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早贤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硕士,早年被名利的追逐搞得心力交瘁,三十岁遭遇人生第一道坎后,他变得淡泊名利,致力于将人生经历转化为文字,书写人性的完整,警示人们不要疯狂。
徐晃的忠诚与勇敢
从徐晃跟随曹操在梁县到官渡之战之前,不过三年的时间,这是徐晃在曹操手下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也是曹操集团迅速壮大的时候。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名,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2.5公里)的战略决战,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到七月这段时间,是徐晃开始展示才华的时候。在这期间,《三国志》记载了徐晃五次出征:第一次是200年二月,跟随曹操东征刘备,战于小沛(县名,又名沛县,属徐州沛县);200年四月,跟随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大败颜良于白马(在今河南滑县旧县东县城);第三次大战,200年五月,在延津(地名,在今河南省新乡县东南)大败文丑;第四次大战,200年六月,配合曹洪在建羌(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城上村)大败朱璧;第五次大战,200年九月,配合石欢攻打韩猛于固始(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截获并烧毁袁绍辎重。
官渡之战中,徐晃因打败文丑有功,被曹操从将军提拔为中将军,后又因截获焚烧辎重立下大功,被曹操封为都亭侯。其原因如下。
首先,服从命令,不要质疑。
官渡之战之初,曹操势力弱,兵力只有两万左右;袁绍势力强大,兵力约十一万,曹操和袁绍的兵力比例超过50,徐晃虽然是曹操手下的将领,但是是小将,是军中级别最低的将领,但是他甘愿受曹操驱使,听从曹操的命令,坚决执行。所以,听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徐晃在官渡之战中很受曹操的信任和看重。机会越多,立下的功业就越多,获得的官职也会越高。
第二,懂得配合,不破坏别人。
徐晃虽然是降将,但却深得曹操信任,投降之后被授予兵权,率部跟随曹操作战,一切都顺理成章,特别是在官渡之战中,无论是跟随主公曹操冲锋,还是徐晃跟随曹操堂兄曹洪,甚至辅佐曹操心腹石欢出征,都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从而击败了英雄刘备,击败了河北四大名将中的颜良、文丑,击败了叛军首领朱璧,击溃了河北四大名将中的韩猛,烧毁了袁绍的辎重。因此,善于配合而不破坏的徐晃,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脱颖而出,并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创造了无敌于天下、无人可挡的战绩。
第三,如果你取得了成绩,就不要炫耀。
官渡之战中,徐晃因功从将军晋升为中将军,后被封为都亭侯。嘉庆二十三年(1644年)七月,徐晃因护送汉献帝回洛阳有功,被穷困潦倒的汉献帝在河东郡安义县封为都亭侯。荥阳县(《后汉书》卷一零九《郡国志》上记为荥阳)是曹操意气风发时封的。虽然都是都亭侯,封号相同,但位置不同,意义也不同。安义侯是徐晃因劝说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归而被封的,可见徐晃的忠心。荥阳郡侯这个封号,是徐晃因为在官渡之战中截获并烧毁袁绍辎重,扭转局势而封给徐晃的,论述的是徐晃的战功。因此,立下大功却不炫耀的徐晃,在官渡之战中,得以被曹操封为荥阳郡侯,并逐渐融入曹操集团,逐渐成为曹操所倚重的外将之一。
徐晃之所以能在官渡之战中大显身手,不仅仅是因为他勇猛善战,更因为他服从命令、懂得配合、不张扬的个人品质,从而深受曹操的喜爱,并成就了如此伟业。
作者注:“忠勇”即忠诚、勇敢之意。徐晃投降曹操后,深受曹操器重,先是协助剿匪、打败吕布、攻打随固,后来在官渡之战中显露才华,成为名将。曹操手下作战较多的外将,也逐渐成长为杰出将领,驰骋疆场。俗话说:人无忠信,不立天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878.html