是具有艺术人格的形象。
旧时,民歌被称为“唱三国”,是有原因的。我至今还纳闷,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为何能如此受欢迎,深入农村百姓心中。其实,这也是传统歌本的魅力所在。我母亲曾是一名民歌手,是家乡非常优秀的民歌手,从十几岁起就爱唱故事书里的民歌(后来被称为戏曲民歌)。这些歌词都是建国前用活字印刷的绣花歌本。64开本的仿本或宣纸线装书。我母亲一直把这些小歌本如珍宝般放在折衣箱底部。是我奶奶年轻时从古书摊上买来的,在南京考试院院长家里当保姆。
记得当时有几首小调子讲三国,有《吕布戏貂蝉》、《桃园三兄弟》、《诸葛亮悼念》、《空城计》、《刘备孤儿寄养》等,调子里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和刘、关、张三人。这些唱段一般有几百句,都是比较完整的口语歌词,母亲们一般先背下来,再用叙事性的民谣小调唱出来。因为情节比较生动,记得夏天的晚上,庄口场上人头攒动,老少皆宜,观众们随着情节的变化情绪很强烈,有喜有怒,有悲有喜。
我所收集到的民歌歌词有《三国古人名句》《歌唱三国》《七星坛前的诸葛亮》《五虎关张昭马皇》《芦花荡周瑜三怒》等等。在民歌歌词中,诸葛亮真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居然被请来天上二十八宿参战。
这里分享一下《唱三国》这首歌的歌词:“当锣鼓一响,我在堂上敲花鼓,别着急,唱一首三国歌,让你开心。”三国时有个老男孩,周瑜在家练习火攻,一心一意用火烧连环战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没有东风还是不能成功。锣锤敲鼓,周瑜一心要灭魏,诸葛亮坐草船去借箭,十万狼牙箭落在船舱里。曹丞相怕了。八十万大军一起渡过长江,曹操率兵攻打江南,周瑜率兵在前面作战。诸葛亮的计谋真是厉害,用鹅毛扇扇着,收复了江魏地难攻,三国高手是诸葛亮,通晓兵书,通晓兵法,通晓天文地理,行军打仗都用计谋,用计擒拿孟获,用计谋……”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飞跃故事,只有三个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姜维和孟获只是诸葛亮计谋的精彩点缀,也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后故事。他知道造十万支箭需要十万多天的时间,所以他让诸葛亮签署军令状,迫使诸葛亮上当。结果发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远超周瑜的想象,他承诺只用三天时间就能造出十万支箭。箭果然造好,准时送到帐篷里。
周瑜以为必胜无疑,便找鲁肃问清楚真相。诸葛亮请鲁肃喝酒,但他只喝酒,并不谈制箭的事。第三天晚上,江上突然刮起东风,诸葛亮特意命令一队人马在江北作战,曹操以为是江南的周瑜在进攻江北。战船一入水,数十万支箭便向他们射来。天还没亮,诸葛亮已经吩咐草船返回,并从草船上卸下一捆捆的箭,让周瑜清点,周瑜满脸敬佩。
至于三国演义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我觉得罗贯中敢于创造一个三国非常特殊的人物——诸葛亮。这个特殊的军事人物诸葛亮有着过人的才华和智慧,体现在刘备三顾茅庐、火烧新野、博望连营等故事中,还有诸如鄱水之战、草船之战、空城计等一些特殊的战争故事。智慧的人物有庞统、徐庶,这两位也都是诸葛亮的陪衬。至于军事将领,陪衬比较多,但也只有刘备、孙权、曹操这三大强国的领袖,都让诸葛亮显得无比神圣。
《三国演义》其实是一本军事书,充满了战术和战略的比拼,书中有数千军队,百余名不同的将领,数十场复杂的战斗场面,无一不栩栩如生,将三国时期的团结一心、分裂仇恨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也有人性、人情、人情的展现。貂蝉夹在董卓、吕布之间,安排了一场情杀戏,合情合理。而刘备对乔家两姐妹的情,刘备将儿子托付他人照料,孔明含泪处死马谡,都展现了人性。这些人格魅力流传千百年,为历代百姓所熟知和赞叹,几乎是民间文学的绝对经典。
这些情节和人物,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农民文化生活的点缀。早年农村,文化活动特别贫瘠的时候,随处可以听到三国故事。戏曲的民歌、小歌队演唱的山歌,吸引了无数男女老少。
当然,早期农村也有封建迷信的延伸,比如关王庙里的红脸关公像,就体现了当时百姓对仁义的信仰。所以关公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也是必然的,但诸葛亮也承认关公虽然仁义,但也特别勇猛。如果不是华容关,以后就没有曹操,甚至三国也不可能和晋朝统一。不过历史没有假设,没有逆转,魏武帝虽然暴虐,但作者还是把他写成了一个英雄人物,并通过许多巧合幸运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三国归晋,魏灭蜀吴,天下成了司马氏的天下,这大概就是民间关于三国争论的要点吧。
文学的力量有时候非常强大。《三国演义》的读者远远超过《三国志》。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具体形象并不是像史书那样机械地罗列,为了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会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智慧、形象凸显出来,如诸葛亮的智慧、张飞的鲁莽、刘备的仁义、曹操的疑神疑鬼等等,都刻画到了极致。这些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历代读者的心中。后来,包括民歌在内的文学戏剧的二次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典型基础,成为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现实性的复杂社会全景图。
我觉得我们在研究南栅民歌的走向时,还是要重点研究民歌的代表作品《唱三国》。也就是说,我的曾祖父说唱民歌就是唱三国,这是民歌哲学的体现,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民歌的总结。因为三国题材歌词的主体是古往今来生活矛盾的叠加,要充分研究民歌创作的走向,还需要研究三国故事的人物和情绪,这对新民歌的创作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关于作者
金况,1952年出生,大专学历,中国文联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栅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散文学会首届会员代表,淮安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首批文化艺术名家,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淮安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全国宣传抛蛋文化起源第一人,抛蛋文化研究会会长,淮安市抛蛋协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区抛蛋协会副会长。擅长地方文学、民间文学写作,多部文学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项。
先前相关文章
金矿工程
怀尚会
淮安文化·教育故事·生活感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